紫砂壶产地,紫砂壶用的泥料

2023-07-26 125阅读 0评论

紫砂壶产地,紫砂壶用的泥料?

许多玩壶的朋友,总会听到这样一个词“目数”。总有朋友在后台私信我:紫砂壶的目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要清楚:目数只是对泥料粗细的一个限定,实际上也就是泥料的粗细度,就是一平方英寸的筛网上有多少孔的意思。

紫砂壶产地,紫砂壶用的泥料

从泥料筛选过程中可知:紫砂壶不同的泥料产自于不同的矿区,刚开采出来的紫砂矿石需要经过挑选,经风化,除杂质,粉碎,再用不同规格的筛网筛选过滤。

形容紫砂泥料粗细的指标被称为“目数”,通常来说:目数越高,泥料越细;反之,目数越低,泥料越粗。

在清朝的早期以35目为基数;清朝中期为以55-60目为基数;随着时代的进步,1958年以后使用机械开始过目,目数一般稳定在60目上下。

一般而言,市面上多以40-60目壶居多。这种目数的壶做出来,颗粒感适中,壶友喜欢。其次:这种目数的泥料,做的时候可塑性适中,破损率低。

关于紫砂壶泥料的粗细,你有了解多少呢?更多紫砂壶相关的问题,欢迎关注【庄庄紫砂】。

紫砂壶的产地全国有几处著名的?

在中国有四大紫砂壶产地。分别是: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五彩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重庆荣昌安富陶,1、宜兴紫砂陶宜兴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金标红标绿标蓝标紫砂壶的区别?

你好,金标、红标、绿标、蓝标、紫砂壶的区别主要在于材质、制作工艺、产地和设计风格等方面。

1. 材质:金标壶一般采用高档紫砂泥制作,红标壶则是以铁泥或朱泥为主,绿标壶则使用绿泥或青泥为主,蓝标壶则以青花泥或蓝泥为主,紫砂壶则是用紫砂泥制作。

2. 制作工艺:金标壶制作精细,工艺复杂,需要多次烧制,红标壶则比较简单,烧制时间短,绿标壶则要求制作工艺高超,需要多次烧制,蓝标壶也需要精细的制作工艺,紫砂壶则是以手工制作为主。

3. 产地:金标壶主要产自宜兴市阳羡镇,红标壶则主要产自宜兴市周庄镇,绿标壶则主要产自宜兴市鸳鸯镇,蓝标壶则主要产自江苏省南京市,紫砂壶则主要产自江苏省宜兴市。

4. 设计风格:金标壶设计风格高雅、大气,红标壶设计风格朴素、实用,绿标壶设计风格清新、自然,蓝标壶设计风格古朴、典雅,紫砂壶设计风格简约、大方。

总的来说,金标、红标、绿标、蓝标、紫砂壶的区别主要在于材质、制作工艺、产地和设计风格等方面,不同的标志代表着不同的品牌和制作工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具。

紫砂壶的产地是?

紫砂壶,是指采用紫砂泥作为原材料制成的茶壶。紫砂泥,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源自江苏宜兴的锡矿山区,产于太湖岸边的宜兴市官窑镇、梁溪镇和胜浦镇一带。紫砂泥的原料是粘土,其中还含有石英、云母等矿物。由于地质特殊,这里的紫砂泥中还有零星的黑色铁粉,让砂土呈现出自然的紫色或丹砂色。紫砂泥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代官窑时期,被用于制作器皿,如茶壶、摆件等,逐渐成为茶文化的代表之一。现在,宜兴的紫砂壶已经成为茶具市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受到国内外茶友的喜爱。

紫砂大红袍的价格一般多少?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火热的大红袍。

我第一次听到大红袍这个名字,大约是01年,那时我还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销售部。

那个时候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的人到访,拿出了福建大红袍的茶叶,让大家品评。据说最贵的是六颗大红袍古树上的茶叶,20克要20多万。

一晃眼,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大红袍已经成了紫砂泥的名字,而且炙手可热。

我网上搜了一下,一些紫砂门户网站关于大红袍紫砂泥是这么定义的:产地赵庄是濒临灭绝的极品朱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49年起到90年代末,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压根就没有朱泥这个说法。那个时候黄龙山少量的朱泥矿都是和红泥矿混在一起炼制成红泥的,而那个时候赵庄的朱泥也称之为嫩泥,所以在后来相关的紫砂书籍中,也通常都把朱泥归类为红泥一类。

后来地质出版社出了一本《宜兴紫砂矿料》的书,在书中明确的将朱泥和红泥分为两类。因为朱泥和红泥在矿料阶段,外观和泥性就有着有明显的区别。

从成分上来说,朱泥的氧化铁含量远远高于红泥,而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含量要远远小于红泥。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红泥的砂性比朱泥要来的高,透气性比朱泥要来的好,但敲击的时候声音没有朱泥来的清脆悦耳,用红泥制作紫砂壶,成品壶表不容易起皱,而且吃温要比朱泥略高一点。

宜兴紫砂矿料一书中明确了原产于黄龙山的大红泥就是大红袍。断面有油脂般的光泽,有白色云母的碎片,制作时带有一定的泥沙性,制作难度较高。成壶以后壶体表面颗粒感大致与紫泥相同。

为此我跑到宜兴紫砂博物馆寻找证据,在馆内也有这么一块大红泥矿料,从这块矿料的外观看和书中的照片相差无几,断面也有油脂般的光泽。

在坊间传闻中,大红泥这个名字古已有之。相传民国大家余国良的传炉就是大红泥所作。而在顾老的《宜兴紫砂真赏》一书中也得到了印证。从这把民国六年的这把传炉看,色泽醇厚,砂感丰富,水润雅然,是标准的顶级大红泥。

还有江湖传闻,说蒋蓉的牡丹壶上面的花蕾也是用大红泥制作的。找来照片一看,也是砂感丰富,色泽红润,丽而不艳整件器型极具美感。

可以确定的是大红袍这个名字应用到紫砂泥上,大约是09年以前的事情。可能开始有些商家将优质的朱泥矿优中选优,再将这些优质朱泥制作成紫砂壶,以大红袍的名字对外售卖,可以说是打出了大红袍的名气。

随着大红袍泥料这个名字,在市场上接受度越来越高,接下来就渐渐泛滥了。现在,某东宝上百元左右的朱泥机车壶,绝大多数都号称是朱泥大红袍。

后来有幸到线下机车壶作坊一看,店家的泥料仓库中囤积的泥料,塑料袋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着大红袍三个大字。而这些泥料,很多甚至都不是朱泥,只是把陶土磨细,加入铁红粉制作而成,生胚就通红。

无论从那种资料看,大红袍或者说大红泥这个泥料已经是极其稀有,几近于无了。所以还请壶友,不要迷恋大红袍这个名字,那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