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经译注,考茶艺师资格证有什么作用
茶道经译注,考茶艺师资格证有什么作用?
这个茶艺师资格证客观的说,有用,也没用。主要要看你自己想怎么用,就如同驾驶证,普通话资格证之类的,它本应该代表的是一种能力和资质,但是纵观目前社会速成班不少,并不是每一个有证的人都有相对应的技能,就如考了驾驶证的人不代表他能上路开车,但是上路开车必须有证,至少它证明你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当然茶艺师并不是强制要证才能上岗的职业,所以,真正需要茶艺师的地方,更看重的是你的自身技能,而不是你的证书,对公司而言证书是锦上添花,有技能的人,随时可以去考一张证书,但是技能不是一蹴而就。我当年考高级茶艺师的时候也是满怀期待,但是突然发现同考场里很多人都是零基础时,瞬间就了解了这个社会的现实以及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我会不断学习进步在这个行业继续前行,但是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我不会再乱花钱去考一张这样的资格证。
需要证明能力,并不是一张证的事情,就像我现在招茶艺师,先问几个相关问题再让她泡几款茶,就能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懂茶,而不是开口问她有没有茶艺师证。纵观现在茶行业里,真正需要这张证的地方,并不多。
非恒道也该怎么理解?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引自帛书《道德经》的《道经》第一篇原文,相当于通行本第一章的第一句。
从语义上,帛书本和通行本,这句话没有分歧。可以认为这是原始文本的说法。因为北大汉简本与帛书相同。通行本改“恒”为“常”,是为了避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刘恒的名字。恒,常,同义。
这句话涉及两对概念的理解问题,这两对概念,每一对的意义是一样的:
道=恒道;可道=非恒道。
在这句话里:
第一个“道”,是指“恒道”的道。恒,意思是常、本来的、本然的。《道德经》所指的道,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来源,世界的变化的根据。同时又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由具体的事物及其变化表现出来。这个道具有超越时空的无限性、整体性、绝对性,表现为虚、无等特点。
第二个“道”,是描述、言说的意思。
这句话肯定,道是可以言说的、描述的,不是不可知。
人虽然可以认识道,描述道,但人对道认识和描述不可能是全面的。人们描述的道,只是人从自己的有限的能力,感知到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这个道,不是全面的道——恒道。
恒道,是世界上的那个本然之道。
为什么人所描述的道,不是恒道?人只不过是道产生出来的具体现象,人是片面的、有限的。道,或者说恒道,则是无限的,有限的人不可能从整体上认识无限的道,不可能直接感知这个恒道,所以,人们认识道,好比是盲人摸象,都只能认识和描述它的一部分,整体上是不可完全描述出来的。
也就是说:
1、所谓“恒道”,是无限的、整体为一、超越一切之上又无处不在的道;
2、人认识和描述道,是可以的,但不可能认识、描述它的全面面貌。我们努力描述的那些道,是能力有限的人,认识无限存在的道的结果,只是道的一个侧面和局部,是道的暂时性表现。
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文藏来答】从一组图片中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18世纪,广州口岸兴起了一种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而创作,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兼具艺术与商品双重性质,被称为“广州外销画”的绘画作品。每幅画面展现一道生产流程。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乾嘉之际的纸本水粉制茶图,共12件,逼真写实地展现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加工到装运、销售的全过程,为西方世界提供了直观准确的图像资料,因此制茶图一经出现就成为广州外销画的热门题材之一。下面作逐一介绍。
图1
锄地(图1):画面中,三五茶农正在开垦荒地,平整土壤,扩建茶圃。这幅画面印证了茶树的生长与土壤、地势的关系密切,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砾质、砂质土壤中生长。山边有阳、树木蔽荫,阴阳调剂的茶圃更适合茶树的生长。
图2
播种(图2):茶树需播种繁殖,“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画面中的茶圃正是栽种在平地之上的,每隔一定的间距,都开挖出一条沟垄以排水。几位茶农站在沟垄处,有的撒种,有的施肥,甚至每个茶坑撒播的茶籽数量都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
图3
施肥(图3):及时除草施肥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晴天锄过后,用米泔水等肥料浇地会更好。画面中一位茶农正在从屋舍庭院的瓦缸内舀出泔水,两位茶农已经将装满泔水的木桶从屋舍挑到了茶园,另外两位则正手握长柄木勺逐株施肥。
图4
采茶(图4):采茶女头戴斗笠采摘新茶的画面,可以从屈大均《广东新语·食语》:“大妇提籯,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的描述中得到最佳诠释,此外,各地采摘茶叶的时间因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故采茶时间也有不同。广州采茶以早春为宜,武夷茶则以清明后谷雨前采摘为佳,这段时间采摘的茶叶称头春茶,“立春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采茶时宜晴不宜雨,“雨中采摘则茶不香,须晴昼采。”
图5
拣茶(图5):新采摘的茶叶要拣去老叶、枝梗、碎屑,拣茶这一工序一般也是由妇女和儿童来完成,故画面中男子挑来待拣之茶,一位女子托箕前行准备拣茶,另外两位茶女则正站在茶棚之内,折梗取叶,拣选良茶。图6
晒茶(图6):又名晒青。清初王草堂《茶说》:“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每筛以半斤至十两为度,候叶软便翻一次,晒至叶上枝软方移置架上。”画面中经茶女拣选好后的茶叶均匀放在竹箩之内,一字排开,日晒杀青,一茶农正在逐一翻捡,均匀晾晒。
图7
炒茶(图7):新采摘的茶叶香气未透,还需借助火力,才能使茶香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此幅画面中一人正在添柴控制火候,其他茶工则双手置于炒锅之内,快速急炒。茶棚之外,茶庄老板正向订购行商展示新茶品质。
图8
筛茶与揉茶(图8):炒好的茶叶要放在竹箩之内,摊薄冷却之后,反复筛选,轻轻团揉,然后再次下锅,文火焙干。炒后重揉的茶叶,茶汁更容易泡出。团揉时力道要轻,才不至产生碎片和粉末。画面中炒好的新茶薄摊于竹箩之内等待冷却,男子揉茶,女子手持竹箩,筛选茶叶。通常茶叶要用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选多次,以分粗细,即便是粗茶也要筛选13次。
图9
舂茶(图9):有些品种的茶叶,经过晒青、揉焙等工序后,还需将茶叶舂匀舂细,做成茶饼。有经验的茶工会将茶叶分类,按粗、细、老、嫩依序倒进木碓中,力道刚中带柔,直至将茶叶捣成细腻均匀的茶浆,然后用篾箍将茶浆定型,置烈日下曝晒一天,待水分稍干后放阴凉处风干,脱箍后,茶饼便成型了。画面中一茶工手举木椎用力舂茶,部分茶浆汁液还迸溅到茶缸外壁,定型好的茶饼正在烈日下曝晒,一女子手托一箩晒好的茶饼正准备放回屋内阴干。
图10
装箱(图10):茶叶加工完成后,由包装工人装茶入箱,准备启运。不同等级的茶叶配置不同形制的茶箱。一般茶箱经木匠制好后,由铅匠包边,再用席子包好,藤条扎牢,为长途水运做好充分的防潮、稳固措施。画面中两位木匠正在包裹竹席,制作茶箱,另外两名包装工人正在装茶入箱,一手持烟斗的红顶商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密切监督茶叶包装的质量。
水运(图11):经广州口岸外销的茶叶主要来自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其品种主要有红茶和绿茶两类。茶叶从产茶地运往广州的路线有很多,最便捷的方式是内陆河运结合陆路运输。我们从画面中看到包装密封好的茶箱整齐地码放在岸边,船工驾着竹筏,撑着长篙,满载着茶叶准备启程。
图11
茶行(图12):茶叶经过长途跋涉运到广州后,行商需要对茶叶重新进行翻炒。即便是茶叶在产茶区加工时已经炒制过,重新翻炒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为了去除运输过程中所受的潮气,另一方面也会根据外商的要求,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比如将不同的茶叶混炒,使之具有特别的风味,或者加入花香,制成适合西方消费者口味的茶叶。此外,各种口味的花熏茶,则几乎全部是在广东地区加工制作的,如当时颇为热销的“橙香白毫”、“香片”或“熏香珠兰茶”等花熏茶,多产于广东台山及其附近。
图12
加工好的茶叶,由装茶工人再次装箱,为了尽可能多的装茶入箱,装茶工人往往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为的是把茶叶压实,不留一点空隙。茶箱装好后,油漆工要在茶箱上涂饰一些花卉纹样作装饰,并书写茶叶名称,茶箱编号,茶行商号等文字信息。过秤称量后,船工驾西瓜艇或驳船将茶箱运到停泊在黄埔港的西方商船上。在这幅画面中,为数众多的装茶工人正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压实茶叶;两位漆工在已装好茶叶的两只茶箱上用毛笔蘸墨书写“熙春”茶名;三名茶工负责称量重量,账房先生端坐于八仙桌前细心记账,桌旁小童研磨观摩。八仙桌上除砚台和账簿之外,还有一个西式笔盒,上插有一支鹅毛笔,供西方商人签字确认之用。不远处,一位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男子正与行商谨慎交谈,并准备接过行商递上的鹅毛笔签字确认,完成这笔茶叶交易。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套12件纸本水粉制茶图,为清朝乾嘉时期广州佚名画家绘制,每幅画均纵34、横45厘米,尺幅大,画工精细,是同类外销画题材中的精品之作,十分难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组外销画逼真写实地以图像形式纪录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种植、采摘、加工、收购到出口的各个环节,极大满足了西方客户希望了解中国茶叶生产过程的好奇心。
原文作者:白芳原文来源:《收藏家》2016年11月刊《南粤茗香飘四海——从清代外销画看广州的茶叶出口》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该如何挑选一套茶具?
自古以来,茶具的材料选择以“瓷器为上,黄金次之”,可见,人们对陶瓷的钟爱由来已久。正是因为茶具所包含的这些具有民族审美理念的人文特质,所以陶瓷艺术很有契机地注入到了茶具文化中,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从材质本身来看,陶瓷拥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等天然的优势,非常适合用来制作茶具;在造型方面,适宜的造型,是构成完美品性茶具的基础,装饰精美、造型独特的茶具深得人们的喜爱;而装饰纹样总是以很强的精神文化形式体现在茶具上,从茶具的装饰中最能体现时代的审美心理和艺术特征。钦州坭兴陶茶壶即是既具有艺术性又实用性的茶具之一。
坭兴陶茶壶为什么受广大收藏家和喝茶爱好者喜爱呢,因为坭兴陶本身含有钙、镁、铁、钾等等微量元素,是纯天然的微量元素,没有经会任何的添加,实是纯净而无污染,而这些正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挑到真正的坭兴陶茶壶可以说为身体健康埋下了伏笔。其次是因为坭兴陶茶壶外观精巧、做工精致,很多多书画雕刻都是名家大师的手作,雕刻活灵活现,对于收藏家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投资。因此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喝着又健康,看着又舒服,收藏价值高,试问这样的坭兴陶茶壶谁不爱戴呢?但要掌握挑选技巧是关键,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1.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2. 如果是实用兼顾收藏,坭兴陶有很多名家大师的壶,不仅壶型精美,雕刻细腻,而且相对紫砂的价格来说,更实惠。国家级大师如李人帡、陆景平,省级大师如覃墨、钟昆廷等,都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中国茶酒文化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不管从哪个方面介绍,都很耐人寻味,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我最喜欢的饮品还是茶,从小就比较喜欢茶,喝茶总能让人品味人生,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物态文化即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和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即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和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4.心态文化:心态文化是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茶文化的五个特性: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介绍完茶文化,顺便给大家介绍几款我喜欢的茶叶及好处。
红茶红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 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
营养成分红茶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钙、磷、镁、钾、咖啡碱、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营养元素。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化学反应使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会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其香气比鲜叶明显增加,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
绿茶 绿茶(Green Tea),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 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中国生产绿茶的范围极为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陕南)、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发酵类茶等所不及。
乌龙茶乌龙茶(oolong tea),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县等地。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乌龙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而铁观音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多种氨基酸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无机矿物元素主要有:钾、钙、镁、钴、铁、锰、铝、钠、锌、铜、氮、磷、氟、等。铁观音所含的无机矿物元素,如锰、铁、氟、钾、钠等均高于其他茶类。
在温暖的午后,泡上一杯香茶,既暖身又暖胃,闲暇时候也可以读一本好书,充实自己,让自己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放松身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