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有什么怪癖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有什么怪癖?
历代诗人尤其是怪才往往都有自己特殊癖好,这样情况有很多。
王粲 好驴鸣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喜欢听驴叫。他死时,将要安葬,魏 文帝亲临他的葬礼。魏文帝对同行的人说:“王粲在世的时候爱听驴叫,大家都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葬。”参加葬礼的人都学了一 声驴叫。
陆云 有笑癖
西晋文学家陆云有笑癖,他曾经穿着丧服上船,从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便大笑不止,落入水中差点淹死。他去拜见司空张华。张华多须,用袋盛着。陆云见到张华,没来得及行礼便自己笑到地。
王导 誉人癖
东晋的王导(字茂弘)有誉人癖。他被封领扬州牧时,宾客数百人,他一并加以赏赐,人人都喜形于色,只有临海人任顒以及几个胡人不太满意。王导对任顒说:“自从你出世,临海就不再有人了!”又经过胡人面前弹指道:“英雄!英雄!”众胡人同时笑了,在座的人都很高兴。
唐衢 善哭
唐代的唐衢参加进士考试,很长时间未能考中。他善于作歌诗,意多感发。他看到别人文章中有感叹悲伤的,读罢一定痛哭,涕泪不能自己。每当与别人谈论,-声痛号,词音哀伤至极,听罢没有不感到凄凉的。
唐衢曾客游太原,属戎帅军宴,他得以与会。酒喝得正在兴头上,大家谈论事情,他突然高声大哭,满席的人都大为扫兴,因此只好散席,所以世人称唐衢善哭。
陆龟蒙 爱鸭成癖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江湖散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据传,陆龟蒙生平爱鸭成癖,经常豢养数十只苏州娄鸭,以观看群鸭拍浮争逐为乐。今天吴县角直镇的保圣寺西侧,还有陆龟蒙墓,墓前有个长方形水阁,碧波荡漾,藻红萍绿,这便是“斗鸭池”。池边还有两只长方形的鸭食槽,高宽各有两尺余,长约六尺,为整块武康岩凿成,历经岁月沧桑,蚀痕斑驳,古意盎然。这些都月陆龟蒙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诗人,根据他平日的增好修建的。今天,当人们来到基地,似乎仍可以想象诗人在鸭池边流连徜徉、孕育诗情的情景。
林逋 梅妻鹤子
“自爱烟霞居物外,岂知名姓落人间。”这是无代著名诗人萨都剌吊宋代诗人林逋墓时写下的诗句。林逋,字君复,谥和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喜欢青山绿水,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在西湖孤山隐居20年,成为孤山景色的开拓者。他在孤白中松裁竹,还植桃、杏、柿、梨及石竹、薔薇、菊花、桂花,春兰秋菊,月桂风荷,孤山几成花果山。他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高高下下,因山傍水,绕屋依栏,遍地是梅。传说他种了364株梅树,将每一株梅树所卖的钱包成一包,一共360包,放在瓶中,每天取出一包或一钱或两钱,作为当日的日用支给。每逢梅花开放之际,他便一个月不出门,置身于花海,饮酒吟诗,陶醉其中。
林逋爱梅,种梅,咏梅,他的诗歌主要成就是梅花诗。他的梅花诗不仅写出了梅的神韵,更溶入了作者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林逋也因此贏得“梅花百世师”的美誉;孤山梅亦因林逋诗创造的艺术意境而名扬天下。今日孤山已作为赏梅胜地,迎接中外游客。
除种梅之外,林逋还癖爱养鹤。鹤在我国历史上被目为仙禽,有高人隐士之风。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林逋隐居孤山,畜养了两只鹤,每当打开笼子,鹤便飞入云霄,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然后又自己返回笼中。林遁经常驾着小艇,泛游西湖诸寺。这时,如果有客来访,家童便放出笼中之鹤,让其飞翔于空中,林逋见到则返舟而归。后人在孤山建造了放鹤亭等景点来纪念林通。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为放鹤亭题字,仿董其昌字体,录鲍照《舞鹤赋》,勒石亭中,至今犹完好无损。
林通终身不仕,也终身不娶,孑然-身,种梅养鹤,因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这样安舒和逸地度过- -生,真可谓高风亮节、潇洒尘外了。
东方天空璋里面的黑幕是什么?
真正黑幕是摩多罗隐岐奈没跑了,也许你是把中文译名搞错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天空璋里有一位 爱塔妮缇 拉尔瓦就是这只幺蛾子。
摩多罗说过,她是常夜神,是远古时期摩多罗的敌人(但是现在貌似逼格不高)
所以黑幕是摩多罗没跑,但是这位身份很神秘,也许与摩多罗有某些联系,这也可能被一些人误认为是黑幕。
但是幺蛾子也在这场异变中获得了力量,所以其实不太可能是黑幕........
你知道有多少诗词赞美她?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全唐诗有诗歌十万余首之多。宋朝以词著称,但是宋诗亦也有不少。
比如,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著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大意是说: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仿佛与蓝天相连接,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含苞欲放,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个场景,我是去过杭州的人,每次去都被西湖边的荷花荷叶所感触,那真的是一片绿色,绵延几十米都是绿色的莲叶,当中有含苞未放的荷花花骨朵,太漂亮了!江南游,最忆是杭州!
还有欧阳修的诗句给大家欣赏:
《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荷花开后的西湖格外风景美,满池荷花,莲叶如蓬,诗人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这时候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 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游船驶进了荷花深处,金杯上泛起酒香荷花香。在蒙蒙细雨中,一片笙歌证明饮酒非醉翁一人。描绘出载歌载舞,杯酒频仍的一种欢乐场景。
还有宋林洪先生做的西湖一诗,也给大家欣赏:
烟生杨柳一痕月,雨弄荷花数点秋。
此景此时摹不尽,画船归去有渔舟。
这诗歌意境更加深:
写西湖的景色杨柳如烟,斜月如痕。下雨的时候雨打在荷叶上,此情此景描述不完,那么画船归去后有渔舟浮在西湖的水面。
一副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十分的逼真。一片自在场景,令人神往。
与君何追忆?西子最难忘。畅怀说风物,景色甲天下。
西湖给人的感觉是那一片水域多么的美,
它不是最大的湖,却有着无穷的魅力。
你看那接天莲叶,就是一幅多么美的景致。
可以说,用语言也不一定完全描述的过来,应该是尽在不言中。
游人苏杭游,美景道不穷。西湖最相忆,风景不一般。这是我对于西湖的赞叹,其美无穷,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不一而足,据说有四百首之多。
可见,西湖之景色非一般景色所比,可谓风景如画,难相忘。
我们一般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西湖那边是有山有水,它附近有孤山,是宋朝处士林圃所居住的地方,林先生梅妻鹤子,高雅之士也。
我们再来看同是宋人描写西湖的诗歌:
佳丽三吴国,湖光荡日华。鱼惊动苹叶,燕喜掠杨花。
云过山腰黑,风驱雨脚斜。烟波遥尽处,仿佛见渔家。
这首诗歌出自宋司马光之手。也讲到西湖的莲叶,鱼戏莲叶间,燕飞杨柳飘,风雨烟波,仿佛看到了渔家的船儿。有静有动,这三国吴地,湖光泛日华。
最后,白居易写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诗句里的湖就是西湖啊,咏西湖美景,常于湖东而行,杨柳岸,晓风残月,景色非凡。
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句: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你们看描写得多么美,春天的西湖如同是图画一般,湖光山色,景色非凡,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
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
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苏东坡有好几首写西湖的诗歌,其中《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最为人传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诗尽述西湖美,甚至用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与西湖比,总觉得不差毫厘相像。
明人董斯张的《夜泛西湖》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亦有一番景致:你看那晚上在西湖上放舟,千山碧色烟雾气,然后晚上水鸟没有休息,还在湖边的亭台上飞翔。此诗有静有动,描述景色十分逼真,别有一番风味。
美哉,西湖,大美西湖,我亦赞叹之。
扬州有名胜名曰:瘦西湖,取西湖之名,或许得到西湖一点神韵,所以取名瘦西湖。
用宋人欧阳修的诗句作为本文结尾吧: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西湖附近景色颇多,有柳岸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灵隐寺,净慈寺,葛岭等西湖美景,一起为西湖增色不少。
古今名诗歌描述西湖者颇多,我也不可能道尽。这里选一点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点赞,转发,点评。
(图片引自网络,侵删。)
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谁写的?
唐朝诗人章碣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很多人把这首诗当做重要史料来看,却不知道这首诗包含着三个巨大的谎言,抹黑了三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被抹黑的这三个著名历史人物,可以说是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个君王——也可以说是两个半皇帝,因为有一个人虽然没有称帝,但却有了皇帝的权力,至少能算半个皇帝。
两千六百多年过去了,还有很多“文化人”在咒骂秦始皇,而他们痛骂秦始皇的原因,是因为“焚书坑儒摧残文化”。这里就要说一句了:即使您真的是儒家传人,也没有理由痛恨秦始皇,因为他并没有屠杀您的祖师。
司马迁是比较不看好秦始皇的,如果他给秦始皇歌功颂德,等于是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乱臣贼子,那么他失去的就不是几两肉,而是肩膀上扛着的“六斤半”。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这样的:此事发生于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在被韩终、侯公、石生、卢生、侯生骗走大量金钱之后,秦始皇开始醒悟,就指派执法部门进行了调查。那些大骗子已经流掉了,只剩下了一批吹喇叭抬轿子的文人(诸生,不是专指儒生)。
那些被抓的文人原先或许可以算得上儒生,但是他们自从跟给江湖术士吹喇叭抬轿子开始,就已经没有资格位列儒家门墙了——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已经变成方士术士学徒,不是儒生了。不管是被杀还是被埋,都不能叫做“坑儒”。
这些小喽啰被抓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欺诈罪行:“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相互告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秦始皇亲自批示的,就杀了这么四百六十多个人,事实上是杀少了,比起明太祖朱元璋和清高宗弘历,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已经明确了“焚书”的始作俑者是丞相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著名的大儒。这样看来,是要把“焚书”的账,记在儒家头上的。
《史记》用了春秋笔法,只说了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和秦始皇的批示(制曰:“可”),却没有说有没有真正焚书。
秦始皇即使想焚书,也没有机会了——李斯建议焚书是在始皇帝三十三年,其后的日子秦始皇基本都在巡视天下,而且于三十七年就龙御上宾了。
事实上儒生在秦汉两朝都很吃香,特别是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之后,大儒们云集长安,这就证明他们在秦朝也没有断了传承,所以秦始皇面前的待诏博士叔孙通,才有机会为刘邦制定上朝礼仪,而且他是带着一百多个徒弟一起降汉的,可见他的“儒家学校”规模不小:“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从叔孙通的经历,我们就知道秦朝学子们都有书可读,读得好的,还能高居庙堂。同时也能证明李斯的“焚书令”根本就没有得到落实,也就是说,“焚书”只是一个设想。
项羽是个尊称,他姓项名藉字羽,古代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名有字,比如刘邦一开始就叫刘季,后代调侃其为“刘三(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项羽是楚国贵族,所以他的叔叔项梁在秦帝国杀人也没事,跑到哪都很受欢迎,由此可见秦帝国对六国贵族并没有赶尽杀绝。
因为条件比较优越,所以项羽就像所有富二代一样,可以随意浪费教育资源:“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用过项羽的学习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当时根本就不缺教材,因为项羽居然想学兵书战法——这种知识在后面很多朝代都是禁止学习的,也找不到教材。
正是因为很轻易就能学到,所以项羽并不珍惜:“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不是不读书,只是不好好读书而已。但是不好好读书并不代表就没有文化,很多学霸一上课就睡觉,但考试拿第一就像喝凉水。项羽就是属于这种特聪明的熊孩子,所以他在秦末群雄中有战略眼光,有超绝武功,这才有资格成为西楚霸王。
项羽不但打架在行,写起诗歌来,也是一把好手,要不然文艺女青年虞姬也不会对他一往情深,项羽垓下被围,在生死关头,还能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文采:“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羽这首绝命诗,属于“口占”,而且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温情蕴含于悲壮之中,别有一种残阳如血的凄美。项羽这样的诗文,可不是文盲大老粗能写得出来的——如果不是把文字玩儿得炉火纯青,谁能写出这样的《垓下歌》?事实上古往今来,能写出项羽之诗的,还真没有几个。
能写出传唱千古的名句,刘邦自然是读书的,而且读的还不错,这一点
在《史记》中至少能找到两处证据。
第一个证据:刘邦并不穷,而且也通过了大秦帝国的官吏考试:“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这个“试为吏”,不管是通过考试当上官吏,还是“通过试用考核”,没有文化的刘邦,是坐不稳亭长之位的——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对官员的选拔极其严格,不管是李斯还是赵高,都不能捣鬼。赵高之所以能从罪人之子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法律学得好。
按照《史记》的记载,汉太祖高皇帝是个大帅哥,《史记正义》说他身长七尺八寸,比刘备还高三寸。因为家里有闲钱,所以刘邦不干活还能乐善好施,并且通过考试选拔而当上了大秦帝国泗水亭亭长,这是一个介乎官与吏之间的重要岗位,起码要比晁盖那个保正级别高。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朝的官吏都有一个兼职,那就是负责教化治下百姓,这一点到了秦始皇时期已经成了一个规定,“黔首以吏为师。”如果刘邦没有文化,又怎么能给老百姓当老师,您以为像两千多年以后一样吗?
第二个证据,刘邦是上过正规学校,而且是有同学的,那个同学也十分有名:“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不管刘邦卢绾是不是世家子弟,他们两家都是世交,这对发小、世兄弟、同学一起打天下,一个称帝一个封王,可见多读书是有用的,有个好同学也很重要,就像很多投机者一定要报高级进修班,其实是为了结识富商大贾一样。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我们不知道秦始皇的焚书坑在那里,但是却不能不佩服章碣的厉害之处:一句诗一笔抹黑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位大人物。但是诗词是当不得正史的,文辞优美不代表观点正确,只要一对照史料,就会发现这传唱千年的名句,包含着三个谎言。
第一、大秦帝国之亡,与焚书坑儒无关,实际是李斯无原则胡亥瞎胡闹;第二,项羽读了包括兵法在内的很多书;第三,刘邦既不是穷人也不是文盲,他的诗文功底,在历代开国之君中也许能排进前三甲……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南宋词人韩疁?
南宋词人韩疁,有什么作品?前言
韩疁[liú],字子耕,号萧闲,南宋词人,可惜生卒年不详。
韩疁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6首,其中有《浪淘沙》两首,《长相思》三首,《高阳台》一首。
虽然词作不多,但是他的作品也引起了清代大词人况周颐的注意。他在《蕙风词话》 中评价韩疁:
韩子耕词妙处,在一松字。非功力甚深不办。《蕙风词话》
一、 除夕佳作《高阳台 ·除夜》除夜即除夕,《高阳台 ·除夜》:
频听银签,重然绛烛,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价这首词说:
此等词语浅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觉刻意求工,是无端多费气力。
上下两阙先抑后扬,上阙写自己这个老人因光阴流逝的伤感,下阙写少女的青春气息 。
这首词好在通俗易懂,用词浅显但是情感深沉。
上片前几句,说光阴的流逝。银签,一种古代计时的器具,到时间铿然自落。频听银签,说明坐的时间很久。
中间几句,说自己老了,不能再熬夜了。年龄大的朋友们,有这种感觉吗?
上阙结尾处,说自己的孤独之感: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词人在下阙描写了一个青春妙龄的少女,
r然后抒发议论,告诉自己学会珍惜眼前,享受今天 。
类似于晏殊有《浣溪纱》中所说:
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韩疁填词不刻意,或许是况周颐评价其“词妙处,在一松字”的含义。
二、浪淘沙·莫上玉楼看_韩疁有《浪淘沙》两首,录入一首欣赏:
莫上玉楼看,花雨斑斑。四垂罗幕护朝寒。燕子不知人去也,飞认阑干。
回首几关山。后会应难。相逢祗有梦魂间,可奈梦随春漏短,不到江南。
为何莫上玉楼看呢?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说: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罗隐《登夏州城楼》说: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因为登楼怅望中,只有花雨斑斑,残花如雨散落空中。清晨时四周的天空,如同罗幕低垂,隐隐寒气逼人。归来的燕子,不知道旧人不在,徘徊飞舞中似乎在寻找旧时宫阙。旧时王谢堂前燕,归来不见旧时家。
登高回首,关山相隔,再会已是奢望。就算是相逢,也只能在梦中了。可惜即使是梦,也因为春夜太短,还没有梦回江南,就醒来了。
词人半夜醒来,登高远望,关山远隔,乡思难禁。这首词不知道写在何时,也不清楚是什么背景。而且,词人的生平事迹不详,不知道是思乡之情,还是家国之痛。
三、《浪淘沙·丰乐楼》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京尹赵德渊(字与筹)重建丰乐楼。据说扩建后的丰乐楼是临安第一楼,常有诗人骚客在此题诗作赋。
不过,北宋时期就有丰乐楼了,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记载道:
丰乐楼旧为“众乐亭”,又改“耸翠楼”,政和中改今名。淳祐间,赵京尹与筹重建,宏丽为湖山冠。又甃月池,立秋千梭门,植花木,构数亭,春时游人繁盛。旧为酒肆,后以学馆致争,但为朝绅同年会拜乡会之地。.........吴梦窗尝大书所赋《莺啼序》于壁,一时为人传诵。
南宋大词人吴文英的《莺啼序》也题壁于此, 这楼里的墙壁,如同古代的网络,可以经常上热搜。
韩疁在这个名楼,留下了自己的 《浪淘沙·丰乐楼》:
裙色草初青。鸭绿波轻。试花霏雨湿春晴。三十六梯人不到,独唤瑶筝。
艇子忆逢迎,依旧多情,朱门只合锁娉婷。却逐彩鸾归去路,香陌春城。
楼下青草初生,湖中绿波轻漾,小心翼翼的江南烟雨沾湿了春花。高高的丰乐楼上,只有我孤独地听筝。
回忆当年相逢在小舟上,深情依然如旧。而今朱门深锁,情人遥隔,我要在春城香陌之间,追随者归去的鸾车。
这首词,像是一首相恋相思的作品,是不是有寄托很难说。如果作者生活在北宋,这类词是柳永、周邦彦一类的言情婉约词。在南宋,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往往令人怀疑是不是有家国之思。
结束语韩疁还有三首《长相思》,与这首《浪淘沙·丰乐楼》一样的风格。结束时,老街依照惯例填词一首为作业,《浪淘沙· 赣州八镜台》:
八境水云间,决眦凭栏。东坡犹道赋诗难。燕子归来人去尽,潮打城还。
浮舸锁奔湍,章贡漫漫。几回风雨洗江天。今古登临无限思,不语流连。
章水与贡水在八镜台下汇合成赣江,向北经过惶恐滩、快阁、滕王阁、鄱阳湖和长江。
@老街味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