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奉茶宫女,那么被卖到风月场所后为什么不自杀呢
康熙的奉茶宫女,那么被卖到风月场所后为什么不自杀呢?
妙玉可怜,每个人的命运都囿于自己的身世与性格。很多人讨厌妙玉,看不到曹公的悲悯。照这样说,林妹妹为什么不能心眼大点,非至于痴情而死?凤姐为什么不能得放手时且放手,一定把权利和利益攥在手里?性情使然,我们看客看得到,她们逃不脱。
后四十回强行改善了这些女子的结局,草草收场。书中提到一个由香菱的爸爸掌管着渡口,“不收金银之谢,只渡有缘人。”是不是暗指这些金陵正副钗们最后都会魂归渡口,做个总结悲叹?
是出家人就应该出家人的样子,不然就会遭到舆论攻击,首先人就是人,先生存再生活再而精彩人生。阔达一些,阳光一些,包容一些。妙玉,是整部小说里我最反感的一个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前两句就是她言行的真实写照,换句话说,是僧人,却不守僧人本分。僧人修行,是要勘破世相,勘破皮囊,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俗世观念,才能不使心境蒙尘,令真性显现如空中明月朗照一切,洞察一切。她呢,洁癖,分别心,自命清高,比世俗人还严重。有因就有果,既然她重视自身肉体,有洁癖,便让她偏偏失去最重视的。看起来残忍,到她若由此真能勘破,便至少是个罗汉果位。看不破,也便只能陷于泥淖,腐烂到底了!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只要是个人,就怕死。没有人会真正想死。其次,低估了人的耐力,很多看似以前不可接受的事,到了必须临头,人就会接受现实。越是妙玉这样在意细节的人,越惜命。当年洪承畴被俘虏,也是坚守高洁的人格,不愿投降。后来一个细节,房梁落灰尘于身,洪仔细拍衣服。皇太极就知道,投降迟早会的。从妙玉在书中的种种表现来看,说修行多高真不敢认同,只是养尊处优处处瞧不上别人的大家族附庸。
心气高傲之人在生活无忧时方可清高,若落魄或遇坎坷,出淤泥也就浊了。妙玉清高是因为贾府给了他享有清高的资本,离开了贾府她什么也不是。小时候不明白,现在才能体会,真的,而且我从小不喜欢妙玉这个人物,可以说讨厌,但为什么讨厌,完全说不出来,现在知道了,因为过洁就是装,太假,不接地气,是及其不自然的一种状态,有年纪有阅历的一看就看出来了,而且他们能看出来她真实想要的是什么。所谓越缺啥越强调啥。这些人就是心里太在乎面子,知道自己身份低,怕人看轻他,所以贾母就是看不起她,不给她面子。贾母对身份低的刘姥姥就不端架子,故意把妙玉的茶给刘姥姥喝,意思是我都没瞧不起刘姥姥,没端架子,你妙玉算哪根葱?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段妙玉的判词是曹公所写,从这段判词可知妙玉这个人是确实徒有其表,从她把刘姥姥喝过的杯子扔掉这件事我也看不出她人品贵重在哪里?这个结局比较合理,妙玉虽然敖,但是作者偏爱她,不可能给她那么差的结局,那样任人宰割的命运。她高洁是自命不凡,是把人分过三六九等,但是如果真的沦落风尘,她不会屈服。
洁癖就是洁癖。不能以高洁代之。但作者观点比较同意。妙玉的洁癖和自视甚高,骨子里来源于曾经的富贵和不喑世事。而世事偏偏极大的讽刺了这种稚嫩。故曰。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种端倪其实在书中其它人物亦多次可见。比如王熙凤聪明。就倒在聪明上。薛蟠霸蛮。偏偏丢掉了霸蛮。宝钗心机。但终于镜花水月。黛玉情深。但夭折于深情。林林总总。终是。不平处终归于平。或者曹看透了世情。还是于探春精明处留了一丝厚道。算是希望吧。读后楼。常常满腔感慨。
红楼梦中每个人的宿命都是“忽喇喇似大厦倾。”也暗示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妙玉虽欲洁欲空,但还是终陷淖泥。也通过“风尘肮脏违心愿”得知妙玉并非得偿所愿,以“洁、空”而终。 您说惜春何德何能,被妙玉所重,也不敢苟同。《史记》中有“名者,行之极也。”二人都是青灯古佛相伴,好清净者,怎不能成为密友? 而妙玉对姥姥之嫌与对宝玉之爱。都是人之常态。也是妙玉人性之体现。佛家说所谓空,并非真“空”或者“非空”而是无所谓“空否”。如若以佛家人就必须存天理灭人欲,狭隘的倒是我们过于执于“空”了。 另“才华馥比仙”,馥非阜也。
名利富贵如幻影云烟一切终归因果轮回,纵然不抱己也抱亲生。很讽刺的说明一些不正当的官商纵然在特权下把子女陪养出来但是也躲不过因果抱应轮为男盗女娼的下场,今日红楼如幻影,明日娼门囚牢为你开。做个正直的人做个好官为儿孙留下一片福泽。红楼梦的前后及对人物的刻画就是非常巨大的反差对比!这是作者的故事逻辑安排!妙玉是修行人,如果一直在红尘之外又如何彻底悟道?既然是历劫而来那肯定不会让她高高在上,越写高后面的命运就越低!
人都有两面性,像济颠和尚,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坦然面世人,轻松的活着!谁也不会认为这个和尚就是脏!像妙玉只会遭遇卑劣根性人的嫉妒恨!所以说做个干净的人很难!妙玉本是真正的洁来又洁去,如同林黛玉一样,是贾府里唯一的两位身和灵都纯洁的可人;可惜后来贾府沦落,她竟被强盗掠去为贼人传种接代。比黛玉还要惨,妙玉看得比命还高的贞洁都被玷污。 世上本没有或没有人能理解她妙玉和黛玉的脱俗,男人的浊气如土如粪,怎么能近的了妙玉呢?或只有黛玉才懂得一些妙玉呢。妙玉和黛玉,才是真正纯贞女子之中的水一样的可人:一个是梅花上的雪水,一个是桃花上的露水。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红楼梦一位大觉悟的人写的一部奇书。欲洁本身说明了内心对洁的执着,对垢的排斥。而洁与垢只是相对概念,是人心的分别,对垢越排斥,也说明心中往往存在着垢。对垢的压抑,命运往往会以强有力的反作用力将垢呈现,这便是妙玉的宿命,更是她的选择。
如何看待评价里面的槛外人妙玉?
《红楼梦》里读妙玉,其实有16个字就可以评价和概括妙玉:身在庵堂,心属红尘,高洁如玉,质本凡俗。借用《红楼梦》里的判词,便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四句判词便概括了妙玉的一生。
妙玉自幼因为身体病弱,早早进了庵堂修行,是戴发修行的居士。因为出身仕宦人家,大家门庭,又自幼跟着师傅修行,深结佛缘,所以养成了她德性高洁,心性高雅,看不起俗人;又因为早早失去了父母双亲,在空门寂寞中长大成人,所以又养成了她孤僻高傲的性格,与任何人都不大合得来。又因为她天资聪慧,才华出众,诗赋书茶无不高人一筹,所以总是倍感曲高和寡,无人能与之相通,用宝玉的话说:万人不入他的目。
贾府修建大观园后,她被王夫人邀入栊翠庵,重逢邢岫烟,又与黛玉、惜春交好,加上宝玉,似乎有了几个性情相投的闺蜜及好友,但其实在她心里从没有真正看起过这几个人,这只是“退而求其次”的交往。她与邢岫烟只是因为有半师之缘,师生之谊,两人可以说些体己话儿,但是她内心并不一定推崇邢岫烟,邢不是可以与她心灵交汇之人。她与惜春似乎有些共同语言,二人在一起可以谈经论佛,坐而论道,但是却不可以交心,惜春身上的烟火味与她的心性不同,二人有着天性的差距。黛玉与她一样,心高孤傲,可妙玉的高洁孤傲更比黛玉高上几分,所以她与黛玉也无法真正深交,以致黛玉从心底也对她有几分疏远。真正能让妙玉有几分心缘的只有宝玉,但这又夹杂了几分儿女俗情,这只是妙玉心中的微妙情愫,宝玉对妙玉却不敢有一丝儿女情愫,因为在宝玉眼里,妙玉高傲的“万人不入他的目”,所以宝玉始终也没有与妙玉产生过心灵的共鸣。
妙玉自称“槛外人”,身在空门,但她却始终未能真出世,超越凡尘。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她心在凡尘。
一是对宝玉莫名的儿女情愫。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在大观园宴请众人后,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盛情款待贾母等人,并按贾母心意选取了茶具,茶品,选水招待后,另请宝钗和黛玉到耳房里去吃茶,并特意拿出窖藏五年的“梅花雪水”茶招待宝钗和黛玉,宝玉不请自来。平时素有洁僻的妙玉,却独独对宝玉另眼相待,拿出自己平时吃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要知道,妙玉连刘姥姥吃过的那只窑杯都嫌脏要丢弃,连刘姥姥走过的过堂都要打水清洗干净,可见她这洁僻有多严重,可自己日常用的茶具却可以让宝玉用来吃茶,可见她内心对宝玉的喜爱之情有多真切,已经完全不避男女之嫌了。虽然她也遮掩,说“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但是心底难以遮掩的那点私心却是欲盖弥彰。宝玉春夜斗诗输了受罚,去栊翠庵折梅花,都知道妙玉难说话,别人去了定是不肯,所以才罚宝玉去,这也众人是有意难为宝玉的,结果宝主却折回两枝梅花来,可见妙玉对宝玉之分外慷慨。这其实不是慷慨,怕是宝玉要她的心肝妙玉都会毫不吝啬,这不是多情又是什么?宝玉生日,妙玉又赠生日贴,也可见妙玉对宝玉有多用心。宝玉在一旁观棋,妙玉便脸红耳赤,心有所动,这也是她对宝玉暗生情愫之例证。动凡尘之情,哪儿能是空门修行人呢?
二是妙玉虽入佛门,却始终无法做到以佛心待人。佛门眼中众生均为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妙玉却对刘姥姥视为低贱俗人,刘姥姥用过的茶具要丢弃,连刘姥姥走过的堂道也要打水清洗干净,可见她始终没有修得佛心,仍然无法脱离凡尘之心。所以惜春说“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
妙玉在世人眼里,“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且“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却又“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基本刻画出了妙玉的形象。妙玉天生有慧根,却又难得佛心,身在空门中,却难脱红尘缘,自身冰清玉洁,却难合众人眼,多得他人怨。这就是《红楼梦》中的妙玉。
八爷到底最后最爱谁?
八爷最后爱的一定是若曦。
《步步惊心》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桐华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她创作的第一部清朝穿越宫廷小说。桐华的经典作品很多,但拍摄成影视作品的,《步步惊心》最为成功。
现代女性张晓穿越到了康熙年间的大清朝,熟知历史的她,被牵涉到九子夺嫡的争斗之中。
九子当中最为贤能的八爷,娶了嫡福晋郭络罗明慧,侧福晋马尔泰若兰,也与穿越的马尔泰若曦有一段感情。
嫡福晋明慧:御赐婚姻,八爷看重的是她的身份地位,无所谓爱情八爷一直是九子夺嫡当中势力最强的那一个,对太子之位势在必得。当然储位之后,那就是大清的江山。
十爷心仪若曦,却被赐婚郭络罗明玉而不甘心,婚礼即将开始却不愿意换喜服拜堂。
八爷前来劝解,他说郭络罗家的格格,纵使旁人想求都求不到,你有何不甘。十爷反问他对嫡福晋是否疼爱有加,八爷这么回答:
明慧是皇阿玛赐予我的嫡福晋,是和额驸明尚之女,单凭这两点,八福晋的位子就应该是她的,而且一世都只能是她。
所以,明慧于八爷来说,是个能助他成事的女子。娶明慧,不过是康熙御赐的政治婚姻。对明慧从来无所谓爱与不爱,把她当嫡福晋是他的责任。
但明慧却深爱八爷,替他生儿育女。他要成事,她就助他成事。她夺嫡失败,就陪他一起承受失败的业果。
四爷继位。对于曾经强大的竞争对手,不得不以强势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皇位。
若曦因明慧的挑拨流产,已成皇帝的四爷盛怒之下旨让八爷休了明慧。明慧最后自焚而死。
此时八爷有所顿悟,明慧就是自己身边那颗明珠。但最终,他的忏悔也不过是对明慧多年付出与不离不弃的感激。
他与明慧,只有夫妻情分,却从未有过爱情。
侧福晋若兰:一见钟情,但她的心另有所属,八爷从未得到过爱的回应,最后只剩下了不甘心的纠缠八爷娶了明慧,只当是一种责任。当他第一次看到马背上的若兰,美丽之中带着活泼,有着皇城女人所没有的欢脱。
若兰是马尔泰将军的女儿,原本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长大,心里深爱着一位军营将领,那个教她骑马的男人。
八爷不知这段情,只知道自己喜欢她,求了皇帝指婚,将若兰娶进门做了侧福晋。
若兰的心上人却为此丧了命。从此若兰在八爷面前,成了个不哭不笑,不冷不淡的木偶女人。
到最后,八爷也没有得到若兰的心。在若兰临死之前,若曦向八爷求了一纸休书,因为若兰要以自由之身去见自己的心上人。
所以,到最后八爷也算是无奈地放下了若兰。
穿越而来的若曦:唯一一次让八爷体会到,相爱是什么滋味若曦是若兰的妹妹,摔下楼梯受伤昏迷。其实醒来的那一刻,她已经是现代人张晓穿越而来,本来的若曦已经死去。
因为她异于常人,古灵精怪,成了一众位阿哥的团宠。她是被送来京城准备参加选秀的女子,随姐姐住在八爷府上。
八爷对她,渐渐不同于他人。八爷欣赏她的个性,尊重她的思想,每次看若曦的时候,眼神带着温柔的宠溺。
若曦不愿参加选秀,做皇帝的女人。明慧送她进宫,做了奉茶女官。八爷一直暗中护着若曦周全。
草原上,八爷与若曦赏星看月、黄昏漫步、相拥相吻。八爷已有两位福晋,却是第一次感受到男女之前两情相悦的那种爱情。
若曦熟知历史,知道最后夺嫡成功的是四爷。希望八爷放弃夺嫡,与自己长相厮守。
奈何八爷夺嫡关乎的是他背后一个集团,已经停不下来。却因为担心若曦的安全提前行动而遭康熙的怀疑与疏远。
最后若曦因八爷在江山和自己之间,选择了江山而与八爷分开,逐步走近四爷,试图改变历史。
奈何,历史无法改变。夺嫡失败后,八爷成了皇帝最忌惮的人。
但为了成全若曦离开皇城、离开兄弟亲人相残的朝堂杀伐,自身难保的八爷,却抱着必死的心理,向四爷说出了他与若曦的那一段恋情,直刺四爷心窝,逼得四爷放手让若曦离开,嫁给了十四爷。
若曦离开皇城,八爷相送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既然决定离开,就应该斩断一切。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生已尽,没有无谓的伤感,此生无缘,一切留待来生。
八爷惨招嫉恨,最后在天牢中喝下毒酒惨死。
所以,八爷给了明慧嫡福晋的地位,给了若兰初恋的感觉,但却与若曦是两情相悦地相爱过。
只是作为一个有野心的皇子,八爷权衡利弊得失,情爱于他来说太奢侈,能付出的也是有限的。不过,到一无所有之后,八爷仍是以性命成全了若曦的离开。
潮汕工夫茶和日本茶道有什么区别?
说到日本茶道不得不推荐,我与日本茶道因缘相会的三件。第一是日本近代美学之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和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25年的习茶日志《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二是介绍日本茶道创始人《寻访千利休》的纪录片(绝对是震撼心灵的至美旅程),三是对于日本茶道的茶艺启蒙,日本陶艺家·无边窑创始人·日本茶道·高柳凌绪老师。
说到不同,日本茶道和潮汕工夫茶,从产生的时代、历史、文化、代表人物、茶室风格、茶叶形态、茶器及冲泡方式、乃至对社会的影响等等都各不相同,相同的是都是对茶之自然敬畏而衍生的一系列行为礼仪风俗心性。按当代解释,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和特有风俗。茶道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中国茶道讲究“和敬 廉 美”,日本茶道讲究“和 敬 清 寂”。而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道最具代表性之一。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起源于南宋末年,是南宋点茶法的一个分支,传入日本被千利休改造为日本茶道,缘起,所以日本茶道的礼仪是非常严格(见《日日是好日》书中详尽细致地还原了她的茶道修习过程,具体到茶事器具使用、茶庭布置、茶席准备、茶人修习等茶事美学),也非常富有禅味,他们把茶道从日常生活艺术,与心的交流,甚至是对美的信仰。茶道与美直接相关,与艺术直接相关,与禅宗直接相关。
日本的茶道不仅是关乎茶,日本人从家居摆设到生活习惯 ,从穿着打扮到烹调饮食,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本土文学,无一不受到茶道的影响,人和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也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日本的茶道大师力图将茶室中精益求精的标准,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心灵平静无波,并且要谨口慎言,不可破坏周遭和谐。衣着的裁剪与颜色、身体姿势及走路步态,皆是对自己艺术性情的表露。在这些方面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人若不追求自身的完美,就没有资格去靠近美。就像千利休“我只为美低下头颅”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日本的茶道大师力求自身超越艺术家范畴,即艺术本身,便是唯美主义禅。
【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明末清初在武夷山的僧人中萌芽,成熟以后,随着乌龙茶的制作技术向外扩散,康熙年间,在闽中粤东形成,晚清, “潮汕工夫茶”才真正开花结果,自成一家。近代,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文稿一篇写到工夫茶的烹饪法,他说“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求,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世胃之家,高雅之士,偶一烹茶应客,不论洗涤之微,纳洒之细,全由主人亲自主持,未敢轻易假人,一易生手,动见偾事。”可见,工夫茶不唯对茶、水、火、器要求精致,最关键还需要主人亲自精心烹制,不能轻易假人,所以,工夫茶的功夫,毫发毕现于烹茶之法中,这是关键工夫茶的关键与实质。
在工夫茶的茶器中,百姓日用即是道,喝工夫茶最需要的就是线条洗练、胎薄轻巧、出水流畅、宛转玲珑、适于把玩的日用小壶。而当时孟臣壶以朱泥小壶居多,且又精妙无比,故,孟臣壶局限在闽中,粤东等地,风靡一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爱好工夫茶的人,才会崇尚孟臣壶当时潮州对孟臣壶的需求量最大,清末金武祥《海珠边琐》记载“潮州人茗饮,喜小壶”。连横在《雅堂先生文集》中记述工夫茶说“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不足以自豪,非不足以待客”。
潮汕工夫茶具虽多,但潮汕四宝是工夫茶必备茶具:玉书煨、红泥炉、孟臣罐、若琛瓯。
潮汕工夫茶在冲泡时在民间有两个特别的说法“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的斟入各个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韩信点兵”就是斟茶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入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如果要说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明显的不同,就是日本茶道的礼仪非常严格、茶室空间感、清寂心与宗教心更甚。而潮汕工夫茶更注重待客之道及茶器四宝的讲究。
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此诗句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的诗《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重九日就是重阳节,重阳节要登高,范成大爬山去了,他看见了寿藏之地,就是活人为自己将来修的墓穴,就有了那首诗。作者在引用的时候改了一个字,把门限改成了门槛。这一改对应了《红楼梦》中的铁槛寺和馒头庵。
一、从书中故事看作者的用意 《红楼梦》中贾府有家庙铁槛寺,附近有个馒头庵。贾家人死了,都寄存铁槛寺,所以铁槛寺也是坟墓。土馒头是坟墓,说馒头庵是因蒸得好馒头得名,其实也有土馒头之意。 铁门槛作为封建社会富贵家族的象征,门槛越高,越结实,体现的家族地位越高。富豪之家的门槛再高,哪有永世不倒的繁华?又有谁抵得过生命无常,到头来还不是都须一死。
1、贾府家庙铁槛寺:槛内槛外的故事 铁门槛用来显示门庭高贵,长盛不衰。有钱有势的人,他们的门槛要用铁包上,希望这铁门槛代表一种气派。而且可以千年不坏,希望铁门槛能够一直存在,也是希望家族能够一直延续辉煌。子子孙孙享受无穷的荣华富贵。贾家宁荣二公创业初期,深有忧患意识,建立家庙铁槛寺既是对家族的余泽,也有对后世子孙的警醒。 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者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第十五回,秦可卿的灵柩要送至铁槛寺中寄放。铁槛寺里有阴宅,算是临时坟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槛里是富贵繁华世界,土馒头里是永恒的沉寂。这里却反过来,铁门槛里面停着棺材,繁华褪去,时光停止。 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收到妙玉派人送来的粉红色贺帖,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妙玉自称槛外人,这倒是没反,可是槛外人正在做着的却是槛内事。邢岫烟解释妙玉自称槛外人,宝玉如醍醐灌顶,怪道我们家庙是铁槛寺。妙哉作者,把这槛内槛外的故事讲得出神入化,一个铁门槛竟做出这等大文章。
2、铁槛寺附近的馒头庵:发生在那里的故事 贾府为秦可卿安灵要在铁槛寺做三日道场。王熙凤嫌不便,带宝玉秦钟到水月庵又叫馒头庵去住,说这里蒸得好馒头,读了故事才发现,原来是做人肉馅的馒头。庵中净虚老尼不净不虚,满心滿脑子尽是污浊和欲望。她求王熙凤帮助摆平一件婚姻纠葛案。害死一对有情青年,王熙凤索得三千两银子。王熙凤不住铁槛寺而去馒头庵,就是走向死亡。她玩弄权术、见钱眼开、灭绝人性。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王熙凤何曾参透人生玄机。 秦钟多情更滥情,在贾府家塾,他就和小生香怜偷情,看到村姑二丫头,他也心怀不轨,在乃姐安灵之时、之地得趣于智能。巧姐儿出痘子,贾琏夫妻都不同房。秦钟贪恋肌肤之亲,走向自己的宿命,为作者所不齿,让他夭亡。欲望太过催人命。 土馒头指坟墓,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一个馒头似的坟头,就是生命终结时所有人最终的归宿。
二、妙玉为什么欣赏、推崇这句诗
要知妙玉为什么推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就要弄清楚妙玉其人。妙玉是官宦人家出身。因为自小多病,不得不出家,带发修行。她出家后不久,父母竟都亡故了。师父还跟她说:“衣食起居不宜回乡。” 妙玉才华极高,却又性情古怪。第六十三回,宝玉说妙玉:“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在给宝玉的拜帖中自称槛外人。搞得宝玉不知所措。 妙玉推崇那两句古诗和她的身份有着很大的关系,她是带发出家在栊翠庵里修行,她应该看淡繁华富贵权势,本该一心不闻窗外事,她也自称槛外人。这两句诗也道出佛道修行的领悟。妙玉推崇这句话,可以显得她把世间一切繁华艳丽都看作未来的土馒头。 然而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必得王夫人要人写了帖子请她才肯来。如果说她连生死都看得明白,怎么原来竟差那一张请帖;她自称槛外人,却给槛内人祝寿,而且要用粉红色的贺帖;她自称槛外人,却知道贾母不吃六安茶,知道宝玉生日;她知道对于土馒头而言,人与人是没有区别的,可是她的分别心格外重。这一切都说明她这个槛外人一直在窥探着槛内。说明她身在佛门,心系红尘。至少是个不甘心的槛外人。她推崇那句诗是装点出家人门面的。起码唬到了贾宝玉。
三、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这句话只是在感叹荣华富贵也逃不开生死离别。作者在写妙玉时用了这句诗,是要警醒世人,人生百年终有一死。但这不过是感叹而已,并不适用于人的行为指南。仅仅从死亡这个最终结果就来推断荣华富贵没有意义,实在是谬之大极。 这是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其实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只有拥有过,才有资格说放下。不以现实为支撑的高调就是无病呻吟。既然是槛外人,就应该身在红尘,心在世外。自然也就应该把俗世的这些富贵荣辱放下,看淡。只可惜妙玉云空未必空,一个喝水的杯子也要分出众生的三六九等,世俗的宝玉也让她尘缘未了、凡心暗动。 实际上,古往今来,真正看透人生的能有几人?妙玉自称槛外人,甚至连男女感情这件事都还没有看透:她用自己的茶杯给宝玉倒茶;她给宝玉送庆寿函,被岫烟笑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心系红尘的她却不得不以冷艳的外表掩盖自己。她的那份高雅,孤傲,使她成为了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妙玉。谁曾想“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一方面看穿了人世间的富贵繁华,一方面却又摆脱不了世俗的诱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她刻意与世人避嫌、孤僻怪诞,仍是入了俗局。面对栊翠庵里人生的寂寞与荒凉,只能用‘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来安慰自己那孤独寂寞的心,称自己为槛外人来压抑自己那份躁动的情。《红楼梦》通过妙玉这位美丽高洁的少女的悲惨遭遇,要揭露的这个肮脏邪恶吃人的社会。 命运无常、生命有期,人生还有哪些东西不能失去?是铁门槛?还是铁帽子?在无常的人生面前,没有什么东西是牢固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是不朽的,它们最终都将化为黄土、荒草,化为融入历史深处的一缕烟尘。 生与死,欲望与看破,这本就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却在一句诗中体现出来,值得人去咀嚼。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与《红楼梦》中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讲的是同一个道理: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生活最后终将归于寂寞和虚无。纵然现在是风光无限,谁又能阻挡最终一场荒凉的悲剧呢?作者将这种人生的幻灭感写得淋漓尽致。 人生切莫过于执迷,人世无常,浮生若梦,转眼就是百年,纵有粮田万倾,房屋百间,也躲不过人死灯灭的命运。但是人生也不可太过看透。太过看透、太过消极,社会就没有前进的热情和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