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频,茶文化兴起于哪一年

2023-07-18 99阅读 0评论

茶文化视频,茶文化兴起于哪一年?

茶文化起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茶文化视频,茶文化兴起于哪一年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有什么不同?

茶人相聚说茶,不时会有中日茶道之别的话题。日本的茶道我没有体验过,但看了很多详细的表演视频。

中国的现代茶艺表演面对面见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是能够从头到尾直视下去的.......

日本的茶道表演,从你踏入他院子的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整体环境充分的营造出了日式的“侘静”之美。

你低下头钻进茶室、盘腿坐下、茶师为你奉上茶水,这个过程重现了一段日本的历史。千利休代表文官集团向即将成为日本第一人的丰臣秀吉道贺和表示支持,又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双方间的平等关系。

在整个表演中,体验者能充分的感受到表演者的严谨和敬意,整体环境烘托出了美与雅,还有日本的历史文化。

但我个人认为日本茶道与茶之间并没有多关系,千利休只是用茶把他的美学修为与政治智慧串联起来了。千利休确实厉害,他用茶道串联起来的政治力量使当权者忧虑。千利休与他的优秀弟子古田织部,最终都被不同的当权者命令切腹自杀。

在我们中国,一般是不会轻易称"道"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带有崇高性。而日常可以称之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

喝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日常行为,但它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我没有见识过传统的中国茶道是怎样演绎的,现在我们平常能够看到的称之为茶艺表演,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位穿得就如同仙子一样的美女在表演茶艺。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温婉、柔美......能不能专心把茶泡好了再叫我来喝呢?动作虽然都很美,但明显不能把茶泡好喝啊!这样会让我误会是不是请我喝茶的......

日本茶道用整体环境来表现美和雅,由人来演绎谨和敬。中国目前的茶艺用人来演绎美与雅,诱代敬、谨被丢,何以为道?只能沦为悦人之艺!

茶道是什么?

是体验一杯好茶的滋味还是用茶来进入一种境界?怎样去演绎茶道?演绎出来的东西能真实表达茶道的内涵吗?

先说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虽然很美,但那并不是纯粹的茶道。

就如同千利休对他弟子说过的一句话:“茶道应该根据自己对于艺术、文学感想和领悟,自由发挥”。

现在的日本茶道里把他们的美学、艺术、礼仪、历史融合在一起,用茶作为动线进行演绎。这个表演很好的传达了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但茶只是辅助工具,是可被替代的,有的茶道(古田织部流派)甚至会加入吃饭。

传递的重心是文化和思想,而非茶本身。

日本茶的演绎之道有幸。

出了一位千利休,一位在他所处时代中,公认的美学及茶道第一人。在日本最精彩的历史时段,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出了点睛之力。他最终悲情离世,完美的符合了圣人的标准。

正好日本也只有绿茶(抹茶为主),极易产生一致的共识,这些综合原因造就了日本茶道。

在我心目中,中国的茶道才是最纯粹、内涵最丰富,也是最有深度的,没有之一。

甚至可以说中国人对茶的理解,和其他国家是不同空间维度的。

光是加工制作上就有六大类茶,每一类茶还有很多不同品类,关于茶的研究和理解更是多元化。

正因如此,中国的茶道表演很难像日本茶道那样达成共识。

但真实的喝茶之道与演绎之道是有别的!

喝茶之道需要你去亲身体验,以茶修心之道需要你去深入理解。这些都无法通过演绎来准确的传达。

自从朱元璋罢造龙凤团饼后,打开了中国制茶人的创新思维,促成了中国茶叶制造方式的大变革。从此中国茶可以轻松的走进寻常百姓家。

而日本则因斗茶的奢侈、浪费,迎来了千利休用美学、意境和寻求心灵安宁所做的茶道改革。

加上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因素,日本茶道的发展稳定了下来,保留了来至宋代的茶文化。

而中国在这个变革中逐步抛弃了这种喝茶方式,并逐渐发展出了乌龙茶、红茶、黑茶3大类茶。

怎样去演绎中国茶道是很难的,因为茶与中国人的生活融合度是非常高的。学茶更重要的是对茶的全面理解,而非表演。

如要表演,我期望中国现在的茶艺能抛弃那些媚俗的做作,也别叫茶艺师那么麻烦,就两个字“茶师”多好。内容上可加入些传统礼仪,以严谨、专注的态度,用茶来表达出思想和修为,方可称之为道吧。

中国丰厚的文化,如此多的茶品类,理应百家齐鸣,为何要被现在的茶艺所禁锢呢?

茶道不只是一场表演,正因茶涉及的文化范围非常广,才可称之为道。

中国人从为什么喝茶、怎样做茶、如何喝茶,再到因茶而创的艺术、文学等等。不仅涉及面广,理解深度也是他国无法企及的。

一场表演无法表达中国的茶道,我们所看到的表演只能算是茶文化中的一角。

古代人生茶道茶艺顺序?

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

“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茶具中,洁具提温。

“马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 点头”,向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

金疆域茶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茶文化历史悠久,南北饮茶各有千秋,对于这种南北茗饮之俗的差异,引发了一场争论。当时,苏轼曾说:“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可也,盐则不 可。”他的弟弟苏辙在《和子瞻煎茶》诗中也嘲讽了“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的习俗, 还有人批评了“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黄庭坚则在《煎茶赋》中说:上等茶中放盐 是“勾贼破家,滑窍走水”。甚至有人连其他的佐料也一概反对:饮茶“入盐及味。 不知葱去昏, 梅去倦,如不昏不倦,亦何必用! ”(林淇《山林清事》)在他看来,辛辣的葱使人清醒,味酸的梅使 人精神兴奋,人既清醒又不疲倦的时候,是不必用这些“茶果”的。

但是,苏轼的意见虽然为多 数人首肯,但也有不同意见的挑战。南宋陈鹄的《耆旧续闻》一书就说:苏轼“不知今日吴门、昆 陵、京口,煎点茶用盐由来已久,却不曾有用姜者”。 不过,他对各种饮茶习俗的差异,都有正确 的看法:“风土嗜好,各有不同。

”而这种“风土嗜好,各有不同”,也反映在与宋同时存在的辽、金政权。自唐代开始,中原饮 茶习俗便向边疆传播,但从文化意义上的饮茶活动是自宋代才扩展到边疆民族的。辽朝与五代同始,与北宋同终。它雄踞长城内外,与中原王朝兵连祸结之时虽不少,但化干 戈为玉帛之时则更多。

他的动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当时中原王朝的盛衰乃至兴亡。辽、宋 虽是相持对峙,但到澶渊之盟后却以兄弟之礼相互来往。和好关系延续了近一百二十年,双方 文化、经济的交往总是不断。

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常以“学唐比宋”勉励自己。

所以,宋 朝有什么风尚,很快会传到辽国。 少数民族以牧猎为生,多食乳、肉,而乏菜蔬,饮茶既可帮助消 化,又增加了维生素,所以比中原人甚至更需要茶。

自唐宋以后行“茶马互市”,把茶作为吸引、 控制少数民族的“国策”,这也使边疆民族更以茶为贵。谈修《滴露漫录》记载:“茶之为物,西戎 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 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 系国家大经。”宋朝的茶文化,首先是通过使者把朝廷茶仪引人北方。辽朝朝仪中,“行茶”是重要内容。 《辽史》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比《宋史》还多。宋使入辽,参拜仪式后,主客就座,便要行汤、行 茶。

宋使见辽朝皇帝,殿上酒三巡后便先“行茶”,然后才行肴、行膳。皇帝宴宋使,其他礼仪后 便“行饼茶”。重新开宴要“行单茶”。辽朝茶仪大多仿宋礼,但宋朝行茶多在酒食之后,辽朝则 未进酒食首先行茶。

至于辽朝内部礼仪,茶礼更多。如皇太后生辰,参拜之礼后行饼茶,大馔开 始前又先行茶。契丹人有朝日之俗,崇尚太阳,拜日原是契丹古俗,但也要于大馔之后行茶,把 茶仪献给尊贵的太阳。 宋朝的贡茶和茶器也传入辽朝,宋朝贺契丹皇帝生辰礼物中,有“金酒食 茶器三十七件”“的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契丹使过宋境各州县,宋朝官吏亦赠茶为礼。

(见 《契丹国志》)而且,辽也有“以茶结客”的礼俗,《萍州可谈》记载茶见于唐时,味茶而转甘。 晚采者为茗。今世俗客至则啜汤,去则啜汤。 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 者。

此俗遍天下。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 以进。”由于辽国地处北方,以牛羊肉食为主,故爱好紧压茶,既便于长途运输和贮存,又茶浓而醇, 适合调制奶茶。不过,辽对宋的饮茶方法还是熟悉和欣赏的,已出土的文物就提供了这方面的 例证。

1971年春发现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东北正山南坡的辽墓点茶图壁画,存 于辽天庆六年(1116年)张世卿墓室。壁画描绘的是唐末至宋时流行的点茶情景,画面正中一 张朱红色高桌,桌上有黑色带黄扣的圆盒和白色大钵,两只有黑色托子托承的白盏。

桌前放置 着一只火势正旺的五足火炉,上置白色的瓶,瓶领细长,瓶口有盖,自口沿下至腹部有嘴,另一侧 是向上昂曲的细流。 桌后两侧各立侍者,左侧一人左手托盏,右手持调羹在盏内搅动;右侧一人 左手扶桌面,右手执与火炉所置形状相同白瓶,正准备向盏内倾倒。

壁画生动再现了当时流行 的点茶习俗,是饮用末茶的宝贵形象资料。当时与宋对峙的还有金朝,是公元12世纪初以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为主体 建立的王朝,共存在119年。 金朝的版图超过了同时期的南宋。

金朝有许多制度是继承唐和 辽、宋的,饮茶也是金朝各族人的一种时尚。宋德金著《金代的社会生活》对此有较详细的记 载:金国本不产茶,所需茶叶来自“宋人岁贡”和贸易于宋之榷场。(《金史•食货志四》)金朝的 版图扩大到中原之后,曾提倡种茶树,但主要还是来自与南宋贸易所得,因此茶叶格外珍贵。

茶的地位可与酒并驾齐驱,甚至高于酒。酒是所有宾客同饮,而茶却仅“留上客数人啜之”,茶的 贵重可想而知。饮茶被视为儒雅的表现,《金虏节要》说:熙宗自幼受汉文化熏陶,“分茶焚香” “徒失女真之本态”。

饮茶之风在各阶层中都很盛行,“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 (《金史•食货志 四》)有些文人以茶代酒,品茶成癖。饮茶之风日甚一日,茶叶消耗量大增,宣宗元光二年(1123 年),“河南、陕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银二两,是一岁之中妄费民银三十余万 也”。

(《金史•食货志四》)朝廷官员纷纷要求禁茶,规定饮茶者的范围,不得随意储存、馈献和 出售茶叶。 泰和五年(1205年)十一月,“尚书省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商旅多以丝 絹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也。

“若不禁,恐耗财弥甚。遂命七品以上官, 其家方许食茶。仍不得卖及馈献。不得留者,以斤两立罪”。(《金史•食货志四》)六年、七年 连续定茶禁。 (《金史•章宗纪四》)八年七月,有人“以茶乃宋土草芽,而易中国丝绵绢有益之 物,不可也”。

宣宗元光二年规定:“亲王、公主及见任五品以上官,素蓄者存之,禁不得卖、馈,余人并禁之。犯者徒五年,告者赏宝泉一万贯(《金史•食货志四》)不过,茶虽短期可禁,俗 却依旧风行。 南宋与金对峙时,宋朝饮茶礼仪、风俗同样影响到女真人。

女真人又影响到夏朝 的党项人。自此北朝茶礼大为流行。金代的女真人不仅朝仪中行茶礼,民间亦渐兴此风。女真 人婚礼中极重茶,男女订婚之日首先要男拜女家,这是北方民族母系氏族制度遗风。当男方诸 客到来时,女方合族稳坐炕上接受男方的大礼参拜,称为“下茶礼”,这或许是由宋朝诸王纳妃 所行“敲门礼”的送茶而来。

在宋代这一历史时期,辽、金在中国饮茶习俗的普及和推广上同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密切关系,友好交往是民族关 系的主流,而宋代茶文化历史正是这种主流的血脉。

中国传统礼仪与茶文化的发展?

我国早在唐代就有了茶文化,并流传到欧洲、日本、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国。随着时代的进步,茶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与礼仪的关系

敬茶是我国人民待客的传统礼节,和西方社会用咖啡招待客人类似。有朋自远方来,先要上茶以表示礼貌,而这样的待客方式又因地而异,有的以“元宝茶”敬之,有的送“七家茶”之礼。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不可上满;有的地方则流行三道茶仪式。茶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中国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严格的操作程序:

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茶船”——一种紫砂茶盘。

装茶。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大半壶。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倒水、续水粗看似乎是比较简单的,却是体现对宾客文明礼貌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倒水、续水有其具体的要求和操作规范。

茶文化大致也可以分四个层次: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这是物态文化层次。

而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这就涉及到了茶文化制度的一面。

总而言之,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茶在礼仪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礼仪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茶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茶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礼仪,茶文化与礼仪文化密不可分。

中华茶文化礼仪步骤

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饮。

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茶船”一种紫砂茶盘。

装茶。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大半壶。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肴。倒水、续水粗看似乎是比较简单的,但却是体现对宾客文明礼貌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倒水、续水有其具体的要求和操作规范。

服务员为宾客倒水、续水时,须先敲门,经同意后才能进入客房、会客室或会议室。右手拿暖瓶,暖瓶提手归向把手一边,左手带小毛巾。往高杯中倒水、续水,应用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水倒入杯中。

中华茶文化礼仪知识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到,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所以一般茶只倒八分满。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随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的茶不好,不合口味,会让主人尴尬,还显得不尊重。

六、头冲脚惜(闽南语脚气的意思),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早时做茶用脚踩,怕茶叶有脏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二冲茶叶之说,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

十、茶三酒四惕桃二

潮汕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惕桃二(两人恋爱游玩)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