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名字的由来,茶胡是什么
茶叶名字的由来,茶胡是什么?
第一:胡茶——胡茶跟古人称呼胡人有一定关系,给胡人的茶或者胡人喝的茶。
第二:胡茶——西安回民喝的一种茶,胡茶,被更多人所熟知的是茯茶这个名字,当地有这样一句话:吃完牛羊肉,就要喝胡茶。最为著名的是泾阳所产的茯砖茶。
以上就是茶胡的解释
大红袍因何得名?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 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 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 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丝绸之路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借这个问题,我想向大家科普科普,丝绸之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首先要明确,“丝绸之路”这名称是舶来品!有人要问了:“什么?难道丝绸之路不是一直叫丝绸之路吗?”没错!丝绸之路,最早确实不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个词汇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那时候,中国已经迈入近代史了。
所以 ,尽管我们的历史课本上都说张骞打通丝绸之路,但是就好像哥伦布到死都不知道他发现了美洲一样,张骞一辈子也不知道他走的道是丝绸之路。那时候,官方管这里叫外国道或者西域道——《汉书》,还有因为能通向不同国家的缘故,以国家命名管这里叫大秦道,大宛道,康居道......
我们都知道,后来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一条商路,经过这里贩运的中国特产,茶叶,丝绸,瓷器等高端手工业制品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但是最早,丝绸之路的商业并不发达,这条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通往中亚的道路,最大的作用却是军事和传教活动。因此,这里也曾经被称为“孔道、空道、传教道,经道”等。
等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举国进入一种自负自满的状态,再也没把其他国家平等地看在眼里,所以此时这条道路的名称变成了:“诸藩贡道、西域贡道、朝贡道......”意思为其他国家向中国进贡的道路。
总之,在以上时间,丝绸之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
直到1877年,德国历史地理学家费 迪南·冯·李希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将中国通向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一系列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在其他大量学者进行跟进之后,“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渐渐被整个欧洲的历史学家所接受。
有人不禁要问,明明中国出产的产品那么多,瓷器,茶叶,甚至指南针,火药......为什么偏偏要选丝绸作为这种命名方式呢?
这个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丝绸作为奢侈品对欧洲人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力。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有两个称呼,一个是大家熟悉的,被日本人污名化的支那,原意本为:瓷器。另一个,则是罗马人对汉朝的称呼 :“赛里斯”,意思是:丝国。
在罗马,被称为“赛里斯神仙纱”的丝绸深受宫廷上层的追捧,著名的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曾经在参加晚宴时身着一身丝绸制成的礼服,那种柔滑的触感顿时令在场的罗马贵族为之疯狂,受此影响,丝绸在整个欧洲的上层都成为了一种被追捧的奢侈品,由贵族到百姓,都知道丝绸的大名,就好比现在的女生总是能对路易斯威登、香奈儿或者圣罗兰如数家珍一样。
二: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对丝绸技术垄断从传说中的嫘祖开始,中国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然而当年欧洲人浅显的科学技术和耿直的大脑实在想象不出这种“神仙纱”是哪一种作物产出的?欧洲人想要得到丝绸,除了从中国购买之外,别无他法,因此强烈的好奇心一直刺激着欧洲人的痛点,让他们对此无比着迷。
直到欧洲人接触丝绸几个世纪之后,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派出的僧侣,才终于用掏空的扁担,从中国偷出了蚕种,至此,在中国之外的地方——意大利才终于有了丝绸业,查士丁尼也终于得到了一个欧洲人都想知道的大秘密:原来蚕是一种虫子而不是树木。
基于以上两点,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名称很快被欧洲接受并流传开来。近代的欧洲是世界的爸爸,他说叫什么那就叫什么,其他地方也就很快跟进。
到了民国时期,《申报》首先在发文中使用“丝绸之路”的名称,至此,这个名称终于出口转内销,为中国人熟知,也成为了世界通用的名称。
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文藏来答】从一组图片中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18世纪,广州口岸兴起了一种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而创作,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兼具艺术与商品双重性质,被称为“广州外销画”的绘画作品。每幅画面展现一道生产流程。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乾嘉之际的纸本水粉制茶图,共12件,逼真写实地展现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加工到装运、销售的全过程,为西方世界提供了直观准确的图像资料,因此制茶图一经出现就成为广州外销画的热门题材之一。下面作逐一介绍。
图1
锄地(图1):画面中,三五茶农正在开垦荒地,平整土壤,扩建茶圃。这幅画面印证了茶树的生长与土壤、地势的关系密切,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砾质、砂质土壤中生长。山边有阳、树木蔽荫,阴阳调剂的茶圃更适合茶树的生长。
图2
播种(图2):茶树需播种繁殖,“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画面中的茶圃正是栽种在平地之上的,每隔一定的间距,都开挖出一条沟垄以排水。几位茶农站在沟垄处,有的撒种,有的施肥,甚至每个茶坑撒播的茶籽数量都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
图3
施肥(图3):及时除草施肥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晴天锄过后,用米泔水等肥料浇地会更好。画面中一位茶农正在从屋舍庭院的瓦缸内舀出泔水,两位茶农已经将装满泔水的木桶从屋舍挑到了茶园,另外两位则正手握长柄木勺逐株施肥。
图4
采茶(图4):采茶女头戴斗笠采摘新茶的画面,可以从屈大均《广东新语·食语》:“大妇提籯,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的描述中得到最佳诠释,此外,各地采摘茶叶的时间因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故采茶时间也有不同。广州采茶以早春为宜,武夷茶则以清明后谷雨前采摘为佳,这段时间采摘的茶叶称头春茶,“立春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采茶时宜晴不宜雨,“雨中采摘则茶不香,须晴昼采。”
图5
拣茶(图5):新采摘的茶叶要拣去老叶、枝梗、碎屑,拣茶这一工序一般也是由妇女和儿童来完成,故画面中男子挑来待拣之茶,一位女子托箕前行准备拣茶,另外两位茶女则正站在茶棚之内,折梗取叶,拣选良茶。图6
晒茶(图6):又名晒青。清初王草堂《茶说》:“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每筛以半斤至十两为度,候叶软便翻一次,晒至叶上枝软方移置架上。”画面中经茶女拣选好后的茶叶均匀放在竹箩之内,一字排开,日晒杀青,一茶农正在逐一翻捡,均匀晾晒。
图7
炒茶(图7):新采摘的茶叶香气未透,还需借助火力,才能使茶香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此幅画面中一人正在添柴控制火候,其他茶工则双手置于炒锅之内,快速急炒。茶棚之外,茶庄老板正向订购行商展示新茶品质。
图8
筛茶与揉茶(图8):炒好的茶叶要放在竹箩之内,摊薄冷却之后,反复筛选,轻轻团揉,然后再次下锅,文火焙干。炒后重揉的茶叶,茶汁更容易泡出。团揉时力道要轻,才不至产生碎片和粉末。画面中炒好的新茶薄摊于竹箩之内等待冷却,男子揉茶,女子手持竹箩,筛选茶叶。通常茶叶要用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选多次,以分粗细,即便是粗茶也要筛选13次。
图9
舂茶(图9):有些品种的茶叶,经过晒青、揉焙等工序后,还需将茶叶舂匀舂细,做成茶饼。有经验的茶工会将茶叶分类,按粗、细、老、嫩依序倒进木碓中,力道刚中带柔,直至将茶叶捣成细腻均匀的茶浆,然后用篾箍将茶浆定型,置烈日下曝晒一天,待水分稍干后放阴凉处风干,脱箍后,茶饼便成型了。画面中一茶工手举木椎用力舂茶,部分茶浆汁液还迸溅到茶缸外壁,定型好的茶饼正在烈日下曝晒,一女子手托一箩晒好的茶饼正准备放回屋内阴干。
图10
装箱(图10):茶叶加工完成后,由包装工人装茶入箱,准备启运。不同等级的茶叶配置不同形制的茶箱。一般茶箱经木匠制好后,由铅匠包边,再用席子包好,藤条扎牢,为长途水运做好充分的防潮、稳固措施。画面中两位木匠正在包裹竹席,制作茶箱,另外两名包装工人正在装茶入箱,一手持烟斗的红顶商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密切监督茶叶包装的质量。
水运(图11):经广州口岸外销的茶叶主要来自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其品种主要有红茶和绿茶两类。茶叶从产茶地运往广州的路线有很多,最便捷的方式是内陆河运结合陆路运输。我们从画面中看到包装密封好的茶箱整齐地码放在岸边,船工驾着竹筏,撑着长篙,满载着茶叶准备启程。
图11
茶行(图12):茶叶经过长途跋涉运到广州后,行商需要对茶叶重新进行翻炒。即便是茶叶在产茶区加工时已经炒制过,重新翻炒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为了去除运输过程中所受的潮气,另一方面也会根据外商的要求,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比如将不同的茶叶混炒,使之具有特别的风味,或者加入花香,制成适合西方消费者口味的茶叶。此外,各种口味的花熏茶,则几乎全部是在广东地区加工制作的,如当时颇为热销的“橙香白毫”、“香片”或“熏香珠兰茶”等花熏茶,多产于广东台山及其附近。
图12
加工好的茶叶,由装茶工人再次装箱,为了尽可能多的装茶入箱,装茶工人往往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为的是把茶叶压实,不留一点空隙。茶箱装好后,油漆工要在茶箱上涂饰一些花卉纹样作装饰,并书写茶叶名称,茶箱编号,茶行商号等文字信息。过秤称量后,船工驾西瓜艇或驳船将茶箱运到停泊在黄埔港的西方商船上。在这幅画面中,为数众多的装茶工人正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压实茶叶;两位漆工在已装好茶叶的两只茶箱上用毛笔蘸墨书写“熙春”茶名;三名茶工负责称量重量,账房先生端坐于八仙桌前细心记账,桌旁小童研磨观摩。八仙桌上除砚台和账簿之外,还有一个西式笔盒,上插有一支鹅毛笔,供西方商人签字确认之用。不远处,一位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男子正与行商谨慎交谈,并准备接过行商递上的鹅毛笔签字确认,完成这笔茶叶交易。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套12件纸本水粉制茶图,为清朝乾嘉时期广州佚名画家绘制,每幅画均纵34、横45厘米,尺幅大,画工精细,是同类外销画题材中的精品之作,十分难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组外销画逼真写实地以图像形式纪录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种植、采摘、加工、收购到出口的各个环节,极大满足了西方客户希望了解中国茶叶生产过程的好奇心。
原文作者:白芳原文来源:《收藏家》2016年11月刊《南粤茗香飘四海——从清代外销画看广州的茶叶出口》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你见过茶叶的加工流程吗?
谢邀
我国是一个多茶类、多品类花色的产茶大国,全国约有茶叶五百多个品类花色,为世界之最,在大的分类中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下面就简单说一下我国六大茶类的加工流程。
绿茶绿茶为不发酵茶,品质特点是“绿汤绿叶”。一般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加工而成。杀青形成该类茶类品质的关键工序,根据杀青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炒热杀青和蒸汽杀青茶两类。
揉捻
红茶红茶为全发酵茶,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红茶的制法是经过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的工序。红茶是我国主要的生产茶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生产的茶类,在国际茶业贸易中占据绝对地位。
红茶根据加工的方法的不同,分为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三种。
“杀青”
黄茶黄茶是轻发酵茶,具有“黄茶、黄汤”的特点。
制作的工序与绿茶基本相同,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多了一道“闷黄”的工序,也是黄茶和绿茶的根本区别,正是这道工序导致黄茶的香气变化,滋味便变醇,是制作黄茶的关键。
“闷黄”
闷黄一般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两种
湿坯闷黄就是将杀青后的茶叶或经过揉捻的茶叶进行闷黄。
干坯闷黄则是初烘后的再进行装篮堆积闷黄,大约需要7天左右才能达到要求。
白茶白茶,和黄茶一样,都属于轻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精品。传统工艺的白茶是不经炒、揉,直接萎凋或干燥而成的片茶叶。其成品茶多为条状的白色茶叶,满身披毫,如银似雪,因此得名。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主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 建阳等县。
白茶按其鲜叶原料的茶树大小品种来分,有“大白”(或白水仙)和“小白”。经精制后,花色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
白茶采用单芽加工而成的芽茶称为银针;采用完整的一芽一叶加工而成的叶茶称为白牡丹。
黑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加工以较粗老的叶为原料,工艺含有绿茶、黄茶的特点,杀青——揉捻干燥——渥堆——干燥等的工序。黑茶按照加工方法和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散装黑茶”和“压制黑茶”。
“渥堆”
渥堆是在湿热的作用下发生茶多酚自动氧化等一系列化学系列,可简单理解为“闷”,也可说为一个“发酵”的过程。黑茶的闷发生很大变化,所用时间长,故称为“渥堆”,要求茶叶叶色变褐,汤色变红乃至棕色,青涩味消失,香气滋味醇和。
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和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大茶类,其工艺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制成,形成其品质的关键是“做青”。
“做青”
青茶的主要产区是福建、广东、台湾三省。青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醇,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
对茶文化、茶艺、茶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头条号“茶益君”,我会一直分享关于茶文化的知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