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圣,出现过哪些名人

2023-07-15 116阅读 0评论

古代茶圣,出现过哪些名人?

湖州的名人还是不少的,比较有名的有陆羽、孟郊、赵孟頫、凌濛初、吴昌硕、陈其美、张静江、陈其美、张静初、戴季陶、钱玄同、钱三强等人。

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相对较晚,湖州的历史相对中原地区来说也要短一些。直到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被封于吴地,在湖州境内修筑菰城,始置菰城县。

古代茶圣,出现过哪些名人

不过湖州地区利于种稻、蚕桑、养鱼、采茶,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在三国时期已经逐步兴盛。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人士南迁,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湖州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农业发达,居民富裕,自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因此湖州自古以来名人不少。

在三国时期,丹杨郡故鄣县(也就是现在的湖州市安吉县)的朱治、朱然、朱才、朱绩世代名将,先后辅助孙坚、孙策、孙权等东吴历代君主创立基业,屡建战功,是东吴的骨干重臣。

而乌程(今湖州)画家曹不兴以善于绘画闻名,被人成为“佛画之组”。

南朝时期,武康(今德清)沈氏的沈充、沈庆之都以勇猛、知晓兵事著称,是当时有名的武将。齐朝以后重文轻武,沈氏一门又先后涌现了沈麟士、沈约、沈文阿等一批文史名家。

此外乌程的丘灵鞠、丘迟、丘仲孚,故鄣吴均、裴子野,武康的姚察也都以文史而闻名于世,是南朝有名的文化望族。而武康姚僧垣则以医术闻名。长城(今长兴)人陈霸先还建立了陈朝,历经五代。

唐朝以后,江南地区经济日益昌盛,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唐朝到清末,湖州共有进士1530人(其中武进士62人),状元16人。一些书香门第祖孙、父子、兄弟同为进士的情况很多,共有154户,366人。

而扬名政坛的有吴潜、顾应祥、潘季驯、董份、陈良谟等人,以诗文著称的有时任钱起、皎然、孟郊等人,以绘画出名的有赵孟頫、王蒙等。此外还有小说戏曲家凌濛初、臧懋循,茶学家陆羽,经学家胡渭、俞樾,目录学家陈振孙,藏书家陆心源,印刷出版家闵齐伋,医学家朱耾等等。

据统计,自汉代到清朝,湖州士人留名正史立传的,有285人之多。

而在近代以后,湖州因为靠近上海,接受西方思想、知识较快,不少有识之士远渡重洋,学武习文,因此又涌现了一批革命家和军政、实业、科研人才。

比如在同盟会创立时,湖州籍革命志士占比达到了5%左右。而陈其美、张静江等人更是是同盟会的骨干。此后湖州籍人士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评委的,有15人之多,将军以上者也有13人。

在实业上,湖州借上海开埠之机以生丝贸易致富,涌现了一大批丝商。这些丝商后来大多投资实业,像吴兴的黄佐卿,双林的沈子瑳、汤祖兴、钮介臣,菱湖的章荣初,南浔的顾、庞、张、刘四大家,都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实业家。

在文化方面,湖州出现了文学家钱玄同,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

在科技方面,湖州也出现了陆学善、钱三强、梁希、叶橘泉、邱式邦、赵九章、王仁、丁舜年、蔡昌年、陆志韦等科学院学部委员,还有化学工程学家袁权、昆虫生理学家钦俊德、海上工程学家邱大洪、力学家钟万勰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三国喝的茶叫?

茶在我国早已有之,

《三国演义》中也提到了茶,

只是书中的茶大多是无名称的,只有一种茶有名称,叫“柏子茶”。

“柏子茶”出现在书的第八十九回,

孔明军队误饮哑泉水,孔明受当地山神的指引,去拜访万安隐者求解救方法。

万安隐者实际上是孟获的哥哥,叫孟节,

他用来招待孔明的是柏子茶、松花菜。(“隐者于庵中进柏子茶、松花菜,以待孔明。”)

一、在《三国演义》中,喝茶是人与人相见的一部分。

人与人相见一般步骤是1、相见——2、施礼——3、上茶;茶罢——4、谈要处理的事情。

如:

书的第五十二回 ,鲁肃去见孔明,

“孔明令大开城门,接肃入衙。讲礼毕,分宾主而坐。茶罢,肃曰:……”

完全是按照这四步来:1、相见(“接肃入衙”)——2、施礼(“讲礼毕,分宾主而坐”)——3、上茶;茶罢(“茶罢”)——4、谈要处理的事情(“肃曰……”,鲁肃开始说事情了,想要回荆州。)

书的第七十五回,关羽召华佗刮骨疗毒,

“闻有医者至,即召入。礼毕,赐坐。茶罢,佗请臂视之。”

也是按照这四步来:1、相见(“召入”)——2、施礼(“礼毕”)——3、上茶;茶罢(“茶罢”)——4、谈要处理的事情(华佗检查关羽受伤的胳臂。)

此外,书的第五十四回,吕范给刘备说媒,也是刘备请吕范进来,“礼毕坐定,茶罢,”然后再说事。

书的第五十四回,刘备去见乔国老,寻求保护,也是乔国老接刘备进去,“礼毕,茶罢,”刘备再开始说事情。

二、在《三国演义》中上茶,要按照地位尊卑的先后顺序进行。

如,书的第二十七回,关公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镇国寺有一僧人叫普净,是关羽的同乡。

普净请关羽进去喝茶,关羽说先给车上的二位夫人献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

于是普净就先给二位夫人奉了茶,然后再请关羽进去。(“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

这一方面说明喝茶也是有先后顺序的礼节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关羽的重视礼节,尊重刘备,尊重刘备夫人。

三、在《三国演义》中,喝茶之后,要进一步深谈,接下来便是喝酒了。

如,书的第三十九回,有段类似宫斗剧的故事,刘表的大儿子叫刘琦,刘表偏爱刘琦,刘琦的继母蔡氏感到刘琦威胁到了自己儿子刘琮的地位,蔡氏想办法陷害刘琦,于是刘琦便向诸葛亮求救。

孔明见了刘琦后,“公子邀入后堂。茶罢,”刘琦求孔明相救。

孔明没答应,刘琦“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饮”,留着孔明喝酒了。喝酒的时候,刘琦又求孔明救他。

孔明还是没有答应。

最后,刘琦就按照刘备出的主意,骗孔明说有一本古书,将孔明骗到一个小楼上,抽掉楼梯,让孔明下不了楼,还以自刎相威胁,孔明这才给刘琦出主意,让他离开荆州,镇守江夏。

​四、在《三国演义》中,将茶泼于地上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在古代除了祭奠是不能随意把茶和酒泼在地上。

书的第六十九回耿纪、韦晃想试探金祎,故意说曹操的好话,要抱曹操的大腿,

金祎“拂袖而起”,

此时随从奉上了茶,金祎“便将茶泼于地上”,

以此表示心中的愤怒。

这样,耿纪、韦晃才放心,“乃以实情相告曰”——我们是试你的。

被人试探了,金祎也不生气,

三人就一起愉快地谈起如何对付曹操,

谈到高兴处,还拍着手说好啊好啊(“抚掌称善”)。

毕竟,《三国演义》是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

可以看出当时茶与茶文化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虽然已经开始,但整个社会对茶的认知程度和普及程度还十分有限。

古代水的等级划分?

中国古人对饮用水非常讲究,从史料来看,古人饮水首推“泉水”,大众饮用“井水”,最高级的则为“寒水”。

泉水—最受青睐的饮用水

古人认为,泉是水之源,对饮用水颇有研究的明代人田艺蘅称,“水本曰源,源曰泉。”中国人饮用泉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记载有饮用泉水之事。泉水虽然好,但并非都是优质的饮用水源。

那么,什么样的泉水才是好的饮用水?先秦时,人们已将水分为“轻水、”“重水”、“甘水”、“辛水”、“苦水”五种。《吕氏春秋》曾对这五种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作了说明:“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五种水中只有“甘水”有益健康,其他四种水多饮有害。

不存在水污染的情况下,泉水水质的好坏,与所含微量元素的多少直接相关,矿物质丰富的一般都是好水,这也正是现代人崇尚矿泉水的主要原因。

井水—最普通的饮用水

优质泉水固然好,但古时有条件饮用泉水的人有限。对于大众来说,常见的饮用水是“井水”。凿井饮用地下水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比直饮江河水更有利于健康。古语道“井水养人”,但也并非所有井水都可以直接饮用。

如何分辨出井水的好坏?古人提出了“煮试”、“日试”、“味试”、“称试”、“纸帛试”等五种简单方法。比如“味试”,“凡味皆从外合之,故试水以淡为主,味佳者次之,味恶为下。”古人还从水的比重上判断井水品质的高低,方法是将不同的井水装在一个瓶内称重,“轻者为上”。

在饮用水中,古人还特别青睐“节气水”,即逢自然节气日所取得的饮用水。如在立秋日五更时取井华水(井华水是早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泉水),“长幼各饮一杯,能却疟痢百病。”

寒水—古代最高档的夏日饮用水

古代夏季最高级的饮用水叫“寒水”。寒水即“冰水”,也是一种纯天然水。古时没有人工制冷降温设备,为了能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寒水,古人从冬天就要开始准备,设凌阴(藏冰室)将采集的天然冰块保存起来,到天热时再拿出来消费,称之为“夏冰”。

冰水除了夏日饮用外,也常被古人用来疗疾。古人认为,“冰水”与“井华水”都是优质的饮用水,明医家虞抟认为:新汲井华水,“性味同于雪水也。”但夏天喝冰水一定要有节制,宋徽宗赵佶就曾因饮冰水而染疾。

宋陆羽茶好吗?

1. 明确结论:宋陆羽茶是一种优质的茶叶,不仅口感醇厚,而且有诸多益处。

2. 解释原因:宋陆羽茶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代表,已有千年历史。它采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标准制作,品质优异。它被保存下来的古籍《茶经》所赞誉,认为它具有清心去火、解暑提神、提高思维能力等功效。

3. 内容延伸:虽然宋陆羽茶的种植面积不大,但是现代科技已经轻松地可以将其生产出来。其特有的制作工艺和确定的收获时期也给它带来了更高的质量保证。同时,宋陆羽茶的各种功效不仅被古人赞誉,现代科学也证实了它所具有的抗氧化、降低血压、增强免疫力等健康功效。

4. 具体步骤:想要体验宋陆羽茶的好处,可以选择去购买正宗的宋陆羽茶叶。在泡茶的时候,应注意水温的选择和时间的掌握,以充分释放茶叶的香气和营养,提高茶的口感和效果。为了更好地保留茶叶的功效,可以考虑选择无袋泡茶器具,实现真空密封、一次性使用。同时,注意控制摄入量,以免产生不适或影响健康。

古代文人喝茶的地方叫啥?

茶肆、供喝茶住宿的“菜竂”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拓展资料

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叶利用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药用

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食用

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喝调饮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茶方式的转变

▲陆羽煮茶图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

传播。

茶的各种别称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

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国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