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今何在,今昔何在什么意思
唐风今何在,今昔何在什么意思?
今昔何昔,又作“今夕何夕”,意思是今夜是何夜,多用于失意时。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宋·张孝祥《过洞庭》词:“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今昔,是另一个意思。今是现在,昔是过往。如今昔对比,今不如昔。没有今昔何昔的说法。或许是今夕何夕的误写。今昔何昔更多些时光流逝的感慨,由今夕何夕生发而来。今夕何夕比今昔何昔语感更加喜悦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
谈及对日本的深远影响,除了徐福之外,还有鉴真。
鉴真被日本人奉为医药始祖、日本律宗初祖,此外,鉴真还传授了日本人大量关于饮食、酿造等方面的技艺,对日本的影响极其深远,就算当下,日本人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充斥着“鉴真”的身影,下面一起来看看,鉴真东渡日本,到底从我国带去了什么?
鉴真从小沙弥成长到佛教著名僧人公元688年,扬州佛教盛行,寺庙有30多座,是各地僧人交流佛学的主要城市,而鉴真就出生于扬州。
正因为佛学气息浓厚,鉴真在父亲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公元701年,此时年仅14岁的鉴真,就已经决定在大云寺剃度出家,师傅赐其法号为鉴真。
公元705年,著名弘法传戒僧人道岸来到扬州,在大云寺交流过程中,注意到了跟随智满禅师修行的小沙弥鉴真。
没过多久,鉴真便去光州大苏山拜访道岸,道岸愈发觉得鉴真身具慧根,于是给他授戒。
公元707年,道岸受朝廷相邀,需前去长安弘扬佛法,于是鉴真也跟着道岸一同前去。
公元708年,鉴真在佛教鼎盛的洛阳,真正开始学习佛法,后来到了长安之后,鉴真在道岸的引荐下,更是有幸拜入弘景门下。
佛教派别众多,有天台、法相、华严、密、禅等等,而弘景和道岸都是德高望重的律宗传人,这一脉讲究“内心巩固、止恶兴善”。
鉴真在长安期间,不仅佛学方面的造诣不断提高,他还遍访名僧、博览群书,以至于鉴真还懂得很多医学、建筑、雕塑、绘画等各门类知识。
公元713年,鉴真在学习数年后便回到了扬州,并且开始真正从事宗教社会活动,后来又融合相部宗、东塔宗两派知识,短短几年光景,他就成了江淮一带的有名僧人。
鉴真的日常活动包括宣佛教戒律、建立寺舍、造佛塑像、缝纳袈裟、救济贫病、抄写经卷、度人授戒等,在此过程中,鉴真广收门徒,很快,鉴真在江淮一代的佛学地位越来越高。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日本的佛教起源大概在6世纪中期,在接受佛学熏陶后,日本对佛学尤为推崇,奈良时期,日本更是以佛学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政治体系,但在众多佛学派系中,律宗显得十分薄弱,不仅律学戒师没几个人,就连受戒制度都很混乱,所以日本佛教决定派僧人前去大唐,希望有律宗名僧前来日本。
公元742年,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他们表达了来意,诚恳希望鉴真能去日本讲律授戒。
鉴真在思考一番后,决定同意前去日本,并且还有21名弟子一同前往,就这样,鉴真开始了坎坷的六次东渡。
第一次东渡
由于当时江浙一带海盗猖獗,朝廷禁止民间私自造船渡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鉴真只能秘密准备东渡事宜。
公元743年,本来一众弟子准备好了船只和食物,马上就要出发东渡了,结果如海被道航质疑佛学造诣不够,不让他去日本弘扬佛法,如海一气之下,将秘密东渡的计划上报给了衙门,并且还说鉴真等人勾结海盗,最后导致船只被官府没收,道航、荣叡、普照等人也被拘禁,第一次东渡计划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东渡
等到官府查清此事后,原先被拘禁的僧人被放了出来,后来经过约4个月的秘密准备,此时已是隆冬,鉴真等人在扬州登船,可惜当船只航行到长江口时,突遭巨浪袭击,船只被毁,各种随行物品散落四处,众人上岸后只能放弃第二次东渡。
第三次东渡
众人花了一个月修船,修理完之后,再次东渡起航,可结果这次遇到了大风,船只停靠在港口,经过一个月的等待,风力逐渐变小,众人扬帆起航,可结果还没几天,船只又触礁了。
不仅各种佛学经卷被海浪卷走,还有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其余活着的人只能游向附近的荒岛,幸亏被附近渔民所救,否则就只能全军覆没了。
第四次东渡
众人得知鉴真在阿育王寺修养后,便慕名而来,同时,鉴真打算第四次东渡的消息也传了出去,考虑到前三次的危险,众多虔诚的信徒,害怕鉴真不幸遇难,所以他们联合起来向官府申诉,后来官府出面软禁了鉴真。
第五次东渡
鉴真被软禁监视了整整3年,3年后,官府认为鉴真已经放弃了东渡计划,所以很多管控也逐渐松懈。
但鉴真东渡的恒心没有任何动摇,这次他们的船只航行到了海南岛,由于物资匮乏,他们下岛休整,结果荣叡和祥彦因劳累过度接连圆寂,这两人的离世,对鉴真来说是一次非常巨大的打击,再加上鉴真长期饱受暑热,身患眼疾的他,最终不幸双目失明,第五次东渡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第六次东渡
鉴真双目失明的11年后,他依然没有放弃东渡日本的想法,这次他选择乘坐日本遣唐使的船只东渡,结果途中不幸遭遇暴风,鉴真所乘坐的第二艘船只,幸运的漂到了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至此,鉴真历经无数坎坷后,终于抵达了日本。
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什么?实际上,鉴真东渡并非鉴真一人,而是一整个僧侣团队,例如其中有擅长烹饪、书法等人,整个团队给日本带去的是唐朝各种先进的文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宝贵的中医药技术
鉴真从大唐带去了很多中草药,例如麻黄、细辛、芍药、附子、远志、黄芪、甘草等等,日本对于中草药的认识较为浅薄,当地基本没什么中药医师,所以失明的鉴真,亲自用手摸、用鼻嗅、用嘴尝等方式,来辨别草药的真伪与质量。
鉴真不仅将这些中医药技术全部传授给日本人,还将净制、切制、炮制、水飞、制霜等炮制学,中药制剂膏、丸、散等的炮制方法也一并传授给他们。
后来鉴真团队将所有关于中医药的知识,都写进《鉴上人秘方》中,鉴真也一举奠定了他在日本医药界的崇高地位,因为鉴真被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
2.豆腐
僧人长期不吃荤,身体很容易缺乏蛋白质,到了日本的鉴真发现,日本人别说是僧人,就连普通老百姓都缺乏蛋白质,因为当时的日本生产水平落后,老百姓基本都吃些素食,吃肉基本看不见。
于是鉴真用日本黄豆制作出了豆腐,让日本不管老百姓还是僧人,都经常吃些豆腐,以此给身体补充些蛋白质。
时至今日,豆腐依旧是日本人的主要食物,除了豆腐之外,日本现在非常流行的味增(调味料),也是鉴真从大唐带过去的。
3.茶叶
当鉴真抵达日本后,仍然保留着每日饮茶的习惯,再加上日本皇室不断来拜访鉴真,导致这股饮茶的风气,很快由日本皇室,传遍了整个日本上下。
即便如今,日本人还保留着高度重视茶道的习惯。
4.佛学经书
鉴真带过去的佛学物品包括雕白旃檀千手观音像、药师像等大量佛、菩萨雕像绣像;《华严经》、《大佛名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玄义》等各类佛经;《四分律》六十卷等各类戒律及注疏以及各类珍贵文物和工艺品。
如今鉴真备受争议的是,很多人认为,鉴真把王羲之真迹《丧乱帖》带去了日本,导致如此重要的文物流落海外。
目前王羲之的《丧乱帖》被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关于《丧乱帖》如何流入日本,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日本在公元630~894年,经常派遣使者到大唐来学习各种文化技能,总人数超过5000人,可能是日本的遣唐使将《丧乱帖》带去日本的。
第二种说法是鉴真在第六次东渡时,将《丧乱帖》给带了过去,不过目前这种说法,暂没有确凿证据,所以也不能肯定说是鉴真带过去的。
不管怎样,鉴真团队将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到了日本,确实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对日本的后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END——
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
元朝的诗收入唐诗,弄出乌龙是清朝的康熙和曹寅两兄弟。
这个乌龙是怎么弄出来的,为何英明神武的康熙会没有发现?
这事得由清朝康熙说起,他和父亲顺治和“义爷”多尔衮不同,自小喜好汉家的诗词和文化,自己习的一手好字(恭王府留有福字一幅),虽然自己著作不多,但是他在位期间主持编撰了六部巨著,分别是我们熟悉的《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
除了这几部大部头以外,康熙在第五次南巡前,找到了好兄弟曹寅,让他找来十个人花了360天时间,编撰了一部《全唐诗》,这全唐诗有多全呢?康熙自己做序说:“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但是根据后人重新考证,康熙这个数据有误:真实的应该是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历史上皇家主持编撰的著作,一向是以严谨著称,例如明朝朱棣让大才子解缙、姚广孝修的《永乐大典》,乾隆让纪昀修的《四库全书》。但康熙和曹寅修的《全唐诗》却略有瑕疵,不但出现数据的错误,还出现了张冠李戴和朝代的混乱,本来康熙是好意想给唐诗一个总结和知识增量,可由于重视度不够,编撰的时间太短,参与的人数过少,导致了这个划时代的大部头,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纰漏。不过反观一下,《全唐诗》在如此短和参与人数如此少的情况下,做到了百分之九十正确性,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这里许多人会有疑问,在古代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年代,要汇集四万多首唐诗,还要一一筛选,编撰此书还需要对比和查找史料,确定是不是唐朝的诗人,还有这诗的属于哪一个类别,这里需要巨大的工作量,而看过全唐诗的读者,应该知道它将唐诗分成了28个类目,以年代为时间线﹐一一将唐代诗人附以小传。例如李白,白居易,杜甫等人都做出了标注,类似于现在的头条百科,非常的实用。
这里的工作量显然十个人是无法短时间完成的,但是他们却做到了,那么他们是怎么完成的呢?
其实他们用了一个很简单又实用的编撰方法,就是结合古代的典籍相互对照和引用,等于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再分类和加工,这样一来其实工作量基本就是减半,因为素材已经有了,而他们的十个人只是在做分类筛选和再细化的工作,这样一来不但容易成书,而且资料还比较多和完整,明朝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不过李时珍一个人而且著作是医药类的书目,必须更严谨和有实际的经验,所以李时珍花的时间会更长。
全唐诗的编撰,依据的是明朝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朝胡震亨《唐诗》,并且加上一些其他资料补充,可是由于胡震亨和胡震亨,都是属于自己编撰,多少在引用和来源上会出现差错,引致的结果,有就是一错再错,而且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审核也比较潦草,才出现了将一首元朝人唐珙的诗词,归纳为唐朝人温如的诗。
引起这个误会的,主要是这首诗写得太好了,不但是诗词简练,文字典雅,出口成章,又非常的押韵,在意境中已经接近了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怎么看怎么都像唐诗,没理由是元诗。我们读书的时候很清楚记得,唐诗宋词元散曲,元朝出名的文学作品在散曲,而宋朝人另辟蹊径地写宋词,因为唐诗已经达到了顶峰,宋朝人自认无法再超越,才有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
可一个元朝诗人写出如此的佳作,任谁都有点难以置信,而且这位唐温如,一生的经历不多,历史记载也很少,导致到了明朝和清朝以后,人们都认为他是唐朝人,名字叫温如,这很明显的就是一个逻辑推导引起的错误。而且这首诗词还有一个个疑点,其题目为《题龙阳县青草湖》,但是一句都没提过青草湖,而只指出了洞庭湖,难道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连康熙认为是唐诗的佳作,《题龙阳县青草湖》,再讲解这个疑点!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第一和第二句在老和白发中带出了诗人的伤感,两句提到了古老的洞庭湖,古人秋天做诗,都会多愁善感,诗意的是诗人没有用吹皱洞庭水,而是吹老洞庭波,带出了下一句的一夜湘君白发,这里带出了两个典故,一夜白发和洞庭湘君。
一夜白发传说是楚国的伍子胥的典故,而湘君是在《史记》中记载的舜帝的两个妻子有关,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问博士曰:‘ 湘君 何神?’博士对曰:‘闻尧女 ,舜之妻而葬此。
根据传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南巡,到了苍梧就病逝了。他的二妃娥皇还有女英得知他的消息后,悲伤的泪染青竹,后因相思郁郁而终。她们行为感动了天地,人们尊她们为湘水的女神,尊她们为湘君。
可见诗人当时心情是极为忧郁,也符合了秋天的愁怀,他诸多的思绪和忧愁无法述说,才会浪漫地用一夜白头来描述,这里既有思念也有相思,有不得志也有对故国的哀愁,种种情愫交集在一起,平静的心境如西风吹皱了一波洞庭湖水。
其实这两句再仔细地想,洞庭湖水和湘君,它们都不会衰退了老去,而“吹老”和“白发”,说的不过是诗人唐温如而已。唐诗经常会融情于景,而元朝的唐温如这首诗也写得浑然天成。
问题为何是洞庭湖而不是青草湖呢?
因为元代的青草湖和洞庭湖是连在一起的湖泊,青草湖在元代位于现在的湖南常德的汉寿县,位现在的洞庭湖东南方向,因附近于一座青草山而得名,其实诗人所描述的青草湖也就是洞庭湖。不过现在青草湖早已经干枯成为了陆地,唯有洞庭湖还依然被西风吹老。
而此诗能够成名,是后面两句的诗眼,因为这两句的转折浪漫而梦幻,同时收笔巧妙,不但富有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跟人一个很直观而阔达的景致,将汉字的言语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两句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诗人将忧愁化作了酒,而这里也是让人误会的一个细节,因唐朝的诗人喜欢喝酒做诗,比如诗仙李白这点是人尽皆知的,他因酒而留下了不少佳作,例如《将进酒》《山人劝酒》《月下独酌四首》,最终也是因酒而故去,
俗话一醉解千愁,虽然酒入愁肠愁更愁,但是一醉忘记了所有,又何尝不是世人爱酒的原因呢,成年人的生活,经常在现实中遇上许多的烦忧,而醉与微醺由能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烦恼、进入到了另外一个国度。
诗人很显然坐上了一座小船,边划边饮,不知不觉地看见了洞庭湖水和天连在了一块,到底是天还是水不得而知,这句的过渡,既让人在忧愁中走了出来,而又有齿颊生香、余韵悠长的韵味,而且过渡的很自然,人和情、景紧密的结合。
为最后的一句精彩成功做了铺垫,让人不断不觉得不突然,还感觉非常的自然,诗人以“满船清梦压星河。”为全诗的时眼,为全诗做了收尾和画龙点睛,由此前面三句的铺垫在最后一句得到了意境的升华。
诗人从酒醉渐入了一场清梦,在天地中进入了物我超脱幻境。诗人用此四句,带我走进了秋天中洞庭湖的孤寂。而天地中唯有一条小船飘荡在洞庭湖上,明亮的星河下船上人醉醺醺,在诗人的眼里水和天合二为一,而诗人也因为酒,进入忘我忘事的状态。此时,一切尘世的烦恼都被抛在了脑后,唐温如睡在船上,同时也睡星河里。而他用一个“梦”,来渲染了一个美丽的天地,同时也渲染一幅美丽的洞庭湖星河画卷。诗人笔触下的忧愁化作了虚幻的星河,为整首诗涂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能看到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由悲到欢,以湖水的流动去写情感倾向。而一壶酒一个梦,最终可能会醒来,但是在当下,他是融入了景致和环境,看到了天地之大,而人的渺小,或者当时他能够释怀和解脱。
元朝的唐温如为何如此的多愁善感呢?
虽然历史对是唐珙记载不多,但是他的名字由来,全牵扯到一段元朝与南宋有的往事!
唐珙父亲名叫唐珏,是当时南宋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当时南宋已经灭亡,元朝就让一个叫杨琏真伽代为管理,可这人非常的无道,盗了南宋的诸帝陵墓,特别是宋理宗的遗骨还被丢弃到了荒郊野岭。
唐珏当时也是义勇之人,他发动许多义士,悄悄地收检南宋诸帝的遗骨,将他们找一个地方好好地安葬。唐珙的珙字是有意思的,《玉篇》说珙:大璧也 。就是一块古代完好的大玉璧,而古代玉器是君子之器,可见唐珏对唐珙很器重,据说他这个名字来源又是一个清梦。
唐珏一次做了一个梦,梦中来了人,这几个人身穿黄袍,抱着一个孩子,说是来报答他的,过了十个月唐珙出生。唐珏帮儿子起名“珙”,希望儿子能够有大用,成为了温润如玉的君子,长大了其字唤做“温如”。唐温如就是这样来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和典故,但是能够看出唐珙的家族是南宋的义士和遗臣,是一位忠于南宋的义士,而在这样的家风下,唐珙的抱负一生的理想,与元朝是格格不入的,而诸多的失意和对故国的回忆,都化成了一首诗,一壶酒,一个梦,唐珙没想到,自己的一时之作,却达到了诗词和情感的极佳结合,将离愁和景致,将现实和梦幻,都化作了一个梦,即解脱又梦幻,让人陶醉。懂的人更领略了其中的真味。
唐珙用一首诗将自己的秋日哀愁化为了一个星梦,这种的意境已经是超凡入圣,达到了诗词的巅峰,并且因为他的姓唐,所以让后来的明朝和清朝的人在考证中误会了,将这一首诗考证为一为唐朝的诗人所做,其中既有传抄上的误会,也有考证中的纰漏,其实更在于的意境高远,文辞典雅,朗朗上口,看似简单又意蕴悠长,能够反复地品味,而唯有经历过的人读出了其中的韵味,能够切身体会到了他的孤独和哀愁,和那个幻丽的梦,所以到了康熙要曹寅(红楼梦曹雪芹的老祖)编撰《全唐诗》的时候,才有了一个美丽的误会,而正是这个误会让这首诗得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或者这正是康熙的无心插柳柳成荫,让我们知道了唐珙,知道了《题龙阳县青草湖》,知道了一位南宋的义士唐珏,知道了一段宋末的历史,还知道青草湖和洞庭湖美丽的湘君传说,而这一切正是唐诗和古代诗歌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
短短的四句诗词,里面包罗了古代典故,洞庭湖情景,所见的天地,心中思绪和情怀,还有梦幻般的星河于一壶足以慰风尘的酒,中华文化能领先于世界数千年,现今中华文明再度复兴崛起,必有其因。
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
古代的驸马敢不敢纳妾?
“驸马”这个称谓,本身就充满歧视,甚至屈辱。我们先讲一个罕见的故事,大致可以照见这个群体的尴尬生存状态。
两汉有个伟大的家族班氏,出了若干名人。比如《汉书》的作者班固,女文学家、史学家班昭,军事家、外交家班超等等。本故事的主人公叫班始,班超的孙子。
班始因为祖先的荣耀,娶了汉顺帝的姑姑,汉安帝的妹妹阴城公主为妻。现实生活中有个称谓叫“傍大款”,我们姑且称尚公主叫“傍大贵”吧。班始成了驸马爷后,贵,没看出多少,倒是真“跪了”。
这位阴城公主生性好淫,仗着身份高贵,无人管束,上演了一处亘古烁今的奇闻。我敢保证,历史上绝对没有第二例。
不知道是班始不如她愿,还是她“沟壑难填”,驸马以外,她又养起了“副驸马”。都是马,那就放到一个槽子里养吧,阴城公主毫不避讳地当着众人的面,甚至当着班始的面“骑马”玩。
班始得罪不起,只好低下“高贵”的头,任由阴城公主胡作非为。班始的忍气吞声,被阴城公主视为理所当然,终于最劲爆的一幕上演了。
某一天,阴城公主驾驶“副驸马”,玩嗨了,不过瘾,令人召来班始,一指床下:你,趴床下!
如果不是《后汉书》白纸黑字地写着,打死我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们实在无法理解阴城公主的心理,怎么会扭曲成这样。班始终于忍无可忍,他抽出藏在袖子里的利刃,毫不犹豫地插进阴城公主的烂肉。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让人想掀翻龙椅。汉顺帝居然将班始,及其兄弟姐妹全部处死!
别讲什么道理,“驸马”就是“副马”,本来就是公主的附属品,比傍大款好一点的无非是有一个名分而已,尊贵是要靠尊严换取的。
中国数千年历史,虽然各个王朝驸马的待遇不尽相同,但“阴阳颠倒”的规则,大致不变。通常驸马爷娶了公主以后,会牺牲掉以下几个方面的权益。
①夫妻主次颠倒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夫为妻纲”,这一条在驸马爷身上往往行不通。公主背后有皇帝这座靠山,驸马爷注定“钢”不起来,不能“钢”何来“纲”?
我们常说“娶”公主,其实不对,准确说法叫“尚”公主。尚,即上,崇尚,意思是驸马高攀公主。公主出嫁也叫“下嫁”,是对低身份的人恩赐。
如果夫妻俩和平共处还好,倘若遇上矛盾冲突,吃亏的一定是驸马。像郭暧那样,有勇气抡公主一巴掌的驸马爷,也只有郭子仪的儿子敢这么做。即便这样,老郭子仪还是吓得亲自找皇帝认罪。
有些驸马,窝囊得不如公主身边的太监、宫女。如明神宗的寿阳公主,下嫁冉兴。公主身边有位叫梁盈女的总管,曾经召集几十个太监,把冉兴打得鼻青脸肿。梁盈女恶人先告状,搞得冉兴不光申诉无门,还被皇帝勒令反省。
有的公主独立居住,驸马爷要想见到公主,必须向侍从行贿。
②婆媳纲常紊乱
宋真宗曾经下了一道奇葩的圣旨,他规定,公主到婆家要“抬辈”。也就是说,公主与公婆之间是平辈关系,不用行婆媳大礼,更不用尽儿媳的义务。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福康公主与驸马李玮,及婆婆之间的矛盾,大体符合历史事实。福康公主的蛮横,不光是其个性导致,也跟“抬辈”制度有关。
皇家为了自己的尊贵,却破坏了伦理纲常,给驸马的家庭生活带来不幸。驸马爷自己委屈颠倒不算啥,让父母跟着受辱,实在辱了门楣。所以,很多男人对尚公主躲之不及。
唐宣宗就曾经感慨,大臣们怎么都不愿意跟我做亲家呢?他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让他儿媳称他为大哥,甚至倒过来给儿媳行礼,他要是一点不恼怒才有资格这么问。
③驸马前途丧失
绝大多数情况下,驸马爷等同于混吃等死的大肉虫,政治生命从尚公主时,就被阉割了!
皇家子弟都是政治漩涡中的人,绝不会跟黔首通婚,即便最平民化的明朝,也不会把公主嫁给泥瓦匠庄稼汉。
可是政治势力又是皇权的对立面,所以,中国的历史越向后,驸马的地位越完犊子。基本的规律就是,谁娶了公主,就意味着政治生涯的巨大牺牲,甚至终结。
政治生命被终结了,纳妾这样的家事,会不会受影响呢?娶妻纳妾,那可是古代男权社会,男人的基本权利,公主的存在,会不会剥夺驸马爷神圣的“公民权”呢?
答案很简答,从法律层面讲,公主无权阻止驸马纳妾,具体操作层面,要看驸马爷个人的造化。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统治的基础。因此宗法制规定的婚姻制度,本质上是维护皇权的,公主再尊贵,也不能突破国家的统治基础。所以,驸马可以纳妾,也没有哪一朝,限定驸马不能纳妾。
不过,宗法制又规定,妻是家庭的唯一女主人,家庭的事,由女主人做主。也就是说,男主人纳妾,不能自作主张,而是由妻帮着张罗。因此,公主可以也利用“现管”的身份,变相阻止驸马纳妾。
由于文化传统的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公主是可以接受驸马纳妾的,甚至把给丈夫纳妾,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否则就有“妒妇”的嫌疑。尤其是在公主不能生育,或者子嗣不旺的情况下,公主就必须通过给丈夫纳妾,保证家族后代兴旺。
道理很简单,公主嫁到驸马家族,她以后的利益之根,就扎在这个家族了,因此必须以家族利益为前提。当纳妾与家族利益的相连时,公主只好低头。
当然,也有掰不过来这根筋的公主,或者遇上“花心大萝卜”的驸马,那就有戏看了。
比如东晋权臣桓温,娶了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别看桓温在政坛是一头猛虎,把皇帝把木偶玩,可是见到刚烈的南康公主,却温顺得像只猫。
桓温伐蜀后,俘虏了成汉后主李势的妹妹。这位李小妹如花似玉,美发长垂,人见人爱。桓温立刻迈不动脚步了,有心纳妾,却不敢跟南康公主说,就偷偷摸摸将她养在外室。
请注意,外室和妾不是一回事,妾是有名分的,外室是没名分的。纸里包不住火,南康公主得到消息,提了一把刀气势汹汹找上门,就要手刃李小妹。
这位李小妹淡定地解开长发,缓缓地说:“谁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我是国破家亡,没有选择而已,如果你能杀了我,就是我的重生,我求之不得。”
接下来奇迹发生了,南康公主一把抱住李小妹:“妹妹啊,你长得楚楚可怜,连我都心动了,何况我家那位老不死的。”
就这样,南康公主圆了桓温的梦想,替他把李小妹纳作妾室。
相对于桓温的走运,唐朝有位叫裴巽的驸马就倒霉透顶了。裴巽的妻子是中宗李显的女儿宜城公主,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跟桓温一样,裴巽不敢纳妾,在外面偷摸养了一个外室。这位宜城公主的报复行动,让人听了腿发颤。
他把裴巽和那位女人抓过来,在他们头上分别割下一块头皮,相互交换给贴上。裴巽顶着“植皮”上班,被同僚传作大笑话,受尽讥讽。那女人更惨,忍受不了侮辱,上吊自杀。
如此残忍的手段,已经远远超出了“妒妇”的范畴。这件事让当时还在世的武则天,及太子李显非常震惊。为了平息议论,也为了皇家颜面,武则天将宜城公主降为宜城郡主,并给裴巽官升一级作为补偿。
所以,文人士大夫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娶公主就等给自己赢回来一尊菩萨,除非愿意从此放弃尊严,否则还是离得远远的好。
我想你了委婉一点怎么说?
想念是一件很玄的事情,它可以是甜蜜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它可以让人嘴角上扬,也可以让人泪眼汪汪。想念,像是处在黑夜里的精灵,既畏惧不安,又怀抱着对光明的希望。
世上有很多关于“我想你”的委婉表达。
比如,我在屋里,你在我心里;
比如,我见到的所有人都是你的样子;
比如,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心里记着我。
关于“我想你”的几种表达方式如下:
1.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我想你”
以前,说出一句“我想你”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可是经历的多了,连这句话都不容易说出口。尤其是感情中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心思,深怕对方察觉到我们的想念,便不懂珍惜。
可是啊,感情中最幸福的就是,我想你,可以直接告诉你,不用隐藏,不用试探。最好的感情是,我想你时,你恰巧也在想我。
2.最含蓄的表达方式:“你在干嘛”
想对你说“我想你了”可又怕你说我矫情;
想对你说“我想你了”可又怕得不到回应;
想对你说“我想你了”可又找不到合适的身份;
可是,忍住了一句“我想你”却忍不住想念的情绪,于是多少人曾把所有的想念化作一句轻飘飘的“你在干嘛”?然后盯着手机屏幕,从亮起到变暗,再到自动锁屏,心惊胆战的等待对方的回复。
真希望某天,当我发了一句“你在干嘛”,会有个人回复我说“在想你啊”;真希望某天,你能看懂“你在干嘛”其实就是“我想你了。
3.最吸引注意的表达方式:“撤回一条消息”
撤回消息,就像一个秘密,总能让人引起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于是有一些人,会借着撤回消息的名义希望对方能主动跟自己打开话匣子。
前两天在后台看到一个听友发来她和男友的聊天记录。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聊的热火朝天,就连她因为打错字撤回了消息,男友都会立刻追问她发了什么。后来,两个人的聊天越来越少,而之后无论她撤回多少条消息,也无法引起对方的注意。
她说:“其实我知道他没那么爱我了,可我还是很想他,想告诉他我想他了,又怕自己太主动得不到回应,于是撤回一条消息,成了我最后的倔强。”
“对方撤回一条消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有对心里有你的人才有意义。
4.最委婉的表达方式:默默给TA的朋友圈点赞
你有太多的想念说不出口,也有太多的话无从说起,于是你只好默默地一遍遍看着TA的朋友圈,TA的每一条动态都点了赞。
你希望TA能读懂,却又害怕TA看穿这份想念。
5.最心酸的表达方式:什么都不说
有一类人,再喜欢也会不主动了;再想念也不会说出口了。他们把自己的情感都小心翼翼的封存起来,不敢轻易让人看透。也许是因为之前受的伤害,于是给自己穿上重重的盔甲,只求不再受伤。
于是,他们把所有的想念深藏在心底,午夜梦回时沾湿枕头的眼泪有多少,思念便有多深。
当你想起一个人时,你会怎么表达?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能留在最简单的时候,想念谁就直接告诉谁;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都能可以无所顾忌的表露心意。
愿你拥有最简单的幸福:梦里想念的人,醒来就去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