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四阿哥,全职猎人灰郭肉家族十四位王子的生死继承战
清朝十四阿哥,全职猎人灰郭肉家族十四位王子的生死继承战?
其实关于灰郭肉家族十四位王子之间的继承人宝座之争,最终结局早在富坚义博的尿性当中确定下来了,表面上的强大并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嵌合蚁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最新的剧情黑暗大陆篇中,卡金帝国作为绝对主场,将整个故事全部搬到了巨大的移民船黑鲸船上,而庞大的船只满载各个阶层的人类,俨然一个小社会,上有权贵,下有贫民,其中明里暗里被各种黑暗势力所控制,如此完整的社会体系结构简直不像是在一艘移民船上。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有完整社会结构的封闭空间中,卡金帝国的未来却赌在了一场暗潮涌动的继承人争夺战之中。在卡金帝国的国王灰郭肉家族登船出发之前,突然宣布要在十四位王子当中选出下一任国王,于是这场移民探索黑暗大陆的庞大活动,成了王子们争权夺利的舞台,目前随着剧情的推进,部分王子已经因这场争斗死亡,势弱的或无心参战的则只能选择站边或远离,以求自保。
现在各王子的念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觉醒,有些能力已经明了,但仍有部分念兽的能力还没有展示出来,比如三王子,但能够具备实力竞争继承人宝座的,目前只有背后有黑帮势力支持以及掌握军事优势的几位王子,也就是第一、第三、第四、第七王子,但也不乏依靠念兽能力能够迅速增强自己势力的王子,比如第八、第九王子。
第一王子是目前综合表现最有看头的一个,手中掌握卡金帝国正规军队国王军的实际控制权,又具备其他王子没有的特权,那就是在各位王子身边部分贴身侍卫的人事调动,这也就意味着第一王子能够在其他王子身边安插自己的眼线。不仅如此,大王子的念兽是效忠自己的部下死后将其念能力继承给他,这也就意味着即便自己的得力手下折损,第一王子也能够继续使用部下的念能力继续作战,这样的功效几乎与幻影旅团团长的偷窃能力一样,但却没有单手持书等限制,无论念能力还是体能方面,第一王子都有明显的战斗优势。但正是因为第一王子被设计的过于强大,以至于我能够确定,最终获胜的不会是第一王子。
第三王子的念兽能力目前还是个谜,但这个人却非常有城府,而且背后有三大黑帮之一的修巫家族支持,一个有地下势力支撑的有城府的人,往往能够出奇制胜,相对于第一王子这样明目张胆的展示力量的角色,我倒是更看好这种人。
第四王子的念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能力,那就是领先世界10秒,这个相当于预知10秒后事件的能力,在战斗中可以占尽先机,一对一战斗中无疑是一个作弊般的能力,但是对于多人混战来说,仅看到10秒的未来作用是在是不大,因此他的能力还不能称之为战无不胜。第四王子背后同样有三大黑帮之一的爱依家族在支持,但目前这个家族因对其他帮派动手,另外两个黑帮准备实施报复,因此爱依家族是否能够存续还是个问题,第四王子成功的几率极低。
第九王子并没有黑帮支持,他的念兽能力是赋予手下羽毛刻印,有刻印的人越多越能发挥潜力,所有人意志统一便发挥最强大的威力。这个是典型的的需要依靠人数增强实力的类型,但增强的幅度却是成倍增长,而第九王子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正派的角色,他的人格魅力能够轻松聚集到不少人,但可惜离黑化也不远了,因此并不看好。
最终以上几个成年王子都因为私心过重,难以成大事,而黑暗大陆篇的宗旨是寻找新大陆,因此需要卡金帝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在到达的时候重生,而能够达成这个目的的,只有思想纯白的婴儿——第十四王子,这个一直被酷拉皮卡保护的最小王子,第十四王子的上位,同时也暗示卡金帝国改头换面,以全新面貌迎接在黑暗大陆的新生活。
现在想想,灰郭肉国王是否有意安排这样的争夺战,就是为了让最小的十四王子上位?
康熙为何说所有阿哥都不应该获得金如意?
因为弘历讲了真话,按圣意来的,康熙在众阿哥狩猎之前讲的清清楚楚,谁射的野物最多,谁就得赏物金如意。射猎结果十三阿哥胤祥射的最多十八只,八阿哥哗众取宠逮了十一只活物。王公说八阿哥应得这个赏物,小弘历直接说他说的不对。
八阿哥诱审肖国兴后,连夜把奏折呈送康熙,康熙诏见张廷玉。张廷玉看完奏折后立马烧掉,康熙虽然当时说张廷玉大胆,但当张廷玉说臣从未看过此奏折,康熙会过味来,兹事体大。况且康熙对老八抛开老十三,单独审肖国兴就有疑忌。
康熙当时派图里琛把肖国兴押送宁古塔,交由盛京将军秘密看押。图里琛回来后康熙立即问肖国兴一路说了什么,图里琛说:肖国兴一路叫屈,说八爷说过,皇上答应过,只要他说出太子的事,就既往不咎。
康熙听后恼怒异常:该死,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康熙随后就说带众阿哥去热河狩猎,十岁以上皇孙随行。当时蒙古王公送太子的礼物是一柄金如意,康熙说胤礽身体有恙,如意他代为收下,并让八阿哥代行太子之责,招待王公。狩猎开始,康熙说以这柄金如意作为赏物,赏给射猎最多的阿哥。四阿哥胤禛称病体未痊不参加射猎,康熙还说他不要后悔。
种种迹象表明谁得这把金如意,谁就有望成为新太子。射猎结果,十三阿哥胤祥猎获野物最多共十八只,八阿哥逮的全是活物共十一只。
谁该得这个赏物,康熙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王公说应该赏给八阿哥,康熙马上问为什么?
王公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八阿哥获得猎物却又不忍杀生,这片仁慈之心实非其他阿哥所不能企及!
这时有个稚嫩清脆的声音反驳:王公这话不对!
康熙本来对老八诱审肖国兴阳奉阴违的事心生恶术,现在又来哗众取宠逮活物,更是厌恶已极,现在听弘历说反对,当时就开心极了!康熙:弘历,王公哪儿说的不对?
弘历:王公说不忍杀生是慈悲心怀,那么皇爷爷一生射杀那么多野物,难道就没有慈悲心怀了吗?
胤禛吓的赶紧让弘历住口,并把弘历按跪在地。
康熙却说你住口,并斥责他下去。转身对弘历说:你说的有道理,那你知道皇爷爷一生射杀了多少野兽吗?
弘历如数家珍:皇爷爷一生射杀135只老虎。132头野猪,96只狼,25只豹,20头熊,一千只猞猁狲,还在一天之内射杀210头猪,其余哨获之鹿不计其数。
康熙开怀:你倒是记的清楚,那皇爷爷射杀那么多野兽是对还是不对?
弘历想想说:对,因为天生万物本来就是被人取用的,我大清的祖先以射猎为生,就像中原的汉人以耕田为生一样,都是上天教我们的谋生之道!
康熙高兴地说:可皇爷爷已经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用不着以射猎为生了呀?
弘历:这是皇爷爷不忘本,如果皇爷爷没有射杀这么多野兽的本领,就不能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蒙古叛乱,皇爷爷是我大清第一巴图鲁!
弘历这马屁拍的!况且出自稚子之口,如果是成人说这番话也许会觉得肉麻,溜须拍马,但弘历说来,康熙舒坦极了!最后康熙说这个赏物,八阿哥不该得,十三阿哥也不该得,该得这个赏物的是弘历。
胤禛高兴坏了,回家就说给秋月抬旗,给年家抬旗,因为她伺候邬先生伺候的好,邬先生教弘历教的好!
狩猎之前,邬先生刚好就给弘历兄弟上了这一课,从曹操带儿子去打猎,讲到这次热河秋猎,弘历悟性极高,知道春天是万物繁衍,秋天是肃杀之季,邬先生趁势给弘历讲读书就是明理,而道理又不是一成不变,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并指指脑袋要他动脑,弘历又问了邬先生一个问题:满人进关前以射猎为生,那么进关后呢?邬先生欣喜地说:孺子可教!
不过,可教的孺子只有弘历,弘时撒尿去了!😃
古代乳娘是个什么概念?
在中国古代,很多家庭生了孩子之后,会请一个乳娘,主要职责是给孩子喂奶,兼照顾孩子的生活,也称奶妈、嬷嬷等。
通常来说,做乳娘的都是贫苦家庭的女子,因为她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抚养自己亲生子女的抚养。普通家庭请乳娘,大多是因为生母奶水不够,不得已而为之。而权贵家庭请乳娘,那原因可就多了。
请乳娘是身份的象征乳娘自古有之,《礼记·内则》记载:“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养其子”。可见,大夫以上的权贵家庭才有资格请乳娘,士族和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由其生母或主母来抚养。
如果一个权贵之家生了孩子,却没有请乳娘,会被认为吝啬、小气,被人嘲笑。反过来,如果级别不够,却仍请了乳娘来喂养孩子,那么就能在表面上彰显他们的地位。所以,无论够不够级别,只要条件允许,大多数家庭都会请一个乳娘来给孩子喂奶。
为了能生更多的儿子古代人迷信,其中有很多是没有道理的,但一直以来人们都深信不疑,其中有一条就是,古人坚信女人在哺乳期间不会怀孕。
古代小孩子的哺乳期都很长,吃奶吃到三四岁是非常普遍的,如果由生母亲自哺乳,那么这三四年中,这个女人就不能为丈夫传宗接代了,所以要请一个乳娘来,自己则腾出功夫来,一心一意的生孩子。
我们看史书的时候,经常看到某女子三年生了两个孩子,或者四年生了三个孩子,这种家庭肯定都是请了乳娘的。
防止孩子与生母过分亲近大家都知道,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会同时拥有好几个女人,而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妻子的地位最高,与男主人平起平坐,是家里的主母,而妾的地位就低得多,有的甚至活得不如丫鬟。
那么,如果是妾生了孩子,再由自己亲自抚养,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必定和生母很亲,肯定要处处为生母争取利益,这就会威胁到主母的地位了。尤其是主母本身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庶子对她的威胁更大。
为了保证家庭的稳定,通常的做法是妾在生下孩子之后,都要交给主母来抚养。主母当然是没有奶水的,那就必然要请一个乳娘来帮忙。而孩子的生母,则必须要经过主母的同意,才能去看望孩子,而且次数绝不能太多。孩子长大以后,也必须称主母为嫡母,称生母为姨娘。
《红楼梦》中,探春就是家政的小妾所生,而她则是由家政的正妻王夫人抚养长大,所以她称王夫人为母亲,而称生母为赵姨娘。探春与生母的关系十分冷淡,赵姨娘在贾府的地位也很低,探春出嫁时,赵姨娘想去说一句祝福的话都没有资格。
如果是皇家,那么可能还有一个防止外戚专权的原因在里面。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外戚专权一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汉朝的吕后、窦太后,一直到清朝的慈禧太后,都是典型的例子。情况最严重的,当属唐朝的武则天,直接自己就当上了皇帝。为此,汉武帝曾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后,杀掉了其生母钩弋夫人。后来南北朝时,很多政权也都实施了这个办法。
但儿子能被立为太子,其生母往往是皇帝最宠爱的嫔妃之一,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这个魄力,所以这个办法并没有坚持下来。妥协的结果,就是所有儿子不能有生母抚养,而是交给其他嫔妃抚养,以削弱孩子和生母的亲情。
比如清朝就规定,只有嫔妃封号以上的才有资格抚养孩子,但所有嫔妃又都不能抚养自己所生的孩子。比如雍正是德妃所生,但却要交给皇贵妃佟佳氏抚养,直到佟佳氏去世。雍正与生母的关系极差,在他登基前后,德妃给他出来不少难题,而雍正也不怎么亲近德妃,最终德妃郁郁而终。
还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古代权贵家庭妻妾成群,但是正妻必须是明媒正娶、门当户对的,往往是大户人家的女儿,知书达理,无论品性修养,还是知识伦理,都比较优秀。而妾的来历就五花八门了,但大部分都是出身比较低的,各方面都不如正妻,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通常将孩子交给主母来抚养,这当然就必须请个乳娘来了。
皇家的做法则更彻底一些,他们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皇子,往往名义上抚养皇子的嫔妃,也不能与皇子朝夕相处,皇子稍微长大一些,就要送入专门的培训机构,由专业人士负责培训、教育。
还是以清朝为例,所有的子嗣都要送去南三所集中教养抚育,类似于现在的寄宿制学校,俗称“皇子托儿所”。虽然那里也有照顾皇子起居的保姆嬷嬷,但终究也无法面面俱到,随着皇子们的年岁渐长,有些事情还是只能靠自己,有利于磨练皇子们的自立能力,更加容易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乳娘的待遇通常来说,为了保证孩子的奶水质量,乳娘的待遇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主人家都会特别关照。毕竟只有乳娘吃好了,喂给孩子的乳汁才更有营养。比如溥仪的乳娘王焦氏,每天都要吃一个清水煮的肘子,至于味道如何,大家自己体会即可。
皇家的乳娘一旦入宫,往往就意味着再也出不去了,只有极个别的情况才会放其回宫。但是,历朝历代的皇室乳娘无一不是显贵非常,即便中途出宫也从此荣耀乡里,衣食无优了。
历史上许多皇帝在登基之后,都会册封赏赐自己的乳娘。这就导致许多乳娘能享受到比较高的待遇,就如同一些权力很大的宦官一样。东汉时期的汉顺帝就曾经将自己的乳娘封为山阳君,《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初,帝之立也,乳母宋娥与其谋,帝封娥为山阳君。”结果宋娥不断干预朝政,而且还收受贿赂最终被弹劾。
明朝天启帝登基之后,封他的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极尽优待。可客氏很不安分,竟然和臭名昭著的大太监魏忠贤勾搭成奸,魏忠贤主要对付朝中的大臣,而客氏则主要对付后宫中的嫔妃,甚至包括皇子。朱由校好几个儿子早夭,就是私下了客氏手中,就连张皇后也被两次被客氏害得流产。朱由校死后,弟弟朱由检继位,即崇祯帝。崇祯毫不客气,下令诛杀客氏,并将其焚尸扬灰。
综上所述,古代权贵或者大富之家,为了保持家庭稳定,更好的培养孩子,往往请乳娘来喂养和照顾孩子,这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实际需要。现代社会,一些有钱的家庭往往也会请乳娘,但其目的却主要是生母需要保持身材了,这与古代大不相同。不过,为了保持身材而请乳娘,无形中与孩子的亲情就淡薄了,被乳娘喂养大的孩子,长大后与母亲也不亲,可谓因小失大。
身为太子党的老四胤禛为何撂挑子不干了?
太子胤礽复立本来就是很勉强的一件事,说白了就是康熙老爷子下的一步很深的棋路,这一步可以说是过渡,是个陷阱,一旦踩上去可能会步入深渊。
四爷是精明人,并且他身边有足智多谋的邬思道,邬思道对康熙老爷子的帝王心术研究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他们二人不会不想到这一点,既然分析到了这一步,肯定会离这个漩涡越来越远,才会撇清于胤礽的关联,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点是,四爷一直以“孤臣”自居,在清理户部欠款之时,康熙老爷子找老四谈过话,他正是看中了老四这个“孤臣”性子,他要求四爷一直保持这个性子,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孤臣”,精明的四爷不会不明白老爷子话中的深意,康熙是为了锻炼他办事的能力,是在考察他的大局观。
最开始,胤礽和胤禛还有老十三胤祥关系密切,为太子胤礽分担了不少压力,开始一切都是好的,但随着兄弟们长大,都对那个位置有了想头之后,各种事情接踵而至,胤礽这个太子当的不容易,上面有个在位时间很久的老爷子,下面有一群兄弟虎视眈眈,他夹在中间的位置很是尴尬。
康熙老爷子把持着所有权力,不仅如此,他让每个成年阿哥开府建牙,并且都有各自的差事,这是康熙吸取了前明的教训,让所有儿子们都独挡一面,这原是极好的,但时间一长,兄弟们难免就有了想法,都是龙子凤孙,凭什么你胤礽当太子,大家都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我未必比你胤礽差,指不定还比你优秀呢,这样一来,大家都盯着胤礽,太子稍有差错,就会有兄弟们给康熙吹耳旁风。
胤礽就很尴尬了,想要总揽全局上面有老爷子,想具体做事吧,差事都让兄弟们分走了,就像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那种情形,出于太子之位,他不能明着对付兄弟们,因为兄弟们办差,都是老爷子安排的,胤礽就不好说什么了,拉拢私人吧,他是储君身份,这一切的一切对胤礽来说都是尴尬的。
其实,早在胤礽第一被废之后,四爷就开始着手和胤礽撇清关系了,当然这离不开四爷的谋士邬思道的建议,太子被废当晚,邬思道让四爷烧毁了一切于太子来往的信件,但他的好兄弟老十三还是被牵连进去了。
太子被废之后,八爷一伙蠢蠢欲动,上跳下窜,准备把老八送上储君之位,保八爷的人太多了,这正犯了康熙的忌讳,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但此时,康熙并没有确立心中默定的继承人,怎么办呢?只好又把废太子胤礽推到台面上,让胤礽复出继续当他的太子,先档一阵子枪,康熙老爷子好腾出空来,仔细观察谁能继承大统。
胤礽复出之后,跟之前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独断专权,培养自己的党羽,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凡是之前举荐过八爷党人,他都记在了心里,连上书房大臣马齐都不放过,他不但打击八爷党,连四爷奏的条陈给都不采纳,所以,四爷索性直接跟他撇清关系,撂挑子不干了。胤礽复出之后,完全就是作死的节奏,不久之后再次被废,也在情理之中。
详细情形,且听我细细道来!
从四爷胤禛和太子胤礽的关系说起四爷的母亲位份不够,所以胤禛是有皇后抚养长大,自小跟太子胤礽关系密切,胤礽也对他很好,还有十三阿哥胤祥是阿哥里最豪爽的一个,因为从小失去了母亲,受尽哥哥们的欺侮,养成野性难驯,都是太子和四爷从小护着他,所以长大后,他们二人出死力为太子办事。
所以四爷胤禛和十三爷胤祥被认为是“太子党”的人,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不凉不热,二人都有自己的派系。“八爷党”一伙是指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十四阿哥是胤禛一母同胞的弟弟,这四个兄弟走的最近,又是另一伙势力。
八阿哥胤禩人称为“八贤王”,最是得罪不得的人物。他们一伙见事就躲、见人就笼络、见利就夺,连太子胤礽也不敢轻易招惹,胤禛和胤祥走马灯似的办苦差,为太子出死力,但太子胤礽一点也不体恤这两个弟弟,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也真够叫人寒心的。
其实,清理户部欠款,就是四爷胤禛替太子胤礽善后,康熙老爷子让太子监国多年,但太子胤礽经手处理的事情却不成样子,康熙让他负责丈量全国地土,最后却不了了之,更新纳税制度,也是不了了之,整修河道漕运,弄得一塌糊涂,清理户部欠款,胤礽欠的最多,所有的一切他无力挽回。
所以,其他兄弟们正是是看准了他的失政,才敢在他上动土,兄弟们抓住他把柄告刁状,康熙对他也不爱重了,本来,清理户部欠款是一个转机,如果办好了将是大功一件。四爷进驻户部以后,办的很是卖力,为此还得罪了不少人,本来事情进展的很顺利,欠款也收回了很大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都是当年跟着康熙立了汗马功劳的重臣,比如魏东亭、武丹等人,还有一帮子封疆大吏。
太子胤礽偶然听了康熙的一句话,以为康熙不打算追债了,四爷正办在节骨眼上的时刻,太子胤礽来到了户部,告诉欠款的那帮人,先不急着还,等个十年八年的再说,导致四爷追缴户部欠款不了了之,康熙在朝堂之上说这件事的时候,太子胤礽没有为四爷说一句公道话,反而是八阿哥胤禩替胤禛说了话,想想真令人寒心。
户部的事情结束以后,又出了刑部“宰白鸭”一案,这个和太子胤礽有关系,四爷和他的谋士邬思道的对话,这次谈话让四爷决定跟太子胤礽撇清关系。
四爷道:“户部的事出来,我就细想了,这一回是齐根儿断了梧桐树!最可怜我那二哥,还像个没事人,今儿见了他,他还劝我不要‘庸人自扰’!就这一会子,大哥三哥和老八他们还不知议些什么异样的题目呢!可笑,我和老十三竟是一对儿痴人!”
邬思道听着,似乎有点漫不经心,随口问道:“如今呢?如今四爷有什么打算?”
“现在什么也打算不成。”四爷说道,“刑部户部都已成了老八的局面,礼部兵部原就是他的天下,显见的是万岁更换国储的棋步儿,太子虽不说,我看他心里也有个数。我想过了,太子安,我自然没事,太子不安,横竖总要有新太子。我左右是个办事的,大谅也不会把我怎么样。”
“这就是四爷的打算?”邬思道突然发了怒,脸色又青又白,架起拐杖,咄咄逼人地盯视着胤禛斥道:“庸人之见!”胤禛惊愕地张大了嘴,茫然看着邬思道,他从没有受过任何人这样呵斥,也从未见过这位彬彬有礼气静意和的邬思道发这么大的脾气,平常几句话,怎么就恼了?
正愣怔间,邬思道抗声说道:“你说的不是‘西风凋碧树’么?什么叫‘碧树’?碧树就是太子!陈胜一个赤脚杆子还敢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呢,何况你是王,是龙种,是为国家卓有劳绩的阿哥,不是太子的私人!不掰清这一条,你永无出头之日!”邬思道的双拐点地铮铮有声,激动地说道:“像大阿哥那样的昏懦之夫尚且知道逐鹿中原,你怎么抱了个壁上观的宗旨?何其短志也!”
之后二人密议一番,四爷暗下决心正式参与夺嫡。
太子胤礽复出之后的所作所为让四爷真正跟他撇清的关系胤礽第一次被废是什么原因呢?导火索是因为胤礽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有染被康熙发现,胤礽于当晚被囚禁。其实,胤礽被废的原因绝非如此简单,是由量变达到质变导致的,康熙早就对这个太子不信任了,早在康熙外出巡游,索额图策划在半路上囚禁康熙,打算把胤礽扶上位,让康熙做太上皇的事情败露,被康熙察觉之后,索额图被圈禁,这个时候康熙就对太子不信任了,虽然没有处罚胤礽,但是心里面已经存了猜疑。
再加上前面所讲过的事情,太子不休德政,康熙到到热河行宫狩猎时,已经有意废了他,正好他和郑春华的那一幕让康熙撞见,这正好给了康熙废他的口实,接着大阿哥煽风点火,八阿哥一帮假造了胤礽调兵的手谕,一系列动作,加速了胤礽第一被废的过程。
那么康熙为什么又复立胤礽呢?在太子胤礽被废后,这中间康熙看清了许多,他看到了八爷的势大,一个平时没办过啥事的阿哥,居然有这么多人支持,他看清了众人夺嫡心思,复立胤礽其实是拿他做挡箭牌,不然众人为了那个位置会一门心思的对付他,他怕难以善终,也是再给胤礽一个机会。
这期间,邬思道建议四爷举荐废太子胤礽复出,这一招很奏效,保举废太子胤礽复出,正合了康熙的心思,骨肉兄弟几十年,胤礽被废,四爷出来替他说几句,显出来了他对胤礽的亲情、忠心与君臣之道,收获了人心,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康熙的圣心,可谓一举数得。
后来的事实证明,邬思道让四爷举荐废太子胤礽复出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这正合了康熙的心思,康熙对胤禛满是赞誉之言,支持太子胤礽的人更是对胤禛满是感激,胤礽本人更是痛苦流涕,感动的哇哇的,胤禛收获了人心。
复立后的胤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原来优柔寡断,看起来很软弱的形象,事事没有决断。如今他一改原来软弱的形象,变的刚愎自用,心胸狭窄,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建议。
八阿哥和跟八阿哥走的近的人上的条陈无论对还是错,胤礽是见一本驳一本,连保举过他的四阿哥胤禛上的条陈,也常是横三竖四地挑毛病,四爷索性不理他,让他自己尽情表演去,直接把条陈转给南巡的康熙。
上书房大臣马齐的话胤礽更是听不进去,因为往外地选官的事,马齐多说了几句,胤礽直接怒了,罚马齐在东宫门前当众跪了半天,位极人臣的宰相糟如此奇耻大辱,这在大清开国还是第一次,马齐明知是因为他保举八阿哥的事儿,胤礽挟嫌报复,他是又气又愧又怕又无可奈何,便索性告病不管事了。
胤礽废而复立后的所作所为,康熙尽收眼底,兄弟们也在一旁笑着看他拙劣的表演,他自己作死,离第二次不远了。
随着胤礽自己作死的节奏,其他兄弟们也配合他表演着,乘着康熙南巡,胤礽培养自己的党羽,打击异己,这些行为已经蠢到无可救药了,谁知他还有更蠢的行为,“肖国兴事件”的出现,老八的推波助澜,当胤礽收到康熙寄给他写给肖国兴的信的时候,他意识到他完了,于是他准备做最后一博,逼宫。
所以,四爷撂挑子不干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撂挑子的事只是一个借口,他早就想跟胤礽撇清关系了,跟着胤礽早晚要倒霉。
写在最后胤礽复出之后,四爷胤禛撂挑子不干的做法是明智之举,他对胤礽已经尽到了君臣情分、兄弟之谊,胤礽复出之后变得武断专权,四爷和他的谋士邬思道早就看出,他这次复出只不过是康熙的过渡做法,以胤礽的处事方式,迟早会第二次被废,所以,四爷正好找借口撂挑子不干了,彻底跟胤礽撇清了关系,后来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很正确,不然肯定会像十三爷一样跟着受到胤礽的牵连。
雍正的四阿哥与十四阿哥是同母所生的?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按理说同在朝廷处事,于康熙末年皇子夺嫡相互顷扎的局势中,应该相互提携照应才对。
可实际上这兄弟二人关系并不好,胤禵更是八爷党成员,二人相互看不惯,胤禵背后帮助老八一派不知道拆了胤禛多少台。这问题出在他俩的母亲乌雅氏身上,皇帝后宫女人的出身贵贱,直接会影响到他们和自己子女之间的关系,乌雅氏就是典型。
乌雅氏出身并不高贵,其父亲只是一个满族普通军官,祖父曾经是负责厨房事务的包衣奴才。乌雅氏进宫时只是一个毫无地位可言的庶妃,别看带一“妃”字,其档次连答应常在都不如。可乌雅氏虽然拿着一副烂牌,但运气尚佳,最后还是打出了好局。
不过开始阶段还是蛮受压抑的,虽然受到康熙的宠幸,于康熙十七年诞下胤禛而晋升为德嫔,但由于其身份较低,没有养育皇子的资格,四阿哥胤禛从小就被寄养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宫中。
康熙十九年,德嫔乌雅氏又产下皇六子胤祚(后早殇),第二年被晋为德妃,乌雅氏也非常得宠,接连给康熙生下三个女儿。康熙二十七年,乌雅氏再次产子,诞下皇十四子胤禵。
此一时彼一时,这时乌雅氏已经是德妃,永和宫宫主,她具备了扶养胤禵的资格。大儿子没有享受到亲生的母爱,乌雅氏的母性一股脑全部发挥在胤禵身上,对胤禵百依百顺,极其溺爱。
而此时的胤禛已慢慢长大,母亲的偏爱对少年造成的伤害使似懂非懂的胤禛难免对自己母亲有看法,对自己的亲弟弟有怨恨,当然少年胤禛还不清楚这是皇家的规矩和必然,大家其实都是受害者。
康熙也异常喜欢胤禵,胤禵17岁成婚后康熙仍然特意让胤禵和福晋住在宫里,按规矩皇子成婚后是要搬离皇宫,四阿哥胤禛可是一成年就到宫外居住的。胤禵是个集父爱和母爱于一身的孩子,而胤禛却平平淡淡没有特别的恩宠。
少年时代留下的阴影,注定这一切使兄弟俩之间产生隔阂,到了成年为皇位而争勾心斗角说来也正常,民间“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何况皇帝宝座呢。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