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历史,中外历史故事
茶道历史,中外历史故事?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
唐朝时,中国文化兴盛,经济繁荣,民族开放自信,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国家。
与李唐王朝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对恢弘大气的唐文化异常倾慕,经常派遣“遣唐使” 到大唐学习当时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知识,从而在方方面面都受到盛唐文化的巨大影响。
就在这一时期,唐朝高僧大德鉴真和尚在日本国的盛情邀请下,立下宏愿,不辞年事已高,不惧海阔路远,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东渡日本宣扬、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史载,鉴真和尚14岁时就已剃度出家,在扬州大明寺学习佛法。鉴真的师傅是极负盛名的得道高僧道岸、弘景大师,他俩主要教授佛教律宗经典。
20岁时,鉴真游历到长安、洛阳等地,增广了见闻,开阔了眼界。回扬州后,鉴真用30年的时间,讲经说法、宣扬教义、传授戒律,成为誉满江南、声望崇高的著名高僧。
在此期间,日本完成了著名的大化革新,并屡次派出遣唐使到大唐,学习唐朝文化和各种典章制度。
公元742年,日本僧人普照等邀请鉴真大师东渡岛国传授佛法,鉴真虽然年纪已老,但为了促进佛教在日本诸岛的流传与发展,竟不顾弟子们的劝阻与反对,毅然接受了日方的邀约。
从公元742年起,鉴真大师先后4次东渡,都因风大浪急、船只触礁或官府阻拦而功亏一篑。
748年,鉴真大师已年满60岁,他带着随行的65人,从扬州出发,开始第5次海上冒险,以东渡日本。
他们乘船经运河南下,从杭州湾坐海船东行。不料在东海再次遭遇飓风,海船在惊涛骇浪间随波逐流,半个月后竟然被刮到琼州(今海南)最南端,漂泊途中淡水断绝,只得接雨水饮用。靠岸后,鉴真一行经琼州海峡回到大陆,辗转广东、广西等地,沿途讲经传法,并准备找机会再次东渡。不幸的是,因旅途过于艰辛、疲累,鉴真双目失明。颠沛流离3年后,鉴真又风尘仆仆地回到扬州。
公元753年,鉴真大师搭乘日本第十批遣唐使返国的船只,第六次东渡, 这次终于顺利抵达位于今天日本九州岛南部鹿儿岛县川边郡的秋木港。次年,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京都奈良,收到天皇的隆重接见和礼遇。
史载,鉴真大师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院,并亲自主持僧众受戒仪式。
僧人受戒要经过三师七证,这是日本佛教从不曾有过的,从鉴真东渡后逐渐形成定制。公元759年,在鉴真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在京都奈良建成了大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律宗佛法从此成为日本六大宗教派别之一。
除了大力弘扬佛教,鉴真大师和追随他东渡的弟子们还带去大量的关于中国建筑、绘画、书法、雕塑、茶艺、饮食和医学技能的珍贵典籍(大多为手抄本),将唐朝先进的知识传播到日本列岛,不仅促进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飞速发展,还使得中华文化在彼时还相对落后的日本落地生根并水乳交融。
据说,鉴真和尚还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真迹《丧乱帖》也带到了东瀛。须知王羲之、王献之留下的墨宝在唐代时就已千金难求,被视作国之艺术瑰宝,否则李世民也不会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将《兰亭序》真迹据为己有,武则天更不会将它带入阴间。而鉴真将这么多中华珍贵典籍携去日本,使日本至少少走了千余年的弯路,于是一些人产生了偏激的想法,开始质疑鉴真的做法。
尤其是唐将刘仁轨率军在白江口与征伐高句丽的日军激战,并以少胜多,一举击溃日军后,一些人觉得日本人狼子野心,极富侵略性,中国不应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先进文化传授给日本,免得他强大后反咬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中日再次为朝鲜半岛的归属而展开血战,明军虽然获得惨胜,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清代发生的甲午海战、民国时的抗日战争,中日实力已发生明显变化,已经完成工业化并脱亚入欧的日本早已今非昔比,脱胎换骨成了世界性强国,中国屡被其击败,割地赔款,饱受屈辱。由此,一些人开始诟病鉴真和尚之毫无保留的把中国的好东西传给日本.......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不能责备像鉴真一类的文明传播者。因为只有懂得学习,一个民族才能强大,只有学会包容,一个民族才会强盛。而一个民族文化上的自信,不是抵制外来事物,也不是恐惧新鲜事物,而是有自信能让一切新鲜事物,外来事物,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化。
【插图源自网络】
南京近代历史博物馆有哪些?
1、古生物博物馆 2、汤山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 3、南京地质博物馆 4、六朝博物馆 5、南京云锦博物馆 6、南京科举博物馆 7、明孝陵博物馆 8、江宁织造博物馆 9、南京博物院 10、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南京古代极其辉煌,近代也是一样的经济繁荣,南京的各类博物馆数量也是很多的,下面给大家强势推荐一波南京的博物馆。
南京10大必去博物馆:
1、古生物博物馆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揭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地址: 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门票20元/人
2、汤山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
它像一部无字却内涵丰富的“天书”,向我们诉说着地球在人类文明前的记忆。
地址: 江宁区汤山街道汤山遗址公园;门票20元/人
3、南京地质博物馆
它的展示内容涵盖中国近现代地质发展历史、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岩石与矿物赏析、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宣传,以及恐龙世界复原等内容,富于科普教育意义和地学知识宣教意义,是熔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地学博物馆。
开放时间:
周三至周五9:30-16:30
周六、周日9:00-16:30
地址: 南京市珠江路700号;门票免费
4、六朝博物馆
南京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元素和城市名片,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作为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第一件“南京作品”,六朝博物馆将带领观众穿越到1500多年前的“东方大都会”。
地址: 长江路302号,总统府东侧;门票30/人
5、南京云锦博物馆
主要展示以南京云锦为代表的我国民族织锦艺术。南京云锦研究所的中华织锦村,南京云锦因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开放时间: 8:00-17:30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茶亭东街240号;门票免费
6、南京科举博物馆
集中展示了反映科举考试制度的器具、凭证、木雕、石刻等文物,里面囊括了清史、明史、元史、宋史、唐史、隋史的科举制度档案,为观众讲述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历史和科举文化。
地址: 金陵路1号
开放时间:
夏令时:9:00-22:00
冬令时:9:00-21:00,闭馆前一小时停止售票;
门票价格: 50/人,学生老人半价。
7、明孝陵博物馆
明孝陵博物馆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的专题展馆,采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与周边明孝陵遗存的大金门、四方城等文化遗址和草木葱郁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与600多年前明孝陵“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不谋而合。
地址: 玄武区四方城1号3号楼
开放时间: 8:30--17:00;
门票免费
8、江宁织造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整体风格是取中国山水画中深远、高远、平远之意境,将北高南低的建筑群尽可能用园林手法加以覆盖。
开放时间: 9:00-18:00,17:30停止售票;
门票价格: 20/人
地址: 长江路123号
9、南京博物院
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兴建的国立大型综合博物馆,两座陈列馆(历史陈列馆和艺术陈列馆)均为仿辽宫殿式建筑,黄瓦红柱,巍峨壮观。院内草木葱茏,各种石刻文物点缀其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开放时间: 周一 9:00-12:00;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地址: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门票免费,需预约进场。
10、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开放时间: 8:00-17:30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城东梅园新村;
门票免费
关于茶的历史背景?
古人传说始于黄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是一则关于茶的传说,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茶最早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药用功能是解毒。因此,当时茶并未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饮料系统。 根据文献记载。茶的种植和使用,始于秦汉时期.《汉书·地理志》有“茶陵”。
茶陵,在今湖南省,汉代属长沙郡,以位于茶山之阴而得名。西汉王褒《童约赋》有“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的记载,武都,在四川绵竹县北,是当时的茶叶产区。当时的饮茶方式十分粗放,一般是将茶叶采摘回来,稍事加工后煮汁自饮,或用来招待客人。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位名叫陆羽(鸿渐)的茶圣。他总结了历代制茶和饮茶的经验,写了《茶经》(三卷)一书,并创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陆羽的《茶经》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
特别对饼茶的制作技术和加工,总结提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关于茶的煎用,陆羽认为要得茶中“三味”,达到“极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难”,即采造、鉴别、器具、用火、用水、烤制、碾末、煎煮、饮用九项选择。
且规定了具体要求。当时陆羽还曾被招进宫,为皇帝煎茶,得到赞赏,于是茶道大兴。到了宋代,中国的饮茶习俗达到了穷极精巧的地步。 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关于茶饮的专著。如宋徽宗(赵佶顺《大观茶经》、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赵汝丽的《北苑别录》、宋子安的《试茶录》等。
这时民间还出现了茶户、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场所.当时茶的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宋代饮茶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是斗茶。 斗茶,不仅是饮茶方式,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蔡襄的《茶录》一书,就是专门讲斗茶艺术的著作。
其中提到斗茶时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北宋中期,斗茶习俗风靡全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这样,就把饮茶的美学价值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时期,茶叶的加工制作和饮用习俗有了很大改进。
此时,炒青制茶法得到普遍推广,于是“冲饮法”代替了以往的“煎饮法”,这就是 今天所使用的饮茶方法。 茶饮进人饮食文化体系,虽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但各民族、各地区的饮茶习俗,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从美学角度讲。
色、香、味是茶饮习俗中共同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除茶叶本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饮茶所用的水质要好。 其中,水质以山泉水为上品,用它冲出的茶,汤色明亮,香味具佳;茶具,以江苏宜兴紫砂陶为上品。
茶具要清淡高雅,古香古色,最好与居住条件。主人的身分地位文化修养相协调;沏兹方法(包括水温和不可彻得太满),俗谚”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是说敬酒和敬茶的方式有所区别。敬酒时要斟满酒杯,表示相互间的盛情;敬茶时,则不可太满,要让客人慢慢品尝,急缓之间,包含了酒俗与茶俗中的刚、柔之美. 茶俗始自民间,形式多种多样.汉族茶俗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东潮州的“工夫茶”和苏州的“七家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盛产茶叶,相应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习俗。
就是在不产茶叶的民族中,也随着茶叶贸易和生活的需要。嗜茶成俗,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饮茶之道——茶道。
历史上古代茶商也会打仗吗?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据说开始于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于是开始饮茶,发展到后来,饮茶之风盛行,由饮茶衍生出茶道,茶德,茶器,茶艺等系统的茶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茶文化又各有不同。茶文化蕴藏着中国人的文明和礼仪。
饮茶之风的盛行,也带来了茶叶等经济方面的发展。茶商由此而多,茶叶竞争也就随之而来。特别是宋代,饮茶在上流社会得到空前普及,士大夫以斗茶为乐。社会对茶叶的需求量非常高,而周边国家对茶叶的需求量也很高,宋王朝甚至用茶叶换取战马。
宋王朝对茶叶的生产经营都要严格的制度规定,茶农不能私自出售生产的茶叶,只能一律卖给政府设置的茶叶机构“山场”。但是价格低廉,茶农更愿意把好的茶叶卖给茶商。好的茶叶有很高的茶引钱,因此会有人来抢夺,所以很多茶商挑茶出行都会带两个护卫。更有甚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茶军,相互争夺。1175年甚至爆发了茶商与茶农的起义,后来被镇压。更有意思的是,茶商们还经常作为宋朝军队的补充,保家卫国。
根据《襄阳守城录》一部分茶商还参与了开禧年间的襄阳保卫战:公(赵淳)以城中兵少,遂立旗募茶商勇悍之人,虽经配隶者,皆不问所从来,名为敢勇军,应募者翕然。这说明茶商的战斗力也是获得宋朝官员认可的,虽然茶商武装初期对南宋王朝造成一定麻烦,但是使用得到也是保家卫国的好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