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th2000,废柴舅舅一集只有28分钟

2023-07-13 110阅读 0评论

myth2000,废柴舅舅一集只有28分钟?

你好,我是若昕剪好剧,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这部剧有个特别之处,就是能拯救所有不开心——

myth2000,废柴舅舅一集只有28分钟

《废柴舅舅》(Uncle)

一部豆瓣评分9.0的英剧

它秉承了英剧一贯的幽默短小的风格,让一口气看完两季的我,还欲求不满。

顾名思义,这部剧一定有一个废柴舅舅——男主Andy。

他自称才华爆棚的音乐人,其实就是只会写口水歌的无业青年。

嘴贱,年过三十还一事无成,女友也跟其分手。

生活那么糟,那不如去死一死好了。

于是Andy喝着小酒给女友写下一封遗书

将春梦作为遗书也是蛮罗曼蒂克的,给自己的死法也很文艺:

让正在播放的收音机掉进浴缸里,触电而亡。

就在命悬一线的时刻,姐姐Sam的电话响起。

这画风,在自杀的场面都无法严肃……

Errol,姐姐Sam的儿子,男主的外甥,一个大写的麻烦。

极度强迫症和洁癖,讨厌别人碰他的东西

高冷腹黑毒舌,有沟通障碍

爱科学,偶尔有些神经质,还有各种过敏和乳糖不耐症……

是不是像极了谢耳朵?别说,连外表都很像哦

剧中Andy和外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Little fucker。

两人的画风并不和谐。

小外甥问:我妈怎么没来接我?

Andy咂咂嘴,很遗憾地说:她死了……

当然妈妈Sam活的好好的,她正在吸毒康复期,整天忙着约会约炮。

这也让Andy不得不照顾起Errol的生活。

舅甥二人一开始互相算计,对彼此都无好感,但随着他们一起经历大事小事,点点滴滴的温情逐渐显现。

当然这一点都不影响这部剧深入骨髓的贱。

Errol在学校旅行中,一有问题就给舅舅打电话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是——AV男星……

不能直接打小孩子,就借手揍人

虽然Andy的生活依旧混乱不堪、毫无起色,同时和三个女人关系混乱,导致一场撕逼大战,甚至交不出房租

虽然每一集都会丧到极点,让人感到绝望

却无论怎样鸡飞狗跳,都能有温情呈现

还有妈妈深情的表白,让人泪目

温暖、黑暗、又粗鲁,最重要的是它不负众望地很滑稽。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小正太好帅……

饰演者是英国童星埃利奥特·斯佩勒-吉洛特Elliot Speller-Gillott,零零后小鲜肉

还有一枚鲜肉弟弟

相比较没有那么酷的舅舅——尼克·赫尔姆 Nick Helm,现实中真的是一名音乐人。

剧中每一集都会以一首废柴舅舅的原创歌曲作为总结,风格各异,但首首都好听。

当然,是那种贱兮兮的歌。

剧中的舅舅当然也会遇到创作瓶颈,小正太贴心地开导,并为他量身定做一份作息表。

不抽烟不喝酒,摒弃性生活和电子游戏。

君君也会这样。

明明看到一部很精彩的电影,迫切地想要安利给你们,却想破头写不出个鸟。

这种感觉真的很捉急啊!

包括这部《废柴舅舅》,我也没有将剧中的闪亮点写得淋漓尽致——真的太多啦!

如果真的要经过一万小时的磨练才可以真正做好一件事,

我只能很荣幸地告诉大家,我在努力了!

纳粹德国在二战中闪电战歼灭苏军最多的战役是哪一个?

首先说明,“闪电战”这一术语在德国军事理论中根本就不存在。

有关二战期间德国“闪电战”有两种解释:

The Blitz(闪电战)——二战期间,该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媒体的报道中。德语Blitz译成中文就是“闪电”。The Blitz泛指1940年-1941年期间德国对英国实施的轰炸行动。

Blitzkrieg(闪电战)——德国波兰入侵后,西方媒体用这一术语来形容德国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Blitzkrieg同样是德语词组,它由“Blitz”+“krieg”组成,krieg德语意为“战争”。Blitzkrieg最早出现在1935年的德国军事期刊《Deutsche Wehr》(德意志国防)中,其中涉及速战速决的作战方式。1939-1941年期间,由于德军机动作战的方式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成功,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大量采用了Blitzkrieg这一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Blitzkrieg这一术语在德国和英语国家中大量出现,但德国国防军从未将其作为官方军事用语,除非是为了舆论宣传。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基督学院院士大卫·雷诺兹(David Reynolds)表示,连希特勒本人都称Blitzkrieg一词为“ein ganz blödsinniges Wort”(完全愚蠢的单词)。1941年11月,希特勒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我从未使用过Blitzkrieg(闪电战)一词,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词”。1942年1月上旬,希特勒将这个词称为“意大利语”(意思是意大利语翻译而来)。

二战期间,一些德国高级将领也对这一术语提出了异议。其中包括空军上将库尔特·斯图登特(Kurt Student),陆军上将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二战后,联邦德国国防军将军约翰·阿道夫·格拉夫·冯·基尔曼塞格(Johann Adolf Friedrich William Graf von Kielmansegg)也质疑这一说法。

在这说明一下,我们国内很多称库尔特·斯图登特和弗朗茨·哈尔德为大将,我为什么在这译成上将,在此详细解释一下。库尔特·斯图登特和弗朗茨·哈尔德的军衔为“Generaloberst”,德语Generaloberst是由“General”+“oberst”组合而成,其中General译成中文:将军,oberst译成中文:上校、最高。Generaloberst直译就是“上校将军”或者“最高将军”,与北约标准军衔等级对应,就相当于四星上将。二战期间,美军专门针对怎样识别德国军队的军衔出了一本参照手册。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将德国军衔等级与北约军衔等级来进行等效对比。因此,英语一般将“Generaloberst”译成“General”(上将)或者“Colonel General”。(下图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是我加上的,以便理解)

言归正传。联邦德国基尔曼塞格将军断言,很多人之所以夸张的称为“闪电战”,无非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突然冒出的临时解决方案”(意思就是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或者找回点“面子”)。库尔特·斯图登特则将其描述为“在当时环境下自然产生的想法”,作为面临挑战的回应,国防军从未将“闪电战”用于军事学说和军事理论中。

Blitzkrieg(闪电战)一词的由来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不管战前还是战时,德国陆军和空军的军事理论或手册中从来就没有这一论题,根本不存在什么“闪电战的统一概念”。1939年以前,这个词在德国军事报刊中从没有提到过。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历史研究办公室最新研究发现,至今只在20世纪30年代的两篇涉及军事的文章中使用了该术语,意思仅限于表示快速取得战略胜利,而不是什么新军事理论和学说。

2005年,德国军事历史学家、联邦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办公室高级研究员卡尔·海因茨·弗里泽(Karl Heinz Frieser)对此作出总结:“闪电战是德国指挥官依据传统军事原则并结合最新军事技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部队’这些有利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结果”。现代历史学家只是随意地用这个词来描述二战初期德国军队的机动作战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来阐述。根据弗里斯的观点,在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关于机动联合作战编队的构想中,于作战层面上,Blitzkrieg(闪电战)可以作为现代机动战的代名词。

在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制定的现行的一般通用语辞典(古今德语语言词汇查询系统)——德语电子辞典“DWDS”中,“Blitzkrieg”的解释是:“集中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空军用来对抗较弱的对手,以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不过这种解释有点类似于我们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之一,毛主席说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战后关于Blitzkrieg(闪电战)的争议

我们国内“某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的”?!这种说法太草率,不严谨。因为迄今为止,世界军事历史中关于Blitzkrieg(闪电战)这一术语都还没有如此肯定,何来“理论”一说?

尽管有些历史学家仍支持“闪电战”是一种军事学说。支持这一说法的历史学家认为,“闪电战是德国军队的作战理论,也是第三帝国领导层制定政策和经济计划时所依据的战略概念”。

但是,这种“闪电战理论”遭到其他历史学家的批评。英国皇家历史学会的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在80年代就批评“基于闪电战的经济学”这一观点,他指出,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纳粹德国政府自己都认为能够解决重整军备带来的经济问题。连战后幸存下来的德国经济学家和总参谋长都否认德国是依据“闪电战理论”来发动战争。其实希特勒早就为发动战争做好了准备。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德国军事历史专家罗伯特·西蒂诺(Robert Citino)指出:“‘闪电战’不是一个学说,不是一个作战计划,甚至不是一个战术体系。实际上,它根本不存在,至少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存在。德国人从未在任何实际意义中使用‘闪电战’一词,几乎从未在引号之外使用过(意思是指很正式、很专业的采用)。它仅仅意味着快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许多军事作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德国人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战争理论,而只是将新技术应用到Bewegungskrieg(德语意为:机动战)这个传统观念中,用以快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针对“闪电战”是军事理论这一问题,很多学术史学家表示,“闪电战军事理论”这一概念只是个神话。他们认为,闪电战学说的显著特征是“完全缺少一个连贯的理论基础”,它只是作为一种冒险的、在最后一刻拼凑一起的“临时解决方案”。约翰·保罗·哈里斯(john paul harris)在《The Myth of Blitzkrieg》(闪电战的神话)中指出:“这个词是1939年9月由《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创造的,没有证据表明,德国军事思想中发展出了‘闪电战理论’”。

最后,卡尔·海因茨·弗里泽,英国历史学家亚当·图兹(Adam Tooze)和理查德·奥弗里,以色列国防军作战理论研究所创始人西蒙·纳万(Shimon Naveh)得出结论,“闪电战理论”根本就是一个神话。

而恰恰是因为50年代初期的文学作品才将“闪电战”演变成一种历史性的军事理论。其主要来自于战后古德里安的英文版回忆录《Panzer Leader》(装甲领袖,也有译成“闪击英雄”),德文原版是《Erinnerungen eines Soldaten》(士兵的回忆)。在英文版回忆录中,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古德里安都将自己塑造成“装甲之父”和“闪电战理论”的开拓者、倡导者。

德文原版的回忆录首次于1950年出版。这本书曾作为德国装甲部队历史发展的唯一资料来源,因为当时德国很多军事资料被放错地方或丢失了。一些历史学家就是根据这本回忆录来解释一些历史事件,随后的传记作家又通过修改将其美化,进而支持“闪电战理论”这一神话故事。

1952年,古德里安的回忆录被译成英文再次出版。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罗勒·利德尔·哈特(Basil Liddell Hart)为该英文版序了前言,罗勒·利德尔·哈特要求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说明,其军事理论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利德尔·哈特是战后最具争议的人物,很多历史学家对其军事理论提出质疑。近年来,历史学家们发现,利德尔·哈特大量歪曲和捏造事实,包括在宣扬“隆美尔神话”方面影响极大。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两个方面:

古德里安的德文原版回忆录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过罗勒·利德尔·哈特的军事理论;

英国军事历史作家肯尼斯·约翰·麦克塞(Kenneth John Macksey)是利德尔·哈特的主要反对者。麦克塞从古德里安儿子手中找到了利德尔·哈特写给古德里安的原始信件,在信中利德尔·哈特希望古德里安同意,是因为他提出的装甲作战思想而促成了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这就是为什么英文版的回忆录和德文原版的内容出入相当大的根本原因。

然而,令古德里安没有料到的是,利德尔·哈特会借此大肆宣扬。另外,两名德国将军埃里希·冯·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和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的家属也收到了类似的信件。1968年,当利德尔·哈特被问及此事,以及有关古德里安回忆录英、德两版之间的差异时,利德尔·哈特的回答表面上很严肃认真,但却毫无意义,等于没说。他表示:“我与古德里安本人的通信文件中没有任何其他问题,除了……我感谢了他……“。

话说回来,虽然不认同古德里安是“装甲之父”以及“闪电战理论”的创建者,但历史学家们还是普遍认为,古德里安是一位出色的将军,一流的战术家,并且对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起到了核心作用,其军事才能不可低估。

尽管“闪电战”这一术语不是军事理论,仅仅是一种作战方式。但作为一种代名词在当今还是相当流行。最后回到正题——纳粹德国在二战中闪电战歼灭苏军最多的战役是哪一个?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难度!针对苏联发动的速战速决战术(所谓“闪电战”)实际上是以失败而告终。具体要细化到“歼灭苏军最多的战役是哪一个?”那就是“巴巴罗萨行动”中的斯摩棱斯克战役。

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市周边展开,因为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的必经之地。

德军按计划要求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越过第聂伯河,从斯摩棱斯克南面发动进攻;赫尔曼·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从北部包围斯摩棱斯克。

在德军还没有发动进攻前,苏联红军就首先发起了反攻。7月6日,苏联第20集团军第7、第5机械化军约1500辆坦克在莱皮埃尔附近发动了进攻。可是未曾想到,其结果是一场灾难。因为苏军直接攻入了德军第7装甲师的反坦克防御阵地,这两个苏联机械化军团几乎被全部歼灭。

7月10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开始对第聂伯河发起突袭,很快就击溃了苏联第13集团军。苏联第13集团军损失了5个师后被迫撤退。当德军两个装甲集团向东推进后,斯摩棱斯克一带的苏军第20、第19及第16集团军面临着被包围。

在斯摩棱斯克南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继续快速推进。在北部,德军第3装甲集团的前进速度要慢得多,由于是沼泽地带,下雨使情况变得更糟。

7月16日,古德里安的第29摩托化师在第17装甲师的支援下攻入斯摩棱斯克,占领了除郊区以外的所有城镇,并与苏联第16军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巷战,阻止其反攻。7月18日,德军两个装甲集团的包围钳子距离相差16公里。

紧接着,苏联方面,季莫申科派刚刚晋升的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Rokossovsky)从乌克兰阵线赶来负责组建一支临时部队以阻止德军的攻势,庆幸的是,这支部队有效的阻止了德军第7装甲师不断的增援进攻。由于德军的钳子未能及时封闭包围缺口,使得苏联红军得以逃脱。

7月27日,德国人终于成功地将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地区连成一体。并把红军第16、第19和第20军的大部分围困了起来。几天后,在斯摩棱斯克前线苏军的帮助下,苏联第20军带领部队成功突围。德军也重新建立了包围圈并开始清除苏军,最终俘虏了约三十万苏联红军。

在这一首战阶段,苏联红军伤亡50000人,约三十万人被俘,损失坦克700辆。

在整个斯摩棱斯克战役期间,苏军共牺牲186144人,273803人受伤,300000被俘,被德军摧毁和缴获了3273辆坦克,903架飞机被摧毁。

德军方面,死亡29650人,100327人受伤,5682失踪,214辆坦克被摧毁。

斯摩棱斯克战役是苏联红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又一次严重惨败。尽管苏联红军组织了反击,可结果变成了一场军事灾难。

中国电音发展的怎么样?

电音在国内发展怎么样?这些年真的是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由中国年轻人主导的电音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身边90后00后的朋友圈。中国电音的发展我想要从两个方面来谈。

第一个方面是国内电音节的发展

电音节在中国越来越火,武汉三亚地区最突出。

以著名dj三哥r3hab来说,一年来中国表演不少于10次。中国的夜店现在趋向于请国际dj来表演,他们大多是百大dj排行榜中的。现在的电音节在年轻人心中真的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而阵容越来越好的中国电音节也符合raver们的口味。

举个最近的例子(不是打广告)2019年武汉的vac电音节,两天的电音节,阵容有著名dj小马丁,蛇叔,三哥,双王,AW等一线国际dj。这个阵容放在2015年刚起步的中国电音节只能是中国raver对国外电音节的羡慕眼红。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大牌来到中国,再也不用眼红了。中国也产生了一些走出去的dj如carta和chace等。

第二个是我想说的是电音文化氛围

在中国有个音乐app对中国电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就是网易云。曾经的网易云因为版权问题丢掉了很多用户,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网易云丢的基本上是中文歌曲,而电音的版权网易云真的是老大。

在网易云入驻最多的就是电子音乐人图为法国著名dj在网易云的动态

DJ入驻网易云,和粉丝互动产生了浓厚的电子音乐氛围。而网易云音乐里的电音资讯博主更是为粉丝带来了电音文化的新鲜度

图为网易云粉丝最多的电子音乐资讯博主,粉丝已经突破八十万。

网易云正在以自己独特的电音氛围推动中国电音发展

变化太多难以用语言说清楚,这两点也只是大概的,这也只是我一个人的片面之词,但是作为一个电子音乐深爱粉,祝愿中国的电音越来越好!

孙楠神话歌曲原唱?

是的。

《神话》是成龙主演的电影《神话》的片尾曲。

该曲由孙楠和韩红合唱(原唱)并由谢占隽作词和谱曲。而作为电影的男女主演成龙与金喜善也合唱过该曲。

孙楠,1969年2月18日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国内地男歌手,梦舟明星足球队队长。

1990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弯弯的月亮》,走上职业歌手的道路。1993年5月正式加盟香港艺能动音有限公司。2000年2月推出专辑《南极光》,也因专辑中收录的单曲《你快回来》走红。

二战的时候如果德国推迟半年再打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是在1941年6月22日发起的,此时距离原定时间已经推迟了至少一个月,这是巴尔干战役导致的!普遍意义上都认为德军没能攻占莫斯科就是因为这一个多月的延迟,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赶在冬季严寒到来之前抵达莫斯科,德军完全可以毫无悬念的把斯大林赶到西伯利亚,届时失去了人口和资源优势的苏联就不可能再翻身。因此有人认为,既然已经耽误了时间为什么不等到1942年的春天再发动战争呢?

如果是考虑天气因素,即使是从6月22号推迟半年,等到1942年初再行动也显得操之过急,因为此时的俄罗斯仍然是严寒天气,一开始就在冬季行动对德军更不利,所以题主的意思应该是等到1942年春天再行动,就等于是把原定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将近一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德国不可能永远欺骗苏联,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不可能掩盖德军向东线集结的蛛丝马迹,斯大林也不是畏战分子,即便大雷雨计划是个传说,他也不可能对德军的异动视而不见,一旦数百万苏军扑向德国会是个噩梦。

其实在巴巴罗萨计划发起前一天,已经有德军士兵叛逃到苏军一侧,并将德军即将发起攻势的消息告知苏军指挥官,只是苏军来不及作出反应就被德军闪电战打蒙了!如果德军不发起攻势,苏军很有可能打过来。那么德军有没有能力招架苏军的攻势呢?个人认为我们都太神话德军了,在公平较量中苏军完全可以碾压1941年的德军。

苏联人经过了苏芬战争的失利之后其实是有所成长的,从波波沙冲锋枪的快速研制和量产就能看出来(波波沙冲锋枪其实就是芬兰索米冲锋枪的仿制改进版本),而且苏军有可怕的数量优势和资源优势!这都是进攻战役的有利因素,而被封锁在欧洲大陆的德军不能比拟的!

德军不但需要分兵驻守北欧、南欧和西欧的占领区,还要在非洲和地中海方向与英国军队纠缠,它本土规模本就有限的工业区也不断被战略轰炸骚扰,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参战几乎可以毁灭第三帝国了,苏军驻扎的维斯瓦河和布格河就位于波兰平原的中间位置,这里距离德国的首都柏林仅有几百公里,德国重要的工业区西里西亚更是近在咫尺。

可能有人要问,坐等苏军进攻可不可以呢?德军能否在防御中消耗苏联军队呢?这个假设明显不可能,要知道德军的优势就是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快速分割包围对手解决战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闪电战!为此打造出来的战争机器根本不适合防御作战,在防御中德军没有重型坦克,火炮数量也远不如苏军,可以很肯定的说坐等苏军上门就是死路一条。综上所述,进一步推迟巴巴罗萨计划的风险太高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