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氏族,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是什么氏族

2023-07-13 112阅读 0评论

半坡氏族,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是什么氏族?

是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半坡遗址是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半坡氏族,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是什么氏族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是用什么生产方式?

相同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时期,并且普遍使用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不同点:河姆渡文化出现在长江流域,半坡文化出现于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粟并且,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可以制作彩陶,会纺织。

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

1、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小米(世界最早种植粟的),蔬菜。

2、半坡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以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我国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馆,就坐落在遗址上,进去,须登几十级台阶,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一级级引我步入远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解说词?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

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

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西安半坡遗址是中国第一座史前博物馆吗?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是一处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但是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一件大事。它创造了中国考古学的多项第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半坡遗址的面世,和石兴邦先生密不可分。

石兴邦先生的学术人生,由半坡出发,跨入史前时代。他用一双慧眼、一柄手铲,发现和发掘了举世震惊的“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揭开了一段中华史前文明的秘密,展示出了人类6000年前的生活图景。他创立了“半坡考古范式”,开创了国内全景式聚落考古的先河,催生中国第一个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的诞生。

公开资料显示,石兴邦先生1923年10月出生于陕西铜川耀州区,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在浙江大学人类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50年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陕西被当时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列为开展考古工作的重点区域。

1951年初春,苏秉琦先生带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调查发掘团来陕西进行考古调查,石兴邦先生为成员之一。此次调查团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西周都城丰镐二京的遗址线索,因此工作重点集中在西安城西南的沣河流域进行调查和试掘。调查工作结束之前,调查团的工作人员还曾到西安东郊进行了短期的调查工作。

1953年9月,石兴邦先生和吴汝祚先生二人以陕西省考古调查发掘团的名义来陕进行发掘工作,当时二人沿着西安东郊的灞河和浐河进行考察,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工地上发现有许多“上三代”的建筑遗址和墓葬,这些遗址没有受到以前的考古工作者重视。当二人坐下休息时,无意中注意到河对岸地势较低处的土梁上有一道很整齐的断崖。出于考古职业的习惯和敏感,二人赶到断崖前仔细观察,从这个断崖的横切面判断,这应该是人为取土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断崖取过土的断茬上裸露了很多东西,崖底也散落着一些碎陶片。

半坡遗址远景

石兴邦先生拿着镐头爬上土崖四处挖掘,发现土层里遗留着不少器物陶片,还有明显不是由于河水冲刷而形成堆积的小石片,一层层的排列,十分丰富。此时,他随意捡起一块陶片打量,就这不经意的一眼,让半坡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地方,和一个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联系在了一起。回去以后,石兴邦先生立即将发现的情况写成报告,交给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

半坡遗址

对半坡遗址的正式发掘,已是第二年的事情。当时石兴邦先生极力劝说把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的实习地点选在陕西,他觉得在西安东郊半坡村那个地方,有些东西需要探测清楚,肯定不会不劳而获。最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接受了石兴邦先生的建议。1954年7月,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班,9月底一百多名学员开始进行田野实习,地点选定在西安东郊的基建区。

关于“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随着各地基本建设的开展,无意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清理和保护,以致遭受破坏。为尽快培养一批具有基本田野文物考古知识、掌握文物政策法令、能够对文物现场及文物进行保护的专业人员,文化部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历史系于1952年至1955年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每期三个月,四期学员总数369人,这后来被称为考古界的“黄埔四期”。

石兴邦先生也参与了当时的考古训练班,负责讲授田野实习课程和担任实习总辅导的任务。在发掘史前遗址方面,对于当时的考古工作来说并没有经验可借鉴。过去传统的考古发掘采取的是打探沟的方式,像“切切糕”那样一层层去发掘,这样的结果造成整个遗址的碎片化。石兴邦先生和考古团队人员经过反复讨论之后,决定采用全方位探测,大面积揭露,并以层位、层次向下发掘的方式,所有不同的迹象出现时均保留不动,以待全范围揭开后,再做观察分析,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第二步的发掘计划和方法。

石兴邦

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前所未有的尝试性方法,最终才发掘出一座保存完整的倒塌的圆形房子和一座大长方形房子的残损遗迹,以及其他房屋建筑遗迹。训练班在半坡遗址实习结束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参加训练班的陕西学员等继续发掘,至当年12月停工时,共发掘遗址面积约600平方米。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1955年夏天,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半坡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工作,主要发掘墓葬区和部分居住区,发掘面积5000多平方米。随着儿童墓葬的陆续出土,“陕西半坡”一下子成为世界瞩目的窗口。此次发掘工作持续了约两个月。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1955年秋季,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5位学生在半坡遗址进行了两个半月的实习,发掘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并清理了以前未完成的部分。当时实习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创意,就是在半坡遗址发掘现场开一个展览会,边发掘,边展示,这个提议得到了石兴邦先生的大力支持,此创意可以堪称为考古工作的一项首创。在将近一个月的展览期间,吸引了附近农民、工人、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等十数万人前来参观,轰动一时。此次展览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却不小,它为半坡遗址扩大社会认知,更为后来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成立制造了舆论,打下了群众基础,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前来参观半坡遗址发掘的民众

1956年春季,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继续对半坡遗址进行发掘,完成之前尚未完成的部分,这一次开始有计划地对居住区外围的壕沟进行发掘。同时,为了配合半坡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工作,考古人员还进行机动性的发掘工作。

1957年春季和夏季,对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工作是探查遗址的范围,并发掘遗址东南部分的边缘和壕沟。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没有停止。2002年-2005年,为了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

从1954年秋到1957年夏,当时的石兴邦先生只有三十多岁,在他的主持下,对半坡遗址进行了五次发掘,先后有二百余人参加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约10000平方米,占半坡遗址保存面积的五分之一。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史前聚落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获得了惊人的资料和成果。而当年参与半坡遗址发掘的考古工作人员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考古学家。如裴文中、俞伟超、杨建芳、李仰松、徐锡台、高明、张忠培、黄景略、王世民等,他们都接受过半坡的洗礼。

半坡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史前考古学史上第一次大面积发掘的史前聚落遗址,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推进了仰韶文化本身的研究,也为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模式,成为中国全景式聚落考古的重要开端。这个模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检验,即便现在已经拥有数十部史前考古发掘报告,我们依然发觉没有超越此模式。

半坡遗址发掘过程中,揭露面积大,参与人员众多,田野工作时间较长。通过对半坡遗址的发掘,考古学者在对复杂遗迹现象的处理上,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说,半坡遗址的发掘为之后大型遗址的发掘提供了一个范例。

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西安半坡》,其内容信息量大、涉及的范围广、研究结论富于启发性,创立了完美的史前考古报告编写范本。半坡遗址发掘报告的结构、主要章节内容、插图编排、表格与附录样式,都是后来学者必仿的格式。报告中的遗迹与遗物线描图,是考古绘图的经典之作,很可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半坡遗址考古报告中,对考古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为重构半坡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做出了巨大努力,而这正是后来西方新考古学所追求的目标。

1958年4月1日,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建立得益于陈毅的大力支持。1956年3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在参观了半坡遗址后,电告国务院拨款30万元用于建立博物馆。

陈毅在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郭沫若先生也一直情系西安半坡博物馆,并多次前往参观。198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修建了仿原始社会房屋棚架造型的迎宾大门,门顶部嵌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图案的铜制图徽,其下便是郭沫若题书的“西安半坡博物馆”。

正是由于半坡遗址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及西安半坡博物馆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和博物馆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国务院将半坡遗址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宣部确定为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5月,西安半坡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依托遗址而建是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最大特点,在遗址发掘现场建立博物馆,大面积保护重要遗迹,将考古成果直接展示给公众,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半坡遗址博物馆是遗址类博物馆的领头羊,后来正是在这个样板的启示下,又陆续建成了许多遗址博物馆和一些大遗址公园。

半坡遗址的发掘已过去60多年,许多人正是通过半坡遗址开始认识史前中国的,这就是半坡的高度。半坡遗址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掘的早期聚落遗址,但是,它的发掘方法,发掘结果的保存和展陈,在当时的世界考古实践中却是全新的。2022年10月21日下午16时45分,为半坡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倾注一生心血的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在西安逝世,享年100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