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斗茶,有钱字开头的诗句吗

2023-07-12 119阅读 0评论

成都斗茶,有钱字开头的诗句吗?

“钱”字开头的诗句:

1、《寄杨子东》【作者:周昉】

成都斗茶,有钱字开头的诗句吗

钱塘旧友知谁在,万里滇南见子东。

夜市斗茶凉雨后,晴湖载酒夕阳中。

龙梭织锦翻新样,凤绣萦丝记旧工。

不是吾侪不归去,六桥行处草茸茸。

2、《钱塘映江楼宴坐观潮》【作者:郑善夫】

钱王此开济,旋入宋山河。

潮汐秋来壮,雷霆水上多。

尚传江有怒,翻恨海无波。

飒飒攒陵树,悲风日夜过。

3、《西湖即事二首》【作者:张元凯】

钱塘苏小茜罗衣,短棹穿花过钓矶。

望帝声中怨离别,梦儿亭下惜芳菲。

微风吹藻鳞鳞浪,落日衔山树树晖。

最是碧云随处合,美人乘兴夜忘归。

4、《临安访古·锦溪》【作者:张昱】

钱王功业与天齐,百里旌旗照此溪。

从自波中铺锦后,至今光景净无泥。

5、《王若水为画秋江众禽图》【作者:袁凯】

钱唐王宰心思长,欲与造化争毫芒。

下笔百鸟相趋跄,前身岂是孤凤凰。

江头芙蓉花正开,花下细浪亦萦回。

敔鹅贴贴天际来,雄雌相随气和谐。

一双鸳鸯睡沙尾,野凫翩翩唼菰米。

群鸥争浴故未已,倾落枯荷叶中水。

鹡鸰飞飞多急难,雎鸠意度诚幽闲。

乃知良工有深意,不在丹青形似间。

姑苏台前秋气孤,五羊城下烟疏疏。

此时此景真相似,独少扁舟归钓鱼。

宰也只今成老夫,爱我不辞为此图。

我今亲老无可养,慎勿重添反哺乌。

6、《西陵行》【作者:许妹氏】

钱塘江上是侬家,五月初开菡萏花。

半軃乌云新睡觉,倚栏闲唱《浪淘沙》。

7、《海夷八首(嘉靖甲寅)》【作者:王稚登】

钱塘雄盛比姑苏,宋室南迁是帝都。

处士梅花经战马,美人杨柳失栖乌。

翠华辇路云俱断,白马潮声海半枯。

惟有将军青冢树,枝枝南向野莺呼。

8、《为钱叔宝题悬罄室》【作者:王世贞】

钱郎坐我悬罄室,要我为作悬罄篇。

我歌欲就须斗酒,君言室中无一钱。

空梁颇受落月色,北窗仅可凉风眠。

门前黄叶霜如洗,刺促归来愧妻子。

已少成都学士裘,只饶东郭先生履。

挂壁矰蛸寒欲堕,当门鸟雀时空喜。

自矜顾恺为前身,丹青在手终不贫。

只愁妙画通神去,依旧能生釜底尘。

9、《钱塘江上楼晚眺有感》【作者:石头如愚】

钱塘江上总楼台,无数帆樯望里开。

蒙古当年分驻处,杭人空想夜潮来。

10、《古塘秋月》【作者:马麐】

钱塘东去海潮生,吴浦东来舟自横。

十里金波秋浩荡,流光直到阖闾城。

茶叶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茶的起源:

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因发现火种造福人类,被称为炎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知了。神农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并且有着很高地卫生觉悟,就是喝开水。相传,有一天神农在一棵茶树下,支起锅煮水喝,几片嫩叶飘入锅中,锅内的水清澈鲜美,芳香四溢,喝完后神清气爽,茶就被发现了。后代假托神农氏之名所著的《神农食经》载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肚子,“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他尝百草,尝到茶的时候,看到茶在肚子里查来查去,查通茶。

另一个传说是“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药。”。《神农百草经》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至少在当时,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茶的发展:

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并作药用。

汉代: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汉代,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利于茶业的发展。

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明代:距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茶业。1949年11月23日,专门负责茶业事务的中国茶业公司成立。自此,茶叶在生产、加工、贸易、文化等多方面得到了蓬勃发展。

范仲淹的代表诗句是什么?

有关范中淹的代表诗句是什么?

回答之前,先对诗人有个简单的了解。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

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少时贫困,努力学习。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及弟。仁宗天圣年间仼西溪盐官。他从事政治改革,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发展农桑,整顿军用武器,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都因保守派反对没能实现,也因此罢去执政职务。

他是欧阳修敬佩的政治家。他的散文富有政治内容,表现他具有爱国爱民的政治态度。其中《上执政书》,流传至今。

他的代表诗句是: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文中描写了岳阳楼的万千气象,突出洞庭湖景色的阴暗变化所引起的登楼者悲喜不同情绪。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坚贞的政治抱负,成为千古佳句。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

这首词流传很广,扩展了词的内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一上片突出边塞角声,长烟落日景象,用奇伟宏壮的背景衬托着下片将士们立功报国的壮志和远离家乡的情思。写得沉郁苍凉,上承唐代边塞诗的传统,下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这首词写的直书胸臆、明快而真挚。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一上片描写秋景,下片抒发相思。末句颇有想象力,亦见真情流露。本想借酒消愁,可酒刚刚进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的泪。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一一这首小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

指出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

范仲淹流传下来的诗词不多他是个知名的文学家,遗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朝的文化丰盛时期到底有多繁盛呢?

宋朝是个群星荟萃的年代,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所以各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断的涌现了。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范仲淹、欧阳修或许命运相近,两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的交往聚会组成了文化沙龙、文学俱乐部。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总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而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也是宋朝文化鼎盛时期的作品。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神韵文明向绝对化发展,还使平民文化发展起来。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人小资情节严重,宋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抒发那种浅斟低唱的闲情逸趣。宋词体现了宋朝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娼妓业的兴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宋代的娱乐业则分得更明确,大致分为了“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类。宋代的“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大部分可以买艺不买身。她们大多数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的,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有很深造诣的,有的可以称上是那个方面的艺术家了。“官妓”是最为人们仰慕。她们不只是相貌出众,还非常有才华的。她们品貌、学识、才智和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超群。现在的演员明星、或从事文艺工作的女人都难以比上她们,因为以前的红楼女子是从小培养、不断的熏陶出来的,而现在的一些演艺界女士,长得漂亮点只上两年学就有可能成为明星……可以说一个宋代的名妓,要比现代的女明星强不少。

茶文化是在宋代时才达到艺术的境界。宋朝的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茶,而是茶饮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盐,要加各种作料的茶。这是有无数种喝法的茶饮料与茶文化,遗憾的是像宋朝大多数的工艺、文化一样没有遗留到现在。宋时已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宋还有斗茶之风。蔡襄在《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宋人用各种漂亮的、精致的瓷碗的饮茶,其中兔毫盏、天目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具。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宋朝的诗歌里就时常渗透着茶文化。“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也写出这么悠闲具有小资情节品味的品茶诗。宋徽宗《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时开始流向民间的。由于宋徽宗对玉器的过分喜爱。导致玉器在宋代空前发展,世俗化倾向的玉雕空前发达。宋的玉器玩味大增,礼性大减。宋代出现了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商铺。市民成为玉器的玩赏者、拥有者。佩带玉器受到广大的市民阶层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除玉雕之外,宋的木雕、竹刻、漆器、铜器、金银器、牙角器、碑帖、印章、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

古代文人喝茶的地方叫啥?

茶肆、供喝茶住宿的“菜竂”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拓展资料

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叶利用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药用

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食用

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喝调饮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茶方式的转变

▲陆羽煮茶图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

传播。

茶的各种别称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

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国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