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暗香系列,京剧脸谱打一词牌名
红杏暗香系列,京剧脸谱打一词牌名?
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另有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的变体。代表作有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等。关于植物的一首诗怎么写?
谢邀。
关于植物的一首诗怎么写?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笼统。
倒不是说写诗如何繁杂多样,而是本身“植物”这个概念就非常大。
梅兰竹菊都是植物,盛开的牡丹也是植物,墙角的青苔也是植物。可明明每一种植物所代表的意象已经固化,外形也是千奇百态,下笔自然角度完全不同。
当然,这还不是写诗的根本问题。
诗是什么?诗是韵文。也就是说剥离了诗的特色之后,也就是一篇文章。而和文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押韵和节奏。所以写诗该怎么写?文章怎么写,诗歌自然也就怎么写。
像这种固定对象描写的诗,在诗歌分类中属于“咏物诗”,当然,咏物诗并不止包括植物,“物”的概念更大,只要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具体道上姓名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物”,所以,植物当然在内,动物自然也包括,活物也可以,死物也没问题。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物”的文章呢?天下大同,写文章无非是围绕主题进行描写,论证,传达出作者的直观感受让读者接收到,就算成功。
假设我们现在要写牡丹(植物的一种)。从什么地方下手?所谓文从情起。我们闲着没事,干嘛要写牡丹?必然是盛开的牡丹在某个方面打动了我,让我有想法把这种打动我的感觉记录下来,并且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希望也能感动读者。
而这种感动就是诗人的目之所见,鼻之所闻,触之所感,耳之所听(环境衬托),这些人体器官采集到的标的植物,分散成不同的神经信息,汇总到脑海中刺激我们某一处的大脑皮层,让我们产生开心、惊叹、愉悦的感受。而文字是平面的,要重建这种立体的、多维的感受就只有通过不同方面地描写来达到我们的生物电信号效果。
这就是情感转换成文字,其难度一点都不亚于将三维立体的物件拆分成二维平面。
不知道这段文字是否有些生涩,这么说吧,我们通过文章、诗歌来写物件,其实就是把一个盒子拆成纸板,让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排列组合,而读者如果具有重组文字板块搭建还原这个盒子的本事,那么就会惊叹这个盒子多么精巧。
说起来复杂,其实就是把感情用文字写出来,然后读者从文字还原本相,获得和他内心契合的感情触动。
而没办法还原成功,有可能是作者水平差,差得不成功,也有可能是读者没有生活阅历,即组装经验——这就是所谓的“读不懂”。
实际上我们作为写作者,注意的就是要在生活常识(大部分人都懂)的角度去拆分这个盒子——一朵很漂亮,让诗人感动的牡丹——拆解角度符合常人思维的角度是什么?无非就是色、味、质地,所以我们看诗人写牡丹,没有谁能超出这几个角度来描写的。
同理,些其他植物也一样。无非是进行形状、颜色、味道、声音(植物这方面很少,但有)各方面进行描写,但是如何描写,就是每个诗人的功力不同,这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字内容的还原度。
为什么下里巴人的作品人人喜欢?因为人人都可以还原。为什么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因为能还原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缺乏你拆解文字的知识高度。
瞎说无意义,我们看例子。就用牡丹,最简单,也就是最受大家认同的是李正封的《牡丹诗》: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第一句写国色,第二句写天香,第三句写春醉,第四句写不归。从色、味,诗人观赏者的流连不返的正侧面描写牡丹花的美丽。
这种因为被美艳绝伦的牡丹花所吸引,以至忘了归期,不想回家的情感是我们所有人都有过体会的,那么在读到李正封这样解构场景的文字的时候,脑海中自然就会用这些文字反映出来的碎片搭建出我们自己脑海中曾经有过这种情感的情境,让我们被触动。
这就是李正封这首诗的成功,而这首写牡丹的诗无论手法,还是文字都是相对简单的,大家都能读懂,又有共情,所以“国色天香”这样的成语流传百世。
那么回到问题,关于植物的诗怎么写呢?
写作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用文字从不同角度刻画,同时带入描写植物时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情感,做到融情入物,融情入境。这是写诗文的固有特色,有区别的也就是表现手法的各不相同罢了。
而这个表现手法的不同,和意境息息相关,更和创作者自身的鉴赏能力、文学素养有关。
为什么有人说细思极恐?
谢邀!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白天是姐妹们给宝玉过生日,晚上是怡红院丫头们单独给宝玉过生日。因为人比较少,不尽兴,于是大家提议把姑娘们青来。于是李纨等人都来到怡红院。大家行占花名酒令,轮到李纨时:
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这句话体现了李纨的处境和人生哲学。
第一,李纨被剥夺管家权后,不问荣国府的废与兴。李纨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媳,按理应该由她掌管荣国府的管家职位。然而由于贾珠早亡,李纨守寡。失去了管家权。
贾珠死亡,对李纨打击很大。
首先,丈夫死了,她的一生将面临着孤独与寂寞,从此欢乐与她无缘。
其次,李纨失去了管家权。李纨结婚后应该帮助王夫人管家,贾珠死了,李纨的管家权也被剥夺。李纨是没了丈夫也没了权力,从此在贾府只能孝敬公婆,一心教子。不管她如何不甘心,也只能装作心如槁木死灰。
荣国府的管理、经营,由王夫人和王熙凤管,她只能啥事都不管。如果她管事,不仅挨累不讨好。王夫人和王熙凤还会提防她,她的日子不会好过。
王熙凤虽然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但是如果李纨主动说要帮忙,王熙凤不仅不会感激,反而会怪李纨有野心。
李纨领着姐妹们去找王熙凤要赞助,办诗社。王熙凤向李纨诉委屈,说自己如何如何忙碌。李纨对王熙凤笑道:“这些事我都不管,你只把我的事完了,我好歇着去,省得这些姑娘小姐闹我。”
我的事完了,就成。至于其他事,跟我没关系。我懒得操心。这和“不问你们的废与兴”,如出一辙。
看似李纨不近人情,不帮凤姐分担一些,实则王熙凤最喜欢听的就是这句话。身为寡妇,李纨也只能如此,这是她的无奈之举。
贾府败落后,李纨只顾自保,不顾贾府人的死活。
八十回后,李纨对贾府人的表现如何可以从其判词里推知一二。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需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虽然说,谁都不想老来受贫穷,但是你也应该为儿孙积点阴德啊!因为不积阴德,所以即使得到高官厚禄,诰命荣耀,也无命消受。
李纨在贾府的工资和老太太一边多,自己有田地,还有年终的分红。李纨的吃穿用度贾府全包了,贾兰上学的所有费用也是贾府出。王熙凤说:
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足的又添了十两银子,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里的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有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大官中的。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李纨干挣不花,每年也有四五百银子的收入。再加上李纨的嫁妆,她有不少积蓄。
贾府被抄家,李纨保全了所有财产。
与李纨相反,王熙凤被抄的精光,什么都没有留下。巧姐被卖前,应该投奔过伯母李纨,可是被李纨拒之门外。巧姐只能跟着舅舅王仁,后来被王仁伙同巧姐的哥哥把巧姐卖进了烟花柳巷。
刘姥姥赎巧姐的时候,最早去求援的对象还是李纨。因为只有李纨有能力救巧姐。可是李纨再次拒绝。
巧姐也曾经一口一个伯母地叫着,可是大难临头,李纨不念旧情,冷酷地抛弃了巧姐。“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你们的兴衰荣辱与我无关。
正因为李纨没有家族意识,没有给儿子积阴鸷,所以自己和儿子得到荣华富贵后,很快步入黄泉,自己苦心积攒的一切都没有了。
李纨不问贾府“废与兴”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呢?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丹桂飘香菊花傲?
上联:丹桂飘香菊花傲;
下联:青山流翠枫叶红。芳草迷离的诗词?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宋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