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桑橼茶,老年人如何解决咳痰的问题

2023-07-08 135阅读 0评论

佛手桑橼茶,老年人如何解决咳痰的问题?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咳痰”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佛手桑橼茶,老年人如何解决咳痰的问题

咳痰是指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借助咳嗽排出体外,是肺病常见症状之一,大致属于中医“咳嗽”范畴,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对咳痰一症的描述,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评热病论》云: “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中,分别论述了热痰、冷痰、痰结实、膈痰风厥等证候类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这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及有关病候中,对痰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建立了中医有关最早的病因病机学说。《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篇》云: “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

《内经》十三方中记载的半夏汤、半夏秫米汤、生铁落饮等,均有化痰之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至今治痰常用的药物,如半夏、皂荚、牡蛎、杏仁,及茯苓、白附子、贝母等。

《名医别录》中记载了朴硝、茯苓、细辛、柴胡等 20种药物,有治疗“痰冷”、“痰热”、“痰满”等病变的功效。其云朴硝主“停痰痞满”;茯苓治“膈中痰水”,主“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细辛“破痰”;柴胡主除“诸痰热结实”;黄芩“主治痰热”;前胡“主治痞满”、“去痰实”;厚朴“消痰”;淡竹叶“主治胸中痰热”;枳实“主除胁痰癖”;松萝“主治痰热”;槟榔“除痰癖”;生姜“去痰”;芫花“主治痰饮咳嗽”;半夏“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盐“吐胸中痰癖”。这是隋朝以前较多论及痰病证治的代表文献。

金元时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除人所熟知的刘、李、朱、张四大家外,江苏常熟王珪(1271~1361年)论痰治痰,独树一帜,也给当代及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王珪在“痰形”、“痰味”两节中也有独到论述。其论“痰形”曰: “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状个个奇异,方书有云痰清而白者为寒、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稠结凝于下,清白稀薄浮于上;嗽而易出者,清而白者也。咳而不能出,则黄浊结滞者也。甫及咯吐尽为稠黄者,乃因久湿热郁拂,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也。黄稠浊结,甚至带血,血败成黑痰,横于肺胃之间者,为关格异证,人所不识。及为上壅头目、齿颊、喉舌诸病,轻则鼻准赤烂,两窍生疮,颐颌结硬,风壅心烦,鼻塞声重,涕唾稠黏。”

宋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强调“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饮流通,决无痰饮之患”。在治疗上主张“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

南宋医家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1266年)中提出“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故三生饮佐之以木香无有不效”。

朱丹溪认为,痰郁其火,于咳难治。对于痰病的治疗,朱丹溪总结了诸如吐、下、燥湿、理气、消导、清热、软坚散结、温阳、补土等法。在这些治法中,他认为: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丹溪心法》)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则湿胜,痰易生而多,脾病湿胜为痰之本源,故实脾土,燥脾湿,助中焦之转输,乃绝痰之源的治本之法。基于此,朱丹溪治痰,多以燥湿健脾为主。他推崇将二陈汤用作基本方,曾曰: “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果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朱丹溪实脾燥湿多用人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之属,中气不升用升麻,在他创制的补脾丸中,白术半斤,苍术、茯苓、陈皮各三两,可知其意在于健运中州以实脾。朱丹溪还强调,治痰用吐法、下法攻之者,需顾护中气,不可孟浪。此外,他还独创“倒仓法”,意在去肠胃旧积而使之洁净,推陈致新,扶虚补损,有实脾之功。另一方面,朱丹溪也强调“治痰不若顺气为先,气顺则一身津液自顺”的原则。在其所制祛痰诸方中,多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香附、枳壳、木香、枳实等。湿痰与苍术、白术相配,热痰与青黛、黄连、黄芩为伍,风痰与天南星为伴,食积痰与神曲、山楂、麦芽同用,老痰与海浮石、半夏、瓜蒌并行。除用药伍用行气之品外,亦重视调理人体气机,纠正七情之偏。

【病因病机】

咳痰一症总因外感风、寒、暑、火、燥邪,内舍于肺,影响肺之气化宣肃,水津停蓄不布,加之外感湿邪殃及中焦,困遏脾阳,影响水液运化,水湿停留,聚而成痰;若肺气虚馁,失去宣发和通调水道的功能,就会影响到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从而停蓄为痰;或脾气亏虚,运化输布失司,水湿潴留,聚而成痰;若肾气亏虚,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水液潴留,泛溢成痰。

【类证鉴别】

咳痰辨治,当辨痰的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或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而黏者属阴虚,属燥;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咯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

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为痰热;痰味甜者属痰湿;痰味咸者属肾虚。

【临证经验】

一、痰热蕴肺证

证候:咳嗽痰稠色黄,胸中痞满,胀痛,口苦,舌苔黄腻,脉数。

治则:清热祛痰。

(1)热者清之,当分虚实:里实热之证当苦寒清热化其痰,虚热之证当甘寒滋阴清热为法,以祛其痰,药用竹茹、麦冬、沙参、天花粉、生地之属。

(2)据痰识证,治有偏重:痰黄而少,热重于痰者,应清肺重于除痰。火热内扰,煎熬津液而成痰,若不清泻火热,则津液代谢失其常,虽治其痰而痰终不能尽除,治痰只是治标,清热泻火方为治本,邪热清而痰自除,药用黄芩、栀子、知母、开金锁、桑白皮、瓜蒌、浙贝母、麦冬、化橘红、茯苓、桔梗。痰黄而多,痰重于热者,应除痰重于清肺,痰湿不化,壅积日久而化热,则痰热难消,药用化橘红、法半夏、茯苓、紫苏子、黄芩、瓜蒌皮、胆南星、冬瓜子。脓痰腥臭是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治宜排毒化瘀,常酌加鱼腥草、开金锁、蚤休等。如兼见咯血者,可用鹿衔草、侧柏叶、茅根、茜草根等凉血、止血之品。

(3)中病即止,顾护胃气:肺系疾病多反复发作,病情迁延,病程较长。肺病日久,可影响及脾,而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脾气虚。清热解毒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并且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临证中十分推崇朱丹溪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注意清热解毒药物的运用。如对病程较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或年老体弱的阴虚患者应中病即止,并注意顾护胃气,充分体现了《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学术思想。常用芦根、茅根、天花粉、南北沙参等甘寒之品,清热而不伤胃,滋阴而不碍脾。

二、表邪束肺证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骨楚,咳嗽痰滞;或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微数;甚则咳喘咳痰,胸闷鼻塞,下肢浮肿等。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炎初期等。

治则:宣肺排痰。

临床根据感邪不同,又可分为风寒、风热两类。前者选三拗汤加味,后者选桑菊饮加减。常用药物有麻黄、石菖蒲、鹅管石、川芎、黄荆子、桑叶、菊花等,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来看,这一类中药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使痰易于咳出。临证中也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常配合桑白皮。其性味甘、寒,《本草纲目》云有“泻肺,降气”之功,开泻结合,使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相互协调,通调水道功能正常,痰饮自消,咳喘自止。

上述治痰两法,多用于呼吸道急性发作的病症。

三、痰湿阻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健脾化痰。

《素问·经脉别论》言: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脾关系密切。脾转输精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病理上,肺脾二脏也相互影响,若脾失健运,肺不布精,则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聚而生痰,痰犯上焦,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而出现咳嗽吐痰等症,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亦云: “涎者脾之液也,脾胃一和,痰涎自散。”先生认为治肺之痰,妙在健脾行气,脾肺双治,但以治脾为本,以杜绝生痰之源,则咳嗽、吐痰自消矣。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善治痰者,唯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亦正体现出重视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代表方为自拟协定处方“平咳化痰合剂”,其组成为陈皮、半夏、苍术、川朴、茯苓、甘草等,由二陈汤合平胃散化裁而来,可达到健脾燥湿化痰之效。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基本方。二陈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陈皮理气燥湿,顺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共奏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对此类患者,先生认为禀赋虚弱、脾胃失健是其发病的基础,寒湿伤脾、积湿酿痰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湿邪的生成虽与脾、肺、肾三脏有关,但多以脾为最关键。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有体会,治湿虽有祛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但有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而不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湿邪为患,遏阻气机,使脾的升清功能减弱。况且湿为阴邪,有其性黏滞、不易速去的特点。如果处方用药注重加强升脾的气化功能,就能使湿去痰消,而咳喘速愈。临证中善用苍术和厚朴,因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宣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而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而祛邪扶正。厚朴,味苦辛,性温,入脾、胃二经。辛则能发,温则能行,脾胃之所喜也,故入之以理诸症。《药性解》云: “厚朴去实满而治腹胀,除湿结而和胃气,止呕清痰,温中消食。”丹溪曰: “厚朴属土而有火,平胃散用之以佐苍术,正谓泻上焦之湿,平胃土,不使太过,以致和而已。”二药相配化湿浊、健脾胃之力倍增,升脾气,降胃气,相得益彰。对于痰湿咳嗽,证属痰湿中阻者,多配以莱菔子、桔梗;胃脘痞满、胸闷者,常加川朴、半夏、瓜蒌;兼湿阻膀胱者,则加车前草、泽泻等,随证加减,灵活运用。纳呆、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者,多为积湿黏腻与积食阻滞于肠,必用推化痰湿法,常选加神曲、莱菔子、大黄等消食导滞。有腹痛可酌加当归、木香,以和血行气,即可止痛。

四、肝气郁结证

证候:咳嗽咽干,咳引胁痛胀满,咳痰黄稠甚或咯血,头晕,头痛,面红目赤。

治则:疏肝导痰。

对于痰证的论治,先生宗朱丹溪、戴原礼之说,也认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尤其在反复发作性肺病的痰证治疗中更应注意肝气郁结的情况。

(1)肝肺生理功能相互协调: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则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所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血的升降运行上。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肝位居下,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气升清,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疏泄于心脉,其经脉由下而上,贯膈注于肺,其气升发而上。如是,肝升肺降,以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

(2)肝肺病理相互影响: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循经上行,灼肺伤津,炼液为痰,影响肺之宣肃,形成“肝火犯肺”(又称“木火刑金”)之证,出现咳嗽咽干、咳引胁痛、咳痰黄稠,甚或咯血等。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灼伤肝肾之阴,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同时,还可以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3) 痰与肝的关系:张子和曰痰饮: “有𪱥郁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陈无择亦曰: “内有七情阻乱,腑气不行,郁而生痰。” 故情志失伸,可使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郁结生痰。中医认为:肝藏血并主疏泄,是调畅气机,推动气血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使人体水液的运化输布保持畅通顺达,行于全身,滋润五脏六腑。一旦失常,则凝聚为痰,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肝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整体协调作用。如果肝的气、血、阴、阳失调,则会出现肝的疏泄失常,而致津液输布不畅,浊阴聚而凝阻,化生为痰。

(4) 疏木运土、疏肝化痰:肝气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常出现太息不乐、善虑多疑、寡言沉默、胸胁苦满、纳呆便溏、泛恶痰多,亦有咽中如有炙脔、咯吐不利,甚至影响肺气肃降而喘闷气急,舌正常或淡青,苔白腻,脉濡弦等。病久中焦遂窒塞难通,肝气随脾胃升降失常之加重,更难疏泄条达,导致土壅木郁,痰证亦更显著。此时当急疏木运土,复肝气伸发之权,可促进中土运化之职而食滞渐消,痰浊遂默化于无形,焉能聚而作祟!如对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者复感外邪之咳痰、咳嗽,先生临证中常用自拟方——柴胡清肺合剂(柴胡、前胡、赤芍、白芍、蚤休、半边莲、佛耳草、江剪刀草、陈皮、青皮、姜半夏、姜竹茹、炙甘草、紫菀)治疗。方中柴胡主升,散发外邪,疏肝止咳;前胡主降,下气化痰,互通互用;赤芍活血,白芍敛肝行气,气血同用,而一味白芍酸收凉柔,可调诸药之燥,且肝以酸为补也;配蚤休、半边莲、佛耳草、江剪刀草以清肺,合陈皮、青皮、姜半夏、姜竹茹、炙甘草、紫菀以化痰。本方对素有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者复感外邪之咳痰、咳嗽有殊效。若土壅木郁致脾虚较甚者,亦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既杜生痰之源,又可决壅消滞;痰浊过多,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消食,利气通肠。成梅核气者,则可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方中半夏、厚朴、茯苓等降逆化痰,紫苏、生姜舒肝行气散结。若加制香附、枳壳、佛手、香橼等,能够增强疏肝理气、开郁化痰之功。疏肝导痰实乃“气能行津”理论在临证中的具体运用。

五、痰瘀胶结证

证候:适用于顽痰、老痰为患诸证。

治则:软坚消痰。

痰饮内伏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气郁、血瘀往往互为因果,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宿疾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影响血液运行,出现痰瘀胶结不解的复杂局面,所以要用软坚消结法。经验方三海汤由海浮石、海蛤壳、海藻三味药组成。方中海浮石、海蛤壳辛味咸平入肺经,具有软坚化痰清肺之功。《本草衍义补遗》: “消积块,化老痰。”朱震亨: “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与海藻合用可加强清化老痰作用,其还含有丰富的碘质,吸收进入血液及组织后,能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三味药物均有软坚散结之功,海浮石质重而力宏;海蛤壳质轻而力薄,还具润下作用;海藻兼有利水之功。三味药同中有异,味简而效验。

化老痰有一个过程,用药宜渐消缓化,如果猛剂急攻,则痰未清而正气伤,必须权衡邪正虚实,缓急轻重,宜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加用玄参、功劳叶补益一身之气,可使邪去而不伤正。治痰治瘀以治气为主,气顺痰易消,气行血亦活,从而达到痰瘀消散的目的。处方中常加入郁金,此药真如缪仲醇论云: “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诸血证者,正谓血之行,皆属内热之类,此药能降气解郁,使血行之时兼能化瘀,且禀性纯良,极少副作用,故缪氏推为圣药,使软坚消痰效果更显。

六、痰热互结证

证候:咳嗽痰稠,胸脘痞痛,甚则噎塞烦闷,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通腑逐痰。

本法适用于因为脏腑气机阻滞,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症状,致使腑气不通,浊邪上犯,实热老痰,内蕴于肺,表现咳嗽痰稠、胸脘痞闷,甚则噎塞烦闷;兼见舌苔黄腻,脉弦滑。肺与大肠相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主气,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随之而降,从而糟粕能下;如果肺失肃降,则大肠之气不降,因而导致便秘。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变幻多端。上蒙清窍,则发为癲狂昏迷;扰动心神,则发为怔忡惊悸,梦寐奇怪之状;内蕴于肺,则咳嗽痰稠、胸脘痞闷,甚则噎塞烦闷;留于经络、关节,则口眼蠕动,或骨节卒痛等。凡此种种病症,见舌苔黄厚、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均可泻火逐痰,俾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组方以泻下通腑合清热逐痰之品配伍,如礞石滚痰丸。吴谦等: “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实者逐之,虚者温之,所以古人治饮有温补之法,而治痰则无之也。”礞石滚痰丸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上焦之火消成痰之源,大黄泻肠胃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以礞石之剽悍,此治痰必须除湿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须利气也,沉降下行为诸药开导,加强坠痰之功。二黄得礞石,配沉香则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但本方药力较猛,非实热老痰,以及虚人、孕妇等均应慎用,以免损伤正气。故虞抟云: “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素体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也。”

【小结】

咳痰有虚有实,有虚实夹杂,病程亦长短不一,疗程亦相应不同,如循上法辨证施治,则效验症除。但如调摄不当,咳痰常易反复。

桑叶树品种?

一、鸡桑

鸡桑为桑科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叶纸质,卵形,长3—9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两面无毛或背面脉上有柔毛。花单性,雄花序长1.5—2厘米,外有毛,雄蕊突出,雌花序长0.5—1厘米,外有毛,果长1—1.5厘米,成熟时红色至近黑色,花期春季,果期春夏季,辽东、华北、华中、西南均有分布。

二、华桑

华桑是荨麻目、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无刺,冬芽具芽鳞,呈覆瓦状排列。叶互生,边缘具锯齿,全缘至深裂,基生叶脉三至五出,侧脉羽状,托叶侧生,早落。果实为聚花果窄圆柱形,长2~3cm,白色、红色或黑色,生于山地沟旁。中国中部、东部、西部各省有分布。

三、蛋白桑

蛋白桑是我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从全国100多个桑树品种中,选育出适合我国南北方栽培、高产、高效、高蛋白的杂交优势桑科树种。蛋白桑抗风沙,干枝柔韧,细枝可做编织材料,在旱地造林,深栽比浅栽造林成活率高。叶子是食用的新鲜蔬菜,桑茶也是可以降三高的纯天然饮品,枝条是最好的饲料植物蛋白原料。

中国的四大棉锦是什么?

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云锦”是南京传统提花丝织物的总称,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在南京设立的官营织造——锦署,开始织锦,以其华贵,多彩灿烂,变换如云霞而得名。云锦在明清时代非常流行,专为宫廷织造,主要用作“御用供品”,供宫廷服饰和赏赐用。

云锦是专为皇家 制作,选材 弹性好 柔韧度好 光泽好的优质蚕丝制成。直至晚清以后才流传至民间。因现代只有南京一地生产,故通常称为“南京云锦”。云锦的传统工艺主要有“妆花”、“织金”和“金宝地”等。

妆花锦用色变化丰富,一种织物上的花纹配色多达十余种,最多可达20~30种,图案的布局严谨庄重,简练概括。织金锦的花纹图案全部用金线或银线,或金银线并用织成。金宝地锦的花纹图案全部用金丝织满地,再在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辉映的花纹。

现代织锦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开发成功,既保持云锦的传统风格,又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新品种,如雨花锦,敦煌锦、金银妆、菱锦等。总的来说,云锦的花纹图案布局严谨庄重,变化概括强,用色浓艳对比性也强,又常以片金勾边,白色相间并以色晕过渡,图案具有浓厚朴质的传统风格,色彩华丽,别具一格。

图案的题材广泛,既有大朵缠枝花卉,又有各种动物(如龙凤、仙鹤、狮子等)和植物(如宝相花、莲花、佛手、石榴、梅、兰、竹、菊等),还有表示吉祥的“八宝”、“暗八仙”、“吉祥”、“寿”字、“卍”字,瑞草以及各种姿态的变换云势(如七巧云、如意云、和合云、叶云、行云、卧云、大小钩云等),栩栩如生,如见真情实景,尤其是在纹样中所用的手法更是微妙绝伦,能充分体现宾主呼应,呼之欲出,而且花纹层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匀齐。

在配色方面,则运用了色晕与调和的技法,使纹样色彩美丽动人。云锦主要用于制作蒙、藏、满等少数民族的服装和服饰材料以及高级服装,在古代则主要运用于缝制龙袍、装饰宫殿和庙宇以及神袍、祭垫、帷幕等。

蜀锦是织锦至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它源于上古,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于明清。蜀锦图案取材非常广泛丰富,诸如神话传说,战相名将,山水人物等。蜀锦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一个特征,那就是 广泛而巧妙地运用了动植物,几何纹饰,自然景物等,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的文案图案。

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开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大锦又称“仿古锦”,花色有40多种。宋锦,它的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宋锦起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

宋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它是在隋唐的织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高宗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苏州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为锦绣之乡、绫罗之地。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壮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著名丝织物,产生于宋代,在宋代,壮族称为僮族,故壮锦又称僮锦。以棉纱股线或麻纱股线为经、桑蚕丝为纬的色织提花织物,也有采用染色桑蚕丝为经、染色有光人造丝或金(银)皮作纬织造。采用两组经线和四组纬线在缎纹组织地纹上提织各色纬花,形成对称花纹,或用多种彩纬线挑出花纹。

壮锦的花纹图案接近剪纸图案,变化千姿百态。传统的花纹图案有花、鸟、鱼、虫、兽以及“万”字、“双喜”等文字图案、线条粗壮有力,色彩艳丽,常用几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织成,色彩以红、绿、黑、黄为主,一般多以红色为背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品种繁多,按服装和服饰用途,可分为花边绸、腰带绸、头巾、围巾、被面、台布、背带、背包、坐垫、围裙、床毯、壁挂巾、锦屏等等。

来宾市有收药材骨碎补吗?

中药材产新时间表

1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丹参 冬花 葛根 黄连 腊梅花 五灵脂 当归 防己 骨碎补 金樱子 千年健 泽泻 党参 茯苓 怀牛膝 九香虫 天南星

2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补骨脂 防己 怀牛膝 腊梅花 桑寄生 五灵脂 当归 葛根 九香虫 麦冬 天南

3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当归 葛根 麦冬 南沙参 桑寄生 辛夷花 高良姜 怀牛膝 毛知母 秦皮 五灵脂 益母草 藁本

4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地骨皮 桂皮 胖大海 肉苁蓉 锁阳 辛夷花 地龙 何首乌 蒲公英 桑寄生 蜈蚣 益母草 高良姜 木通 秦皮 水蛭 五灵脂 藁本 南沙参 青蒿

5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白芥子 垂盆草 黄芥子 芦根 肉苁蓉 百蕊草 冬虫夏草 金银花 猫爪草 天葵子 香薷 半枝莲 覆盆子 瞿麦 木通 乌梅 益智仁 车前子 贯众 苦参 平贝 乌蛇 浙贝 赤芍 桂皮 老鹳草 蒲公英 蜈蚣 重楼 川芎 何首乌 辽细辛 茜草 五灵脂

6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巴戟天 车前草 覆盆子 莱菔子 全蝎 夏枯球 白胡椒 车前子 鹤虱 两头尖 肉苁蓉 伊贝 白芥子 赤芍 厚朴 辽细辛 桑白皮 淫羊藿 败酱草 川贝 黄柏 芦巴子 蛇床子 银杏叶 半边莲 川芎 黄芥子 芦根 锁阳 浙贝 枝莲 地龙 节菖蒲 南沙参 葶苈子 枳实 槟榔 冬虫夏草 金银花 平贝 王不留行 重楼 薄荷 杜仲 瞿麦 千金子 乌蛇 猪苓

7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巴戟天 蝉蜕 旱半夏 莲须 蒲黄 葶苈子 白豆蔻 楮实子 合欢皮 辽细辛 千金子 王不留行 白胡椒 川贝 槐花 灵芝 青皮 乌蛇 白花蛇 川芎 黄柏 鹿茸 全蝎 吴茱萸 柏子

青叶 金莲花 鹿衔草 桑椹 淫羊藿 败酱草 地榆 金钱草 罗布麻叶 山五味 银杏叶 槟榔 冬虫夏草 金银花 马鞭草 石菖蒲 元胡 薄荷 枸杞 苦杏仁 马齿苋 太子参 孜然 草豆蔻 广藿香 连翘 木瓜 天龙

8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艾叶 柏子仁 海风藤 金莲花 鹿茸 山桃仁 八月札 苍术 旱半夏 金钱草 鹿衔草 升麻 巴戟天 草豆蔻 合欢皮 橘红 麻黄 石菖蒲 白豆蔻 楮实子 何首乌 苦杏仁 马 水蛭

白胡椒 穿心莲 黑胡椒 连翘 蔓荆子 天龙 白花蛇 大青叶 红花 莲房 虻虫 土元 白花蛇舌草 鹅不食草 花椒 莲须 木瓜 乌蛇 白及 蜂房 槐花 两面针 羌活 吴茱萸 白芍 佛手 槐米 辽细辛 秦艽 旋复花 白鲜皮 枸杞 黄柏 灵芝 三七 鱼腥草 白芷 广藿香 黄芩 炉贝 砂仁 枳壳 百合 桂圆肉 家桃仁

9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巴戟天 苍术 广藿香 刘寄奴 羌活 天龙 白及 草果 桂皮 鹿茸 秦艽 威灵仙 白蒺藜 川牛膝 海风藤 罗汉果 秦皮 乌蛇 白芍 大茴 海金砂麻黄 三七 无花果 白术 大青叶 黑芝麻

蔓荆子 砂仁 五倍子 白鲜皮 丹皮 红参 木通 山桃仁 五灵脂 白芷 地肤子 家桃仁 牛蒡子 石莲子 小茴 百合 地锦草 莲房 女贞子 石榴皮 徐长卿 柏子仁 鹅不食草 莲子 芡实米 柿蒂 旋复花 补骨脂 藁本 辽五味

10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白及 大茴 瓜蒌 鸡骨草 牛蒡子 土贝母 白前 大青叶 广藿香 荆芥 芡实米 菟丝子 白术 丹皮 海风藤 韭菜籽 秦皮 无花果 北沙参 地肤子 旱半夏 桔梗 砂仁 五倍子 苍耳子 地锦草 红参 莲房 山萸肉 五灵脂 苍术 莪术 红豆蔻 龙葵 丝瓜络 薏苡仁 草决明 蜂房 黄连 罗汉果 酸枣仁 远志 川楝子 藁本 火麻仁 木通 天麻 栀子 川牛膝 葛花

11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白及 蜂房 黄连 山 奈 天南星 野菊花 白前 茯苓 金樱子 山药 天仙子 薏苡仁 板蓝根 干姜 荆三棱 山楂 土贝母 郁金 苍耳子 葛花 桔梗 生地 土茯苓 川楝子 贡菊花 菊花 菟丝子 云木香 丹皮 瓜蒌 马兜铃 水半夏 五灵脂 皂角 刀豆子 杭菊花 毛知母 酸枣仁 西红花 泽泻 冬花 诃子 千年健 天冬 香附 栀子 独活 红参 桑螵蛸 玄参 紫菀防己 黄精 沙苑子 天麻 天花粉

12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板蓝根 防己 槐角 菊花 生地 西洋参 丹参 蜂房 黄精 橘络 天冬 续断 当归 茯苓 黄连 千年健 天花粉 玄参 党参 干姜 金果榄 沙苑子 天南星 郁金 刀豆子 骨碎补 金樱子 山奈 土茯苓 远志 冬花 杭菊花 荆三棱 山药 五灵脂 泽泻 独活 怀牛膝 九香虫 射干 西红花 紫菀

推荐盆栽水果的种类?

盆栽水果的种类多了。其中有:苹果、金桔、蜜橘、樱桃、奶油草莓、砂糖橘、火龙果、车厘子、蜂蜜小西瓜、桃子、柠檬等等。不知朋友们喜欢哪一种,请看下面图片: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