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来历,商丘的起源历史
地名来历,商丘的起源历史?
商丘因其历史文化悠久,所以导致了现在人们对"商丘"这一名称的由来莫衷一是。在众多的观点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商"字甲骨文的意思是子姓生活在冈上就是"商"。上古时,商丘一带地势并不象现在这么平坦,有一座座土丘。人们为了防止洪水猛兽的侵袭,多生活在丘上。所以,商部落所居住的高地,就被称为"商丘"。
商丘的"商"字,源于商丘是商部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商丘因此被誉为"三商之源"。商丘的"丘"字,即商朝都城的遗址,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商之都"。王国维在《观堂林集•说商》中云:"商之国号,本于地名。......始以地名为国号,继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后虽不常厥居,而王都所在,仍称大邑商。"因此,商丘的商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商部族的"商";二是指商人商业的"商";三是指商朝的"商"。
第三种说法:"商丘"来源于阏伯,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古时的"丘"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一个指坟墓。阏伯不仅在台上居住观星纪时,而且死后又葬在这里。又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所以,后人称此台为"商丘"。唐代《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阏伯台就是商丘。即今天商丘市的由来。
"商"字作为地名出现,最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经有"商"、"中商"、"大邑商"、"丘商"的记载,而第一次将"商"、"丘" 两字联系在一起的,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记载,来自春秋时期的《左传》。《春秋•左传•昭公元年》载:"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这些记载和传说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同样反映出了商丘悠久的历史。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商丘的名称也几经更改,直到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置商丘县,商丘一名才自此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毕节这个名字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毕节是我的家乡。毕节名字的来有两种说法;两种说法在史书上记载都有,毕节县历史研究的学者黄文远先生在一次讲课的时候讲过。但是不确定真正的哪个是真那个是假。毕节这个地方真正有行政划分是从汉代开始,但是有毕节这个名字是从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的。
毕节名字由来的第一种说法是:毕节城建设完工那恰好是除夕佳节,于是当时的管辖者就为其命名为毕节,取毕于节——完工于除夕佳节之意。
毕节名字由来的第二种说法是: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二月置毕节卫,为毕节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毕节卫置毕节县,以后沿用。毕节是彝族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为彝族一个家支头人的名字。《毕节县志》载:毕节为"顺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迟安得长安所,属湖南,置毕节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曰毕节",这段话似有望文生义之嫌。而《夷书》说法则较为恰当:"毕节称比跻,系白罗罗之名,因好其地为"比跻",久之叫着毕节,……汉人为除夕之证,彝族人作人名之称,其矢一也,其地则皆今之毕节。"由此看来,毕节之名源于彝族某一家之后被用作地名,最后用汉语音写作现名。
县级毕节市历史沿革:汉唐为彝族比跻系世居。元朝初年,平迟安德长官司修建驿馆,开馆之日适逢除夕,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日,因古称“毕跻”,故转音取名毕节驿。周初为卢国南境,战国为夜郎国西北境。秦属蜀郡东南部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平夷县,属牂牁郡。晋建兴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县为郡治,东晋简文帝时改为平蛮郡、平蛮县。南北朝至隋无变。唐宋为羁縻禄州。元属亦溪不薛及永宁路边地。明洪武七年(1374)置毕节卫,二十一年置层台卫、赤水卫,二十七年废层台卫。清康熙二十六年裁毕节、赤水2卫,改置毕节县,属威宁府。雍正七年,改属大定府。民国2年,毕节县属黔西道,7年黔西道移治毕节,改名贵西道,12年撤贵西道,直属于省。民国24年后为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1949年11月28日解放,1950年后为毕节专员公署所在地,1994年4月撤县改为毕节市(县级)。2011年10月撤销县级毕节市,改为七星关区。
地级毕节市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其境殷为荆州西南地,周为蜀国东南境,秦为巴郡之属地,汉属益州之牂牁、犍为两郡所辖,蜀汉分属牂牁、朱提郡,晋分属益州、宁州之牂牁、朱提、建宁3郡,宋齐梁为宁州所辖,隋代系爨蛮之卢鹿部,唐代先属昆明国后为黔州都督府属地,五代时分属郝州、晖州、龚州、宝州、禄州,宋时东部属罗氏鬼国、乌撒部、毗那部,元代为亦溪不薛宣慰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所治,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乌撒军民府、永宁宣抚司和乌撒、毕节、赤水、永宁4卫。清康熙五年(1666)置大定(今大方)、黔西、平远(今织金)3府,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府;二十二年降黔西、平远二府为州隶属大定府;二十六年降大定府为州隶属威宁府,领大定、平远、威宁3州和毕节、永宁2县;雍正七年(1729)升大定州为府领黔西、平远、威宁三州和毕节县、水城厅。民国初废府置县,域内所有县归贵西道管辖;民国24年(1935),贵州省政府设毕节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县;民国30年在原建制析设纳雍、金沙2县,织金县改隶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析威宁县东北部置赫章县,至此贵州第四行政督察区共辖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织金、纳雍、水城、威宁、赫章9县。解放初期,成立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民国末第四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1950年,县以下设区人民政府,全专区9个县共辖55个区。1953年,全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区下设乡、镇人民政府,为县辖一级政权组织。1955年,威宁县改建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8年,改乡、镇为人民公社,全专区共建人民公社671个;是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1970年,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管辖,是年毕节专区更名毕节地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县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91年,全地区共有89个区,736个乡镇,其中87个镇153个民族乡。1991—1992年,开展建镇并乡撤区,其后县以下行政建置为乡、镇。1994年,毕节县撤县建设(县级)。2007年组建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为地委、行署正县级派出机构,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2011年10月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原县级毕节市改为七星关区。2011年底全市辖2区7县,255个乡、镇、办事处,1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03个村民委员会。
张家口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张家口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主要两种说法:
第一种:
张家口之名始于明代。张家口在明代原属万全右卫,宣德四年(1429年)始筑堡城,为与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镇。因该堡城为指挥张文所筑,故名张家口堡,后改称张家口。
第二种:
张家口的“口”最初是指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元朝时, 因为内外统一,这个山口只是交通要道,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到了明代,明成祖虽进行几次北征,但未完全征服蒙古,蒙古贵族不断南侵,这个太平山口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山口就变成了具有 军事价值的“隘口”。明朝初年叫这个山口为“隘口关”。
到了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史料有了“张家口”的记载。从明 初到宣德四年,张家口迁来不少移民,据《宣府镇志》记载,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这一带因民户不足,调山西的余丁来 补充。其中张姓人家迁至隘口附近定居,村名定为张家庄。久而 久之,隘口被冠以张家二字,称为“张家隘口”,后来又简化为 “张家口”。
宣德四年(1429年),张文修筑城堡,以张家口作为堡的专称,命名为“张家口堡”。张家口得名在洪武末年到永乐年间, 官方正式命名在宣德四年。张家口正式移名为堡名后,居民扩 大,人口增多,张家口扩大了范围,成为广大城镇接受的地名。而原来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却成了“大境口”,大境口是清朝辟大境门而得名。
大好河山——张家口。
每天一点冷知识。谢谢。
为什么叫榆林?
问题里的“榆林”不知道是不是陕西省的榆林市?
如果是的话那就好回答了。 说起榆林这个地名已经是有悠久的历史了,这要从秦始皇时期说起,秦始皇时期有个大将叫蒙恬,他率兵北上时路经此处,累石为城,并种下了大量榆树,故称为榆林庄,明朝建国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守大漠,明朝为了防北元,在与北元交界处设置九边重镇,期中就有延绥镇,也就是现在的榆林市区当时也称为榆林镇。
新城的来源有哪些?
历史地名解读: 旧区名。1968年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城。2002年撤销,改置金凤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