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知识网,如何懂茶
中国茶叶知识网,如何懂茶?
作为一个喝了半辈子茶的广东人,我有资格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爱茶,即是喜欢茶,甚至啫茶如命;懂茶,就是会品、会闻、会泡与会喝。想喝上一壶沁人心脾的好茶,确实要花上一番好功夫。“功夫茶”一词由此而来!
今天,我将跟大家谈的主要是有关品茶、闻茶这方面的问题,与及一些与茶有关的名人趣事,希望大家喜欢!
茶在勺中,懂茶的人已经表现出了瘾君子的模样,低眉贴首,深深一嗅,顷刻间身心俱润,心旷神怡,谓之“干香”。
待把茶用沸水快速洗过一遍,茶香初醒,扑面而来,此时用手轻轻扇动,恍若置身山野,喜不自禁,谓之“湿香”。茶汤初成,茶香袅袅,手持一盏,不敢冒昧,还是要恭敬地低下头去,轻嗅这样的活色生香,才算行足了茶礼。
真正的爱茶者,不仅会品茶,更擅长闻茶。
据说清朝末年,武夷山有位才子名叫蒋蘅,极善品茶。有一年初夏,武夷山蟠龙岩岩主发现了一款蟠龙岩茶,请蒋蘅和众位岩主前来品鉴,众人边饮边说,议论纷纷。
只有蒋蘅谨慎地端起茶盏,轻轻一嗅,竟闻到一股岩香扑鼻而来,啜饮一口,才觉滋味醇冽,别有洞天,便脱口而出:“此茶有明显的肉桂香味,而且带有乳味,香气酽郁。”
蟠龙岩主答道:“先生果然名不虚传,真乃识茶如神也!”原来,这茶正是以肉桂良种茶树鲜叶,用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乌龙茶。
蒋蘅年纪轻轻,却懂得闻茶的妙处,可见独具慧根,高人一等。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一生嗜茶如命。有一回他东渡沧海,路过普陀山,忽然闻到阵阵清香,于是系舟上岸,看到了一个正在煮茶的老僧。
普陀佛茶出自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顶山,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又为僧侣采制,并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名"佛茶",一般非有缘人不得一见。汪士慎大喜过望,与老僧一起品茶,游玩数日。
可惜汪士慎晚年失明,不再能够游山玩水,于是他作诗《小白华山茗》纪念这份珍贵的回忆。
诗中称赞老僧的茶“满碗轻花别有春,津津舌本凉芬起”之后,忽然笔锋一转,回归现实,“齿摇发白不复去,草堂寂寞飘茶香”。
物是人非,茶香依旧,令人几多感慨。原来,少年的风流,老年的沉郁,在闻茶的人那里,终究会穿越千山万水,遥相呼应。
心有猛虎,细嗅茶香,这淡淡茶香,留给我们的,不仅一种记忆,更是一种难舍的情愫。
所有爱茶的人,都应该学会闻茶。在如梦似幻的茶香里,完成人与茶的精神交流,如此,才算真正识得一壶茶。
当你老了,愿有岁月可回头,愿有茶香伴左右。唯此愿足矣!
喝咖啡好还是喝茶好?
大家好,我是茶文化爱好者小詹,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喝咖啡好还是喝茶好?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可不算小,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常常要面对很多挑战。学会适当减压很关键,不少人选择通过一杯咖啡来缓解压力,其中就有很多白领。那么有人会问,为何不是茶叶,而是咖啡?确实,如今我国的咖啡市场很大,咖啡占据着大部分年轻人的心。
多数年轻人不喜欢茶叶,觉得茶叶与他们的朝气蓬勃的气息不搭,体会不到茶叶的美,自然不爱。当然还是有部分年轻人喜欢茶叶的,茶叶种类丰富,口味有很多,认为比咖啡来得多彩多样。
其实不管是咖啡还是茶叶,都是优秀的饮品,都值得被爱。但是如果非要分出高下,让你选择,那么你觉得喝咖啡好还是喝茶叶好?个人觉得喝茶叶比喝咖啡好,主要有3个原因。
01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灿烂我国有极长的饮茶记录,因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我们最早发现了茶并且利用了茶树。考古学家发现,大概在6千多年前,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植茶树。我们也一直在研究茶叶,探索茶叶,从饮茶方式的演变中就可以发现。
远古时期,古人主要嚼茶叶,那时还未晓得茶叶可以拿来泡着喝。春秋时期,茶叶主要同菜一般,被拿来煮,还会加点葱姜等调料品。到了西汉,古人开始重视茶叶的作用和口味。
西晋时期,茶叶在民间成为了大众饮料。唐代,人们饮茶热情高涨,茶圣陆羽的出现,掀起一股饮茶之风。而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明百姓,皆是爱茶之人。明清的饮茶方式与近代相似,提倡清饮。
茶为国饮,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对国人有着极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国人,对西方世界的人们也有着很大的帮助,茶叶也丰富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不要说,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而咖啡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咖啡起源说法有很多,但很多无从考证。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羊好像变得很活泼,于是便发现了咖啡。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大火烧了一片咖啡林,烧出了咖啡的香味,于是人们发现咖啡。
咖啡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里面的果仁。咖啡树的原产地在非洲,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机缘巧合,进入到欧洲,成为欧洲人喜爱的饮料。西方人说,欧洲若无茶和咖啡之传人,那么饮酒必定更加无度。
那么咖啡又是什么时候进入我国的?具体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在书面上有记载的是在1884年中国首棵咖啡树在台湾种植。因为在光绪时期,有个英国商人发现台湾气候很适合种咖啡树,于是后来引进了很多。
而我国内地最早种咖啡树的地方是云南,大概在20世纪初,法国人在云南的宾川县种了一批咖啡树。现如今,云南、海南等地是我国产生咖啡豆的主要产地。
不管是在历史还是文化上,国人好像更能接受茶叶,毕竟是“国货”,当然也不是说咖啡不好,只是茶叶有天然基础,先人对茶叶的热爱已经刻在基因里,如果要我选,我会选择喝茶叶。
02国人的情感寄托茶叶是东方古老饮品,它不仅是茶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人们喜欢从茶身上得到启发,通过茶来陶冶情操。来客人了,我们可以请客人喝茶。老同学相聚,可以一起泡茶聊天,谈生意,可以一边喝茶一边谈。
此时,茶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能表达情感的道具,是人与人能建立连接的纽带,是最善意的表达。茶叶是适合国人表达情感的,它是寄托感情的饮品。
03茶叶种类丰富,且各有千秋我国有20多个省在产茶,有一千多个县在经营茶叶,而且从古至今也有一千多种能叫上名字的茶叶。茶叶种类丰富,而且每一款茶叶各有千秋,各有各自的特点,滋味不相同,想必你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口味的。
当然咖啡的口味也挺好,而且你如果觉得苦,还可以加点糖。咖啡也一直在开发不同口味的产品,满足很多年轻人喜欢新事物的心。咖啡冲泡方便,深受白领喜爱。但茶叶冲泡也不难,此外茶叶不仅有紧压茶,比如茶球、沱茶、茶砖等,而且还有袋泡茶、速溶茶等类型,冲泡方便。
茶叶虽是古老的存在,也可以有年轻的一面。如今就有很多适合年轻人喝的茶,市场上相关的茶饮料也不少,由此可见,茶叶从没有抗拒过年轻人,而年轻人也应该多去了解茶叶。综上所述,喝茶叶更好。
文|小詹茶肆(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更多精彩茶知识,欢迎关注【小詹茶肆】
以上就是小詹的浅见,欢迎大家指正。
如何把一手茶叶直接卖到喝茶人手中?
首先要有精准定位,比如,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加深,年轻群体对茶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然而,要将茶直接卖给年轻人,却并不是多少容易。在把茶卖给年轻人方面,对于自己产品服务做了明确的差异化定位。通过细分市场,找到了年轻人的痛点,传统茶口味单一,年轻人偏好于尝试新东西,而他们的调配茶口味、颜色多样,更易被年轻人接受。
作为年轻人市场,电商思维做茶必不可少,这也能第一手卖给茶客的一种方式,销售渠道方面,实体店+天猫店+京东+抖音快手等引流方式,毕竟未来的茶叶是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茶叶品牌瞄准这块市场,而如何在互联网思维运作下,抓住目标群体痛点,满足年轻茶客的需求,这将是茶产业升级发展的最关键所在。
所以建议先精准定位客户群体,多学习如何通过互联网思维直销,这是接下来的必然趋势所在!
经常听说没点知识文化都不敢买东西了?
当然能,而且还非常乐意,我的的文章能转发我还得谢谢你。
我是搞茶叶的,作为日常生活用品里面茶叶的水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现在炒作金融茶的盛行,不要说是外行人,就是像我这样做了二十年茶叶批发的人也一样看不懂。术业有专攻,茶叶分很多种,绿茶红茶黄茶青茶神茶等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能研究一两样茶叶深透就很不容易了,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是山头古树六大名茶,说真话,有时候不是分享的问题,而且处于知识海洋无从分辨的问题。
现在网络的普及,让过去从书本电视报纸变成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我个人的新闻信息几乎都是网上所得 就是一些专业的知识也是网上查阅再结合实际新闻来分辨,网上的假信息和浮夸的信息是了解事情的最大真相 还是以我熟悉的茶叶龙井茶来说吧,西湖龙井的产量一年只有几百吨 而除了西湖龙井以外的龙井茶叶一年有十万吨,但是大家汇总的信息呢,一大半是西湖龙井的,结果就造成了大家对龙井价格品质产量等等信息的误判。
所以,我个人出发来说 分享这些真实的想法是非常乐意的 这其中自然也和个人利益有关,我喜欢诚实。
品茶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我一直以为,自己与茶无缘,可今年却喝起茶来了,而且渐渐成了习惯。因为在茶中,我品味到了一种独特。
据说喝茶是极讲究的,有“茶经”、“茶道”之说。茶叶什么时候采,什么时候烘,拿什么样的水来泡,以至于使用什么样的茶具,要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情调……这些都有讲究。在我印象里,“雅士”们品茶,必是要由江南灵秀的女子采来新茶,在名山古寺取了泉水来泡,斟在雅致的紫砂茶具中,然后细细品来,方是品茶之极致!
当然,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奢求。我喝的只是普通的花茶,用的也是一个挺笨的大玻璃杯。班上的茶友们总是在课间抽空去锅炉房打开水泡茶,然后坐在嘈杂的教室里匆匆地喝上一两口——这也许够不上“品”茶,但却丝毫不能影响我对茶的偏爱。因为,不喝茶的人真是不知道茶的美妙之处。
滚烫的水刚一冲进杯子,原来那些干巴巴的茶叶忽然如惊飞的蝴蝶,在水中上下翻舞起来。卷曲的叶片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都是最嫩的芽叶,透过水,可以看见它们暗暗的叶脉。水面上的泡沫消散了,漂起的茶叶伸展着、伸展着,然后一片跟一片慢慢沉降下来,就像秋天里以各种姿势飘落的树叶,只是显得更悠闲、更沉静。茶叶落到杯底后,有的还会一直竖立着,随着水的波动轻轻摇曳。杯底渐渐泛起了一片烟色。这烟黄的颜色越来越浓,弥漫开来,染透了整个一杯水。我的茶刚泡好,还没喝,人已先沉醉了。
我没想到,普普通通一杯茶中会有这样的景致。就好像一个人游遍了名山大川,看惯了繁花似锦,忽然置身于乡间的小村落里,这才发现,原来茅屋瓦盆、阡陌炊烟才是最美的。这美不宣扬,不打扮,却又那样真真切切地打动人心。她真是无所在,其至会不经意地隐身于茶色之中,耐心地等待着你去发现。
许多人
不喜欢喝茶,也许是还没有发现这种美吧。或者,是因为茶苦?茶水初入口,确实有一种淡苦的味道,但那是一种清凉的苦味,使人心中的浮躁闷气一下子消去一半。苦味过后,就只剩下甘香——味自然也是淡淡的——留在唇齿之间。一杯茶冲上三回,就已经很淡了,可那种清爽的余香却久久不去。
沉浸在茶的清爽余味中,恍惚觉得茶味便是生活的真味了。不是么?我们的生活品一口是苦的;再品一口,人心已沉静;品第三口时,才真正体味到了她的甘甜。有时不由地想,生活和茶一样,最好不要“滴滴香纯”,否则反倒会无味了。谁咽下了初尝的苦涩,谁就能品到最终的甘甜。
看来,古人说的“茶乃水中至清之味”,这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正因为茶味的“至清”,才有了品茶时的一种独特的情调。在辛苦工作之余,能和朋友一起品茶,那是妙不可言的。我们可以促膝而坐,毫不设防地谈诗、谈生活、谈自己,看茶的热气飘摇着在我们之间袅袅升起……不以利交的朋友,只要一杯茶——一杯茶就足够了。
这就是我所钟爱的茶,普普通通,人人都见惯了。而它的美却是那样含蓄而意味深长。和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比起来,茶实在是太清贫了,但是,我怎么能不爱它那种贫而不贱、苦而不涩的胸怀呢?
难怪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对茶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握住一杯热茶,就好像轻轻地握住了这个民族温热的跳动不息的脉搏。
家里来了亲朋时第一件事总是先泡茶,有天跟朋友说起喝茶,朋友说喝茶和品茶的感觉是不一样,并说春苦夏涩秋淡冬醇是茶味。可想而知啊,喝和品当然是不同的。
我并不懂茶道,但喝是随意,品则是有意识的在咀嚼在回味,这是众所周知的。懂茶的人从品味中能知是哪季的茶,银毫毛针很淡,冲这种绿茶要热杯,快-慢-快,就是说先用急水冲三分之一再慢冲三分之一再急冲,这样银针叶的下半部就能吸足水竖起来,茶水味足意缓,越品就越有味了。其实我觉得口渴时喝茶一口就下去了,品茶则要有时间和心情,好心情时什么都是精品,坏心情时贡品也成庸物,俗话说意好水也甜就是这道理。喝茶在于品,有心才有品。品本来就是一种带有形象的享受的词,红楼梦中妙玉曾说过,喝第一杯时是品,二杯是喝,三杯则成牛饮了。这世间会品茶的人有几多?品茶在于品味品心品情品意,第一是味道,第二是心情,第三是品者间的友情,第四是品茶间的意境。独品很惬意,但有点凄清的寂寥,一般不主张独品,因为品如果有朋友们之间的意境,那会其乐无穷。品为众是复数,所以得二人以上,一个人不叫品而叫思了。
由喝茶品茶让我想到交友,泡好茶是快慢快,而交友好象应该是快慢慢,因为认识一个人容易,相识一个人难,而相知则更难,至于达到相印相契时的友情则更是凤毛鳞角。
交友如品茶,一个好友无啻如一杯好茶,更是人生一大快事,你想想,芸芸众生,为什么偏偏他就能成为你的知交好友?有人说能成夫妻不是命中注定月老牵线,而是刚好两人的情意磁场相碰相吸于是就成了夫妻,就因为是那一瞬间的灵魂相撞,就撞出了一对姻缘,而这友情特别是异性间的友情,是不是也是某种磁场的相吸呢?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现代社会家庭单位逐渐缩小,人们群体意识日渐薄弱,人际交往的疏离、恐惧、苍白让私欲泛滥的工商社会更是多了一层提防,心与心的贴近感觉变得陌生,想要寻求一种精神抚慰的愿望自然就强烈起来。喝茶喝到最后能详知茶质的好劣,交友也一样,经过岁月的淘洗,金子才会从无数的沙中淘出来,怎样的人怎样的世界观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时间长了才能了解。淘金术用于现实和网络交友我觉得很贴切,有时真是这样的。可是往往很美好的事物,却经不起时间的侵蚀,感叹造物主的伟大时不禁也悲观人性的脆弱,心坚如磐石韧蒲的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心若墙头苇的人,随风而变没有重心,奈何?
品茶而男女间的友谊自古就让人怀疑其纯度,因为心灵相通的感觉很美,象情侣不是情侣,象友情不是友情的情愫纠缠于二人,不涉爱情却又真有那么一种甜丝丝的滋味,一种同性友情间绝无的那种回味。盖棺才能定论,是不是大多纯然友情都是男女间高尚情怀的给予,亦或认为把爱变为欣赏、珍惜更为重要?因为好茶易得,能品的心情难得,益友易寻,长久的情谊维系难守。
恩爱夫妻间渴求天长地久,而能相互心灵抚慰的友情也祈盼能深悠长久。因为情谊太难得。长久的意义是什么?长久就是相互无私的期待,思念,也是无怨无悔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爱情需要用心血呵护经营保鲜,而友情的珍惜又何尝不如是?有人说既然沙子与金都是友,分那么清干嘛?是不用分吗?也许我是太挑剔了,但我决不会对沙子产生想品之心。我会让沙子从我指缝间漏掉,把金子宝贝地捧在手心里呵护,就如捧一杯可品的香茗,不忍一仰而尽,只想细细地慢慢的品,意远情长,让生命充满情趣,让平淡耀出虹弧,但又决不会逾越友情的度界。
劣茶好茗一如沙子和金,前者要品后者则品赏外还需要相。其实不管什么,只要用心了都能品出物质外的东西来,那就是精神,是品的精华沉淀是升华。“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交友做到极处,无有他难,只是品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