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县志,2022年山东大葱多高

2023-07-05 126阅读 0评论

章丘县志,2022年山东大葱多高?

山东的大葱有1.3到1.4米左右。

山东大葱的高度和品种有关,普通大葱一般在70厘米左右,章丘大葱可以长到1.3到1.4米左右,最高的可达2米多,山东的大葱的根为白色,随着叶子的增多而增多,最多可达100条,其茎比较短,通常为球状,外皮是白色,叶子分为叶身和叶鞘,颜色为绿色。

章丘县志,2022年山东大葱多高

山东的大葱历史

公元前681年,大葱被引进齐鲁大地,汉朝已把大葱的种植作为一项政令任务让老百姓来完成,葱遂在山东开始广泛种植,到了明代,章丘大葱已名扬全国。据明朝嘉靖九年章丘县志记载葱以产女郎山者为最,又据乾隆二十年《章丘县志》记载,蔬类之属芥、韭、葱、蒜、瓜,以产女郎山者为最,章丘大葱遂以栽培历史悠久、品质绝佳而获得了葱中之王的赞誉。

拔槊泉来历?

在济南跑马岭山巅北崖,西营镇拔槊泉村内。清道光《章丘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称“泉出山半,涓涓不息,下有浆水泉”。

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人困马乏,便传令歇息。一员武将把槊扎在地上当拴马桩,那马因无水饮而狂躁暴跳,将槊拔出,泉水随槊涌出。

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

一位姓王的安徽网友说:我是山西“三槐王”迁徙到安徽的后代,祖辈传言王家门前有三棵老槐树,让后代记住,方便寻根。

后来,这位网友的父亲真的带着家谱去山西寻根,且找到了王家大院。除了安徽的“王”姓,还有哪些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呢?这要从山西大槐树的故事开始说起。

山西大槐树的故事有真有假

小的时候常常听老人讲,说我们并不是本地人,而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我们不信,老人就会让我们脱掉自己的鞋子,露出脚丫子,然后指着我们的小脚指说:“从大槐树迁来的人,和别人不一样,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小脚指的指甲是两半的,不信你看看你的指甲。”我低头一看自己小脚指上指甲,果然是两半的,遂对此深信不疑。

长大后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老人说的话一半真一半假。

“一半真”是说老人讲的故事是真的。

图:洪洞县祭祖公园里的牌位

元朝末年,统治腐败。中原地区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百姓有的饿死,有的病死,苦不堪言。《明太祖实录》中说此时“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出其精锐,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经过10几年的争斗,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建立明朝,随后又收复中原,赶走了元朝统治者。此时的中原,早已是一片废墟。史书记载是“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稳定统治,采纳了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将一部分百姓迁移到中原地区和其他人烟稀少的地区。

把哪里的人迁过去好呢?山西首当其冲。

元末明初的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稳定,经济繁华,人丁兴旺。其中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距离近。山西距离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都比较近,相对来说更容易说服他们搬迁。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50年的时间里,朝廷一共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其中山西洪洞县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移民出去的也最多。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中记载道: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百姓迁往中原一带。

让百姓离开自己生养的故乡,谈何容易,为此朝廷费了不少功夫。后来民间又出现了很多故事,其中流传较广的故事是这样的:

朝廷前来号召百姓移民,却没几个响应的。于是负责移民的官员出了一个主意,在广济寺旁,有一棵千年槐树,他就张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道:“不愿迁移者,可到大槐树下集合。”

百姓看到布告后,纷纷赶往大槐树下,一时聚集了10几万人。官员一看,这么多人不愿搬走,愿意搬走的人太少了,不好给朝廷交差。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直接派兵把百姓团团围住,大声宣布:“大槐树下面的人,统统都要迁走。”

这和之前说的不一样啊,百姓们感觉自己受到了蒙骗,一时间,哭喊声、叫骂声不绝于耳。但这些丝毫阻止不了他们被搬迁的命运。

其实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根据史料记载,朝廷当时召集的大多是一些没有土地或者人多地少的农民,而且给他们的有补贴。

为什么这个故事会广为流传呢?或许是因为他们怀念家乡和家乡的亲人,痛恨朝廷把他们和亲人分开。

“一半假”是指老人说的标志是假的。

老人说小脚趾指甲是两瓣的都是从大槐树下迁来的,毫无科学根据。小脚趾两瓣称为“跰甲”,在医学上叫称作瓣状或小脚趾复形,西医认为这是一种脚部的病变,但对健康并没有影响。

2005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研究室副教授边建超、研究生郝卫国等人,对出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跰甲传说,做了遗传学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研究发现,洪洞县并非所有人都有瓣状甲,他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洪洞县人出现瓣状甲的概率为79.51%,其中男性为82.28%,女性为76.15%。有时候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有的出现了瓣状甲,有的却是正常的。

这个研究表明,大槐树“跰甲传说”是错误的,用跰甲来区分族群,是很不合理的。

山西大槐树下的人迁到了哪里?有多少姓氏?

大槐树一共有三代:

第一代大槐树,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如果活着,距今有1800年的历史。

第二代大槐树,是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现在也早已消失不见,如果活着,距今也有400多年的历史。

第三代大槐树,和第二代大槐树同根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棵,如今的它枝叶繁茂,充满活力。

这些大槐树下的“槐乡后裔”到底去了哪里呢?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史料以及一些地方志、碑文的记载,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地区有106个县(市)、山东地区有92个县(市)、京、津、冀地区有129个县、皖、苏、鄂、湘地区有62个县(市)、陕、甘、宁地区有51个县(市)、晋北、晋中及内蒙古、东三省地区60有个县(市)。

移民姓氏一共1230个,这是洪洞官方统计的数字,因为洪洞县的祭祖公园内,设有一处祭祖堂,里面供奉了1230个姓氏牌位,供各地人民回来寻根祭祖用。但是真正的姓氏数量,还有待考证。

总结

据《中国姓氏纪编》记载,中国一共有大约5730个姓氏,洪洞县迁出去的姓氏独占五分之一,迁出人口遍布全中国,这种可能性还是不太大的。明朝朱元璋时期官方统计人口是6054万,洪洞县志记载当时洪洞县人口不到10万,只占总人口的六百分之一,如何能做到如今孕育2亿多人口,独占全国七分之一的呢?

最大的可能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

第一、大槐树可能不止一棵。

第二、大槐树是移民人口的中转站。

第三、洪洞大槐树比较有名,所以很多人记不清楚自己的来源,在编写族谱的时候刻意地往上靠。

总之,大槐树迁移的确是真,但绝对不可能迁到这么多地方,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姓氏,至于“跰甲传说”更是荒唐至极。

酒剑仙:历史学博士在读,专注名人历史故事分享和古典名著解读,欢迎点赞和关注!

姓房的一般是哪里人?

河南,山东一带都有姓房的

成龙祖籍在山东也是姓房的。

①潮汕,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潮阳棉城、海门;澄海东里、澄城;潮州湘桥区;潮安庵埠;饶平黄冈;普宁,聚居大坪流沙等镇;惠来,聚居东陇、神泉、隆江等镇。此外,原系潮汕地区的陆丰甲子等镇。

②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汾水村;

③梅州市大埔县银江镇“房氏家庙”国器堂 ;

④深圳市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

⑤东莞市篁村区胜和联益村(旧称房屋村)。其先代世居山东定陶,唐房玄龄之后,宋代中叶,有房氏之朝奉公者,宦于南雄,后游东莞,家于篁村(今东莞篁村) (明陈琏《琴轩集·房氏族谱序》,明吾庆善《房氏族谱序》)。一说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从山东济南迁入,曾建有房氏宗祠。

东莞凤岗镇三联乡排沙围村,迁入于明代;深圳市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由此传入。

⑥连南火烧坪八排瑶;

⑦茂名化州笪桥朱砂大汉村,桃胡村,黄林村;

8.廉江良垌镇香木径村,石城镇姓房村(原名火烧山村)。

安徽分布

①宿州市泗县屏山镇大房村,小房村,山后房村

②合肥市

③芜湖市泾县、枞阳县等

④巢湖市和县沈家镇房侨村

⑤阜阳市临泉县(古称沈邱),四个房庄,另有房数、水房庄等,为清初李自成兵败后由房姓两兄弟从山东移民而来。传说距县城七里处的“房楼”,以前曾供过房玄龄的金盔。

⑥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枣林村、北湖村、房楼村;

⑦界首市大黄镇房庄村;

⑧定远县炉桥镇路北村陈庄和房家岗,传说元末明初,元皇帝预测真龙天子降生在风雨府,就开始屠杀凤阳付境内儿童,一直随时间的尊长尔屠杀儿童,造成炉桥附近人口匮乏,有房氏三兄弟从山东移民到炉桥陈庄,后老二和老三不远留在此处,继续南下,后失去联系!炉桥附近的房氏为老大长房后人,约800人!

-安徽天长,从扬州庙头迁至此地。聚贤堂 从苏州阊门迁入扬州,年代不详。

河南分布

①平顶山市叶县辛店乡南房庄村、东房庄村;

②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房庄;

③邓州市明之前从北京或山东迁至濮阳再到当地

④内乡县赵店乡花洼村房寨,明末从邓州迁至

内乡县湍东镇,赤眉乡杨营村东房寨小组,

⑤信阳县

⑥兰考县,分布于黄河南北

⑦河南南阳方城县博望东房庄 博望西房庄

⑧驻马店市/遂平县等

⑨周口市淮阳县 明末从山东枣南庄迁来。

⑩商丘市 主要集中睢阳区古宋乡五营村,该村房氏愈半,宗亲关系明晰。

山东分布

①聊城市茌平县朱官屯村;全村大约1000多人房氏姓名,辈分为:天,道,本,公,平,修,德,福,子,鸿等……村中还建有房氏祠堂!

聊城市莘县妹仲镇康园村;

② 青岛莱西市南墅镇下堡村;

③山东济宁市邹城市房桃村;

④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乡,房家村;

⑤淄博市博山区山头窑广村,两平村,八陡镇,茂岭村,源泉镇,麻庄村;淄川区昆仑镇宋家坊村

⑥威海乳山市五(午)极镇房家村,公元1400(永乐年间)由青岛即墨北阡村迁出;

⑦济宁市梁山县韩垓镇

⑧菏泽市郓城县双桥乡房集村;

临沂市河东区凤凰岭乡李公庄村,明末清初从山西迁来。

⑩长清区大房庄(济南市文昌区大房庄);

⑾长清区五峰街道办事处北宋庄;

⑿济南市商河县孙集镇 房家屯村全村1000余人房姓500余人,始祖明朝自河北枣强迁居于商至今已有500余年,年湮世远 自迁始祖至六世祖之讳字称谓无以考据 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创谱立牒 自十七世起辈次排序 毓 维 家 延 乐 心 怀 宝 有 常 自二十七世起辈次排序 诗 书 执 礼 泽 立 伟 茂 庆 祥,二十世孙 房延斌 提供 ;商河县龙桑寺镇 房家村(均由河北枣强迁至于此);

⒀潍坊坊子区九龙街道下房村,上房村。

潍坊市安丘市大盛镇娄家庄村、房家官庄村。

潍坊市青州市孟古村、房古村。

⒁章丘市黄河乡的 南房村 和 北房村。南房村已经有21代。清时期河北枣强迁入。两村的房姓人口大约800多人;辈份:培、佃、庆、英、俊、爱、孝、子。

临沂市苍山县房氏乐善堂分布: 临沂市:苍山县 房家村 宝山前 铁山 城子 东新 兴 伏山口 大官庄 陈桥 仲村 仲村河西 魏村 大坊村 南新村 大吴宅 兴明 郎庄 胡官庄 黄路 郯城县: 费县 新庄 罗庄区 房庄 枣庄市:驿城区 太平庄山亭区 王湾村市中区 齐村后川江苏省:东海县新沂市 棋盘镇管沈村

人口:各地区共计人口5000人左右辈份: 庭 超 敬 铸 宏 毓 振 殿 永 学 保 家 肇 昌 泰 继 世 延 文 英华 章 传 广 远 厚 德 忠 良 长 先 贤 为 道 义 兴 绍 子 荣 尚

莱芜市佛羊寸

泰安肥城市安驾庄;

郯城县 小房庄 房氏宗谱载:“房氏先祖清光绪间,由江苏省瓦窑小街子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小房庄。

房溜 追记房氏墓碑载,房氏始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江苏邳州小街子迁居于此建村。因村靠沭河拐湾处,水流湍急,故取名房溜。

房圩子 清初建村,原名房家岗。后为安全,村周筑圩,改名房圩子。

西房庄 回忆房氏宗祠碑载,房姓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得名房家庄,习称房庄。1958年以村中新筑南北大路为界,分为东、西房庄,此村居西,故名西房庄、东房庄。

-新泰市养流镇上刘村,汶南镇南辰、重兴庒村

-德州市齐河县大夫营前甄 乐陵市{县}花园镇房家村、临邑县德平镇房集村

-平度市吕家集

-微山县欢城镇的黄村、界牌口、高庄等处,有族谱,昔年,在界牌口建有宗祠;

-东阿县鱼山村;

-夏津县东李官屯房庄;

-汶上县,分布于义桥乡、南站镇、白石乡、郭仓乡、苑庄镇、郭楼镇、南旺镇等地,从临淄迁入,迁入后已传二十代。

-莱阳市柏林庄镇白石埠村,龙旺镇纪格庄;

-临沭县石门镇房巡会村。

-滨州市沾化县,主要分布在富国镇的房一、房二、大房家和小房家村,刘彦虎,吴家庄子、东杜、滨海乡的河溃村、下河乡的房岭村等。邹平县临池镇大房村、小房村。

-日照市分部在日照市区、陈疃镇石旺沟村、三庄镇、西湖镇、龙山镇、五莲房家沟、莒县等地。

-即墨县 200-300年前从云南迁到山东。辈份:廷,正,大,太,世,安,克,文等,主要分布:金口镇,田横镇等。

-诸城县/沂水县/坦城县/莱芜县/新泰市/烟台市/郓城/鄄城县/蒙阴县/临朐县等

山东淄博沂源 ;

山东省文登市宋村乡山东村。

菏泽市单县莱河镇有西房六和东房六。

江苏分布

①泰州兴化市,明初由苏州迁至,其中:

茅山镇北陈村;

缸顾乡房家舍;中堡镇东、中堡镇西二村,始祖房公正武,来自山东省济南府余化县,后迁往苏州菖门三堂街,明洪武年移居到此;

大邹镇等

②扬州高邮临泽镇;

③镇江句容县陈武镇房家边村;

句容县移风乡/孝义乡;

④盐城东台市;

盐城射阳县特庸乡串河村一支,与江苏兴化中堡房姓一系为近支。

⑤江苏泗阳,主要居住在该县临河镇王三庄村,房湖村(清朝叫房家湖),同时洋河镇、屠园镇等地也有散居,历史名人有房震亨等(载入清< <泗阳县志> >;)。

⑥徐州沛县、新沂、铜山县郑集

⑦徐州黄河南雎宁县房台子/张圩/姚集/庆安/王集/双沟等地;

⑧常州溧阳

⑨连云港云台区花果山乡小村;

河北分布

河北石家庄栾城,北十里铺村。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芳梅等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清)房青云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河堂、泉源堂梓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衡阳房氏续修族谱,(民国)房开甫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民国)房维日等修编,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浏阳清河堂湘鄂赣白茅冲支派房氏族谱,(现代)房兰清等编修,1995年线装竖排本。

广东东莞篁村房氏族谱,(明)陈琏序,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大埔冠山村房氏族谱,(现代)房敦林、房伴村等重修,1994年国器堂铅印竖排红塑面本。

广东连南房氏年命书,房先清收于《八排瑶古籍汇编 》,内容类似族谱,但体例和意义与士大夫模式的族谱完全不同。它们虽然也是文字的记录,但一般是在祭祀时由主祭人念诵,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口述的传统。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梅州房氏族谱,(现代)房玉宽编印,1995年国器堂纸版横排铅印本。

广东化州房氏族谱,2006年电子版。

浙江房氏宗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房东余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三卷,(清)房秋伊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继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圣务、房万珊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雷神庙房氏族谱,(清)房映煃编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时期房念宗、房固宗、房建修等续编,手抄线装本六册,1984年房昭文修补。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四川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四川中江雷神庙支派房氏家谱,(现代)房明毓编,2004年简体横排电子版。

福建闽浦水南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

福建闽北浦城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福建泉州房氏族谱,(现代)房世明编,2004年中书堂纸版横排胶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前亭村。

江苏溧阳新仓(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雎宁房氏族谱,1992年清河堂三修,成于1994年,铅印竖排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雎宁市黄河南雎宁村。

山东微山世善堂房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成谱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续修,房台等人于1988年重修。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山东沾化房氏族谱,著者待考,2006年电子版。

山东菏泽郓城房氏族谱、巨野房氏族谱,著者待考。现存于当地房氏宗族。

安徽和县明礼堂房氏宗谱,(现代)房仕九、房淑焕等编,1993年宣纸线装竖排八卷本。

河南内乡房氏族谱,(现代)房立定等编,2004年简体横排复制本。

山西大宁房氏族谱,迁(支)祖:房锦芝 主编:房喜生,2005年简装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大宁市道教村。

吉林长春房氏族谱,著者待考,2006年电子版。现被收藏在吉林省长春市李家屯。

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宝大主修,清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房氏家谱,(清)房浩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手写本一卷。现被收藏在山西省交城县觅渊斋

清代一共出过多少个武状元?

清代考上武状元有多难?

在清朝,考武状元的程序与考文状元差不多,同样要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有机会成为武状元。

武生的科考历程

清朝重文轻武,武秀才考试比文秀才考试要晚,学政考完文秀才,定出名次,贴出榜单,才会考武秀才。考武秀才,先考外场,再考内场。外场考武艺,分为马射、步射和刀石三项。马射即马上射箭,步射即平地射箭,刀石就是耍大刀和提石锁。三个科目全部及格,可以参加内场考试。内场即笔试,与文秀才们考诗赋、对策、八股文不同,武生们只需要默写一遍《武经》,默写要全对,字迹要规范。内外两场全部通过,即成武秀才。

武秀才参加乡试的考试制度比院试更严,但基本规则是一样的,内外场所有科目全过,考官们还要排定名次,根据朝廷分给本省的武举指标,将排名靠后的考生淘汰掉,剩下的考生就是武举人。

乡试完了是会试。会试主考官一般由兵部侍郎担任。会试过后,还有复试,所有通过初试的考生,都要复试马射、步射和刀石。如果通过了初试,没通过复试,一样要被淘汰掉。过了复试,紧接着是殿试,此时皇帝会亲自到场观看。武科殿试一般不会再淘汰考生,只是为了给考生排定名次。

清朝总共举行过100多次武进士考试,取中的武进士总共只有9000多名,平均每次取中不到100名。

不考实战考力气

传说中的武状元,都要武功超群,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实际上,清廷对武状元的要求很低:第一,会骑马;第二,会射箭;第三,力气要大;第四,有基本的背诵和书写能力。至于会不会武术套路,有没有实战能力,并不做具体要求。外场考试永远都是一个个考生单独演练,从来不让他们两两搏斗。

但即使不考实战,普通人也考不上武状元,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以乾隆年间的武科会试为例,考生射箭,可以选八力、十力和十二力的弓。“力”将近10斤,八力即80斤,十力即100斤。考生搭弓射箭之前,先要拉满三次。如果你选的是十力弓,前两次拉满,第三次没拉满,立即淘汰。

如果三次拉满,可以参加马射和步射。步射则需要站在距离箭靶50步开外的地方,连射六次,中靶两次以上算及格。

清代考生要用大关刀,有80斤、100斤、120斤三种。选一把大刀,完成“雪花盖顶”“前后刀花”等几个动作,可以及格。

石锁项目更不用说,对体力的要求更高,300斤重的大石锁,先提到胸口,再左右翻转,一般人恐怕很难做到。

武状元得从基层做起

清朝选官制度还是比较苛刻的,不管文状元还是武状元都要从基层做起。

朝廷通常会给武状元实习生“二等侍卫”的头衔,但不能马上去给皇帝当保镖,还要经过两三年的实习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带兵常识。

御前侍卫必须懂得格斗,所以武状元们在实习期间还要学习格斗术。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规定新科武进士(包括武状元)要跟随侍卫学习格斗。顺治十七年(1660年),号称“满洲第勇士”的权臣鳌拜担任武进士总教习,亲自教导他们骑射功夫和行军布阵。

学习期满,要参加考试,假如成绩不合格,只能卷铺盖回家候补。成绩合格的,可以当上真正的侍卫,或者被分配到军营里当千总、游击等官职。此后如有战功,慢慢可以升迁到参将、副将、总兵、提督。

清朝有多少武状元?哪里人最多?

我国清朝250多年的武举考试中,据朱彭寿《旧典备征》统计,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一共出了武状元109人。其中顺治朝7人,康熙朝有21人,雍正朝5人,乾隆朝有27名武状元,是中武状元最多的朝代,嘉庆朝12人,道光朝 15人,咸丰朝 5人,同治朝 6人,光绪朝 11人。

清朝第一位中武状元的是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的郭士衡,他是山东章邱人。据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郭仲衡,顺治三年殿试中武状元,为702年(长安二年)设武科900多年来章丘唯一的武状元。”郭士衡也就成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一位武状元。据《清史稿》记载:郭土衡曾率八旗军攻打吴三桂,强悍骁勇,一路所向披靡。山东是清朝出武状元较多的一个省份,清代有些状元的地址不详,有史可查的山东共有13位:郭士衡、霍维鼐、王元浩、玉懋赏、马兆瑞 、徐殿飙、丁殿宁 、吴 钺 、田在田、韩金甲、宋占魁、李梦说、张宪周。但清朝山东武状元虽多,还不是第一。

清朝中武状元最多的地区是直隶(就是直接隶属的意思。在明、清时期,“直隶”一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地名,代表着京师周边府、州、县等地,在明代更是直接隶属于中央朝廷的一大片区域。清廷入关不久,直接成立直隶省,成为现今北京郊区县、河北、天津等地的一个统称)。直隶能确定的至少有武状元24人,他们是张英奇(直隶深州)、徐宪武 、田 唆(直隶献县)、 齐大勇( 直隶昌黎)、 哈攀龙(直隶任邱) 、哈廷梁( 直隶献县)、李国梁(直隶丰润)、 段飞龙 (直隶永年) 、邢敦行(直隶定州)、李云龙(直隶阜城)、李白玉(直隶蔓城)、张联元(直隶献县)、 张云亭( 直隶清丰)、张殿华(直隶枣强)、吴德新(直隶东明)、李信直(直隶晋州)、温常勇(直隶天津)、王世清 (直隶南和)、马鸿图( 直隶抚宁)、史天样 (直隶邯郸)、 黄大元( 直隶怀安)、佟在棠( 直隶天津)、武国栋( 直隶天津)、张三甲 (直隶开州)。直隶能出这么多武状元,或许与直隶是京城要地有关。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他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也是直隶(开州)人。张三甲,字鼎臣,号魁轩,又名荣甲,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十月五日生于开州户部寨村,一个清贫而又尚武世家。相传百八十斤的练武刀耍起来如盘龙翻舞,套数多变,跑马射箭能百发百中。

清代以直隶、山东、浙江等一带中武状元较多。其中,浙江名列第三,有王玉玺、刘 炎 、 郎天诈、罗 琪 、 朱秋魁 、 林大彪 、黄 瑞 、陈桂芬8人;江苏也不错,有林本直、杨 谦 、张兆潘 、刘荣庆、刘国庆 、卞 赓6人;山西有张大经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更名再中,真是传奇)、 张从龙、李相清 、李广金5人; 河南有马殿甲 、牛凤山 、赵云鹏、张风鸣、杨廷弼5人。

在清朝这250多年的武举考试中,有些省份一个武状元也没有的,如广西为0,而同样地处岭南的广东却出了三个武状元:乾隆朝有长乐县(今五华县)的李威光,嘉庆朝有海阳黄仁勇和广东南海县的姚大宁 。 福建与广东一样有丁锦堂、宋鸿图、黄培松3人中武状元。

清代武状元名单(109人)

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罗列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吴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顺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纬 京卫。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维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镛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国琼 汉军镶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龙 直隶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贾廷诏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飞虎

嘉庆朝 (12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 广东海阳.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 直隶阜城。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 广东南海。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 直隶献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诚 江西乐平.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马殿甲 河南邓州。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凤来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张云亭 直隶清丰。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张从龙 山西临县。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阳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 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 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 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隶南和.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韩金甲 山东历城。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 马鸿图 直隶抚宁。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样 直隶邯郸。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黄大元 直隶怀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张蜀锦 宜隶广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陈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西平。

光绪朝 (11人)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鸿图 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黄培松 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 杨廷弼 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广东籍一共有三人考中清朝武状元分别是: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状元李威光,广东长乐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状元黄仁勇,广东海阳人。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状元姚大宁,广东南海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