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茶道,为什么老子的道不可言说

2023-02-23 136阅读 0评论

何谓茶道,为什么老子的道不可言说?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第三十五章)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何谓茶道,为什么老子的道不可言说

水几于道,水接近“道”的处事之道了。(第八章)

“道”,只可意会,只可心领神会,不可言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在心中莫远求。

虽不可言说,但他老人家还是举例“道”的状态和形式,给我们传“道”。如下: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一章)

“不道早已”(第三十章)

“道常无名”(第三十二章)

“大道泛兮”(第三十四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有无”体现着“道”,如下:

开篇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无相生”(第二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悟“道”了,就会尊道贵德,勤而行之。

道,有用无穷,而无形,无影无踪。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

故不可言说,只可先“悟”,后得“道”。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不知不觉电视平台播出的《百心百匠》已经结束,视频在线平台还在延续传统文化柔情。

说来惭愧,已经很长时间没好好的观看《百心百匠》,出差回来后开始刷,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感人的故事,还是对传统技术的坚持与传承。

这几天陆续看了媒体对孙冕老师的采访。制作《百心百匠》的初衷,源于孙冕老师在云南的一段经历。

2002年,孙老师在云南一个彝族村,花了几万元,帮村民从四川凉山请来一些彝族工匠,帮助当地恢复了中断70年的制作漆器的传统工艺。

当孙冕返回当地时,他受到了村民的极高礼遇,这让他看到了传统工艺回归的价值,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后来,由于工作和生活经历,孙冕又拜访了很多手工艺人,了解了他们的故事,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精湛,但在飞快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工艺却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传播无力、传承困难等,这些复杂的情结,往往让他忍不住嚎啕大哭。

为此,孙冕动用了多年资源,不仅把自己的家当全部押上,且以明星为引爆点,通过邀请明星和他一起寻访拜师学艺的方式,引导社会关注手工艺人。

每期节目虽然只有20分钟,但蔡侯纸、唐卡、皮影戏、宫毯、夏布等被人遗忘亦或即将失传的民间工艺,通过全新方式重新被呈现了出来,让观众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技艺之美,而制作一块布有几十道工序,斫出一把琴要耗费几年时间,几十年坚守,这也让观众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匠人之心。

“一百名工匠、一百个故事、一百种传承”,《百心百匠》通过记录篇的形式,将已经“濒危”的传统工艺进行全景式影像记录,以此来唤醒观众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和支持。

节目中古法造纸、皮影制作、古琴修复、北京面人郎等民间手工匠人,展现了中华传统工艺的美妙绝伦和博大精深。

古琴、唐卡、浏阳夏布、武夷山岩茶、宫毯、皮影戏……这些凭借老祖宗的智慧衍生出了值得代代相传的绝技和工艺却在当下面临着被碎为瓦砾的危机。手艺人如何生存,技艺如何传承,这些鲜活而值得留恋的民族文化又该如何解读才能被年轻人接受和重视,早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就像孙老师说的,做这档节目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需要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向更多年轻人传递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路的探索,也是对泛文化节目内容的一次创新。

在观看《百心百匠》节目的时候,如果你打开了弹幕,你会发现,其实,很多观众都是90后、00后,每次弹幕出现最多的字眼都有“泪目”“感动”“希望这的节目可以多一点”。。。

90后,00后一直都是存在争议的话题,但可以放心的是,所谓的不懂事的90后,00后,已经具备了对社会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已经在身体力行的做着传播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情,我想,这也是长辈们最希望看到的场面。

《百心百匠》打响了守护民族文脉的第一枪,在现代文明和历史传承的对话里,让濒临消亡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者重获关注。用孙冕的话说就是,“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捕捉名人嘉宾和传统匠人之间碰撞的火花。”

捧出赤诚之心,向匠人精神致敬~

善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篆体“善”)

先说“善”字本义。

“善”的本义是“美”。

《说文》曰:善,“此与義、美同意(义)。”

“美”,《说文》曰:“美与善同意(义)。”

这种解字方法叫“互训”。

但是,“互训”之后,人们可能还不理解。于是——

许慎又说:“善,吉也。”“吉”,与“凶”相对,即“好”也。

他还说:“美,甘也。”“甘”,与“苦”相对,即“甜”也。

因此,有“善良”“甘美”“甜美”各词。

“義”之本义,亦与“善”“美”同。

但《说文》又云:“義,己之威義(儀)也。”“義”,是“儀”之本字,从“善”“美”引申为“气质之美”。

段玉裁说,除了“善”“美”“義”同义之外,“羑(you)”字亦与前三字同义。

《说文》曰:“羑,进善也。”段玉裁注云:“进,当作道。道善,导以善也。”他举《尚书.顾命》所云“诞受羑若”为例,其“羑”,道也。

甲骨文中,有“羌”“美”“義”等字,而无“善”和“羑”字。

卜辞中的“羌”,是方国名,亦以之称该地之族曰“羌人”。

卜辞中的“美”,用于人名、地名;“義”,用于地名。此人名、地名,应皆指“羌”之人和“羌”之地。

就是说,“美”“義”皆由“羌”孳乳而生。

也就是说,“善”和“羑”,都是周族克商之后新造之字,且赋予了“新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周族祖先,本为中国西北的氐羌之族。

《诗.商颂.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郑玄《笺》曰:“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

武王灭纣,建立西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革新政治的同时,亦大力弘扬本族文化。由“羌”而生的“義”和“美”就都有了人名、地名之外的新义。

《诗.大雅.文王》:“宣诏義问,有虞殷自天。”《集传》:“義,善也。”

“義”,即“善”,也即“美好”。

译成白话是:美好声誉定传颂,殷朝之亡有天命。

此诗又云:“義刑文王,万邦作孚!”郑《笺》:“義(儀)法文王之事,天下威信而顺之。”

“義”,已又引申为“仪”了。

西周,“美”字,是“美好”义。

《诗.邶风.静女》:“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但此时,“美”与“善”同。

《尚书.毕命》:“彰善癉(dan)恶。”美好,与丑恶相对。

有意思的是“羑”字。

前面说到了《尚书》中的“诞受羑若”。《玉篇》云:“羑,导也,进也,善也。今作诱。”这是说,“羑”为“诱”之本字。

司马迁云:“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拘之处,名“羑里”。

这个“羑”,大概亦因周朝代商,而有了“善”之含义。

再说“上善若水”。

“善”是美好。“上善”,就是“至善”,最完美。

这个不难理解。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最完美的至善,就是水了。水之善,在于有利于万物而又不去争抢什么。安居于人们厌恶嫌弃的低处,所以最接近“道”了。

《老子》,阐述对“道”这种形而上以及“德”这种形而下的理解。

他所说的“道”,无疑是“天道”,即不可违的自然规律。“德”,则是可见的万物及世间事物对“道”的体现。

以水喻“道”,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比德”。

比如孔子,子贡问何以人们“贵玉而贱珉”,“珉”,是一种像玉而非玉的石头,子贡说,是不是玉少而珉多。孔子说,不是,而是因为玉和珉的品质不同,“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任也;缜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

《老子》以水“比德”,来说明“道”的“品格”和特点。同时,也以此讽刺世人虚妄攀附,争名夺利。

他说,水孕育万物,但从不争名争利;世人都想往高爬,水却甘往低处流,“处众人之所恶”,这才最接近“道”。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老子》赞誉水,并非偶然。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中,有一篇《太一生水》。其云:“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这一战国时期的著作,系统记载了道家的宇宙生成理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哲学古典文献。

其还云:“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考古证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古人,以将“太一”作为最高天神。这是在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并对天体运行规律有了系统认知之后形成的。

《老子》,或曰道家,是对这些远古“天道”思想的重要传承。

而且,将“天道”之“道”,用于形而下的世间,比如“水”,并称之为“德”。

其意义非凡,在当时亦堪傲世界。

写字练字可以修身养性吗?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回答得好,可以激发我们大家写字练字的兴趣。回答的不好,你也不要责我,我也只是来试试,希望能得到你的满意。

1.写字练字,心要静。有句话说的好,叫“静观自得”,“静以修身”。静是平,平静;静是清,清静。心静下来了,注意力才能集中,这就叫专心致志,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写字练字;从我要静、要我静,到我心已静,我心自静,是一个“修”的过程,是一个“养”的过程,由此可见,写字练字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2.写字练字有方法、有规矩(方法)。

不管是写字还是练字,都是有方法有规矩的。执笔要死,运笔要活;横要平,竖要直;横不平字不正,竖不直字不稳;笔画有三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起笔有藏锋有露锋。藏锋用“转”,笔势遒而圆;露锋用“折”,笔势峻而方。藏锋用逆锋起笔,露锋用切入起笔;行笔有中锋、偏锋(侧锋),中锋劲,侧锋妍;锋用八面,中侧兼用,劲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收笔,锋回画中,有来必有回,首尾呼应,力在画中……。三个步骤一个不少方才完整,完整才完美。笔画组合成结构,笔画安排要妥贴,穿插要到位,疏密要得当……,结构才匀称,才得体。得什么“体”,这个“体”,就是自然。就像自然界中赏心悦目的事物一样美,美得自然。写字练字的过程,也就是明白道理,掌握方法,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用规矩道理来“修”来“养”的过程。由此可见,写字练字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3.写字练字要临摹

写字练字要临摹,临摹是入门的途径。前人已为我们指明了练字写字的途径,我们只有寻其途径,才能登堂入室。反之,则是瞎子摸墙,徒费年月了。

书圣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之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其所措意,皆自然万象,无以加也《书小史》。”王羲之是非常善于临摹学习的。王羲之初学卫夫人,继学李斯、曹喜、钟繇、梁鹄、张昶……。兼收并蓄,厚积薄发,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说王羲之的书法“兼善众美”。

卫夫人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书断》中说:“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촂。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称李斯为书法笔祖。以创悬针垂露之法而著名的曹喜,张怀瓘(guàn)《书断》卷中说他"篆、隶之工收名天下。"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王羲之经历了一个由专及博,集众家之美的过程,从一支独秀到百花绚烂,这不也正是一个“修”和“养”的过程。由此可见,练字写字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4.写字练字的内容美。美于内而秀于外。内实外秀。

写字练字,写什么字?练什么字?写的练的是诗文词曲赋,是文学作品,是名家的或是自创的,思想性强,养浩然正气,充满正能量;艺术性高,引人入胜,陶冶情操,腹有诗书气自豪。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境界高……,不正是写,不正是练出来的吗?由此可见,写字练字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还有写字练字贵在坚持,坚持也就是持之以恒。每天的坚持,就是毅力,就是耐心,就是信心……能做到了,也就是“修”是“养”啊!

当然了,如果做不了这些,这并不是写字练字不能修身养性,而是我们自身不想坚持、不愿做到的原因了。

……

我说的对吗?欢迎您的交流和赐教!

历史是什么?

汉语中的“历史”,是个既“老”又“新”的词汇。

说“老”,是一些老学者认为,裴松之所注《三国志》,是“历史”一词的渊薮。

其《吴主传》记载赵咨出使魏国,能言善辩,折服魏文帝曹丕。裴松之在《注》中,详述赵咨之应对,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歴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云云。

据此,最早的“歴史”,是“歴览史籍”之含义。

说“新”,则是自明代,“歴史”有了“新”含义。

明万历年间,大学者袁了凡作《歴史纲鉴补》。其“歴史”,为“歴代史籍”之意。

近代,“歴史”之含义又有变化。

约于明末,日本人翻刻《歴史纲鉴补》,在日本广泛流传。其版本清末“倒流”传入中国,使“歴史”一词普遍接受。此时之“歴史”,含义汉语“史”字含义相同。

“历”这个简化字,有三个繁体字——“歴”“厤”“曆”,一般认为可通用。其实,相互含义还有细微区别。与“史”相连的,应该是“歴”,为“经过”“度过”“普遍”“列次”之义。所以,前面多次用了“歴史”这个写法。

“史”,本义为官职,“以手持中”,象形加会意,表示“史官”中正,后来引申为“既往一定时间、空间所发生之事”的含义。

“历”和“史”并用,其实还是这个含义——“一切过往,皆为历史”。

在西方,比如英语“history”,原义为“讲故事”,后来引申为同于汉语。

具体来说,近现代“历史”一词的含义,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客观历史”,即过往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在“客观历史”中,又包括“广义历史”和“狭义历史”两类。

“广义历史”,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客观过程。通常来说,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两大类。

“狭义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以始以来的运动变化客观过程。这个“历史”,又被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人类史”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社会史”,是“历史学”“社会学”等研究的主要对象。

“狭义历史”,还指分门别类的一些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历史,如地球“生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历史,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如地球沧海桑田“地理”变化的客观历史,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等等。

第二个层次,是“历史学说”,即人类对客观“广义历史”和“狭义历史”的主观认知。

这种认知,或涵盖很广,或视角极集中。

如,国内最近有一本徐鸣所著的《大历史》,副标题是《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文明》,英文标题是《BIG HISITORY》。

国外也有一部“大历史学派”开创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所著《起源:万物大历史》,英文标题是《A Big History of Everything》。

而另外一些“史籍”,则视角很集中,如“某某断代史”“中国铁器史”“中世纪服饰史”“匈奴史”,等等等等。

“历史学说”,既然是人们的主观认知,一是叙述之真伪、全偏,与作者眼光、立场、素材、取材等密不可分,必然受到时代的限制;二是即便对“客观历史”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必然是一个对“历史真相”及背后复杂原因渐进接近的过程。

人类对于“客观历史”认知的目的,在于更多更全更细更真地了解“历史真相”,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附带说一句,此文与任何书籍销售无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