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叶罐,中式茶具的外形和形状
陶瓷茶叶罐,中式茶具的外形和形状?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所以,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在中国饮茶的发展史上,无论是饮茶习俗,还是茶类加工,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必然也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一、陶土茶具
二、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
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并远销国外。
2)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
3)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建安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三、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四、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五、金属茶具
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单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六、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建水紫陶的特点?
建水紫陶建水紫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
制作使用
建水民间传统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制作成型,经过书画装饰、阴刻阳填、入窑焙烧、无釉磨光等工序,一般有两种,白陶、紫陶统称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在以前以实用器居多,如汽锅、炖锅,花盆等。
现在以茶具,工艺品居多,如茶壶,茶罐,花瓶,香炉等。各种造型精致,古朴典雅
传承发展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建水紫陶在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建水紫陶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紫砂罐还是陶瓷罐?
紫砂罐比陶瓷罐好,因为紫砂茶罐双排气口结构,有着优质的透气性,但又与外界空气起着安全防护,又保持罐内温度的平稳,不容易潮湿和碰触异味,再加紫砂茶壶的特性是透气隔水层,对于普洱茶来讲没有比这更好的醒茶气了。瓷罐,瓷罐巧妙绝伦,品质精致,除了存放普洱茶,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对家居的设计装饰起了作用。
新的陶瓷罐使用前怎样处理?
新的陶瓷罐使用前处理方法如下:
1、刚买来的陶瓷锅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最好先将锅内装满清水,放3到5分钟左右,去除内部的杂质。
2、用淘米水浸泡半小时,然后用水煮沸倒掉就可以了。
3、第一次使用,最好先煮面汤或煮稀饭,吃完饭后先不要刷锅,放在炉火旁烘烤,使面糊饭汁干结,把锅壁的微小孔隙堵住,然后把锅刷净。这样不但可以防止漏水,而且烧水 时也不会发 出“嗞、嗞”声音。
4、使用时应当轻拿轻放,避免摔撞。热砂锅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应用两根木筷或其他耐热的东西垫起来,以免因锅壁内外冷热不均,引起炸裂。
茶具最早何时见诸文献?
在前期的时分茶首要是用来食用以及作为药用的,所以在前期阶段能够说是没有独立的茶具的,只有当茶成为真实的饮料之后才或许有专门的茶具呈现。文献中最早说到茶具的是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一句,一般解释为“煮茶和清洗茶具”。可是此“具”究竟是什么质地和形状,不得而知。现在能够断定与茶具有关的最早的考古什物是1990 年在浙江湖州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出土的一件通高33. 5 厘米,上面写有一个“荼”字的青瓷瓮。一般认为这仅仅贮茶的“茶罐”,还不是喝茶用的茶具。
但也有人认为它就是盛茶汤的器皿。据陶潜《搜神跋文》载:“桓宣武时,有一督将⋯⋯更能饮复茗,必一斛二斗乃饱,才减升合,便认为缺乏。”这儿是喝茶无疑,但这儿提及的“斛”“斗”“升”“合”都是其时酒器的容量或称号,因而能够估测其时很或许是借用酒器来喝茶的。而茶具什么时分从酒器中分离出来迄今尚无结论,但至迟到唐代时已有了专门的茶具。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面世之前人们的喝茶办法通常是煮茶,它的大约过程是这样的:
1.拿茶叶(首要是饼茶)。
2.把茶叶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
3.烧水,在水开之前往锅里参加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奇特佐料。
4.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同煮,名曰“茗粥”。而到了陆羽的时分,他发起茶的原味,因而改进后的煎茶道(更考究茶本身的风味,也更考究技巧)盛行开来,煮茗粥的办法逐步被替代,到了现在还能一窥它的相貌的或许就是擂茶了。
陆羽的煎茶道对茶具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他在《茶经·四之器》介绍了风炉、笤、炭挝、火䇲、鍑、交床、竹夹、纸囊、碾、罗合、则、拂末、水方、漉水囊、瓢、熟盂、鹾簋、揭、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整套茶具。但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陆羽也在《茶经》中指出能够依据喝茶时的状况酌情增减,不一定每次都要带齐全套茶具,事实上普通人家也很难凑足这整套的用具。别的,民间的茶具以瓷器为主而宫殿的茶具的材质要丰厚得多,金银、水晶、玛瑙都能够成为茶具的用料。 到了宋代盛行点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程序比唐朝要简略也不必放盐所以一些烧水用具以及鹾簋也就不列入茶具之列了。蔡襄在《茶录》中说到的有茶笼、茶碾、茶罗、茶盏、茶筅、汤瓶共六种;赵佶的《大观茶论》说到的有茶罗、茶碾、茶瓶、茶盏、茶筅、茶杓共六种。宋代还盛行斗茶,斗茶以茶盏中浮起的白色泡沫多且久为胜因而便于调查的黑色茶盏——黑釉盏就受到了斗茶者的欢迎。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令把团茶改散茶,“惟令采芽茶以进”。又明曾经对茶的杀青办法首要选用的是蒸青,但蒸青的涩味难除,后来人们就发明晰炒青技能以战胜此项难题。因而自朱元璋变革后点茶法逐步衰败,泡茶法鼓起。人们也把对煎茶、点茶的一系列典礼的爱好搬运到了茶盏之上,茶碗变成茶杯,茶盏、茶壶的制造愈加精巧。陶制的紫砂壶因不易棘手、不易迸裂的优秀性质自明朝中后期后也逐步开端大行其道。
浏览器直接搜“茶帮通”即可,望大家支持。也可关注公众号:茶帮通(ID:chabangtong)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