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氏,泉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2023-07-04 120阅读 0评论

田川氏,泉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真正的历史名人应该是:

(1)顺应历史潮流,对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有重大贡献;

田川氏,泉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2)于国、于民族、于故乡家园有重大历史贡献和人文价值观;

(3)在重大历史时刻,改写历史,成为标志性正、反面人物、群体!

由此观之,应该是包括在泉州出生与工作过,严格以历史业绩,不以官阶、状元进士头衔而论:

按照国际上现代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闽越大地西汉之前是古福建人居住地方【图2】。公元前115年西汉汉武帝派中州左翎将軍许滢入闽平叛。事毕,授许“镇闽都督、永驻斯土”;都督府建于同安营城,实行屯田制,闽南始有汉人。及至“五胡乱华”,大规模中原汉人入闽,开启晋江流域大规模开发【图 3 南安丰州延福寺,建于公元288年】

1、公元6世纪隋初,晋江东石人林智惠、高元桢首开“下南洋、闯西洋”航綫,首航(勃尼)印尼,“所获甚丰”正式开启闽南人勇闯天下、以海为家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序幕【图 4】;

2、中国历史上唯一经商致富的“世界首富”、广州十三行行主、晋江、安海人伍秉鉴【图 5】,与成吉思汗、忽必烈、刘谨、和坤並列“世界五大首富”,以及李吾和南洋华侨巨贾李光前、许逊沁、李清泉!

3、欧阳詹、李赘、张瑞图、李光地、弘一法师、何光远;

4、郑成功【图 6】、施琅、俞大猷、蒋君用(明代带领福全全城軍民抗击倭寇围城4亇月,在没有任何奥援情况下,击溃倭寇,福全古城以四战四捷佳绩成为我国历史上,东南沿海唯一不被倭寇攻陷古城【图 7】!

5、134年前清末,在厦门集体签署第一张反封建、反妇女缠足人性解放的“闽南妇女群体”战斗檄文,与1910年芝加哥要求男女平等、解放黑奴为世界文明三大标志性解决放【图 8】!

6、陈伯达、叶飞、洪承畴;

7、理学大师朱熹(安海开设“石井书院”【图 9】、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村、厦大);

8、1387年明初,首次从苏禄国引进蕃薯苗,解决闽南乃至中国几亿人口口粮的晋江安海水手苏先贤【图 10】,比长乐陈某人,早了整整200多年!

8、杰出子裔:

(1)菲律宾国父、晋江人黎刹【图 11,晋江菲律宾国父黎刹广场】,带领菲律宾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统治;

(2)公元1008年,安南开国始皇升龙太祖、晋江安海人李淳安次子李公蕴【图12,详见百度百科】;

(3)印尼民选总统瓦希德(晋江人陈金汉子裔)!

[祈祷][祈祷][祈祷]各位先进,掛一漏万,请予添加!

中国历史上十大民族英雄分别是哪十位?

第一个: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1])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2]民族英雄[2-3],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军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4]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4]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文天祥,

第二个: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3]、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

第三个是:郑成功

(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1-2]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3]。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郑成功

第四个是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历史治水名人[1]。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参加过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林则徐

第五个是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抗日名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张自忠

第六个是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1],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本贯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2-4]。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条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继光

第七个是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人[1],西汉中期名将、军事家、外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以及名将卫青的外甥,权臣霍光同父异母兄长。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17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1]

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汉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霍去病

第八个是郑和:

郑和(1371年?[1]- 1433年?[2]),回族,[3-6]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7-9](又作“三宝太监”[10]),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11-12])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13]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14]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15-16]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郑和

第九个是史可法:

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1]、民族英雄[1-2]。他为官清廉,坚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2]祖籍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后史庄[3],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4]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5]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

第十个是刘仁轨:

刘仁轨(601年-685年3月2日[1]),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人。唐朝宰相、名将,汉章帝刘炟之后。

刘仁轨出身尉氏刘氏[2]。他自少孤贫,却恭谨好学,成年后博涉文史。在唐太宗时以直言敢谏闻名,累官至给事中。唐高宗即位后,历任青州刺史、带方州刺史、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镇守百济期间,因救援新罗,并在白江口之战大败倭国、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一度以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受命防御吐蕃。武则天摄政时,担任西京留守,封乐城郡公。

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逝世,年八十四。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唐中宗即位,加赠太尉。唐玄宗时,追谥“文献”,并配享高宗庙廷。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等,今已佚。

刘仁轨

为何历史上很少提到郑成功之子郑经?

康熙元年五月初八,一代风云人物郑成功在台湾去世。

据说,郑成功在临死前,满脑子想的还是光复大明,他拖着病体勉强登台,用望远镜了望澎湖列岛。

真是一代忠臣,让人想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

一天,郑成功登台了望后,穿上明朝朝服。坐在高台上,一边喝酒,一边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读到第二章的时候,郑成功忽然发出感慨:“我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说完,郑成功双手遮面,就这么去世了。

郑成功死后,由于没有指定继承人,台湾内政发生了危机。

郑成功的弟弟郑袭暂时摄政,权力就像美女,很容易让人迷恋。郑袭忽然滋生了即位的想法,而远在厦门的世子郑经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他可不允许叔叔篡位,抢先一步在厦门即位。

叔侄两人争权,导致台湾内政混乱,人心涣散,将领间互相猜忌。清廷以为有机可乘,派遣福建总督李率泰和靖南王耿继茂前往厦门,向郑经招安。

此时,郑经处于内忧外患中,台湾本土控制在叔叔手中,前方是清廷大军,不跟清廷谈判活不下去。此时此景,郑经选择了妥协。他先让自己的族人率领八千人投降,自己跟清廷谈判,表面是谈判,其实是拖延时间。为了取得清廷的信任,郑经陆续上缴明朝的公侯伯印以及土地清册。

第二年,郑经带着心腹周全斌、陈永华和冯锡范等人打回台湾,平息内乱,一改此前的态度,拒绝招抚。

郑袭失败后,投降了清朝。十月,清廷任命靖南王耿继茂为统帅,兵分三路进攻厦门、金门和泉州。除了泉州一路,清军大败外,另外两路都取得了胜利,攻克了厦门和金门。

康熙三年(1664年),镇守铜山的周全斌降清,郑经率领战舰撤到台湾。就这样,郑成功经营多年的沿海根据地全部落入清军手中。

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清廷派遣福建总兵孔元章,带着郑经舅舅的信前往台湾和郑经协商,希望两岸进行通商。

清廷主动示好是有条件的:郑经必须向清廷俯首称臣,定期纳贡,并送子入京做人质。郑经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不剃发,像朝鲜那样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对此,清廷不能接受,谈判破裂。

后来,孔元章又几次赴台协商,但都没有达成共识。不过,在这过程中,郑经巧妙地实施了一个反间计。他在言谈中不经意地问了句:“听说施琅和阁下关系好,有没有文书作为交往的凭证呢?”

孔元章听在心里,回去后把这事马上告诉了清廷。清廷还真像蒋干一样中计了。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施琅跟随郑芝龙降清。后来,郑成功邀请施琅一起反清,施琅拒绝了他。郑成功一怒之下,将施琅的父亲、弟弟、一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都杀了。由此,两人结下深仇大恨,施琅发誓要报仇。

施琅从小就生活在海边,水性很好,而且对郑氏知根知底,可以说是康熙收复台湾的一个利器。康熙元年,施琅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总督,在攻克厦门和金门的战役中,施琅都立下大功。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授予施琅为靖海将军,负责训练水师,为渡海攻台作准备。

施琅的事业正在步步高升之时,孔元章忽然把这个消息告诉清廷,清廷不免怀疑施琅跟郑经勾结。清廷原本对于降将就不是很放心,便将施琅调到京城监视,授官内大臣。随后,清廷撤销水师,焚烧战船,将水师调到外省,导致攻台计划流产。

康熙八年(1669年),再派遣豪华使团出使台湾,希望郑经能以大局为重。

郑经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剃发,像朝鲜那样。

郑经的政治太极玩得出神入化,让康熙这样的资深忍者都禁不住烦躁起来。康熙甚至差点做出让步,答应郑经的条件,结果被明珠阻止了。

吴三桂造反后,耿精忠在福建响应,并邀请郑经一起出兵。郑经如约,出兵攻占了泉州、漳州、潮州三郡。康熙十四年,郑经和耿精忠联合攻打广东,拿下许多城池。耿精忠是个非常贪婪的人,势力壮大后,没有如约将事前答应的漳州和泉州送给郑经。郑经很生气,后果比较严重,郑经直接攻下了漳州和泉州,据为己有。

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投降,清军收复了漳州、海澄一带,将郑经赶到厦门。

当时,吴三桂虽然在走下坡路,势力还是非常强大。康熙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决定对郑经做出让步。康亲王杰书奉命与郑经谈判,但郑经提出的条件比以前更苛刻,不仅仍然坚持以前的原则,还加上了许多附加的条款。如果息兵的话,清廷必须出让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康亲王做出让步,表示可以不剃发,可以像朝鲜那样,但是不同意给郑经的军队发粮饷。

郑经一看,你让我做你的藩属,又不给我发工资,可以啊!但是你必须再割出一部分沿海城市给我。双方仍然一边谈一边打,但是由于地盘问题一直谈不拢。

吴三桂死后,清廷平定了三藩,集中精力攻打郑经,将郑经又打回台湾岛。

中国十大民族英雄?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十位:“怒海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们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九位:“壮志凌云”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八位:“赤胆傲骨”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祖籍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后史庄,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七位:“铁血将军”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六位:“大漠狂飙”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中期名将、外戚、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外甥,名将、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外甥,权臣、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兄长。

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汉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五位:“将门虎子”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四位:“扬眉四海”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三位:“声撼寰宇”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二位: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写怀》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一位:“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郑成功是怎么死的?

郑成功民族大英雄,也是抗清名将。1661年3月至1662年2月,历经十一个月最终成功收复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同时也捍卫了我国领土的完整性,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天妒英才在收复台湾不久,正值当年他却突然暴毙,享年38岁。这样的突然性不得不让人疑窦重生,是什么原因导致郑成功死的呢?

目前,关于他的死有俩种说法,但个人更偏向于俩者的结合。说法一:忠孝两亏,愤恨抑郁而亡

①、自隆武帝死后,郑成功一直以桂王永历帝为正朔,遵永历年号,并不时遣使朝拜。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突然传来南明永历皇帝父子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使得郑成功失去了匡扶朱明王朝最后的依托与支撑,此为精神上的寄托,忠于国目标破灭。

②、在收复台湾不久,又从大陆传来清朝将长期软禁的父亲郑芝龙以及眷属全部斩杀,挖祖坟倔地脉,将郑氏先祖骨坟抛露于野的噩耗。以上俩点在古时,身位臣子与人子均是心理上最大打击,使得郑成功急火攻心、悲愤抑郁、加上感染风寒,内疾外病相侵,病情加重。

去世前几天,郑成功摧肝欲裂、悲痛万分地大声叹道:“自家国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今日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

当然,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若让一个久经沙场名将,被气的而亡显然有些不被人信服,况且并也不是什么重病也是可以医治的。

说法二:中毒?被奸人所害

与郑成功同代的李光地《榕树语录续集》中提到“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还有一位同样是与郑成功同代的夏琳,在《闽海纪要》中提到郑成功死前的反应“顿足扶膺,大呼而殂”。

由此可见,中毒一说也存在一定的可能。那么又何来被奸人所害呢?在据江日升《台湾外纪》中记载,马信在郑成功去世后,也相继死亡前后不过5天,而这位马信又是清庭的降将。如此蹊跷的时间点,又不得不怀疑郑成功的死是被奸人所害。

你们认为郑成功的死,更偏向于哪一种说法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