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歌是哪里的民歌,七夕茶典故
采茶歌是哪里的民歌,七夕茶典故?
七夕鹊桥,以茶为媒;中秋月圆,以茶怀乡;重阳尊老,以茶益寿;春节欢庆,以茶待客;元宵观灯,以茶助思;清明春色,采茶祭祖;端午龙舟,以茶明志。
“中国人要过中国节,中国节要有中国味”!
“在炎炎夏日里,那个清凉的童话,把我们的眼光引向鹊桥。这就是我们的七夕”——‘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茶 — 是清雅女子
自古,国人把茶看得很神圣,视为仙草,灵草,吉祥物。茶也被视为爱情忠贞的象征。【茶,生于高山峻岭之间,品性高洁:茶,汲天地日月之精华,味道芬芳。】古代女子,宁静淡泊,自然清爽,于是就有苏东坡“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佳人是茶,苏东坡品茶品出了真正的韵味。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带茶出嫁;王昭君带茶和亲。李清照烹茶读书。《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写到茶的地方共有262处之多,《红楼梦》里的美人,个个是烹茶的好手,品茶作诗的高手,于是就有“看了红楼思饮茶”之说。
喜欢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使茶心人心交融,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灵性。茶是有品位的,体现在含蓄典雅、坚忍不屈、高风亮节,就像对爱情忠贞专一的清纯女人,所以讨一个爱茶的老婆是福气。日本人看重中国茶文化,女子在进行茶艺培训后才能结婚,不无道理。
茶 — 是情歌王子
湖南采茶民歌:“谷雨采茶上山坡,男男女女在一坨。心想和妹讲句话,筛子关门眼睛多。” 筛子有很多孔,比喻很多人的眼睛盯着,男子想表达对女子的爱,又怕别人知道。宋祖英演唱的《古丈茶歌》: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采不完的悄悄话,采不尽的笑哈哈…悄悄话我估计就是情话。
茶香味美飘四季,茶道优雅传天下。茶经一部烁千年,清茶品出茶文化。茶农种茶云中走,茶姑采茶披彩霞,名山名茶迎客来,香茶泡着心里话…罗琳演唱的《心醉怡清源》:常观墨浓水淡,又见地绿天蓝。问世间情为何物?其实只在偶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看尽秋水不撒网,买断青山做茶仙。忽闻醇香远,顿觉苦生甜!人依草木伴,心醉怡清源!
这些茶歌优美自然,曲调清新典雅,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赏心悦目。
过去到现在,青年男女在茶事劳动的中过程中,以茶对歌,借茶寄情,创作了许多流行采茶歌,爱情民歌。这些茶歌,后来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采茶调”。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爱情调”等曲调。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是茶舞蹈,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成为“茶灯戏”。
这些由茶叶生产、饮用产生出来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多少流行的时髦风尚,但大多随波逐流风行一时,只有茶和茶文化才被中华民族历代承继和弘扬。
茶 —是婚恋
中国,礼仪之邦,最讲究礼节仪式。我们的传统节日,特点就是它的仪式感。仪式,沉淀着厚重的责任感,是承诺的见证,内涵的载体。于丹认为, “祖先留下的仪式,能让我们完成一种朴素的回归。”
古代婚恋仪式讲究“三茶六礼”。
“三茶”,具体指求婚时“下茶”;求婚成功,男方给女方家送彩礼,“定茶”;结婚入洞房,夫妻共饮一杯茶,警示双方将同甘共苦,是“合茶”。
“六礼”,是从求亲到成婚要走的六个程序,包括:一求婚;二讨八字;三占卜;四定婚;五确定结婚日期;六结婚。“六礼”不走就是淫奔,抬不起头的。六礼中五礼都是用大雁当礼物,取双飞雁生死不渝之意。一般人家弄不到雁,就用鸡代替。“六礼”太繁琐,渐渐被简化;而“三茶”变得越来越重要。茶性高洁,又比大雁容易得到,因此都喜欢用茶来祝福婚姻。从“五雁”到“三茶”,变的是物,不变的是内涵。
茶与婚恋结缘,最早是唐代文成公主携茶入藏,到宋代,茶成为聘礼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到清代,八旗子弟结婚,虽然不用茶,但下聘礼还是说“下茶”。茶已不仅仅是茶,而是爱的信物。
现代人一提起古代婚姻,就说是买卖婚姻。事实上,从雁到茶,古人并不是一心向着钱,而更看重礼物中的精神寓意。
进入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受西方影响以来,“彩礼”的变化更大更快了。80年代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21世纪,房子,车子,票子。这些彩礼背后的内涵呢?
茶—忠贞爱情
古代 “吃茶”就是“定亲”的意思,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彩礼”称为“茶礼”。《红楼梦》中,王熙凤打趣林黛玉,“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在古代婚恋中,姑娘“吃了哪家的茶,就是哪家的人。”男女双方一旦约定,直教生死相许,天不老,情难绝,结发为夫妻。
广西最出名的一首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又名“歌从漓江来”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其词曲原创均出自广西作者之手。《山歌好比春江水》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彩调剧和歌舞剧《刘三姐》反映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带领乡亲们与恶霸财主作斗争的故事。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节斯琴格日乐与600“刘三姐”共同演唱了一首重新编曲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至此,这首歌在新世纪又一次被大家熟知。2017年央视春晚上,黄婉秋、张信哲、邓紫棋再次唱响此歌(歌名为《歌从漓江来》)
安庆黄梅戏有哪些值得推荐?
前两天我刚去了安庆,特地去再芬黄梅公馆细细地品了一通黄梅戏。
再芬黄梅公馆,是安庆市最好的黄梅精品剧场,由现代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创意建成,集名流、名家、名所于一体,是安庆市戏曲的文化地标。
再芬公馆里有多位著名的黄梅戏国家一级演员和优秀青年演员,他们通过流畅淳朴的唱腔,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丰富的舞台表现方法,真实活泼、生动有趣、自然流畅地向观众传递着黄梅戏的精髓。
品完之后,强烈地告诉自己,离开安庆之前,一定要再听一次黄梅戏。
黄梅戏,是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发展而来,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所以最初的名字叫黄梅调或采茶戏,和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并称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时期,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已经非常盛行,后来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戏剧的影响,逐渐形成当地民间戏曲雏形。在清末时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再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并且应用安庆方言进行歌唱和念白,吸收了楚剧、京剧、汉剧、高腔等多种曲艺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曾经被称为“皖剧”和“怀腔”。
因此说,安庆是黄梅戏的摇篮,是黄梅戏成长、发育的地方。
到了安庆,一定不能错过品味原汁原味、真真纯正的黄梅戏。
第二天到了望江县,在县城小剧场里,我还欣赏了另外一种唱腔的黄梅戏——少见稀有的龙腔,虽然作为一个外行人,听不大懂不同唱腔的微妙差异,但却实现了我离开前再听一次黄梅戏的愿望。
求元曲的基本书写格式?
[黄钟]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六宫十一调”“黄钟宫富贵缠绵。”
[醉花阴]曲牌名,套数首牌。古近二体。古体5句,宋词牌小异。近体七句,前五句同古体,北曲多用之,定格7句。定格字句:七、六、五、四、五、五、七,共39字。
[人月圆]曲牌名,属北曲,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全同宋词。北宋人王诜(shēn)词中有“人月圆时”,故名。又叫[青衫湿]。金元时北人喜欢唱它,随入散曲。定格11句。定格字句:七、五、四、四、四;[幺篇换头]四、四、四、四、四、四、,共48字。
[正宫]
元曲宫调之一,又作“正黄钟宫”。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宫惆怅雄壮。”
[端正好]曲牌名,属北曲。套数首牌。与《仙吕》同,与宋词略异,定格工5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五,公25字。
[叨叨令]曲牌名,小令兼用。前四句多作对句,五、六两句叠,“也么哥”是定格。通体都是去声叶韵。有叠字体,叠字须有平声。定格共7句,定格字句:七、七、七、七、七、五、五、七,共45字。
[塞鸿秋]曲牌名,小令兼用。亦入[仙吕]、[中吕]宫调内。格式与[叨叨令]基本相同。凡叶韵处皆须作平平去。定格7句,定格字句:七、七、七、七、五、五、七,共45字。
[小梁州]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小梁州]。亦入[中吕]、[商调]。有[幺篇]换头,须连用,与诸宫调[梁州]。始调定格5句,定格字句:七、四、七、三、五、,计25字。[幺篇]换头,与始调不同,定格七句,定格字句:七、三、四、三、三、四、五、,计29字,全曲共50字。
[醉太平]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凌波曲]亦入[仙吕]、[中吕],首二句须对,五六七三鼎足对。北曲入正宫单曲、平韵,也入南曲,仄韵,定格8句,定格字句:四、四、七、四、七、七、七、四、,共44字。
[菩萨蛮]曲牌名,散套首曲,亦入[中吕]。同词牌,惟不用换头,亦不换韵。定格4句。定格字句:七、七、五、五,共24字。
[黑漆弩]曲牌名,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白贲以此凋咏《渔父》,句首为:“侬家鹦鹉洲边往”,后人又称此调为[鹦鹉曲]。因白氏曾官至学士,所以,此曲还称[学士咏]。定格8句,定格字句:七、七、七、六、七、六、七、七、共54字。
[绿幺篇]曲牌名,属北曲,小令用。又名[柳梢青]。开头两个三字句;只乔吉写过一首,大约是乔吉自度曲。乔吉的曲。开头两句都有衬字,定格9句,定格字句:三、三、四、四、四、四、七、二、七,共38字。
[大石碉]
古代戏曲音乐名词,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大石风流蕴籍。”
[青杏子]散套首牌,亦入[小石],名作[青杏儿],小令用。[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定格7句,定格字句:五、三、四、七、四、四、四, 共31字。
[仙吕]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仙吕清新缅邈。”员杂剧第一折多用仙吕宫套曲。
[赏花时]曲牌名,散套首牌。亦入[商调]。[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定格5句,定格字句:七、七、五、四、五共28字。
[八声甘州]曲牌名,散套首牌。[幺篇]同始调,南曲极相似,宋词牌不同。定格9句,定格字句:四、四、四、四、六、七、七、五、四,共45字。
[点绛唇]曲牌名,多用作杂剧或套数的首曲,其后紧接[混江龙]。定格5句,四、四、三、四、五,共20字。
[寄生草]曲牌名,小令兼用,亦入[商调]。首末二句对,中间三句须作鼎足对。整齐匀称是本曲特点。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七、七、七,共41句。
[一半儿]曲牌名,小令兼用,属北调。与[忆王孙]实为一体,因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故名[一半儿]。曲中多用此体,用[忆王孙]甚少。定格5句。定格字句:七、七、七、三、九,共33字。
[游四门]曲牌名,小令兼用,亦入[商调]。一字句可减。定格六句,定格字句:七、五、七、五、一、五,共30字。
[后庭花]曲牌名,小令兼用,亦入[中吕]、[商调]。小令首句必叶韵,套数可不计;第六句反是。小令不能增句,套数可增句增句在末句后,先将末句五字改作六字折腰句,增句即照作,句数多少不拘,须每句用叶韵,小令均用平韵。与词牌异。定格7句。定格字句:五、五、五、五、三、四、五,共32字。
[后庭花破阵子]曲牌名,格律与[后庭花]基本相同。定格7句。定格字句:五、五、五、五、三、四、五,共32字。
[中吕]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吕宫高下闪赚”。
[迎仙客]曲牌名,属北曲,小令兼用。诸宫调同,南曲略同。亦入[正宫]。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三、三、四、五,共28字。
[红绣鞋]曲牌名,属北曲,小令兼用。又名[朱履曲]。亦入[正宫]。定格6句,定格字句:六、六、七、三、三、五,共30字。
[普天乐]曲牌名,又名[黄梅雨],亦入[正宫]。南北曲都有此曲牌,但句法不同,全首多对偶句,定格12句。定格字句:三、三、四、四、三、三、七、三、四、四、四、四,共46字。
[喜春来]曲牌名,又名[喜春风]、[惜芳春]、[阳春曲]、[喜春儿]。是散曲中常用的调子。格调和律诗中的七绝,词牌中的望江南、捣练子等相近,亦入[正宫]。定格5句,定格字句:七、七、七、三、五,共29字。
[上小楼]曲牌名,小令兼用。有[么篇]换头,小令不同,套数宜用。亦入[正宫]。定格9句,定格字句:四、四、四、四、四、三、三、四、七,共37字。
[满庭芳]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满庭霜]。[中吕]宫中一个常用曲调。与词调满庭芳相同,但词中多双叠,用韵也疏些,中间两个七字句要求上萨那下四句法。亦入[正宫]、[仙吕]。定格10句,定格字句:四、四、四、七、四、七、七、三、四、五,共49字。
[朝天子]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谒(y è)金门]、[朝天曲]、。亦如[正宫]、[双调]。两字可重韵。定格11句,定格字句:二、二、五、七、五、四、四、五、二、二、五,共43字。
[山坡羊]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苏武持节]。亦入[黄钟]、[商调]。北曲属[中吕],南曲入[商调],二者小异。定格11句,定格字句;四、四、七、三、三、七、七、一、三、一、三,共43字。
[卖花声]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升平乐下]、[秋云冷]。亦入[双调]。定格6句,定格字句:七、七、七、四、四、七,共36字。
[骤雨打新荷]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小圣乐]。多入[双调],抒发激越昂扬的感情。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妓多歌之,俗之为骤雨打新荷是也。”有[幺篇]换头须连用。[幺篇]首句换为“平平平平仄仄”六字,余同始调。定格10句,定格字句:四五四四五六七三四四,共46字,双调20句,共92字。
[醉高歌过摊破喜来春]此为带过曲,由[醉高歌]和[摊破喜来春]两支曲牌组成。[醉高歌]又名[醉高楼]、[最高楼],小令兼用。亦入[正宫],与词调[西江月]近似。[摊破喜来春]格式与[喜来春]不同。第三句破为三个三字句,每句再加三字成六字折腰句。定格12句,定格字句:六、六、七、六、七、七、六、六、六、三、三、五,共68字。
[十二月过(兼)尧民歌]此为带过曲,由[十二月]和[尧民歌]两支曲牌组成。[十二月]小令兼用。亦入[正宫]。每句首常加三衬字。[尧民歌]小令兼用。亦入[正宫]。定格12句,定格字句:四、四、四、四、四、四、七、七、七、七、七、五,共64字。
[南吕]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南吕宫感叹伤悲。”
[一枝花]曲牌名,套数首牌。又名[占春魁]。唐人传奇《李娃传》中的李娃,艺名一枝花。这支曲牌大约是从说唱一枝花的曲子中传承下来的。定格9句,定格字句:五、五、五、五、四、五、五、七、七,共48字。
[梁洲第七]曲牌名,套数次牌。亦简称[梁洲]。首二句对,第三句单句,四字句四句做两对,七字句二句对,七字三句鼎足对。二字句两句,亦可成四字一句,减一句。第十一及第十七句,剧套均叶韵,散套可不叶。定格18句,定格字句:七、七、七、四、四、四、七、七、七、七、七、二、二、七、五、七、四,共99字。
[四块玉]曲牌名,属北曲,小令兼用。末句多用上声韵。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三、三、三,共29字。
[阅金经]曲牌名,属北曲,小令兼用。又名[西番经]、[金字经]。亦入[双调]。小令用者多。定格7句,定格字句:五、五、七、一、五、三、五,共31字。
[翠盘秋]曲牌名,来自民间小调,小令兼用,又名[干荷叶],亦入[中吕]、[双调]。此曲[南吕]专作小令用,[中吕]、[双调]只作联套用。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三、五、三、三、五、七、五,共29字。
[玉交枝]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玉娇枝]。亦入[双调],[南曲]有异。本曲可带[四块玉]为带过曲。定格8句,定格字句:四、四、七、六、七、七、四、七,共46字。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此为带过曲。由[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三支曲子组成。[骂玉郎]小令兼用。又名[瑶华曲]。本曲为带过曲,带[感皇恩]、[采茶歌]不能单用一曲。套数中亦须连用。[感皇恩]小令兼用。[采茶歌]小令兼用。又名[楚江秋]。定格27句,定格字句:七、五、七、三、三、三、四、四、三、三、三、四、四、三、三、三、三、三、七、七、七,共89字。
[双调]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双调健捷激枭。”
[新水令]曲牌名,套数首牌。仄韵,[幺篇]同始调,用者极少。三、四两句定格作三字句。但普遍多作五字句,须对句。第五句下句增四字句,平仄同第五句。每句叶韵。[南曲]引子异。定格6句,定格字句:七、七、三、三、四、五,共29字。
[驻马听]曲牌名,套数次牌,小令兼用。[幺篇]同始调,用者极少。前四句作扇面对,五、六句做对,末句仄韵。定格8句,定格字句:四、七、四、七、七、七、三、七,共46字。
[沉醉东风]曲牌名,小令兼用。定格7句,定格字句:七、七、五、五、七、七、七,共45字。
[步步娇]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潘妃曲]。多在套数里用。小令中少见,与[南曲]小异,定格6句,定格字句:七、五、三、七、三、五,共30句。
[夜行船]曲牌名,散套可作首曲,[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与宋词异。定格5句,定格字句:七、七、四、四、七,共29字。
[乔木查]曲牌名,散套可作首曲,又名[银汉浮槎]有[幺篇]换头。散套始调连[幺篇]作首牌(仅1例)。嵌入套中,只有[幺篇],不用始调。始调定格5句,定格字句:五、五、七、五、四,计26字。[幺篇]换头同始调,全曲共52字。
[庆东原]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东庆圆]、[恽(yùn)城春]。首二句对,四、五、六句作鼎足对,末二句可减为两个三字句,宜对。定格8句,定格字句:三、三、七、四、四、四、五、五,共35字。
[拔不断]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续断弦]。末句上三句可省。本曲另一种分段法:首二句对,中三句鼎足对,末句独立。定格6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七、七,共34字。
[落梅风]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寿阳曲]。第三句及末句均上三下四,与第四句上四下三配合,节奏上有特殊风味,与诗词不同。定格5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七,
共27字。
[风入松]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小令兼用。与词牌同,但只作半阙。与[南曲]大致相同。单调定格6句,定各7字句:七、五、七、七、六、六,共38字。
[水仙子]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凌波仙]。[凌波曲]、[湘妃怨]、[冯夷曲]。亦入[中吕]、[南吕]。头两句相对,下接一单句,最后三句可用三字、四字、五字。以三字为佳。定格8句,定格字句:七、七、七、五、六、三、三、三,共41字。
[大德歌]曲牌名,此曲牌只有关汉卿用过。《全元散曲》中只收录关汉卿的10首。可能是他自创。因作品写于元代大德年间,故名。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三、五、五、五、七、五。共33字。
[殿前欢]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小妇孩儿]、[风将雏]、[凤引雏]、[燕引雏]。末二句一般对仗,也可以作回文。不少作品在第六句增加两个衬字,使五、六、七三句成为五言鼎足对,定格9句,定格字句:三、七、七、四、五、三、五、四、四,共42字。
[折桂令]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蟾宫曲]、[步蟾宫]、[天香引]、[秋风第一枝]。它的特点是完全的摆脱了五言、七言诗的句法,七言句用三四句法,不是七言诗的四三句法。句子又可增减,即结处可减少或增加四字句。其第二节的三个四字句要作三句对,即鼎足对。有了这些特点,在格调上就跟诗词明显不同。定格11句,定格字句:六、四、四、四、四、四、六、六、四、四、四,共50字。
[清江引]曲牌名,可代尾声用,小令兼用。又名[江水儿]。与[南曲]的[江水儿]不同。第三四句宜对。曲调轻倩疏快。除独用外,还可与[雁儿落]合为带过曲。定格5句,定格字句:七、五、五、五、七,共29字。
[碧玉萧]曲牌名,小令兼用。头四句做扇面对。第九句为一字句,偶有减者,除独用外,还可与[雁儿落]、[清江引]合为带过曲。定格10句,定格字句:四、五、四、五、五、五、三、五、一、五,共42字。
[得胜乐]曲牌名,小令兼用。与[得胜令]不同。定格5句,定格字句:三、三、六、六、六,共24字。
[雁儿落过得胜令]此为带过曲。由[雁儿落]、[得胜令]、两支曲牌组成。[雁儿落]小令兼用。亦可带[得胜令]或[碧玉萧]、[清江引]合为带过曲。四句宜做两句。亦入[商调]。[得胜令]小令兼用。又名[阵阵赢]、[凯歌回],可独用。曲调与[雁儿落]相似,亦入[商调]。南北曲合套中,[雁儿落]必带[得胜令]、,成了定格。全曲定格12句,定格字句: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二、五、二、五,共54字。
[楚天遥过清江引]此为带过曲。由[楚天遥]、[清江引]两支曲牌组成。[沽美酒]小令兼用。通首五言八句,与词牌[生查子]相同。[清江引]基本上也是五言七言句法,因此,这支带过曲有最高诗词韵味。定格13句,定格字句: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七、五、五、七,共69字。
[沽美酒过太平令]此为带过曲。由[沽美酒]、[太平令]两支曲牌组成。[沽美酒]小令兼用。又名[琼林宴]。连套须带[太平令]。[太平令]小令兼用。可带尾声用。亦入[正宫]。第五、六、七句为三个两字句,文义独立或连贯即可,谓之短柱体。短柱体偶有增至四句或减为两句的。全曲定格13句,定格字句:五、五、七、四、七、六、六、六、六、二、二、二、六,共64字。
[越调]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越调陶写冷笑。”多用来抒情写意。
[斗鹌鹑]曲牌名,套数首牌。用上声韵,韵脚上面的一字必须去声。定格10句,定格字句:四、四、四、四、四、四、三、三、四、四,共38字。
[小红桃]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平湖乐]、[采莲曲]、[武陵春]、[绛桃春]。亦入[正宫]。定格8句,定格字句: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42字。
[天净沙]曲牌名,小令兼用。原作[天净沙],又名[塞上秋]。头两句宜对,也有三句做鼎足对的。体段短小,近于六言绝句,宜于写即景抒情的小品。定格5句,定格字句:六、六、六、四、六,共28字。
[寨儿令]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柳营曲],与[黄钟]之[塞儿令]不同。定格12句,定格字句:三、三、七、四、四、五、六、六、五、五、一、五,共54字
[凭阑人]曲牌名,小令兼用。与诸宫调不同。句法和情调都像词中的小令,宜于写小景抒幽情。定格4句,定格字句:七、七、五、五,共24字。
[商调]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商调凄苍怨慕。”
[集贤宾]曲牌名,套数首牌。北曲多用于套数的首曲。[幺篇]同始调,用者甚少。与宋词、南曲不同。末二句须对。定格10句,定格字句:七、五、七、七、七、七、七、七、五、五,共64字。
[梧叶儿]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知秋令]、[碧梧秋]。亦入[仙吕]。与[南曲]不同。末句也有作六句者。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三、五、三、三、三、七,共27字
[般涉调]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般涉拾掇坑堑。”
[哨遍]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剧套嵌入套中,亦入[中吕],与宋词、诸宫调略同。有[么篇]换头,散套用否均可,剧套不用。首末句与始调不同,余同诗调。此曲诗调定格14句,定格字句:六、七、六、七、六、三、五、五、五、七、七、六、六、七、(/五、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四、四、四)计81字,[么篇]换头,定格13句,定格字句:四、七、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七,计69字,全曲共150字。
{土山注:请大家注意核查此曲牌真正的格式!}
[耍孩儿]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剧套嵌入套中,又名[魔合罗]。南北曲中都有。北曲多用在[正宫]、[中吕]、[双调]大套曲后。也有开首即用此曲,后面加煞曲七八支,作为一套的,即[耍孩儿]—[煞](数量不定)—[尾声]。没有单独作小令用的。诸宫调同,[南曲]不同。[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定格9句,定格字句:七、七、七、四、七、七、五、四、四,共52字。
黄梅戏特点50字?
特点:
1、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2、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3、服饰以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