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致癌,安化黑茶沦为低端茶叶了吗

2023-07-03 97阅读 0评论

普洱茶致癌,安化黑茶沦为低端茶叶了吗?

感谢邀请。很高兴为茶友解答。欢迎大家提问。

老杨说茶,实话实说。

安化黑茶沦为低端茶叶了吗?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些片面,每类茶、每种茶中都有高中低端茶品,不能以偏概全就说某一种茶是低端茶或高端茶。另外,我们也不能片面的仅靠售价的高低来判断一类茶是否是低端茶。安化黑茶是否沦为低端茶呢?我们应该先从什么是安化黑茶开始了解。

普洱茶致癌,安化黑茶沦为低端茶叶了吗

一、黑茶代表——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黑茶的代表品类之一。指采用湖南雪峰山脉茶区的大叶种群体品种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松柴明火干燥等四大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干茶色泽黑褐油润、滋味醇和或微涩、汤色橙黄、略带独特松香的品质特征的黑毛茶和以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的产品总称。安化黑茶因产自中国湖南益阳安化县而得名。据历史文献记载,安化黑毛茶的加工技术的创新发生在明代中期(十五世纪)以前,当时安化、桃源一带茶农改变四川“乌茶”加工中将绿毛茶潮水,长时间堆积“做色”后蒸压成块的做法,改用锅炒杀青,趁热踹揉沤堆(渥堆发酵),七星灶松柴明火干燥等技术加工黑毛茶,这种初制过程中进行“渥堆发酵”生产黑毛茶的工艺,成为此后黑茶加工的经典工艺与核心技术,奠定了现代黑茶加工的技术基础。

根据现行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 568-2010 安化黑茶通用技术要求》中规定:“安化黑茶湖南省益阳地区特有的地理标准,是以本标准附录A界定区域生长的安化云台山大叶种、槠叶齐等适制安化黑茶的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的黑毛茶,以及用此黑毛茶为原料,按照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的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各种黑茶各类黑茶成品。”

传统安化黑茶主要品种有“三尖”、“三砖”、“一卷”。三尖茶又称为湘尖茶,指天尖、贡尖、生尖;“三砖”指茯砖、黑砖和花砖;“一卷”是指花卷茶,现统称安化千两茶。“三尖三砖一卷”再加上茯砖就构成了现在安化黑茶的全部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安化黑茶中的湘尖茶具有松烟香;花卷茶过程中没有发花工艺,茶中无金花;茯砖茶需要经过发花工艺才能成为成品,茯砖茶中必须要金花茂盛。湘尖茶与其他黑茶在生产工艺上最大的区别是采用了复火烘焙工艺,这也是湘尖茶具有独特松烟香香气的工艺来源。

二、安化黑茶茯砖的由来

茯砖茶不是安化黑茶中的原生品种,茯砖原产于陕西泾阳。茯茶的出现,相传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陕南、四川等地的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名称由来因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安化茯砖的研制,开始于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试制茯砖茶。当时,中茶安化砖茶厂从泾阳雇请技工三名,并取泾阳水来安化开始试制,同时由武汉大学生物系赵教授来厂指导,进行近一个月的研究,主要对水热处理,加茶汁、干湿调剂火温等诸工艺的控制,于1953年获得成功,从此,”茯砖“移地筑制的历史得以改学。1958年,黑茶砖机制工艺压制茯砖又获成功,自此结束了几百年手工筑制茯砖的历史。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考虑到在泾阳制茶,存在着二次运输,成本偏高等原因,取消了咸阳泾阳茯砖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至此,泾阳茯茶在很长一段时间退出了历史舞台。茯砖因为边销需要成为安化黑茶产量最大的主流产品。

三、安化黑茶的保健功效

安化黑茶具有和其他茶类相似的保健功效。安化茯砖茶上生长有金花,这种金花成为了安化黑茶神秘色彩和神奇保健功效的源头。

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金花是茯茶独特菌香和保健基制产生的根源。现代科学研究,并经权威专家通过动物实验、人体临床实验、毒理学研究、安全性评价、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茯砖茶“金花”的多种提取成分对PPARγ、PPARδ均有激活作用,“金花”内两种新的活性物质茯茶素A和茯茶素B,具有显著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血脂、血压、血糖、胆固醇等功效。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中国茶均具有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抗癌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抗辐射作用;对重金属毒害的缓解作用;降脂、降压及调节血糖的作用;对体重的调节作用;杀菌、消炎和抗龋齿作用等保健功效。

安化茯砖茶的保健功效与其他茶相比,只是在某几项上表现得较为突出,没有证据表明安华黑茶能够替代药物治疗疾病,不应该神话安化黑茶的保健作用。

四、安化黑茶老茶的增值效应

一般而言,高品质、经过良好仓储转化的黑茶会随着仓储年限增加而变得滋味层次更丰富、口感更厚重、风格多变,优秀老茶的茶汤滋味更为醇厚、甜滑,远胜于新茶。优秀的黑茶老茶的香气会随着仓储年限增加而变得更丰富,会呈现出陈香、参香、药香、枣香、樟香等不同的香气,这与新茶迥异。黑茶老茶的茶气感受会随着仓储年限而增强,优秀老茶在品饮过程中给饮茶人带来的茶气感受冲击感更强烈。一般而言,同等品质、工艺的新茶在茶气感受方面远不及老茶明显。

安化黑茶的老茶相比新茶品饮价值更高。

黑茶老茶的存量稀少,流通价格更高。物以稀为贵。据老杨了解,目前精品黑茶老茶存世数量非常稀少,因其稀有黑茶老茶尤其是仓储良好、口感佳的老茶更是流通价格节节攀高,知名茶品被炒到了天价。因此,黑茶具有了一定的通过仓储陈化而增值的属性,经过良好仓储的优秀黑茶具有一定的升值潜力。

茶友们请注意,不是所有的老茶都能增值。原料差、仓储失当、口感不佳的老茶,因其品饮价值低而价格并不会越存越高。在仓储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数,存茶具有一定的风险。普洱茶流通时,需要一定的销售渠道、库存数量,个人以投资为目的存茶,在流通变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存在一定的流通风险。

五、不应出现的过度炒作和“传销模式”销售

近年来,针对安化黑茶的销售,市场上出现了过度炒作、传销等不合法、不合理的销售方法,给安化黑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一些不良商家采用过度宣传甚至神话安化黑茶保健功效的方式,更有甚者把安化黑茶包装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以高价推销安化黑茶,谋取暴利。

其二,个别不法商家,采用传销模式,以神话黑茶保健功效、过度夸大老茶升值能力、销售可以获取暴利等宣传手段,欺骗以老年人为主的消费者大量购买远超过市场价格的安化黑茶。

其三,一些茶商过度炒作黑茶老茶的增值潜力,提前透支了安化黑茶的增值空间。

市场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安化黑茶的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一些茶友对安化黑茶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安化黑茶本身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黑茶,因其物美价廉、去除油腻,长期作为边销茶在大江南北销售,已经成为边疆、牧区人民生活必备的饮品,近年来越来越被内地的茶友所认知。安化黑茶中既有高端茶品,也有中低端茶品,我们不能因为市场上一些不良商家的不合法、不合理的销售宣传就偏听偏信认为安化黑茶就是低端茶。茶友们应客观了解安化黑茶的实际状况后,经过品饮,再对安化黑茶产生全面、准确的认识。

声明:老杨才疏学浅,自知见识浅薄,惟愿与各位茶友共寻茶的真味。如有错漏,欢迎各位茶友雅正,老杨不胜感激。 欢迎各位茶友关注老杨的今日头条公众号(苏州老杨说茶)文章,有兴趣的我们可以线上线下同步交流。

不想得肠癌要注意什么?

肠道,其长度,约为身高的4~5倍,蜿蜒曲折。

近年来,肠癌高发,发病率以年均2%的速度上升,并且趋于年轻化。

“排便”时出现下面3种异常,肠道或已“病”变,最好去查一下肠镜!

异常1、排便习惯改变

这一点,比较容易发现,也十分容易被忽视。

以往,每天排便1-2次,无缘由的,排便次数增加,甚至出现腹泻、便秘。

此时,一定要高度警惕肠道病变,最好及时检查。

异常2、排便形状异常

排便后,多看一眼,对于健康来说,尤为重要。

人体正常的大便,一般此时呈现出圆柱形条状。

如果,发现大便条变细、或呈扁条状、槽沟状、细条状等。

此时,要需警惕肠道癌变压迫粪便所致,及时就医检查。

异常3、排便带血

这一点,十分容易与痔疮混淆,从而被忽视,导致更为严重的病变。

痔疮导致的血便,便血鲜红,附于粪块表面。

若是持续性、慢性带黏液便血,血色暗红,通常与粪便混在一起。

此时,要高度警惕是肠癌,及时检查确诊,切莫忽视拖延。

不想得肠癌,这4种肉少往嘴里塞

1、加工肉制品

每日食用100克红肉可增加17%的结直肠癌风险。

而每日只要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就可增加18%的结直肠癌风险。

2、烧烤肉

肉类烧烤的过程中,可产生两种已知的致癌物质——杂环胺(HCAs)和多环芳香烃(PAHs)。

这两种物质都可让肠癌发生的几率翻上几倍!

3、久冻肉

长期速冻的食物,导致营养物质的流失,肠道压力增大。

速冻肉也会容易造成微生物,细菌,病毒的污染。

食用过多,引起肠胃失调,代谢紊乱。

从而增加肠癌的患病风险,以及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发生。

4、半生不熟的肉

半生不熟的肉中很容易产生寄生虫,细菌,病毒。

如一些生鱼,醉虾,3分熟的牛排,或是不熟的米猪肉"等。

长期的食用,就是为疾病买埋下的"祸根"。

尤其是对胃,肠,肝脏产生极大的损伤和破坏。

预防肠癌,常喝3水

1、温开水

水,是使肠道保持清洁、润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喝水,可减少肠道有害气体的生成和排出,有益肠道健康。

温热的白开水,35℃-40℃,是最佳选择,胃肠最舒适的温度。

主动喝水,补充充足的水分,可使大肠保持清洁,能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2、黄苦苣根茶水

植物茶水,可润肠通便,排肠毒,预防癌症,效果更佳。

黄苦苣根,泡水代茶饮,可排肠毒,改善肠道菌群,润肠通便,预防癌变。

黄苦苣,是从欧洲引入国内的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其根茎药用价值高,用其泡水喝,对于肠道健康,十分有益。

相关研究表明,黄苦苣根富含菊粉,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保养肠道,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炎有不错的帮助。

还有研究显示,其提取物可促进有益菌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生长,从而改善肠道内微环境。

同时,还能清肠排毒,改善脂质代谢,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粪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利于粪便排出,增加排便量,预防和改善便秘。

因此,生活中,经常用其泡水喝,对于肠道健康,十分有益。

3、双耳汤水

黑木耳,含有大量植物胶质,可在短时间内,吸附残留于肠道的“毒素”,并将其排出体外,起到“洗涤”肠道的作用。

银耳,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和吸水膨胀,有利于粪便的排出。

二者煮汤饮,可促进肠蠕动,利于肠道排空,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肠癌,戒掉2习

1,戒掉久坐的习惯

长期久坐,缺少运动,是肠癌高发的因素之一。

司机、办公室白领等,经常久坐者,需要格外警惕肠癌的发生。

科学表明,吃完饭后,没有活动,或活动量太小,使得肠壁蠕动慢,延长有毒物质停留在肠道内的时间,从而增加了肠癌的风险。

长期久坐,会引起肠道蠕动减弱减慢,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在结肠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

再加上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环不畅,可导致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这些都增加了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2、戒烟酒

吸烟,喝酒,也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研究表明,抽烟的男性,患上直肠癌的几率,比不吸烟的高34%;抽烟的女性,患上直肠癌的几率,比不吸烟的高43%。

研究发现,大量饮酒,可能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并且,酒精,能促进结肠癌细胞的肝转移。

所以,预防肠癌,一定要戒烟限酒,切莫贪杯。

预防肠癌,多做两种运动

想要肠道健康,就要给肠道添动力,增强肠道的蠕动,才能更健康。

1、走路

走路,是预防肠癌,最简单方便的运动,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研究显示,常走路的女性,和几乎不走路的女性相比,得大肠癌的机率降低了31%。

2、慢跑

跑步,能够降低人们患结肠癌高达31%的机率。

即使每天跑10分钟到15分钟,也能够帮助消化系统运作。

预防肠癌,重视检查

肠癌的筛查,一定不要忽视。

尤其是,40岁以上的肥胖人群。

有肠癌家族遗传病史、肠道息肉、经常熬夜久坐的人,及时完善肠癌筛查。

40岁后,每年做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每5-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50岁后,每五年查一次乙状结肠镜/ 结肠造影/ CT结肠成像,每3年做一次大便DNA检查。

中国茶文化怎么样?

这么深厚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真的是瑰宝啊~

在茶圈里面,

“廖宝秀”三个字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

茶器方面有什么问题找她准没错,

她只要提供了回答,

一定是最靠谱的。

廖宝秀1979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

是器物处研究员。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约有2万5千件瓷器,

她埋头于陶瓷器中,一研究就是近40年,

“可以说这两万多件瓷器,我基本上都上手过。”

中国人饮茶史上许多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都是经由她的研究,才得到解答。

比如,古代人到底是怎么喝茶的?

宋代的“点茶”、“斗茶”,是怎么回事?

“煮茶”和“煎茶”,有什么区别?

唐人的“末茶”,如何变成了日本人的“抹茶”?

现代人的泡茶法兴起于何时、如何演变而来?

这些问题,她都通过详尽确凿的资料,

一一进行考证、核实。

今年年初,

北京故宫出版社出版了《历代茶器与茶事》,

是她三十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结集,

借此机会,我们和她好好聊了聊茶,

了解了我们祖先的传统,今人的传承。

清雍正 茶器一组

唐 茶器一组

自述 廖宝秀 编辑 石鸣

我最早是对陶瓷感兴趣,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后,一直都在研究陶瓷。陶瓷器里面有很多都是茶器,我自己喜欢品茶,对茶文化又有兴趣,所以就顺便研究了茶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约有2万5千件瓷器,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宫旧藏,大约有2万4千多件。

我不敢说这些瓷器我全部都上手摸过,因为有一些同样品类的器物,譬如说明代宣德年制青花缠枝莲纹瓷碗,可能有一二百件,我们只从里面选最好的来展览。但是清点的时候会上手。

可以说这两万多件瓷器,我基本上都上手过,有的不止一遍。

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青山水白地茶钟

明万历 斗彩花鸟纹提梁壶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日文导览。那是1980年代,那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不会明确说明,某个器物是作什么用途。

所以我常常会遇到客人问我说,这个碗是作什么用?是饭碗呢,还是茶碗?这个杯子是作什么用?是用来喝酒呢,还是喝茶?

所以最早的研究初衷,是想要了解清楚,这些器物原本的功用到底是什么,来解答客人的疑问,也是我自己的疑问。

清雍正 《活计档》书影

后来,我主要是看到了现藏于中国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养心殿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这是清宫的制作档案,清宫不管做什么,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东西,譬如说今天皇帝命令臣下要去裱一张画、用一个钉子,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就像流水账一样。

从这个档案上,可以看到都制作了哪些茶器,有茶壶、茶碗,也有茶钟、茶盘、乾隆茶具(茶赢、茶棚)等。

清道光 《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

北京故宫有一套各宫殿的陈设档案,就是说,各个宫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陈设了什么物件,都有一本档案来详细记录。

其中有一本叫做《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这个档案里记载的,全部都是存放在乾清宫端凝殿的器物。

溥仪出宫后,清宫善后委员会要清点故宫的文物,用《千字文》来为每一个宫殿编号,端凝殿编为“列”字号。

端凝殿陈设的“列”字号文物

“列”字号的陈设文物后来全部迁移到了台北故宫。这样一来,相当于文物的实物保存在台北故宫,记载实物的档案保存在北京故宫。

拿实物和档案一对照,我们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件器物的名称、用途到底是什么,其中哪些是茶器。

中国人的茶文化传统的发展,从有史可考的历史来看,有两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一个是唐代陆羽著《茶经》,这是一本堪称全世界最早的茶的百科全书,是对当时喝茶方式的一个总结,并且把茶文化提升到了“茶道”的高度。

另一个转折点,是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喝散茶,也就是直接用茶叶泡茶。现代人的喝茶法,正是近似这种喝法。

明万历四十年 宜兴窑紫砂时大彬款鼎足盖圆壶

明太祖的改革影响非常巨大,唐代以来流行了500多年的末茶、团茶迅速没落了。

以至于明代本朝的学者,读到宋代文献中“茶筅”等名词时,就已经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更不要说后世现代人对唐宋时期喝茶状况的陌生了。

可以说,茶文化的变迁,和茶制有紧密的关联。茶的制法改变了,喝法也就改变了,饮茶使用的器物——茶器也跟着改变。

这也是我从器物入手,研究茶器文化的一个好处。你可以从器物的造型入手,结合古代典籍、绘画,一步一步反推过来,复原古人制茶、喝茶的步骤、场景、方法。

唐 骊山石茶器一组十二件

唐《宫乐图》,描绘宫廷仕女们饮茶、饮酒、听琴

唐代人如何喝茶?唐代人喝茶,常常以“碗”、“瓯”、“盏”为度量单位,而不是现代的“杯”,这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唐诗里读到,茶在喝之前,要“焙”,要“碾”,这都是指什么?

其实,陆羽《茶经》里面,对这些问题都有非常完备的记述。这部书三卷共十章,对于如何采茶、如何制茶、有哪些茶器、如何煮茶等基本问题,都是专列一章来讲述。

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

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

《萧翼赚兰亭》线绘图

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

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

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

碎茶和碾茶

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

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

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因此,唐宋诗人常以其象形,将二者合称为“圭壁”。

唐诗中“圭壁相压叠,积芳莫能加”,描绘的就是把饼茶碾成末的过程中,散发出茶香的场景。

唐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唐 白釉印花茶碾

到了晚唐,圆形饼茶又被称为团茶。可以看成是后来宋代兴盛的团茶的先行。

专供北宋宫廷的龙凤团茶,是在精制好的团茶表面加印龙凤图案,价值极其珍贵。

欧阳修在朝廷里做官做了二十年,才被皇帝赏赐一饼,还是四个人分。

大凤团及小龙图茶图

传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茶制和茶风,又发展出了自己的变化。其中,和唐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宋代发展出了“点茶”。

同样是喝碾好的茶末,在“打茶”(搅拌茶末)这一步,唐代的喝法是把茶末投入到烧着水的茶鍑中,在茶鍑里搅拌,再把搅好的茶舀入茶碗。

到了宋代,变成直接在茶碗里搅拌——茶末不是投入茶鍑中,而是事先放在茶碗内,向茶碗内注入沸水,再使用茶匙或茶筅在碗内搅拌,最终成为一碗待饮用的茶。

这种喝茶法称之为“点茶”,“点”,就是注水的意思。

因此,从茶器上看,唐代的茶碗多为宽口,约15公分,碗身较浅,因为是从茶鍑里面把搅拌好的茶直接舀过来。

可是到了宋代,茶碗的高度就升高了,因为是在茶碗里打茶,要防止茶汤在搅拌的过程中溢出来。

左为宋代茶碗,右为唐代茶碗

正是因为有了“点茶”法,在此基础上,北宋中期以后兴起了“斗茶”。

“斗茶”斗的主要就是点茶时“点”的水平。

就像我们今人打鸡蛋一样,用力击打蛋液,会在蛋液表面形成一层泡沫。“点茶”的时候,用力击拂茶汤,同样会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层茶沫,宋人称之为“汤花”。

击拂茶汤的时机、力度和手法,都会影响这层汤花的形状和密度。

京都建仁寺“四头茶会”上的点茶

斗茶时,有一个标准叫做“咬盏”,指的是茶沫汤花在茶汤表面形成均匀一层,覆盖整碗茶汤,和碗壁不分离。

如果汤花不能覆盖盏面,现出茶汤,斗茶便落了下乘,宋人称之为“云脚散”、“水脚散”。

苏东坡曾经写诗道,“水脚一线争谁先”,描绘的就是斗茶的场景,看谁的茶末汤花“咬盏”的时间长,能坚持更久。

左为咬盏,右为“云脚散”、“水脚散”

北宋时期,“斗茶”曾经风行一时,成为一项人人热衷的狂热赛事。范仲淹写了一首《斗茶歌》,脍炙人口,里面讲到,斗茶斗胜者,可“赢得珠玑满斗归”。

“斗茶”的盛行,也影响了人们对茶碗的审美。

陆羽《茶经》里面讲到,青瓷类冰,白瓷类雪,是所谓“冰瓷雪碗”。在宋代,平时喝茶时,仍然沿继唐代,使用“冰瓷雪碗”。

然而,斗茶的时候,讲究茶色以白为贵,所以要使用黑釉茶碗,因为深色的釉色能够充分地衬托茶色。

北宋 建窑黑釉兔毫茶盏

宋 建窑黑釉鹧鸪纹茶盏

因此,黑釉茶碗——也就是日本人说的天目茶碗——在宋代大大流行起来。

其中,建窑紫盏又最受推崇,并发展出一套讲究“兔毫”、“鹧鸪”、油滴、曜变的体系。

宋 建窑黑釉窑变(曜变)斑纹茶盏

宋 建窑黑釉鹧鸪(油滴)斑纹茶碗

这种审美偏好以及宋代的“点茶”法,后来流传到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说,日本的末(抹)茶道和煎茶道,继承的正是唐宋时期的饮茶传统。

日本明治时代 煎茶提篮茶器组

明·仇英《东林图》局部,描绘了明代文人品茶场景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团茶的制作工序劳民伤财、耗费奢靡,下令废团茶,改喝叶茶(散茶)。

这是我们茶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变。从此之后,中国人喝茶的方法,就从唐宋以来的打茶、末茶,改为了泡茶,延续至今,已500多年。

明永乐 甜白茶钟

明嘉靖 白釉暗龙花茶钟

喝饼茶、团茶时必不可少的器具——茶臼、茶碾、茶磨、茶罗、茶筅、茶勺等等——都消失不见了。

茶碗的尺寸也开始变小,明、清的时候,喝茶用的茶碗口径是12公分,茶钟口径是10公分。

因为不再需要打茶,为呈现茶沫汤花效果的黑釉茶盏也不流行了。

明代新兴的泡茶器皿是宜兴紫砂或者朱泥茶壶,以及白瓷茶钟(茶杯)。这种壶、杯的基本搭配组合,一直沿用至今。

明 宜兴紫砂梨皮壶

因为泡茶法是直接把茶叶投入茶壶,用沸水冲泡,那么茶壶的材质、大小、好坏,都会影响茶味。

因此明人特别讲究茶壶,认为紫砂壶最好,“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喝茶的茶杯则讲求用白瓷,因为白瓷能看茶色。

明代绘画上面画的茶器,大部分都是白瓷茶杯,也有不少是青花或者五彩,但是内壁大多是白瓷,就是这个道理。

明·唐寅《事茶图》局部

到了清代,茶的饮法和茶器形制基本都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变化。

不过,康雍乾三朝皇帝非常爱好饮茶,清朝最盛时期的茶器,在釉色、装饰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譬如说珐琅彩瓷,以及一些单色釉,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花卉纹茶碗

清雍正 珐琅彩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

清雍正 霁青茶壶

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长春绿地茶碗一对

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双喜白地茶壶一对

清乾隆 磁胎画珐琅彩西番花黑地茶钟

廖宝秀

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很早就在致力于推广传统茶文化。1984年,我们曾经出版了一本《三希堂茶话》,专门介绍了茶的历史。我写了第一篇谈茶的文章《茶的冲泡方法》,介绍了如何冲泡台湾绿茶、青茶、红茶,细说了常用的茶具。

2002年,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策过一个展览,叫做《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

为了准备这个展览,我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不少上述谈到的问题。做这个展览之后,引出了更多的关于饮茶史方面的问题,我从此之后就有做不完的研究。

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会去查很多资料,没有找到根据的,不能随便定名,因为没有把握。经过切实的考据之后,史料、实物都能对应得上的,我才敢下结论。

明《十八学士图》

比如我最近看古画,发觉古画里面,茶席上面的茶食大部分都是新鲜水果,而不是像我们今天习惯的这样,是干果和点心。

明代的茶书里面,讲到茶器用具的时候,有一种用具被包括在内,就是“运锋”,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水果刀,用来切水果。这个很有趣。不过我现在还没来得及深入去研究。

从我的研究来看,清代的茶人似乎没有明代那么多。明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江南一带,都很爱茶,写了很多的茶诗,画了很多的茶画。

这些明代江南文人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影响了乾隆皇帝。

乾隆茶舍试泉悦性山房遗址

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回京以后,就模仿无锡的竹炉山房,在玉泉山静明园复制了一间“竹炉山房”,又在香山盖了一个“竹炉精舍”。

他访问了苏州的“寒山千尺雪”,回京以后,在不同的地方盖了三个“千尺雪”。

这些茶室空间,他陆续盖了将近20个,装潢简洁素朴。

里面放置的,是他个人专用的茶器,也和清宫惯用的华丽彩瓷不同,用的是素雅的宜兴茶壶和竹茶炉。这都是遵循明代江南文人的趣味。

清乾隆 青花、描红三清诗茶碗

他还谕令调配“三清茶”,“三清”指的是梅花、松子和佛手,其实是一种无茶之茶。喝的时候,有时会加入真正的茶叶,比如龙井。

他还有一种御制的茶叫“荷露茶”,指的是泡这种茶用的水,必须是荷叶表面收集的露水。

我从典籍里面把“三清茶”的配方、制法复原出来,如今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享用这种茶了。

明·文征明《茶事图》局部

201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位于嘉义太保的南部分院做了一个茶文化的常设展,叫做《芳茗远播——亚洲茶文化》。在这个展览上,我根据明代文征明和陆师道的茶画,复原了一间明代的茶寮。

明代很多文献里面都提到说,一人品茶得神得幽,两三人品茶得趣得味,七八人喝茶那就叫施茶,不叫品茶了。

因此,我在展览上摆了一个现代茶席,上面只有四个杯子,这个理念也是来源于明代人。

廖宝秀根据古画复原的明代茶寮

我觉得,今天人的生活跟古人的生活其实没有两样,我们只是古人生活的延续。

我相信,所有爱茶的人都各有他偏好的项目。我自己研究器物,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研究、我的工作可以一起结合。所以我也非常感恩,我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部分图片来源:故宫出版社

喝普洱茶真的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吗?

是的,普洱茶只要坚持喝,一定对身体有益,我们不去说普洱茶能治这样那样的的病,至少普洱茶是一款让人喝的健康饮料。喝普洱茶对身体有益也需要有几个前提条件才能有益健康:

第一喝浓茶伤身体(很多人对普洱茶的不了解一说是普洱茶就说可以煮来喝,甚至把熟茶煮的黑黑的过浓厚了,这样自然对身体没有好处,还有人拿着新生茶也去煮,这样都是错误的理解,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够煮来喝)

第二喝品质茶的普洱茶对身体无益(普洱茶市场还是比较混乱,不管线上还是线下,我有试验过线上一款1998年的还是中茶这些品牌的老茶才卖几十块,喝过后明显感觉不对,第一棉纸做旧第二有可能就是走湿仓,这种茶喝了自然对身体没有好处的,喜欢普洱茶的朋友一定要记住购买普洱茶一定要先品再买,尽量选择信任的人去买。)

总结就是喝茶要清淡适中才有益健康,原料一定要喝到品质好的,至于其它因素比如是否古树,是否台地这些就不要纠结,至少你喝的是一款干净的茶。

喝茶为什么不能喝烫的?

谢谢邀请!

吃什么都不能吃烫的!!茶也一样。这是一个人饮食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人应该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文化素养。

为什么茶不能喝烫的呢?我简单地从三个方面来与大家讲:

(一)基本生活原则。

有些人说喝烫茶会引起口腔癌,食道癌,说的惊涛骇浪,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生怕别人不知道,生怕别人不理会,看似很好心,很真诚。实际上,人们生活中没有一个人会随便去吃烫茶,就是茶很香,吸引人,但是很烫,也是决不敢喝的,一定会先凉凉一下,或者是吹吹口风凉点再喝。这是茶不能喝烫的的基本生活原则。

(二)基本生活习惯

我们平常泡茶确实是用很烫的开水,这样茶香才会逼出来,让人心旷神怡,并且趁热就着茶香茵蕴之气,分几小口,慢慢的品尝。决不会也决不允许趁热牛饮,导致烫口烫舌!喝茶时,喝茶的人应该是优雅的,牛饮不但会让自己受伤,也会让别人看着不爽,笑掉大牙的。这也是茶不能喝烫的基本生活习惯。

(三)基本文化理念

茶文化是文雅的,讲究的是“和敬怡真”的茶道思想。喝烫茶肯定是不“和”的!只有温茶,才是和的,这是温和的茶才能合口的原因。喝烫茶肯定是不“敬"的!很多时候,热(烫)茶是用来敬天敬地敬人的,待凉了,茶才允许品尝,才能饮用。喝烫茶肯定是不“怡”的!烫着嘴了,一定是一件不高兴的事,痛苦不说,还是别人的笑料。喝烫茶肯定是不“真”的!喝烫茶只有烫辣味,茶的真香被烫辣气掩盖了,真味出不来,尝不到“真”味实在是很遗憾的事。

当然,别人硬要喝烫茶也是没有办法的,由着他,让着他,看着他就是。后果自负!

一一喜茗堂龙新久

2019年3月24日

生活中有茶,茶中有健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