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名字的由来,中国是谁最早发现的茶
茶叶名字的由来,中国是谁最早发现的茶?
感谢悟空问答平台!本号致力于名茶推广,生态茶推广,古树茶推广,茶文化传播,茶叶知识分享!
微信公众号:#茶客365网#提供选原产地有机茶,基地+网络+分红+分享模式!
纵观茶叶历史归结出几个传说:
云南凤庆县发现3600年古树茶树,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才是茶叶的发源地,是谁最早发现茶的?
神农氏,神农到底是什么,一个部落的称呼?还是从事采药治病的职业?还是本人的名称,查阅百科,维基解密,搜狗等均没有详细介绍,我们大概理解为一个叫做神农的职业吧。
神农在尝百草的时候偶然发现一种叶子能帮助消化而且还能解毒,古人吃猎物容易上火,造成消化不良,喝过这个叶子就可以感觉浑身舒服,这就是茶叶的最初发现它的作用和功效。
还有就是传说,在远古瘟疫横行天下,人到深山躲避,到处找草药来避瘟疫,有一群人在大树底下烧水,偶然树上飘下几片叶子,大家看到叶子在水中有颜色,端起来水来一喝有香气,喝后浑身舒服,就把它用作解除瘟疫的良品。
通过这样的传奇,茶叶在云南被发现的几率是大的,还有云南石佛洞文化的发现,几千年以前,濮人在洞内制茶的记载。更有凤庆几千年古树茶树的认定,茶叶应该是从云南临沧地区开始的。
后人又有陆羽茶圣,把茶叶制作公益更深刻的研究和发扬光大。
还有一种传说就是药祖在桐君山发现的茶叶,没有历史记载,只是传说。
最早的茶叶是什么茶,当时大概是绿茶的多,后人把叶子晒干符合普洱茶生茶的制作工艺传承,晒青绿茶,大叶晒毛青普洱茶。
俞大娘船队?
因为这个船队的主人叫做俞大娘,她是一个茶叶商人。
大历贞元年间(公元766—805年)富商俞大娘有大船,这种船称“俞大娘”
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每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陆羽《茶经》一:茶之源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主要讲的茶的不同名称和称为,以及不同地域对茶的叫法.
这里面有几个重点:茶的科属,是归在山茶科;它的外观、叶形呢,有常看到的椭圆形,也有松针那样的针形;它经过焙制后则为茶叶。其实,茶叶焙制的方法出现得较晚,最早我们的先民是把茶叶摘下来生吃,然后是拿来煮汤,再后拿来蒸,蒸青茶,最后才出现炒青茶。
第二个字特别少见:“槚”,是茶的别名。《尔雅?释木》曰:“槚,苦荼。”就是味道苦的茶称作槚。晋代郭璞作注说:“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晋代,大家吃茶的方法还是煮,把它煮成菜汤那样。
这里教大家认一个字,“荼毒生灵”的荼字,大家都会读。荼是一种苦菜,味道很苦的野菜,由此引申,凡是让我们很难过的,就是荼毒。我们今天看到有些茶楼里面“茶”写成“荼”字,荼是茶的古字,还得读茶音。宋代杨万里说:“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茶的苦味还没喝完,即回苦为甘,觉得滋味太美了。这话很形象地讲述了茶先苦后甜的回甘特色。清代顾炎武也曾考证说:“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郝懿行《尔雅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槚作为茶的别名,最早的茶叶罐就叫做槚笥(sì)。在出土的汉代墓葬中有槚笥,说明在汉代就有专门存放茶叶的器具。
再看“蔎”,这也是茶的别名。陆游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不知道四川人今天是不是还有将茶读作蔎的。
我们再看“茗”字,大家经常在看到茶字的同时看到这个字。那么到底“茗茶”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多年。我说茗就是茶,茶就是茗,写什么茗茶不是多余吗?不过这在文法里是说得通的,因为茗一般指茶芽;又有所谓“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中唐诗僧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诗“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句,就是指看茶归。
最后一个字,“荈”。这是一个现在基本上不再用的字。我有一位在西安的朋友,喜欢茶,也喜欢写诗,基本上每一首诗里都会写到喝茶的事情。因为“茶”在音律里面是读平声的,要用到仄声字的时候,用“茶”就不行了,“茗”也不行,他就喜欢用这个荈字。宋代王安石《答冲卿》诗“破瓜青玉美,浮荈白云香”句,也是用这个字。荈一般指晚采的老茶。总之,槚,荈,茗,茶,荼,蔎,都是一样东西,都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茶。
为什么有的叫中茶有的叫中粮?
中粮是总公司的名字,中茶是中粮旗下做茶叶的
到底是单枞?
感谢邀请,我是秘闻君,你想了解秘闻野史都在这里,记得点击关注哦
“单丛”和“单枞”哪个对?
你还未必真的懂 。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茶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开始制作、饮用茶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而茶也成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而现代要论将中国传统茶道发扬的最好的,非潮汕地区莫属。潮汕人喜欢茶、爱喝茶、以茶会友、以茶论道的文化深入人心,甚至在网络上成为人们的一种趣谈。
而潮汕茶文化中蕴含着一颗明珠,非潮州单丛茶莫属了。它已经成为潮州最亮眼的名片之一。
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单丛”“单枞”这样两种说法,那到底是两种说法都对还是有一项其实是被长期误用的呢?
事实上,这两种说法并不是都对的,而是长期以来被人误用导致的,这种错误不仅外地人会犯,连潮州本地人也有分不清楚的。
“单丛”似木却非木许多茶叶商铺,用了“枞”字,其实是望文生义。茶叶是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但并非需要“木”字旁。
从潮汕话入手研究,“丛”在潮语读“层”,意为聚集,如人丛、草丛等。也有做量词的用法,专指丛生之物,如白居易《买花》诗:“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的“丛”的意思就类似于棵、束、株。
而“枞”,在潮语中读作“宗”,在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读cōng指的是常绿乔木冷杉,也就是常说的圣诞树。读zōng,指的是地名,即安徽枞阳。
单丛是潮州凤凰茶产区对成品茶进行等级分类的专称(包含单丛、浪菜、水仙等)。其命名的缘由是,其采摘及加工的全过程需逐棵(潮人称“丛”)单独进行。又因为成茶的香型不同,故有“群体单丛”“黄枝香单丛”等名目。两相比较,“丛”才是符合本意的正统写法。
凤凰单丛和工夫茶更配哦现在中国,南方人更喜欢品茶饮茶,江浙喜碧螺春,福建喝铁观音,台湾人品冻顶乌龙,但唯有潮汕的凤凰单丛更适合搭配潮汕工夫茶。
凤凰单枞茶属于乌龙茶中的上品,其茶叶嫩绿,苦涩低,素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鲜。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目前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等地最为流行,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发展,苏东坡有诗赞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可见饮茶用心工夫之深。工夫茶从器皿的选择、茶叶的选用、用水的择取、水温的把控、冲泡的次数技巧、喝茶的礼仪等都有讲究。
讲究的工艺配上佳品的茶叶,二者既相得益彰,又不冲突,堪称绝配。
各位喜欢茶文化的读者千万记得哦,“单丛”才是正确写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