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经,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茶道经,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文藏来答】从一组图片中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18世纪,广州口岸兴起了一种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而创作,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兼具艺术与商品双重性质,被称为“广州外销画”的绘画作品。每幅画面展现一道生产流程。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乾嘉之际的纸本水粉制茶图,共12件,逼真写实地展现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加工到装运、销售的全过程,为西方世界提供了直观准确的图像资料,因此制茶图一经出现就成为广州外销画的热门题材之一。下面作逐一介绍。
图1
锄地(图1):画面中,三五茶农正在开垦荒地,平整土壤,扩建茶圃。这幅画面印证了茶树的生长与土壤、地势的关系密切,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砾质、砂质土壤中生长。山边有阳、树木蔽荫,阴阳调剂的茶圃更适合茶树的生长。
图2
播种(图2):茶树需播种繁殖,“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画面中的茶圃正是栽种在平地之上的,每隔一定的间距,都开挖出一条沟垄以排水。几位茶农站在沟垄处,有的撒种,有的施肥,甚至每个茶坑撒播的茶籽数量都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
图3
施肥(图3):及时除草施肥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晴天锄过后,用米泔水等肥料浇地会更好。画面中一位茶农正在从屋舍庭院的瓦缸内舀出泔水,两位茶农已经将装满泔水的木桶从屋舍挑到了茶园,另外两位则正手握长柄木勺逐株施肥。
图4
采茶(图4):采茶女头戴斗笠采摘新茶的画面,可以从屈大均《广东新语·食语》:“大妇提籯,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的描述中得到最佳诠释,此外,各地采摘茶叶的时间因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故采茶时间也有不同。广州采茶以早春为宜,武夷茶则以清明后谷雨前采摘为佳,这段时间采摘的茶叶称头春茶,“立春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采茶时宜晴不宜雨,“雨中采摘则茶不香,须晴昼采。”
图5
拣茶(图5):新采摘的茶叶要拣去老叶、枝梗、碎屑,拣茶这一工序一般也是由妇女和儿童来完成,故画面中男子挑来待拣之茶,一位女子托箕前行准备拣茶,另外两位茶女则正站在茶棚之内,折梗取叶,拣选良茶。图6
晒茶(图6):又名晒青。清初王草堂《茶说》:“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每筛以半斤至十两为度,候叶软便翻一次,晒至叶上枝软方移置架上。”画面中经茶女拣选好后的茶叶均匀放在竹箩之内,一字排开,日晒杀青,一茶农正在逐一翻捡,均匀晾晒。
图7
炒茶(图7):新采摘的茶叶香气未透,还需借助火力,才能使茶香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此幅画面中一人正在添柴控制火候,其他茶工则双手置于炒锅之内,快速急炒。茶棚之外,茶庄老板正向订购行商展示新茶品质。
图8
筛茶与揉茶(图8):炒好的茶叶要放在竹箩之内,摊薄冷却之后,反复筛选,轻轻团揉,然后再次下锅,文火焙干。炒后重揉的茶叶,茶汁更容易泡出。团揉时力道要轻,才不至产生碎片和粉末。画面中炒好的新茶薄摊于竹箩之内等待冷却,男子揉茶,女子手持竹箩,筛选茶叶。通常茶叶要用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选多次,以分粗细,即便是粗茶也要筛选13次。
图9
舂茶(图9):有些品种的茶叶,经过晒青、揉焙等工序后,还需将茶叶舂匀舂细,做成茶饼。有经验的茶工会将茶叶分类,按粗、细、老、嫩依序倒进木碓中,力道刚中带柔,直至将茶叶捣成细腻均匀的茶浆,然后用篾箍将茶浆定型,置烈日下曝晒一天,待水分稍干后放阴凉处风干,脱箍后,茶饼便成型了。画面中一茶工手举木椎用力舂茶,部分茶浆汁液还迸溅到茶缸外壁,定型好的茶饼正在烈日下曝晒,一女子手托一箩晒好的茶饼正准备放回屋内阴干。
图10
装箱(图10):茶叶加工完成后,由包装工人装茶入箱,准备启运。不同等级的茶叶配置不同形制的茶箱。一般茶箱经木匠制好后,由铅匠包边,再用席子包好,藤条扎牢,为长途水运做好充分的防潮、稳固措施。画面中两位木匠正在包裹竹席,制作茶箱,另外两名包装工人正在装茶入箱,一手持烟斗的红顶商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密切监督茶叶包装的质量。
水运(图11):经广州口岸外销的茶叶主要来自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其品种主要有红茶和绿茶两类。茶叶从产茶地运往广州的路线有很多,最便捷的方式是内陆河运结合陆路运输。我们从画面中看到包装密封好的茶箱整齐地码放在岸边,船工驾着竹筏,撑着长篙,满载着茶叶准备启程。
图11
茶行(图12):茶叶经过长途跋涉运到广州后,行商需要对茶叶重新进行翻炒。即便是茶叶在产茶区加工时已经炒制过,重新翻炒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为了去除运输过程中所受的潮气,另一方面也会根据外商的要求,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比如将不同的茶叶混炒,使之具有特别的风味,或者加入花香,制成适合西方消费者口味的茶叶。此外,各种口味的花熏茶,则几乎全部是在广东地区加工制作的,如当时颇为热销的“橙香白毫”、“香片”或“熏香珠兰茶”等花熏茶,多产于广东台山及其附近。
图12
加工好的茶叶,由装茶工人再次装箱,为了尽可能多的装茶入箱,装茶工人往往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为的是把茶叶压实,不留一点空隙。茶箱装好后,油漆工要在茶箱上涂饰一些花卉纹样作装饰,并书写茶叶名称,茶箱编号,茶行商号等文字信息。过秤称量后,船工驾西瓜艇或驳船将茶箱运到停泊在黄埔港的西方商船上。在这幅画面中,为数众多的装茶工人正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压实茶叶;两位漆工在已装好茶叶的两只茶箱上用毛笔蘸墨书写“熙春”茶名;三名茶工负责称量重量,账房先生端坐于八仙桌前细心记账,桌旁小童研磨观摩。八仙桌上除砚台和账簿之外,还有一个西式笔盒,上插有一支鹅毛笔,供西方商人签字确认之用。不远处,一位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男子正与行商谨慎交谈,并准备接过行商递上的鹅毛笔签字确认,完成这笔茶叶交易。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套12件纸本水粉制茶图,为清朝乾嘉时期广州佚名画家绘制,每幅画均纵34、横45厘米,尺幅大,画工精细,是同类外销画题材中的精品之作,十分难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组外销画逼真写实地以图像形式纪录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种植、采摘、加工、收购到出口的各个环节,极大满足了西方客户希望了解中国茶叶生产过程的好奇心。
原文作者:白芳原文来源:《收藏家》2016年11月刊《南粤茗香飘四海——从清代外销画看广州的茶叶出口》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那为何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很少?
(大家好,我是专注于中俄文化交流的孙新,为你解答有关俄罗斯的方方面面,期待关注。)
俄罗斯是茶叶消费大国,近几年,每年的材消费量都在18万吨以上。
它的茶叶主要是从印度和斯里兰卡进口,俄罗斯主要进口审查,然后在国内自己加工,俄罗斯每年的总的产茶量能达到200多万吨,除了自己消费之外也出口到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
嗯,我觉得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非常少的原因是:
一个是中国的茶叶成本比较高,中国是产茶大国,有悠久的生产茶叶的历史,从种植到制作茶叶,一整套工艺都是比较专业,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而制作出来的中高端茶叶,俄罗斯市场接受度不高。
第二个是为了拉动国家的制造行业发展,俄罗斯近几年鼓励进口新茶、散茶,而不鼓励进口成品茶。对进口新茶的关税降低至5%,但是对进口成品茶的关税增加到20%。,对于中国茶商来说,出口新茶或散茶是不划算的,四斤新茶出一斤成品茶,一斤成品茶的价格要比一斤新茶的价格贵几倍甚至几十倍,出口成品茶,才是对中国茶商有利的。
第三个是印度或斯里兰卡的茶叶成本比较低,而且属于热带地区,茶叶的种植收获季比较短。可以为俄罗斯提供大量的货源。
你们对我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喜欢的点右上角关注哦,我们的头条号“孙新娜塔莉”会持续带大家看遍俄罗斯的社会百态。
一期一会是属于什么茶?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绍鸥(武野)流之义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后经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里千家)、速水宗达等人传修,进一步发扬。一般认为,此理在《山上宗二记》记里表述的较清楚,但不拘于此,其他如《细川三斋茶书》(细川忠兴)亦有说明。后,因为富于禅理,成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
一期一会,字面上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融会到茶道的仪式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时使亭主和主客、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使参与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达到更高的状态——冥想中的涅盘。这,是一期一会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百多年前大将井伊直弼诠解道,“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此乃为‘一期一会’也。”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 “一期一会”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
普洱茶要放几年才好喝?
拿到一饼自己喜欢的普洱,对于一些茶友来说欢欣雀跃的同时,亦伴随着“这款茶要放一放吗?什么时候喝最合适?”等诸多苦恼。确实,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让很多人误进喝老茶的怪圈,总觉得普洱茶放一放更好喝,但是这个“放一放”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经过存放仍有品饮价值且“越陈越香”的普洱茶,需同时建立在优质的茶树原料、到位的加工工艺和良好的仓储环境这三个方面之上。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原理是在存放期间有发生酶促氧化作用、微生物作用这两种作用。酶促反应是指茶多酚氧化,茶汤颜色变深口感涩度减弱甜醇感加强的过程。微生物活动作用是指难溶性茶叶多糖类物质发生裂解变为可溶性糖类同时蛋白质也发生降解游离氨基酸增多,使汤质变厚、喉韵加深、可溶性能量物质增多的过程。
根据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原理可知,要满足酶促和微生物这两大作用,首先原料必须要优质不然无法给这两大作用提供茶多酚、蛋白质、多糖等基础物质。
其次工艺必须到位,特别是杀青环节,杀青不足造成普洱茶提前氧化过度的茶,由于活性物质(糖苷类)被大量氧化,微生物缺乏养料,越陈越香的潜力也被透支了。
最后那就是仓储了,普洱茶陈化过程中涉及微生物的活性,那么整个过程中湿度、温度都很重要,这两样指标不合适就会造成有害菌的产生,不仅会影响茶的品质而且严重的话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如果不能满足以上三种情况,建议不要存放。现实中好原料和工艺到位的普洱茶不少,很多茶友都能买到,难度在于仓储,一般的家庭存茶即使能依靠抽湿机和空调控制适宜的温湿度但是往往因为茶量不够多,存放的普洱茶出现香气和口感都较发散的情况,没有了一开始的惊艳。
排除原料、工艺和仓储这些客观因素,一款普洱茶要不要放一放则是取决于个人的口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倾向和喜欢的口感,有些人喜欢清香鲜爽有些人喜欢陈香醇滑。
普洱茶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些品质特征,普洱生茶随着年份增加:香气的变化由清香逐渐转化为花香、蜜香、木香和药香...口感的刺激性也越来越弱,由一开始的苦涩甘爽逐渐转化为甜醇、稠滑...寒凉的茶性减弱逐渐转温和。
普洱熟茶方面,建议至少存放三年再品饮,如果仓储条件成熟在一定时间内越久越来,随着时间的加长可以弱化堆味、稳定菌群、茶汤更顺滑。
综上所述,普洱茶放多少年才好喝是没有确切答案的,每个年份的生普都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决定一款茶要放多久的是这款茶的原料、工艺、仓储条件和个人的口味等。
喜欢香气较清扬口感较鲜爽刺激的茶友可以不用追求越陈越香了,随时都可以喝,因为经过时间转化出来的陈香也许就不是你喜欢的,身边也确实有不少这种类型的茶友,觉得中后期的生普带着一股腐烂木头的味道。而且,储存越久品质越差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颇有风险。
另外一些喜欢香气沉稳,追求口感醇滑度和体感的茶友,如果茶好、条件成熟的话,可能时间会带来惊喜,如果茶量多的话可以每隔两三年拿出来品鉴试喝,见证其一路的变化不失为一件有意义有乐趣的茶事。
老子说的道?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唯物主义者,是实用主义者。医易同源,医道同源,源的都是圣人近取的诸身,远取的诸物。
中国古代圣人之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国古代圣人积功累德的成果,是中国古代圣人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是经过成千上万年反复实践发现的真理,他们是《易经》的“十年乃字”之言,是《黄帝内经》的“臣斯十世。此之谓也”之言,古人对言的严谨要求可见一斑,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反复试验取得成果又差在哪里呢?黄帝弱而能言的言,绝不是会说话怎么简单,而应该是立功立德之言,真理之言。古人对言的资格要求又是严格的,有成就、有伟绩圣人才能够言,连孔子都自认为没有言的资格,就只能是述而不著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圣人之言传承的载体,经过成千上万年都能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面有科学的东西,也有科学以外的东西。我们这个世界上被认为能力最强,可以毁灭地球数次,科技最发达的美国,目前也还不能造出一片树叶,一粒米。我们不能认识的世界,“虚”的世界,比“实”的世界,我们可以感知的世界,更大、更广,庄子才有“知也无涯”的感叹。人们正常见到的、已经认知的世界之外,是更宏大的世界,更微观的世界,我们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还是十分有限的。人的正常视力可以见到的光之外有红外光、紫外光、X光等;人的正常听力可以听到的声波之外,有超声波、次声波。现代科学从实验开始研究,找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看不见的“虚”对“实”的影响功用,实事求是,其中也有求得“虚”如何对“实”产生作用的方面。象启文明,中华文明由象而启发。中国传统文化是唯象的。“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谓之象。”,“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玉篇》:文,章也。《易·系辞》:物相杂,故曰文。《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这些解释中,我们看见“文”的含义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体,是有生命的,能够随天、地,随季节变化的而显现,把自性宣发出来,含有生长生活信息,生殖遗传信息,与我们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的基因具有共同的性质,“文”应该就是古人对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基因的称谓。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道是生命体的性元,生殖遗传信息,文的化生,与生存环境协同的生化过程,安生才能够立命,生命体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法自然而化。文化既与物的先天种性,元的性、质因素有关,即与先天之本有关,与遗传有关,易经谓之“泣血涟如”;也有后天的得到天的因素光照、四时寒暖有关,与地的因素地能够提供的水、矿物质、营养物质有关,还与物自身获得这些的能量、物质的能力有关,即与后天之本有关,易经谓之“泣血玄黄”。寒暑燥湿风火,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物的化生有多少,气味有厚薄,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合而成就本草,本木物之性味,神农本草讲的就是草所本的性味。太一是世界的自性存在,一物的文理结合后,共同归向于太一,即在天地太一自性之道之上,再加上一物自性文、理的宣发。德是生命体性元,基体,生殖遗传信息,文的率性程度,善化程度,完美状态。 道是来自父体母体二元的文合化而确定的新的生命体一元的文的文化与运化,道可道,万物,所有的生命体都是道化的结果,都是文化与运化共同造就的,是生殖遗传信息与环境协同的成果。“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杂物撰德,辨是与非”。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是万物,是所有生命体的必由之路,个生命有期有限,因而生命体的道非恒道,永生,万岁只能人类的梦想。皇帝的万岁就只能是一个笑话。种群的生命又是可以通过生殖遗传延续的,生生不息的,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生生化化,品物咸彰。道化的生命体同类而个体不同则名同,代不同名不同。父母子女不同名,名可名,非恒名。文以载道。自然造化万物的能量广大悉被,它的能量潜藏在万物之中,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它的造化中,一意真诚就在人身之内。文而化是天地之间,森罗万象、芸芸众生,生息运动变化的一种动机、反应及成就。文与化是一切道与德的根本及灵魂。文从质上来看,由性情之中达道之理而生就,是得,是德。它的道之德是宇宙之间运化万物的能量,物质与性、理是元精的生长生殖遗传信息,情是性与理、虚、实相合的表达即命。苏轼讲“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每个人的相貌,其实都暗藏玄机,与你个人的性理、命运相关。这里所说的相貌是包括了五官、身形、气色、骨肉、皮肤润泽等方面在内,人体的所有细节组合成的整体。这些细节就像密码一样,能够帮助我们解读人的性理、命运。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据《大戴礼记》记载:“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尧、舜、禹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已经开始通过观察人的面貌、气色、语言、声音、身形来选拔人才。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的神相鬼谷子。道生万物,形现、质成而有器物,有生命体,其介质是物性。“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万物包括人类起源是天之所造,物各有其性,其性是天的一部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有瓜性,豆有豆性。人、物立于天地之间,而操有各自必化之形器。人得天德、地德、祖德之阴,受五行气全,则形器完整,身形匀称,气色与形相宜,骨肉相适,声商音清。这就是所谓坤元合德机缄通,器物有形、有质成而现象。法阴阳,合术数,效仿治水的上善之行,成就无为的上德,使生命体尽善尽美,尽天年,是人类,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的切实目标。不揣冒昧,老子所讲的“壮虫”可能是古代的修真者,认识的,发现的,对我们现代科学称之为染色体的形象描述。染色体含有的生殖遗传信息是万物,是所有生命体生化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性状的根本,依据,内因。古人按性状,把动物分成五虫,毛,羽,裸,介,鳞。楚简《老子》对“道”的表述是:有壮虫成,先天地生,夺揫独立,不孩(改)后矣,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虞强为之名。曰大,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揫(jiū)”,《尔雅·释诂》聚也;《马融·广成颂》揫敛九薮之动物。“夺揫”就是将聚集起来的东西驱散。“孩”,楚简作“亥”,“不孩”表示“道”是自生,在有天地之前已经存在了,不知谁生了道。“后”指人主,“后矣”表示人认识、体察,“道”,人曲己之性,法天、地之“道”,赞育万物,辅佐天地生养万物。楚简中的这个字,代表宇宙与万物,表达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今以“寰”暂时代之,其内涵远超“寰”。这个字由五部分组成,左上方是个“音”字,而“音”是,指代天地,风、雨、雷电,鸟兽鱼虫等一切物体发出的声,人耳接受而听到的是音。音律是万物生活遵循与表现的东西,是天地之道,万物由之的象数。右上方是一只“飞鸟”与一个“勿”字,“鸟”指代天上的飞禽;“勿”的指地上的走兽。中间是一个“水”字,用来指代鱼鳖虾蟹等一切水生动物。最下方是个“臼”字,“臼”本意为地下挖的深坑,这里指代一切地下的蛇虫鼠蚁穴居类生物。所以,这个字代表宇宙与万物、万象。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天地万物均为“道”所生;“道”创生万物,为万物之母,但它自己却无形无象,不为任何事物所生。道是万物万事的本源,是万物在世界和宇宙萌发生长衰亡的第一法则,是孔子认为的形而上的存在,是道家认为的先天一气之化,是命理家认为天髓所滴者,是神功所能妙者,是玄之又玄所能眇者,是天地之根。能够兼容花草林木,鸟兽鱼虫,庄稼牲畜。能够兼容自然,地理,天象,气象,物候,能够兼容农耕,医药,音乐,礼仪,人文,教化,能够兼容伏羲的八卦,连山,归藏,黄帝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文王的周易。道”不是什么规律,不是什么抽象的“理”,而是“具体的存在”。并且,“道”也不是什么“生命体存在”之外的另外存在。“道”是生命体的存在,是所有生命体无所不在的。“道”的存在与具体生物的存在并非二体,并非有异,又并非无异。但是道不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体之中,当生命体的生命周期完结,成就生命体的这个道就离他而去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既不是抽象的“规律”,也不是生命体之外的“另在”,“道”确实是生命体最真实的、具体的存在,是不离生命体存在的。我们所说的生命体,是有生命现象的存在,是活的存在,必须能够现象,象必须是变化不断的,诸行无恒。生命体的现象必有有限对立的突破,是人可以体察的。所以生命体必有变化,否则不能成为生命体明了的现象,不能成为圣人可以辨识的现象。所以,中国古代的群经之首“易”,讲的就是生命体的“变化”,卦爻表达的是生命体的真情、真象。”道”造就了万物,是生命源泉的存在。任何生命体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因果条件的存在,都是符合性、理的存在,“道可道”。因而“道”是自在的,道化又是有限的存在,受环境制约,“道法自然”而“非恒道”。张伯端在《悟真篇》里说“道是虚无生一炁,便是一炁产阴阳,阴(卵子)阳(精子)再合成三体(受精卵),三体重生(结胎出生)万物昌”。滴天髓讲的三元,道藏讲的三元,道家的三清,应该是精子、卵子、受精卵。它们都有生殖遗传信息,是造就生命体的性状根本原因。天之所赋者,性元,应该包含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基因,生殖遗传信息。性元即植物的籽粒,成实,种子,动物的受精卵。当性元中具有生殖遗传功能的精微物质,没有外部环境力的作用,力的引动时,精微物质的能量和形体相等,不发生变化,保持原有状态,阴阳平衡,道家称之为无极。新疆吐鲁番考古队,在阿斯塔那发现一幅《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交尾图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图中男女二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对方腰部,另一手扬起,男手执矩而女执规;男女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男女头之间上部绘日形,日中有三足鸟,蛇尾之下绘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树,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点,当系星宿,情态生动,线条粗犷,色泽单纯,幅面缀以日月星宿之像,也显示了天文的化与天象的运相关,即现代研究发现的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天地的大的功德便是“化”。“化”体现为生命体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对地载万物而言,宇宙能主要是太阳能转化成植物的生物能,植物的生物能成通过动物的摄入消化吸收转化成动物的生物能,植物的生物能、动物的生物能通过人的摄入消化吸收的转化成人的生物能(精、血、气,人之用),生万物含蕴万物。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成也)万物谓之德,易之道,生也(生阳、生阴)。唯生生不息,然后能得宇宙之平,得见宇宙之常。不有生,则天道尽矣。所以说,天地间之至德莫若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生不可以无宰,俟有道以存之。圣人之大宝曰位。位不可以无寄,有德以尊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伏羲手里拿的是“矩”,是 法度 。矩法(规矩法则),矩则(规章法则),矩设(按规矩设置),矩诲(以规矩法度教诲),矩鑊(规矩法度),矩杀(谓秋季万物凋落)。女娲手里拿的是规,“规”,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意。--《说文》。规度,规则法度。规矩相合是万物,是生命体生化必须遵守的法度,是生物体生殖繁衍的法度,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基因,是决定生命体性状的生殖遗传信息,是天文,也是人文。原始天文的含义应该就是生殖遗传信息,是化的规定者,万物都是按照文而化,按照运而化,按照道而化,按照自然而化。从古人对道的表述中,我个人理解“道”应该是“文”化与“运”化的协同,“道”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而这其中的“文”类似现代科学对基因的认识,基因造就生物体的性状,可能就是古人所表述的道化中的文的部分,是虚无一炁的炁,是伏羲女娲交尾图手中的规与矩所定者,是命理家滴天髓的天髓,是孔子讲的黄裳元吉文在中的文,是元亨利贞中的性元,是因缘中的因,是机缘中的生机,是天命,天元,天赋,秉受,是来自父体母体的生殖遗传信息。现代生物科学告诉我们,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也后天的生存环境的息息相关。它们是共同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而后天的运化就是个体的生存环境,是生命体承受的五运六气,山川地理,光照水热,地力水肥,是风物特产,是生活习性,是母体或环境供给能力的强弱,是运,是缘,是遇。儒、释、道讲的都是这个理。精子和卵子各自携带生殖遗传基因。精子和卵子染色体分裂,精子与卵子染色体各一半相结合的一霎那,新生成的个体的染色体就已经定了。这个后面的因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就是遗传规律,个体的文就确定了,形而上就确定了,天命确定了,禀赋就确定了,天髓滴的多少就确定了,天元就确定了,祖德的多少就确定了,造就个体的蓝图就确定了。就是老子讲的“夺揫独立,不孩(改)后矣”生命体一物一元的文,基因,确定了生命体的先天因素,文化确定了生命体的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豆的化育程度能不能够率性,文化的完不完全,性元的优良正性能不能够完全表达出来,就取决后天的运化了,后天的成长环境,得到的光照、水、肥,人的赞育适时的种植时间,间苗、除草、施肥、灌溉、排涝,灭虫等田间管理。就是老子在楚简中的这个字,代表宇宙与万物,表达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生命体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道的“非恒道”,“三元八会”。生命体类不同必定状不同,则名不同,即使父母相同,也是性类而状不同,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九子各有其性状,也各有其名,大概“名可名,非常名”吧。上德不德的无为,是生命体包括人性状的完美表达,是“运”化的最高标准,是治人事天的终极目标,是大道的率性之化,这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中华应该是万物、生命体,生民自性中的“文”完美表达,英华毕现的环境。以古人的技术条件,生命体的基因,文,天命,天元,天赋,秉受是不能改变的。既然道的“文”化不能改变,那就着力于其“运”化的部分,因为运化也可以制约道化,所以道是“非恒道”的,也是人的赞育可以发挥生命体性的地方,人行道行善的有为。“道可道,非恒道”,古人的山、医、命、相、卜五术都是关于生命体“运化”的技术。伏羲的八卦,连山,归藏,黄帝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文王的周易,以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吕氏春秋,管子都是关于生命体运化和运用“运化”的经典。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现代人离自然越来越远,对源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感悟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但是作为自然人,对自身的认识,近取诸身古今一也,中医是离我们最近的最方便体验感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是道化的学问之一,用现代科学来表述,中医是利用天地的五运六气,采用中药的四气五味、针灸、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技术措施,对治病患个体脏腑的五行偏气及经络气机瘀滞,造就适宜的人体内外环境,协同个体的基因,生殖遗传信息,健康地演绎个体生命的过程,以尽其天年。因为花草树木等植物,在玄之又玄的天道作用下,能够按照季节长叶、开花、结果,花朵使人赏心悦目,果实使人饱口腹之欲,乐表现人的愉悦和高兴。乐有丰登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木字甲骨文乐字甲骨文中药大部分是植物,“药”的本义是采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为植物化生化成天的能量与地的物质、物的性质的集合,来对治人体因为食天之气,地之味,以及受五运六气之偏,劳作,起居,情志等不良习性,自身禀赋、天命、基因之偏引起的病邪偏气,也就是所谓的“采气”。药字甲骨文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唐孔颖达疏:"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之类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于是始作八卦。"意谓观察和研究人自身的身体,身边的事物,以至各种自然现象之后,才制作了八卦 。中医是我们普通人,践行经典的真理,检验经典的真理,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人人都能行的道,是最方便易行的部分,人人都会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黄帝内经的理法,伤寒论的方药就可以践行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