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丽江与西双版纳哪个地方风景好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丽江与西双版纳哪个地方风景好?
丽江和西双版纳都是少数民族风情特别浓郁的地方。因为工作之便,两个地方都去过多次。
丽江春天和秋天比较舒服,气温适宜,我个人最喜欢丽江的春天,花开的太美了。夏天是雨季,温度不高,会影响出行。冬天温度偏低,干燥。
西双版纳常年温度都差不多,夏天会偏热一点,冬天去反而会更舒服。
如果你有5天以上的时间,其实两个地方都可以兼顾的,因为西双版纳还没通动车,建议先飞西双版纳,到丽江的航班我最便宜买过70的[呲牙]。
两个地方的旅游业都很成熟,西双版纳的酒店一般都提供免费接机服务,丽江的也提供,不过要收费。包车的话请店家帮找就好,比较可靠费用合理。
如果预算充足,西双版纳的话建议住洲际酒店,傣王宫改造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早餐品种丰富,很好吃。特别有比较低龄的小朋友,那就再合适不过了,酒店的孔雀和走地鸡一样散养的,儿童俱乐部很棒,会教小朋友种水稻等等,晚上还有露天电影。
告庄西双景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的地方,建议在大金塔附近找一家,可选择余地很多,方便晚上逛夜市和吃夜宵。
中科院植物园可以去,全国唯二五星植物园之一(另外一个在三亚)。傣寨的话去曼掌不错,那里有个房车营地。村口的傣味也超级好吃。
在曼听公园可以看到大象,其实如果不是带小朋友,我觉得看不看无所谓的。
西双版纳水果又多又便宜,榴莲控有口福啦。
丽江的攻略网上都很多。喜欢热闹的住大研,亲子朋友的住束河,喜欢安静住白沙。
我觉得丽江适合静静体味,适合去多次的地方,每一次都会发现不一样的美。
辞旧迎新是成语吗?
辞旧迎新是成语。
辞旧迎新多为新年贺词,其词义多为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现在还可以理解为摆脱旧的事物,接纳新的事物。
写法读音释义:
汉字:辞旧迎新
汉语拼音:cí jiù yíng xīn
释义:辞:告别。迎:迎接。辞旧迎新指的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即庆贺新年的意思。
例句:
咱老百姓今儿个真呀真高兴,大年三十讲的是辞旧迎新。
拓展资料
迎新春风俗: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家家都做饺子等食品,寓意来年幸福。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京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
独龙族——居住在云南怒江贡山县的独龙族,将每年11月12日之间第一次大雪封地为岁首,因无固定时间,由族长择日而定,一般3到5天。节日期间,各家各户互相邀请,友好往来,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东乡族——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族——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仫佬族——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
朝鲜族——春节时,人们身着盛装,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彼此一起一落,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获胜。
水族——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喜欢开展踢毽比赛。比赛项目有单踢、双踢、正反脚踢、优胜者获奖。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鄂伦春族——春节期间,人们奖举行赛马射箭,姑娘们将人获胜者中挑选自己的恋人。
壮族——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为什么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的标配而汉族风俗缺乏这个元素?
这个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的。
自西汉以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家的天地君亲师,五伦五常为基础,封建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条举目张,各有地位。
自儒家以四书五经治世以来,能歌善舞沦为教坊歌伎之专业,为士大夫之玩乐戏谑之物。地位日渐低下。
文人士大夫,以此为乐,却不屑于此。主流文化的标志为琴棋书画,视歌舞为低贱之技能。
除了极少数,放浪形骸,文名达于天下者,举止日渐端正严格。
后期趋严重,视歌舞戏剧业者为寡羞廉耻之戏子。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之业,几近乞丐。
上古时期各民族都差不多,汉族人也是能歌善舞。
流传至今的《诗经》,其实就是一本“歌词本”,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诗,当时都是唱出来的,乐谱记录在《乐经》里,可惜失传了。孔子的时代,汉族人还是蛮喜欢唱歌的,孔子本人就喜欢唱歌,他听别人唱的好,一定让人再唱一遍,他在旁边唱和声。(“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直到唐朝,唱歌的风气还很浓。诗人刘禹锡说“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真个从冬天唱到春天,甚至唱到初夏。唐诗在当时就是流行歌曲。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有歌女演唱,他们便打赌,看谁写的诗唱得多,成为文坛一段佳话。宋词本来就是歌词,谱子有固定的几种,叫曲牌,写作时字数要对得上谱子,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把词填到谱子里去。
但中国的歌曲有个特点,就是流行于上层社会,或为贵族服务,民间很少。与地域和人口相比,中国的民歌少得可怜。舞蹈也一样,多是用于祭祀场合,汉族民间歌舞除了秧歌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
少数民族歌舞有很强的生命力,
首先是跟生产方式有关
汉族是农业民族,农耕生活很苦,自然难有心情歌舞。少数民族多游牧、采摘,时间宽裕,心情放松,劳作简单,便于歌舞创作。比如采茶的时候,可以边采茶边唱歌;但锄地的时候不方便唱歌,所以有“采茶调”,没有“除草调”。采茶的时候可以随手摆出几个花样;锄地的时候必须规规矩矩,否则会锄断秧苗。采茶的时候是徒手劳作,手舞足蹈是可以的;锄地的时候手里攥着锄头,且比较沉重,自然产生“锄头舞”的可能性很低。
其次与生活环境有关
云雾缭绕的巍峨高山、风吹草低的广阔草原容易让人心情愉快,还是集体劳动,因而容易产生艺术创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且往往是个体劳动,此时要做到又唱又跳,实在太难了!农耕民族的快乐是短暂的收获季节,因为短暂,所以宝贵;因为宝贵,所以重视;因为重视,所以隆重;隆重,就是不生活化。而少数民族的歌舞最大的特点是生活化,因为生活化,所以有生命力。
三是与文化发展有关
汉族文化尚质不形于外。读书人实行科举制,书中自有黄金屋,而读书需要理性思维,求懂;艺术则需要感性思维,懂不懂没关系,感受才重要。宋朝程朱理学兴起,重要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歌舞自然被视作“人欲”,像唐朝那样男女一起出游的情况不见了。男女之情是创作的最根本动力之一,男欢女爱不能表现了,歌舞的内容也就去了一大半。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的富裕程度。
歌舞是最简单的娱乐,张张嘴、抬抬手就可以完成,侗族大歌连伴奏都用肉嗓子,几乎零成本;而其它的娱乐,即使下“五子棋”,也需要准备十块小石头。汉族人劳作辛苦,但生活相对富裕,可以搞化妆舞台剧(地方戏剧),简单的歌舞不能满足精神需要,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少数民族善歌舞,而汉族人则只有“刚毅木讷”“智慧果决”了。
小鼓属于什么乐器?
打击乐器
西洋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又名小军鼓或响弦鼓)、定音鼓、康加鼓、邦哥鼓和爵士鼓(又名架子鼓)等;民族打击乐器有堂鼓(又名大鼓)、小鼓(又名京堂鼓或战鼓)、板鼓、排鼓、象脚鼓、(定音)缸鼓(又名花盆鼓)、铜鼓、朝鲜族的长鼓、达卜(又名手鼓)等。
为什么叫难忘的泼水节这个题目?
《难忘的泼水节》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7课的课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