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老四,老了以后什么最可怕

2023-06-27 116阅读 0评论

铁老四,老了以后什么最可怕?

我公公83岁,已经不认识人,不认识家,每天就只知道吃,一天吃好多顿都还觉得饿,他会把包子、肉圆、饺子、米饭以及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藏起来,被窝里、洗衣机里、抽屉里、马桶里……到处都是,78岁的婆婆苦不堪言

他一年中要走丢无数次,前一阵,还掉到了河里差点淹死,幸好被邻居发现才救了回来。

铁老四,老了以后什么最可怕

清明前夕,我带儿子去乡下扫墓,车刚到门口,就看到婆婆在刷鞋,一边刷一边哭。

我吓了一跳,忙问她怎么了?

她抹着眼泪说:“我也是78岁的人了,实在是服侍不动他了,可别人都不要他,只有我逃不掉,他这没心没肺的,可能还要活好多年,我走在他前头就好了,眼不见心不烦”!

我听了跟着心酸,可我这个前儿媳妇又能做什么呢?

公公婆婆有3个儿女,最小的也已经50岁了,他们都在城里生活,每家都有房有车,条件不错,可他们却谁也不愿意接老人回家去住,因为大家都有困难!

我家那位是他们的老大,因为我们已经离婚,他变成了孤家寡人,整天在外面飘着,自己也有家不回,哪有耐心服侍老人?什么时候心血来潮,回家看一趟,就已经不错了,老人对她也没什么要求!

孩子二叔,应该是兄妹三人当中最细心、最体贴父母的了,但他也只是经常回家看看,帮着打扫、打扫,其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老婆明确表示:

“你要回家照看父母我不反对,要花钱我也不反对,但要接他们来家,就是打扰了我跟孩子的生活,那绝对不可以,因为我跟他们没有这样的感情。”

小叔子知道老婆年轻时候受过委屈,现在是这种态度,也可以理解,而他本人还要上班,根本就没有时间,全身心的来照顾一个失能老人。

小姑子是公公婆婆唯一的女儿,刚50岁就做了外婆,丫头虽然出嫁了,但是还住在娘家,现在又生了孩子,一家三代住在一起,本就拥挤又复杂 ,再接老人到他家去住,也不太现实。

话又说回来,即使有儿女愿意带他们去城里住,老人也未必愿意,有时候出门忘带钥匙门禁,连单元门都进不了,远没有住在乡下舒服。

所以,公公婆婆有儿有女,也并非不孝,晚年还是一场血雨腥风。

对于公公来说,世界已经是一片混沌,多活一年或者少活一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已经感受不到什么是快乐和痛苦?

而对于78岁的婆婆来说,日子苦不堪言!

有时候一转眼的功夫,老爷子就没了,如果他走迷了路,会有人给她打电话,因为附近的人都知道公公有这毛病,他身上也有联系方式。

可因为他们在农村,河也多,桥也多,一不小心就走摔了,把自己摔伤了,这样的情况有过好几次了。

婆婆每天夜里都不敢深睡,醒来的第一眼,就是看老爷子还在不在床上?如果不在赶紧就赶紧出去找,最多的时候一夜起来七、八次,又是在寒冷的冬天,辛苦艰难难受,可想而知!

也有人出主意,把老爷子送去养老院,且不说每个月几千块的开支,可儿女们也不愿意担这样的名,有儿有女的送老人去养老院,会被别人骂!

所以就这样挨着呗!

要问老了以后什么最可怕?应该是得了老年痴呆失能最可怕!因为活的没有尊严,还会连累到家人!

炮兵打完炮弹后?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回收,尤其是那些黄铜材质的弹壳,毕竟铜是一种较昂贵的金属,能回收的话都是尽可能回收的,一个大口径炮弹的弹壳,如果材质是黄铜的话,那么光是一个弹壳就几十斤重,而不管是平时的演习,还是在真正的战场上,炮兵一旦开火,不打上几百发炮弹是停不下来的,这几百发大口径炮弹的弹壳就是好几吨重的铜,即使是按照市场价当废铜卖出去,那也有十几万人民币了,而且,如果是一场激烈的战役打下来,那可就不仅仅是几百发炮弹那么简单,具体多少?看下图:

▲冲绳战役之后美军回收的弹壳

上图中的是二战时期美军在冲绳战役结束后回收的弹壳,这些弹壳在地上都已经堆成小山了,数量肯定有十几万发,而那个时期的弹壳基本上都是黄铜材质的,黄铜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算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金属资源,而战争时期对这些金属资源的消耗本来就很大,所以,在一场战争结束后,弹壳该回收还是要回收的,再财大气粗的国家也不可能无视这些海量的弹壳。不过,对于今天的一些大口径火炮来说,已经不用考虑弹壳回收的问题了?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大口径榴弹炮炮弹直接是使用发射药包而不是弹壳,看下面两个图:▲图一:M107型155mm炮弹▲图二:M107炮弹的M4A2型发射药药包

上图图一中的是美军M107型155mm炮弹,注意,这仅仅是一个155毫米炮弹的弹头,而不包括发射药,它的发射药是上图图二中那玩意,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个M197型炮弹的发射药就是用“白布”一样的东西给包起来的,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装在金属弹壳里面,一个这样的发射药药包,基本装药量大概为13磅(约5.9千克),至于这个药包的点火装置,则是缝在药包底部的红色布垫中,如图中的箭头所指部位,这个装置也被叫做干净燃烧点火装置(CBI),因为这个点火装置被击发后是和整个药包一起直接燃烧干净的,不会有多余的残留物。因此,使用这种发射药包的大口径炮弹,是不用考虑弹壳回收这个问题的。▲图三:406毫米口径炮弹和它的发射药▲图四:舰炮装弹步骤示意图

而说到这种用发射药药包来替代金属金属弹壳的方法,其实早在以前的大口径舰炮上就有使用了,因为战列舰主炮的口径太大了,动不动就300毫米、400毫米,这种口径的炮弹光是弹头就差不多有一个人那么大,如果给这种弹头制造弹壳的话,制造成本和供弹技术的关就过不了,所以,那个时候的战列舰主炮炮弹采用的就是弹头和药包分装的结构,如上图一所示,是“依阿华级”战列舰上面的406毫米主炮炮弹,前面蓝色的是弹头,后面白色一包一包的就是发射药药包,至于这种大口径战列舰主炮的上弹方式,则是看图二的步骤示意图,先把弹头推进去炮膛,然后放发射药药包。▲图五:使用半可燃式药筒的弹药

▲图六:艾布拉姆斯坦克使用“半可燃药筒”弹药

接着再来说一种半可燃式药筒,这种药筒目前在坦克炮弹上用得比较多,它的原理跟上面提到的发射药药包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发射药药包是发射后直接完全燃烧掉,而这种半可燃式药筒则是燃烧掉大部分结构,但是会留下一个金属的底座,也就是底火那个部分,如上图五所示,就是一种使用了半可燃式药筒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图中最左边那个底座是不可燃烧的,而旁边两个白色的筒状结构则是在发射后直接燃烧掉的,具体的可以看图六,图中艾布拉姆斯坦克发射的就是一个种采用半可燃式药筒的破甲弹,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炮弹在发射之后,掉出来的就只剩一个底座了。

▲底座抛壳装置

这种使用了半可燃式药筒的炮弹,在发射之后只会留下一个很小的底座,不会占多大的空间,所以在战斗过程中可以先用收集装置收集,战斗结束后再处理掉,亦或者是直接使用抛壳装置抛射出舱外,如上图所示,至于说要不要回收,额,这个就没必要了,底座材质一般是廉价的合金,用不着特意去回收,回收的成本搞不好会更高。

寝室关系可以有多乱?

我们寝室是标准的四人间,来这个学校之前我们就提前认识了(在贴吧上认识的)。一号床的妹子家里特别有钱,为人也特别仗义。二号床就是我,整天无所事事的,典型的老好人。三号床的妹子什么都不会,每周她爸妈都要送她来学校,特别溺爱她。四号床的妹子颜值最高,所以身边总是有很多男生。

可能是在班上的存在感比较低,她们什么事情都和我说,导致我感觉到寝室真他妈乱。在其他寝室的眼中我们寝室简直好的不得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1号床的妹子不喜欢四号床的妹子,觉得她特别作。四号床的妹子又比较敏感,就感觉的到一号床妹子不喜欢她。所以她们俩的关系不怎么好。导致现在一号床的妹子就晚上回来睡觉,午休都不在寝室。三号床的妹子我们三都不怎么喜欢她,都这么大了,不会扫地,不会套被套(她的被套都是她爸妈来给她弄的,她家离学校开车要2个小时左右),没公主命还一身公主病。

因为寝室里没有热水,所以我们每天都是洗冷水,然后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就下楼打了水(我们住5楼,开水房在宿舍楼500米的位置)然后我打的水,我还没用就被她们给我用完了。我这人又比较抠,而且还怂,所以我就没说啥,她们用我的热水,我用冷水。。。

为什么说髡刑是最具有侮辱性的刑罚?

朱元璋命令手下按住儿子朱檀,将他全身的毛发剃得精光。朱檀又惊又怕,一年后双目失明,痛苦地死去,年仅19岁。六百年后,一座墓地揭开了朱元璋的秘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光全身毛发表明朱元璋对朱檀厌恶至极,认为他不配拥有父母亲情。

这种刑罚叫做髡(音同“昆”)刑,伤害性不大,侮辱性却极强。

朱檀,本是朱元璋最为钟爱的儿子,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他到底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将父亲激怒到这个程度呢?

一、曾经的天之骄子,父亲的掌上明珠

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之外,他对第十子朱檀也非常喜爱。

朱檀的母亲郭宁妃在朱元璋还未发迹的时候就嫁给了他。

岳父郭山甫是个相面高手,对朱元璋很是看重,倾尽家财资助他,还令自己的两个儿子追随他。

知遇之恩加上夫妻一路走来的艰辛,都让朱元璋十分宠爱郭宁妃。

马皇后死后,郭宁妃代行皇后职权。郭宁妃的两个兄弟郭兴、郭英被封为陕国公和营国公。

爱屋及乌,朱檀出生后,朱元璋对他也非常喜欢。在朱檀刚刚满月时,朱元璋就将他封为鲁王,赐予富饶的封地。

朱元璋派人在曲阜孔庙进行祭拜的文章中说:“为第十子檀建国于鲁国,内山川之祀,王实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神,其词非必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歉,今朕以词实告,遣使赍香帛,陈牲醴,申祭告,惟神鉴之。”

朱元璋是个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父亲,俗话说:缺什么就重视什么。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穷苦,是底层草根逆势翻盘的典型。

别说受教育,朱元璋小的时候,饭都吃不饱。

为了一日三餐,他放过牛、要过饭、流过浪、当过和尚,挣扎在社会最底层,从战乱和瘟疫中活了下来。

虽然日子过得很辛苦,朱元璋却在做和尚时,四处化缘,云游了淮西各地,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这些见识让他想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从而在25岁的时候参加了红巾军,反抗元朝。

战争是残酷的,朱元璋是幸运的。他不仅在血雨腥风中幸存了下来,还因为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步步高升,最终攀援到顶峰。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青少年时期的种种经历,使得朱元璋认识到一个人的眼界开阔,学识渊博是多么的重要。

统一天下的第二年,朱元璋就连续两次下旨在全国各地建立学校,从中央一直建设到了乡村。

对自己的儿子们,朱元璋更是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弥补自己没有受过教育的遗憾。

他亲自规划了“大本堂”,将古今各类图书搜集在其中。征召名家大儒教授皇子们,选拔青年才俊作为伴读。

《明太祖实录》:上建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

除了学堂教育,朱元璋还非常注重皇子们的品行。

他常常教育儿子们,要避免奢侈,奉行节俭,爱护百姓。

他曾经指着宫中的空地告诉皇子们:“这里不要建用来游玩的亭台楼榭,可以种些蔬菜,以备宫中自用。不要伤民之财,劳民之力。”

点滴小事,如此种种,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皇子们的教育充斥在每一个细节中。

小时候的朱檀十分讨人喜欢,他不仅长相俊俏,聪明伶俐,而且为人谦虚有礼。朱元璋对他有所偏爱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朱檀)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好文礼士,善诗歌。”----《明史》

二、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朱檀15岁时,朱元璋为他求娶了开国功臣汤和的女儿。

婚后,朱檀带着妻子奔赴鲁国封地,成为鲁王。

明朝实行分封制,除了太子可以留在京城,其他皇子成人后都要去封地镇守领土,维护大明王朝的稳固。

朱檀的封地在山东兖州附近,范围很大,统辖多达四州二十三县。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檀的期望颇高。希望他能够成为未来帝国的坚强支撑,将大明王朝的辉煌延续到千秋万载。

起初,朱檀勤勤恳恳,也试图沿着父亲为他设定的方向走下去。

可是没多久,朱檀就感受到了日日管理政事的无趣。

朱檀和鲁王妃都精于诗词,可是每天与文人雅士吟诗作对,日子久了也会觉得乏味。

于是,年轻的夫妻两人开始外出寻欢作乐。

没有长辈的约束和劝诫,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朱檀的所作所为一步步越过了朱元璋的底线。

他先是在兖州城外建造了园林,与鲁王妃常常去那里玩乐,甚至晚上也住在城外,夜不回宫。

建造别院、夜不归宿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就开始编制《皇明祖训》,以此约束子孙朝臣。

上至天子,下至朝臣百姓,皆将《皇明祖训》奉为圭臬。

其中对藩王离宫游玩有着严格规定。

“凡诸王宫室,并不许有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虽是朝廷嗣君掌管天下事务者,其离宫、别殿、台榭游玩去处,更不许造。”---《皇明祖训》

有人将鲁王的行为告知朱元璋,引起他的勃然大怒,遣人去鲁国呵斥鲁王。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朱檀已经搞出了更大的祸端。

朱檀的身边充斥着一群阿谀奉承之辈,为了讨鲁王的欢心,引荐了一群道士,向他传授长生不老之术,怂恿他修炼丹药。

朱檀对此深信不疑,日日与鲁王妃修道炼丹,将封地上的一干事务交给下属去做。

一日,有道士进献了一道偏方。偏方中需要用童男补阳,炼制丹药。

朱檀犹豫不决,鲁王妃却说,自己有办法。

她派人将民间的男童强行带到宫中阉割,作为药引。当地百姓吓得将小孩藏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时间人心惶惶。

消息传到京城,得知鲁王夫妻竟然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朱元璋怒不可遏。他是贫苦草根出身,对老百姓的苦难深有体会,这个儿子实在罪大恶极!

最让朱元璋痛心的是,他在儿子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没想到却得到了一个让他无比失望的结果,这样的打击几乎让他无力承受!

朱元璋把朱檀堕落的主因归咎于鲁王妃,认为是鲁王妃的影响和怂恿,导致本来遵纪守法的朱檀做出这样的事!

于是,鲁王妃被赐自尽。

朱元璋舍不得赐死自己的儿子,又对他的所作所为气愤至极。于是,采用髡刑来惩罚他。

从小锦衣玉食,备受追捧的朱檀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屈辱?

回到封地后,他一蹶不振,意志消沉。

没多久,因为体内丹药毒发,朱檀双眼失明,随后还不到20岁的他就这样死去了。

朱檀的死狠狠地刺痛了朱元璋的心,对这个儿子的荒唐行为,他失望极了。

因此,他将恶谥“荒”赐给了朱檀,称他为“荒王”,葬在了鲁地。

年轻皇子的一生,似乎就留下了这样一个荒唐的名声和父亲对他的厌恶。

可是,六百多年后,1970年的某一天,山东邹城一座古墓的发现,揭开了朱元璋不为人知的柔软内心。

三、朱檀墓中隐藏的秘密山东邹城九龙山,一声炸药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注意。

这一看可不得了,炸药炸出了一座古墓,古墓建造在九龙山的山头,对面就是珠山。

莫非寓意“九龙戏珠”?这是一座王侯级别的大墓。

因为大墓已经有被盗的痕迹,文物部门开始了保护性挖掘。鲁荒王墓就这样重见了天日。

而让所有人都非常吃惊的是,这个被朱元璋厌恶地剃去了全身毛发的儿子,其实牵动着朱元璋的心。

墓地选址是朱元璋最为信任的大师刘伯温亲自挑选的。

金银珠宝、文房字画、豪服金冠……一个凝滞的奢华时空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

墓中一件描绘着金云龙纹图案的精致木箱中,藏着一顶豪华“九旒冕”。

这种规格只有亲王才能使用,朱元璋虽然对朱檀的荒唐深恶痛绝,却仍然将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两千多件珍贵文物,件件价值不菲。

其中最让人感慨的是,朱元璋对儿子的爱好了如指掌,朱檀曾经最喜欢的东西都陪着他埋入了地下。

一件堪称千古绝唱的唐代古琴--天风海涛琴。桐木制成,黑漆琴身,为唐代名家雷威亲手制作,堪称举世罕见的传世极品,正是朱檀生前所爱。

墓中随葬了众多的书籍字画,包括宋高宗赵构题跋的金粉“葵花蛱蝶”扇面、元代画家钱选的《白莲图》、元朝刻本的《杜工部诗史》等等。

连朱檀生前常用的文房四宝也陪伴在他的左右。

这一切无不说明,在朱元璋心目中,朱檀还是那个饱读诗书的青年才俊,仍旧是他的风度翩翩的心爱之子。

这些冰冷的随葬物品,附着了一代帝王的脉脉温情。

将一个父亲既憎恨儿子荒唐,却又心疼儿子英年早逝的矛盾心情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把对儿子的愤恨留在世间,却让自己的爱在另一个世界陪伴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为什么说她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黄梅戏?

2005年韩再芬出演电视剧《贞观长歌》的长孙皇后,雍容华贵、举止娴雅,人物刻画可谓栩栩如生、仪态气质极佳——而此时的她已然37岁。韩再芬演过不少电视剧,应该“长孙皇后”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了。

当年就有网友吐槽:韩再芬的好形象被《贞观长歌》剧本毁了。这话有一定道理,剧中过多的哭戏一定程度上盖住了韩再芬该有的美。毕竟,在许多黄梅戏观众眼中,韩再芬无疑是最标准的东方美人——真正的“黄梅戏皇后”、真正的国色天香。

确实,似乎和土壤滋养有关,韩再芬的美是与生俱来的古典美、是黄梅戏舞台上质朴细腻的美,更是杨玉环的醉后幽怨、孟丽君的洒脱自如、冯素贞的机智灵敏、以及徽州女人“天涯信阻喑凝愁、疏帘到晓檐花落”的忧郁惆怅之美。

由于母亲是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出的生时似乎就和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黄梅戏有了不解之缘。从小在母亲熏陶下,又有家乡——“黄梅戏之乡”安庆市——的滋养,10岁的韩再芬便被安庆剧团招收为小学员、而且是同班学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天资聪慧的韩再芬在入团两年后,便挑大梁主演了《窦娥冤》而暂露头角。四年后即16岁时因主演黄梅戏连续剧《郑小姣》而名震业界。此时的韩再芬也许不知道未来如何,但已然是“为黄梅戏而生”的艺术范。

18岁那年,韩再芬第一次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一个被很多演员视为“巅峰”的殿堂级舞台,而韩再芬却似乎才迈开脚步,先后主演了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孟丽君》等,机遇和成就并未使其忘乎所以,而是更加痴迷于戏曲艺术。

黄梅戏《徽州女人》的问世,成了韩再芬一次突破传统、探索黄梅戏艺术深度的升华,是一次激情和灵感的碰撞、一次问鼎从艺高潮的尝试。用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烟雨桥柳和徽州民俗文化,演绎了一段徽州凄美故事,看过的观众都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

这部在现代黄梅戏史上堪称经典的用心之作,既让韩再芬呕心沥血、也收获了颇多荣誉: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等奖项,最有分量的当属“梅花奖”了。

如果说《徽州女人》是韩再芬一次冲向艺术巅峰的“小刀初试”,而《徽州往事》则是其冲破“枷锁”、独树一帜的大胆突破。不但使得韩再芬又一次摘得“梅花奖”,更是其从艺生涯的又一波艺术升华。

客观说,传统戏曲在目前娱乐市场并不吃香,许多戏曲剧团更是处于青黄不接、艰难维持的窘境之中。这其中有太多的现实因素,说来话长了。

只不过在时下国家倡导“民族文化自信”的大方针下,其实对于戏曲是一个极好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文联戏曲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的韩再芬,必然大有作为,戏迷们期待着第三步有关徽州的黄梅戏作品问世。

另外,许多戏迷很关心韩再芬的婚事,根据搜索到的资料,顺便介绍下:韩再芬的爱人名叫刘太华,毕业于清华大学,目前是北京某电力公司董事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