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上海滩,你觉得十年前在网吧最流行的是什么游戏
抢占上海滩,你觉得十年前在网吧最流行的是什么游戏?
2008年网吧比较火的游戏:反恐精英OL 又叫CSOL,这款游戏可以说是掀起了FPS射击网络游戏的狂潮。游戏一出来就以“生化模式”人类对抗僵尸引起了热点,几乎一个网吧都在玩这个游戏。而在射击游戏,并且是联机的网络游戏,CSOL的出现并不比当时火过头的《传奇》差多少。人数方面也是百万在线,服务器几乎每一条都是处于满状态。而当时在活动送武器的时候,注册用户也是并不少。大家都拿着QBB95和M249一起蹲守的日子都仿佛过的并不久。穿越火线 腾讯继天成出CSOL之后出的游戏,青出于蓝胜于蓝,CF成功超越CSOL。以游戏平衡和人数、游戏画面取胜,拿下了当时的主流学生群体。以和谐的动画角色和柔和的画面取得了更多人的喜爱,而相比起CSOL。穿越火线到现在最好的商城系统还是GP武器永久,CSOL商场却没有一个永久,而且武器价格极高。这里腾讯就算是比较亲民的了,只要开局GP武器买的合适,后面仓库也就慢慢全了。当年有一仓库GP枪也有一种满足感,为一把95专门还开了一次会员。十三号地区闹鬼事件的各种谣言到现在还是记得清楚。梦幻西游 在07-08年可以说是巅峰,几乎网吧里面成年人都在玩这个游戏。前面因为很费钱、号被盗的种种原因而退出,后面玩的人越来越多就从那时候再启动。仅仅一年时间,差不多以小学生的经济水平充了两千多,后来练到后面越练越垃圾。两千块的号甚至还不如一个玩的好的微氪玩家。主要的原因也就是当时不会玩钱都花在了买宠物身上,脱坑的时候一只宠物卖了大概200块之外,其余杂七杂八的杂货一清一个账号总值400块,在梦幻西游上面花费的是在太多。天龙八部 小学刚开始玩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游戏是一款花(烧)钱的游戏,我也是看网吧的那些“老玩家”(经常脸熟也就认识了)玩的时候接触的。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我选的明教。每天都是一开始先做日常任务,接着和自己级别差不多朋友一起刷副本,下来就是挖藏宝图,开箱子掉东西,有时候运气好了可以获得好的东西、技能书什么的,卖了都可以让自己强化一下自己的装备。后来越来越感觉吃力,等级上去才发现自己是垃圾(一无是处),看别人直接砸钱氪金氪坐骑、时装,后面玩了《摩尔庄园》才彻底放弃了这个游戏。地下城与勇士 如果说格斗类选游戏,DNF直到今天也都是名列前茅的格斗游戏。而且它的游戏最主要的就是有“无限可能性”,可以一直玩下去。而且玩的好了还可以养家糊口等等。从入坑到入土,因为自己很穷,还断断续续的玩,所以玩的不是很好。但是游戏玩着玩着还是挺有意思,有时候两三个月还是手痒痒就会回去玩。说起骨灰级DNF老玩家,现在20岁的人群当中,有10人其中就有一个。地下城当时也算出来的时候是也算是很火的一款游戏。现在玩网络游戏,总感觉少些什么…
远大前程张万森?
不是张万森,《远大前程》里的是张万霖。
张万霖,永鑫公司二老板。为人狠毒冷血,没有一丝温情,即使是笑也是笑里藏刀。他是一位腹隐乾坤、叱咤上海滩的风云人物。为抢占生意曾杀害林依依全家人。因为心狠手辣得罪很多人,所以常遭暗杀。原型人物是青帮的张啸林。
红楼集团怎么来的?
第一阶段: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这是红楼集团的孕育期。在这期间,朱宝良先生摆过服装摊,开过服装厂,办过劳武企业,建过贸易公司。在商海中的沉浮,在实践中的探索,使朱宝良先生在艰苦的创业中逐步实现了原始积累,并逐渐溶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经过简单的资本原始积累后,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专业市场的开发建设,这是红楼集团的发展初期。 1995年11月,公司租赁了“杭一棉”在市区中心地段的空闲厂房,投资开办了营业面积13000余平方米的杭州家电城。1996年4月,租赁了 “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在市中心地段的闲余厂房,投入1500万元开办了营业面积10000余平方米的杭州金都鞋城。1997年7月,租赁 “杭州福华丝织厂”在凤起路的50余亩土地,投入1.3亿元建成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营业面积达40000平方米的杭州环北小商品市场。1998年7月,改建完成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公司办公大楼(现集团总部机关所在地),同时在桐庐县建立了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职工培训中心。1999年2月,根据上海市委、市府作出的“打开城门,引进外地资金发展经济”的决策,公司抓住机遇,调动资金抢占上海滩,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宝良商务有限公司,并于当年9月在上海徐家汇开办了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的上海宝良家电市场。
第三阶段:从90年代末期至现在,公司在立足杭州的基础上,积极向全国大中城市拓展产业,从单纯的专业市场向旅游、商贸和房地产业发展,从一般经营运作向资本运作拓展,成功实现了资本的对外扩张,进入红楼集团的扩张期。
如果日本在原子弹的轰炸下仍然不投降?
实际上,美国早已准备了一场远比诺曼底登陆更宏大也更血腥的战役,来彻底摧毁日本。单凭空袭甚至是2颗原子弹的爆炸并不足以让日本投降,这一点美国也是心知肚明。
1942年4月18日,美国发动了“杜立德突袭”行动。16架B-25B中型轰炸机空袭东京,打响了美国进攻日本本土的第一枪。之后,美国的空袭一直没有中断过,直到日本投降为止。
1945年3月9日~10日,美国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一次空袭——“东京大轰炸”。此次空袭共出动了334架B-29“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在东京市中心投下了1665吨炸弹。这些炸弹主要是E-46集束炸弹,每一枚中有38枚M-69凝固汽油燃烧弹,另外还有少量的M-47白磷弹。空袭摧毁了东京市中心41平方公里的面积,估计造成了100000名平民死亡和超过100万人无家可归。比后来的广岛原子弹爆炸造成的破坏还要大。
轰炸之后的东京,与广岛长崎几乎无异即使这种烈度的空袭,也没有使日本屈服。
所以,美国越来越坚信只靠空袭是无法让日本投降的,唯有进攻,摧毁日本本土的军事力量,才是取胜的根本。为此,美国制定了一个被称为“没落行动”的作战计划。
“没落行动”作战计划该计划包含2个作战行动,即“奥林匹克行动”和“皇冠行动”,目标是夺取日本九州岛南部和关东地区。
“没落行动”计划最开始,美国海军建议进行海上封锁,通过空袭来使日本屈服。陆军认为,轰炸的效率太低,会大大延长作战时间,因此必须进行登陆作战。而海军没有任何建议。最终,陆军的观点占了上风。
从地势上看,日本整体上由一系列岛屿组成。多山的特点非常不利于登陆作战,只有九州和关东平原(东京南部)的海滩才比较合适。所以美国决定分2个阶段发动攻击——第一阶段通过“奥林匹克行动”夺取南九州并建立空军基地,为第二阶段的“皇冠行动”提供掩护,从而实现在东京湾的登陆,进而控制关东地区。
为此,美军将组建一个远超诺曼底登陆规模的打击力量——初期至少会包括54个师、约200万兵力。
这里有个小插曲。由于空袭主要由空军执行,而登陆则是海军和陆军,所以如何协调三军就成了一个棘手问题。海军想让尼米兹担任总司令,而陆军则力推麦克阿瑟(级别一样,都是五星上将)。最终海军妥协了,最高指挥官确定为麦克阿瑟。于是美国政府考虑增加一个“六星”超级军衔给麦克阿瑟,但还没等到正式讨论,日本就投降了。
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伤亡肯定小不了。美国当时根据在欧洲和太平洋作战的经验,推算出90天内美军的伤亡人数将达到100万。但即便如此,“没落行动”计划依然在向前推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打败日本,这就是当时美国的想法。
1、奥林匹克行动(Operation Olympic)“奥林匹克行动”计划于1945年11月1日开始。其目的并不是要占领整个九州岛,而只是夺取南端的三分之一。这样,南九州将可以为“皇冠行动”提供集结地和空军基地。
“奥林匹克行动”计划,虚线为防线海军舰队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几乎联合了整个太平洋地区的资源,包括42艘航空母舰、24艘战列舰和400艘驱逐舰,其中包括英国太平洋舰队的18艘航母和4艘战列舰。
陆军方面,将会有14个师(13个师加两个团)进行初期登陆,另外有3个预备师和10~12个师用于增援。最初的时候,美国没有计划在“没落行动”中使用任何其它国家的地面部队。但到了1945年夏天,在重新制定计划时,决定使用一个由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步兵师组成的联邦军。有意思的是,不知为何,麦克阿瑟拒绝了印度军队加入的提议。
另外,行动还包括一项称为“粉彩行动”的欺骗计划。美国计划通过夺取部分中国沿海的日军基地,给日本造成美国要包围日本而不是直接登陆的假象。
后来,“奥林匹克行动”这个名称可能遭到泄漏,于是就改为了“庄严行动”(Operation Majestic)。
2、皇冠行动(Operation Coronet)“皇冠行动”的目标是在东京东南和西南部登陆后,两面夹击攻入日本关东地区。计划于1946年3月1日进行。
“皇冠行动”该行动的规模比“奥林匹克行动”还要大,预计在最初的登陆和后续的登陆中都会有40个师的兵力,作为对比,在诺曼底登陆行动中,参与初期登陆的只有12个师。
“皇冠行动”的很多细节都没有完善,因为美国预计在实施了第一阶段的“奥林匹克行动”之后,日本很有可能会放弃抵抗,宣布投降。而即便不投降,到时候再仔细部署“皇冠行动”也都来得及。
不得不说,美国人的算盘打得很精。
其它行动除了“没落行动”之外,美国还考虑了两种额外的手段,即使用原子弹和化学武器。
1、原子弹
在制定“没落行动”之时,美国的原子弹计划是最高机密,甚至杜鲁门成为总统之后才了解了“曼哈顿工程”。所以,“没落行动”计划在制定时没有考虑过原子弹。直到2颗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爆炸后,计划策划者才意识到可以使用这种武器来大幅度减少自身损失。不过,这也只能作为“没落行动”计划的辅助手段。
“小男孩”(首爆于广岛)“胖子”(爆于长崎)“曼哈顿工程”的负责人莱斯利·格罗夫斯(Leslie Groves)预计8月19日将有另一枚“胖子”原子弹可以投入使用,9月、10月将各有3枚。而第二枚“小男孩”原子弹则要到1945年12月才能完成。
莱斯利·格罗夫斯(Leslie Groves)按照之前的原子弹计划,每造出来一枚就使用一枚,但8月10日,也就是轰炸长崎之后的第二天,杜鲁门总统决定暂停使用,并计划将制造完成的原子弹保存起来,等“没落行动”计划开始时再使用。
2、化学武器
联想到在冲绳岛战役中的处境,美军还考虑了使用化学武器。根据美国早期的研究,日本的气候和地形有利于毒气炸弹。美国没有签署《日内瓦议定书》,于是军方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有大量的毒气弹被运往了马里亚纳群岛。不过,最终杜鲁门没有批准毒气袭击。
除了对人使用的毒气弹,美军还考虑用化学武器来除掉庄稼,企图造成粮食短缺并最终迫使日本投降。经过大量试验之后,一种被命名为LN-8的化合物投入了大规模生产。不过直到战争结束,LN-8炸弹也没有测试好。
但在后来的越战中,LN-8被大量使用,合成了臭名昭著的“橙剂”。
美军在越南喷洒“橙剂”美国为了让日本投降,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最终,美国没有预计到2颗原子弹之后,日本就投降了。因此“没落行动”以及原子弹、化学武器计划也自然就被取消了。
日本的投降,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遭受了2次原子弹轰炸,但实际上更直接的原因是8月8日晚上苏联对日本的宣战。在那之前,由于日本认为美国承受不了全面攻打日本本土的代价,加上《苏日中立条约》的存在,日本一直寄希望于苏联能够充当一个中间人,来调停美日之间的战争,使日本得以全身而退。苏联的宣战,无疑断送了日本所有的幻想,除了投降已是无路可走。当然,如果只有苏联的宣战而没有原子弹的话,日本同样也还不会投降。所以说,日本的投降并非源自一件事情,而是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美苏海军在庆祝,这是双方关系最好的时候假如日本在1945年8月没有投降,那么等待它的首先将是苏联更猛烈的进攻。同时,我认为美国非常有可能把“没落行动”的计划提前,原因有2个:一个是原子弹的制造速度跟不上,一个月才几枚显然不够用;另一个就是美国不会放任苏联快速推进,因为虽然日本战败没有悬念,但战后的占领是美国要考虑得更实际的问题。到嘴的肥肉是不可能吐出去的!
美国不会拱手让出自己在太平洋的地位。所以,即便是在日本投降之后,苏联已经几乎控制了整个CX半岛,但美国还是硬挤进去分了一半。至于日本,美国的野心是巨大的——
不惜代价,打败它,控制它!
国军营长与警察分局局长两边发生冲突?
民国时期,国军营长与警察分局局长两边发生冲突,要看双方情况,个人觉得分两种,主要看国军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杂牌军。如果是正规军,那肯定是营长胜利。如果是杂牌军,估计警察分局局长胜的面大。
一、国军杂牌军的情况国民党的杂牌军队,派别林立,多而杂,比如有收编的土匪,也有各地的小军阀,有着大量各种各样不同编制和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一般这种杂牌军队装备老旧、制度腐朽,一个营可能人数有多有少,可能不超过一百人或者只有两百人,都敢自称是一个营,配备的武器装备也都比较老旧,手里面平时也就扛着个汉阳之类的,没什么钱和门路换新式武器,政府实不太愿意给他们足够的经济支持,换装备,换武器的,毕竟不是自己的嫡系,不敢重用,也就让这些部队当当地方保安,别闹事就行。而这些个地方的警察局分局局长,在人数方面和武器质量方面则远远大于这种营级军队,警察局长手里有油水,而且手下的武器装备都可以向政府申请,可以经常和市区上层搭得上话,甚至还肩负着监察地方杂牌军的任务,说以,他们的人员,武器。装备,都比杂牌军好。警察局分局至少得有三百人,且还会养许多打手和地痞,保守估计至少四五百人,且至少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还会夹杂些许手枪,不论是人数还是火力,都远远胜过可怜的杂牌武装。二、国军正规军。但若果是国军的主力中央军当中的一个整编营,情况就变味了,按照国军中央军的标准配置,一个整编营人数足足四百人,这四百人从人数上就明显不逊色于警察局分局。再来说说火力,那就更了不得了。民政府在抗战之前接受过德国支援,德国帮助建立了好几个德械师,这种德械师装配的武器都是德国货,训练方面也都是德国人担任教官,战斗力极强。一个国民党的中央军军队下属下的一个营,如果按照德械师装配的那就必然有不少于七挺重机枪、一门迫击炮、二十七挺轻机枪以及四百支德制7.92mm步枪,这种火力配备,可不是警察局分局能比得了的。这还只是抗战前,国军嫡系的武装配备。抗战结束后,美国为了支援国军打内战,可是下了大本钱来装备国军,为国军搞了全美械的概念,按照美械配备中央军,除了上文提到的迫击炮、轻重机关枪外,还会有火箭筒排,“汤姆森”冲锋枪以及更加恐怖的巷战利器——火焰喷射器。这么先进恐怖的武器,想想都不是警察局能吃的消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