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茶坊,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

2023-06-25 111阅读 0评论

道地茶坊,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

能提出这样问题的朋友,一定是对太平天国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的人,据我推断,也应该是对太平天国最后阶段,因为战略失误而灭亡表示惋惜。

问题上所说的一条救命的奇计,其实就是李秀成建议天王洪秀全,放弃首都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让城别走”(《李秀成自述》中的原话)。那么,洪秀全为什么没有听从李秀成呢?

道地茶坊,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

《太平天国》电视剧剧照 李秀成和石益阳(虚构人物)被俘虏(周迅真的很美)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李秀成与洪秀全个人之间的矛盾,让洪秀全一直不信任李秀成;第二个则是洪秀全一味相信他所信仰的“上帝”可以下凡来拯救他。

上层内讧让太平天国命运急转直下

我们先说第一个因素。李秀成与洪秀全个人之间的矛盾,让洪秀全一直不信任李秀成。

李秀成个人成名很早,早在1856年2月,李秀成就曾跟随燕王秦日纲解救镇江之围,击败了清军。1856年6月,还曾配合翼王石达开大破清军驻扎在南京周围的江南大营,升任地官副丞相。

韦昌辉

不论是太平天国的发展,还是李秀成个人的前途,都是一片大好。但是,因为天国内讧,太平天国的命运急转直下。由于北王韦昌辉胡作非为,屠杀翼王石达开全家,再加上威胁天王洪秀全的权利,1856年年底,洪秀全趁给秦日纲母亲做寿的机会,邀请韦昌辉赴宴,并最终诛杀了韦昌辉。

石达开和石益阳

韦昌辉死后,洪秀全对自己从广西带出来的这些老兄弟不再信任,虽然想用石达开总揽军事,解除内讧造成的危机。但是,又不放心石达开,就封了自己两个不学无术的哥哥,洪仁发和洪仁达为安王和福王。心灰意冷的石达开,最终带了十多万军队离开太平天国,向西南去独自发展了(最终兵败大渡河)。

李秀成犯颜直谏 让洪秀全对他不满

石达开一走,清军又重新建立起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以此牵制住天京。太平天国无人可用,只好提拔了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位年轻的将领。陈玉成属于那种任劳任怨,打仗冲在最全面的人。李秀成却有很多治国的想法。

在石达开出走之后,李秀成给洪秀全提出了很多治国建议,比如严整朝纲,恢复东王杨秀清时期的严格的军令和法律。减少老百姓的赋税,第三个就是不用自己的哥哥,尽全力请求石达开回来。

李秀成的建议引起了洪秀全极大的不满,为此罢免了李秀成的官职。虽然最后洪秀全意识到自己已经无人可用,只好听从了李秀成的建议,用“金牌”去请石达开,并恢复了李秀成的职位,任命他为后军主将。但是,洪秀全对李秀成渐渐有了不信任的倾向。

此后,李秀成与陈玉成等人分别发动浦口、三河等战役,各个击破清军部队,使得天平天国的局势再次转危为安。李秀成手下有一个人名叫李昭寿,当时任滁州守将。李昭寿所管的兵士,经常扰民,这导致李秀成的其他部下大为不满。

安庆会战

安庆会战地图

李秀成后来在《自述》里面说,“自见事过,又不好见我之面,故而又变心而降大清折也。”李秀成后来察觉到了李昭寿要把滁州城献给清军,但是李秀成仍旧“重情义而深待”,另很多人非常不满。

李秀成对天王的人事安排表示轻蔑

在这期间,李秀成对当时做佐政理事的洪仁玕非常轻蔑,认为他刚刚从香港辗转回来,就委以重任,是不合适的。李秀成甚至也因此对洪秀全表示了轻蔑。而且,此前李秀成和陈玉成共同解除天京之围,陈玉成获封英王,可李秀成却没有封王。

李昭寿投降之后,为了离间李秀成,还故意写信劝他投降清军。这封信后来被太平军截获,送给了洪秀全。洪秀全担心“封王不到,定有他变”。洪秀全开始对李秀成住在天京的家室采取严密的监控。

李秀成被俘

李秀成后来说,天京不允许我询问家室的情况。其实,洪秀全也是通过这个手段,逼一下李秀成,看他会不会投降清军。李秀成没有这么做,洪秀全大为感动,下诏晋封李秀成为忠王,并亲笔体写“万古忠义”四个大字,也算是绝妙的讽刺。虽然如此,但是洪秀全的内心对李秀成已经越来越不信任。

攻打上海是错误的战略决策 让西方列强与清政府联合

后来,李秀成和洪仁玕等人坚持攻打上海,认为夺取上海,可以与外国人通商,购买火炮。他们天真的认为,驻扎在上海的外国列强会保持中立。但却没想到,英、法军队跟清军达成协议,共同对付太平军。他们甚至组建雇佣军,由华尔建立洋枪队。

在这里我要说一句,现在很多研究太平天国的著作都认为,太平天国攻打上海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农民起义句敢于与帝国主义列强硬碰硬的例证。证明了农民起义的先进性,也反衬出清政府的腐败,对外奴颜屈膝。其实,如果我们回到历史,会发现,这是一步错误的战略决策。

1862年1月7日,李秀成第二次进攻上海(第一次是在1860年,因为没有想到西方列强干预,再加上兵力太少,最后失败),最后因为战略安排失误,把部队分成几股,本来想围住上海,希望列强能够保持“中立”,但是却被列强的军队各个击破,再次失败。

进攻上海带来了很恶劣的后果,就是西方列强彻底撕掉“中立”的面纱,与清军合兵,共同攻打太平天国。这加速了后来太平天国的灭亡。此后,太平天国被联合剿杀,一蹶不振。

洪秀全迷信“上帝” 坚持不离开天京 直接导致太平天国灭亡

最终,到了1864年的时候,天京周围重要的战略要地,苏州、常州、无等地相继陷落,天京门户洞开。当时,李秀成还驻扎在丹阳,特意跑回天京,劝洪秀全“让城别走”。根据王韬《瓮牖余谈》中所载:“御驾亲征,直趋北方,据齐、豫、秦、晋上游之势以控东南。其地为妖兵水师所不能至,洋鬼势力所不能及,然后中原可图,天下可定也。”李秀成还认为,如果我们向内地发展,西方列强的军队是不会进入的,因此可以减少不小的压力。

可是,洪秀全不同意。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第二个因素,洪秀全一味相信他所信仰的“上帝”可以下凡来拯救他。

在太平天国占领天京的11年中,天京数次有危难,但最后都化险为夷。所以,洪秀全天真的以为,这一次照样可以平安。在天京第二次危机的时候,李秀成曾经用“围魏救赵”的方式,主动攻打苏州、杭州等地,让江南、江北大营驰援,以此缓解天京的压力。当时,洪秀全坚决不同意。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洪秀全把天京看得有多重要,也不信任其他将领的计谋。

天京保卫战时期的女兵

洪秀全信仰的“上帝”更像神魔鬼道

当然,最主要的是,洪秀全始终相信上帝会来救他的。洪秀全到了晚年,越来越喜欢神魔鬼道。他心中的上帝,与西方宗教的上帝也越来越不一样,更像中国的民间信仰。他多次改国名,比如在1861年的时候,就将太平天国改为上帝天国,其目的是希望上帝能够眷顾他。洪秀全还说:“奉上帝圣旨”,“何惧之有”。坚决不转移。李秀成最后也算是不错,坚决守城到底,直至城破(当然,最后被俘之后,曾写《自述》渴望活命)。

后来,有学者认为(比如苏双碧),如果洪秀全听从李秀成的建议,太平天国推翻清朝政府还是有希望的。历史不能假设,至于是否如此,只能供后人评判了。

乾隆皇帝为什么为多尔衮多铎平反?

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同父同母的哥哥,但是论权势和地位远逊于自己的两个弟弟。

努尔哈赤与他的最后一任大妃,也是他最为宠爱的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生有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起初,努尔哈赤对于阿济格是非常的喜爱,当年皇太极的继福晋,也就是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见了阿济格没有下轿而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这在努尔哈赤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但是,随着多尔衮和多铎的出生和成长,阿济格在努尔哈赤新的地位和受到宠爱,也逐渐被取代。

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在努尔哈赤晚年对于八旗的重新调整分配上,努尔哈赤将自己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共65个牛录中的45个,平均分给了兄弟三人,每人15个牛录。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宣布,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多铎为正黄旗旗主,并且在努尔哈赤死后,继承努尔哈赤留在身边的20个牛录的亲兵;多尔衮则会被另赐镶白旗的15个牛录。

如果按照努尔哈赤的计划,在他死后,多铎将统领正黄旗35个牛录,多尔衮将统领镶白旗30个牛录,而阿济格只有镶黄旗的15个牛录。

由此足可见努尔哈赤对于多尔衮和多铎两人的宠爱, 而之所以由这场的差别对待,还是因为此时的阿济格常年跟随阿敏、莽古尔泰等人征战在外,早已是同其二人一样的赳赳武夫,有勇无谋,也让努尔哈赤认为其失去了培养价值,才会如此。

而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后,夺下了镶白旗的统领权,让多尔衮和阿济格两个人共领一旗,阿济格为旗主,之后“黄白对调”,多尔衮和阿济格正式开始共领镶白旗。

但是皇太极为了拉拢多尔衮,同时制造三兄弟之间的矛盾,于是借口阿济格未经请示擅自给多铎主持婚礼为由,免去了阿济格的旗主贝勒的职务,改由多尔衮担任镶白旗的旗主贝勒。

至此,阿济格的权势、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在皇太极在位期间,他的职务和地位始终被他的两个弟弟压制着。特别是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以“睿亲王”的名号,位列“四大亲王之一”,多铎也获得了亲王爵位后被将为了郡王,而阿济格始终都是郡王。

顺治时期的阿济格,可谓是“昏招”频现,最终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福临登基。此时恰逢关内局势风云突变,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在与李自成交恶后,主动投降,引清兵入关,就此拉开了八旗铁骑挥师中原,一统天下的序幕。

而在这期间,阿济格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屡次击败李自成大军,更是连杀刘宗敏和宋献策等大顺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清朝一统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正是因为自觉功勋卓著,阿济格也想要进一步染指权势。

实际上,早在多尔衮与豪格争夺大清皇位之时,阿济格借故离开会场,暗中调兵,就险些使得两黄旗与两白旗发生火并,之时后来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均对济尔哈朗支持福临的方案表示同意,这才避免了满洲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打的纷争。

而在多尔衮专政时期,阿济格多次问多尔衮讨要封号和职务,特别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后,主动提出要接替多都做“叔王”,遭到了多尔衮严厉拒绝。在多尔衮看来,阿济格归根结底还是赳赳武夫一名,并不懂得怎样处理朝政和治理国家,况且,当年因为他们的母亲阿巴亥被逼自尽一事,多尔衮对阿济格一直心存怨念,那是阿济格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但是没有为保护自己的母亲做出任何举措,这也让多尔衮对于他的这位哥哥的态度明显不如对待自己的弟弟多铎。

而在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想通过武装夺权的方式,成为第二个多尔衮,但是最终的结局以失败告终,不仅被顺治皇帝赐以自己,同时宣布将其削宗夺爵,罢黜宗室。

至此,多尔衮三兄弟皆受到了顺治皇帝的处罚。多尔衮最悲惨,被“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还被顺治皇帝下令挖坟掘墓,挫骨扬灰;阿济格被开除了宗籍;多铎早已去世,但仍被降了爵位。一代枭雄家族,也就此陨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等人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离多铎、多尔衮、阿济格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此时当政的乾隆皇帝开始着手于对于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时期,被处以极刑的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成员们进行平反。

乾隆皇帝之所以要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平反,还是为了粉刷当朝的盛世祥和,加强政治统治。

雍正去世,乾隆登基,乾隆接手的大清王朝,经历了雍正十三年的治理,不仅国库充盈,同时官场清廉、国泰民安,俨然一副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而乾隆在登基前中期,也是励精图,开疆拓土,使得大清朝的国力发展到了最高峰。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业与功劳,所以让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有了足够的果敢和魄力,而乾隆自己也认为自己要不去平反,后世的人就更不敢再做了,所以乾隆打破祖制与传统,这是乾隆对于自己的绝对自信,也是他自己希望将此作为自己功德流传后世的体现,同时,这也是对于当朝盛世的歌颂。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多尔衮被恢复了身份,重新修筑了坟茔,并给予了他一个至高无上的谥号“忠”,多铎也倍恢复了所有的名誉和封号。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就此确立了“铁帽子王”制度,多尔衮的“睿亲王”世系以及多铎的“豫亲王”世系也位列其中。

但是乾隆皇帝却没有在这个时候给阿济格平反。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按照乾隆皇帝的说法,他之所以不给阿济格平反,原因有三:

其一,谎报军情,假称李自成已死,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还让顺治和多尔衮非常难堪;

其二,阿济格飞扬跋扈,居功自傲;

其三,阿济格心思不正,过度追求于权势。

也正是因为如此,乾隆皇帝在位多尔衮和多铎平反的同时,并未给阿济格进行平反。

不过乾隆皇帝还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被乾隆重新恢复了宗室身份,其家人也被补录族谱,乾隆皇帝如此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吧。

雍正王朝里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

《雍正王朝》中的诤臣孙嘉诚,历史上的原型实际上有两位,一位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臣孙嘉淦,而另一位则是在历史上颇受争议的蔡珽。

对比这两位孙嘉诚的历史原型人物,孙嘉诚展现了前者孙嘉淦清廉节俭、敢言直谏的为官风尚,进而深得雍正器重,并且其在御史大夫阶层具有极高的威信与声望。与此同时,孙嘉诚与年羹尧的之间的恩怨,也像极了历史上年羹尧与后者蔡珽之间势同水火的关系,特别是一直以来年羹尧都将蔡珽视为自己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几次三番的想要处之而后快,这也与剧中二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相对应。

只不过,蔡珽最终非但没有被年羹尧整死,反而被雍正提拔为左副都御史,专门收集收集年羹尧的罪证,进而成为了年羹尧倒台的重要推动者,而《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却被年羹尧加害,以“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惨淡收场,让人唏嘘不已。

孙嘉诚午门外求雨,让年羹尧对其是充满了愤恨。

雍正在刚刚登基的时候,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了叛乱,而此时雍正的皇位尚不稳固,朝中依然有着非常庞大的反对势力,因而可以说这场叛乱让雍正处在了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之中,由此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让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率领二十多万朝廷的大军前往西北平叛。

而此时的雍正,选择并重用年羹尧,实际上已然是他唯一的选择。

一方面,这个时候的雍正,只有将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交到“自己人”的手中,他才能够放心,而以雍正的亲信班底,能够带兵打仗的也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和当时还是陕甘总督的年羹尧。可是雍正此时又离不开胤祥,他需要胤祥继续坐镇京城,辅佐自己推行新政,同时也要时刻警惕着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反扑。所以他能选择的人也就只剩下了年羹尧。

另一方面,年羹尧经过之前“推举大将军王”时候被雍正的敲打,这些年已经老实了许多,况且自己妹妹嫁给了雍正,这时已经被封为了贵妃,雍正也算是手中握着重要的“筹码”进行牵制,也算是比较放心由年羹尧领兵出征。

就这样,年羹尧率领大军,开赴青海平叛。而最终的结果也没有令雍正失望,虽然整个过程非常的曲折,所耗费的时间非常长,朝廷国库的开销也是非常之巨大,但终究是平定了这次叛乱,算是帮助雍正稳固了皇位,同时也为雍正新政的推行,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边疆环境。

于是,雍正对于年羹尧可谓是恩宠有加,不仅极尽封赏,还予以了其莫大的殊荣,他这样做除了是对年羹尧表示感谢外,也是要将年羹尧树立成典范,给那些质疑他的人看,特别是十四阿哥胤禵以及八爷党的众位皇子。

然而,这个时候的年羹尧的心态已然发生的重大的变化,他不仅居功自傲,就连对待雍正都开始有所不敬,在加上他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弄得朝堂上下是议论纷纷。

可是此时的年羹尧正在得宠之时,朝臣们对其是敢怒不敢言,甚至还需要可以的迎合,比如隆科多,雍正将年羹尧之子过继给他,他也是放下全部身份和地位去笑脸相迎,这也恰恰说明了年羹尧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与威慑力。

可面对如此权势、地位正处于巅峰时期的年羹尧,依然有官员敢于直谏,抨击年羹尧的所做所为,他就是孙嘉诚。

“根据我朝名臣于成龙推的《易》理,京师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

而孙嘉诚更是当着雍正的面,呵斥年羹尧的种种罪责。当然,这个时候的雍正面对孙嘉诚如此口无遮拦的弹劾年羹尧,必然是有所想法的,于是,雍正当即安排孙嘉诚前往午门外求雨。

“你不死说天旱是因为年羹尧是奸臣吗?那好,你这个忠臣就去午门外跪在太阳底下求雨去!”

此时的年羹尧也非常密切的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因为孙嘉诚弹劾他的这一举动,是他所没有想到的,特别是在这个时候向雍正进行谏言,可以说是令年羹尧的颜面扫地。

于是年羹尧此时的心中,对于孙嘉诚必然是充满了愤恨,不过相对来说,年羹尧的心态还算是比较平和,换句话说,此时的他根本看不上、也看不起孙嘉诚, 更加不相信的以孙嘉诚职务和地位能掀起怎样的波澜,对他自己造成怎样的影响。

可是事实上,年羹尧真的想错了,因为他不仅错看了孙嘉诚,更是错看了雍正皇帝。

此时雍正已经开始对年羹尧有所不满,只不过,年羹尧自己没有领悟到。

在此之前,雍正面对年羹尧在朝堂上“只知有将领,不知有皇上”的狂悖说辞,已经是心生不满,这一切已经通过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进行了发泄。

而在朝堂上,孙嘉诚弹劾年羹尧的行为,可以说让雍正是又惊、又喜、又恨。

说他“惊”,是因为此时的他对于孙嘉诚敢于在这个时候直谏年羹尧的狂妄行为表示惊讶,毕竟这个时候的年羹尧刚刚立功,又是极尽受宠,孙嘉诚可以说是豁出了身家性命来向雍正谏言,这让雍正感到了一种“不可思议”。

说他“喜”,是因为雍正对于年羹尧的种种不满,有人能够替他说了出来,让雍正的心中是倍感欣慰,并且对于孙嘉诚的胆识与品行有了极高的评价。

说他“恨”,既是雍正对于年羹尧的恨,同时也是对于自己的恨。他恨年羹尧的如此行径极大辜负了自己的一番苦心,恨他自己则是因为此时的他却又不能动年羹尧,毕竟自己对于年羹尧有着一系列的封赏,当前又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局面之下,况且在此之前,雍正已经为自己轻率的褒奖诺敏和张廷璐而被种种打脸,而这一次他面对又是同样的“尴尬”的局面。

于是,他选择让孙嘉诚前往午门外求雨的方式,就是要将自己的不满用这样一种方式告知年羹尧。

试想下,如果雍正此时真的对孙嘉诚弹劾年羹尧极度不满,或者说为了保护年羹尧而决心不管不顾孙嘉诚的话,那么大可当下就以“妖言惑众”、“扰乱超纲”的罪名将其治罪。

可是雍正并没有处置孙嘉诚,实际上这就说明,雍正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孙嘉诚的话,并且将孙嘉诚所言的真假,交给老天去评判。

如果孙嘉诚真的求来了雨,则说明上天已经认定,年羹尧就是“奸臣”,这必然会让年羹尧有所警觉,因为这是“天意”。

而如果孙嘉诚没有求回来雨,雍正也不会处置孙嘉诚,这对于雍正以及年羹尧反而是一个台阶,但是雍正也必然会以此做些文章,向年羹尧提个醒,让他注意收敛,毕竟孙嘉诚的行为,代表着的是“人心”。

当然,不管有没有求到雨,雍正都不会处置年羹尧,也不会收回对于年羹尧所有的封赏,这个时候的他还是非常的需要年羹尧,因而雍正只会选择用提醒、暗示的方式,来告诫年羹尧。

只是年羹尧依然对于雍正的警示选择了漠视,并且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还在非常直接的拒绝了雍正所提出的“裁兵”、“减费”、“试行火耗归公”这三件事,于是,雍正也就这样在万般无奈之下,让孙嘉诚跟随年羹尧前往了西北。

孙嘉诚之死,可以说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结局。

当听闻孙嘉诚死后,雍正立马下定决心处置了年羹尧,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人认为,雍正是故意借着孙嘉诚与年羹尧之间的矛盾,让孙嘉诚前去西北送死,为的就是给惩治年羹尧留下借口与理由。

然而,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此时的雍正不想失去年羹尧,同样,他也不想失去孙嘉诚。

首先,这个时候的雍正,确实是太缺人了。

“九子夺嫡”期间,雍正一直是以“孤臣”自居,因而除了自己这面的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李卫、田文镜,以及康熙留给自己的张廷玉、马齐、隆科多等人,朝堂上并没有多少自己可以信赖的支持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潜邸奴才”的身份以及同雍正几十年的交情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即便是年羹尧真的有错,但雍正依然不会轻易的放弃年羹尧。

至于孙嘉诚,是雍正自己发现并且提拔重用的“新生代官员”,不仅是因为孙嘉诚对于他、对朝廷和国家都是忠心耿耿,更重要的是孙嘉诚是朝中少有的为官清廉、敢于直谏的诤臣,虽然数次当面顶撞雍正,可雍正对他依旧是充满了好感。

所以,这二人都是雍正所认定的国之栋梁,也对他们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失去一个都是非常心痛的事情,更不会用拿其中一个去“换”另外一个,对于雍正来说,是一万个“舍不得”的。

其次,雍正让孙嘉诚前往西北,除了是对孙嘉诚的能力与品行的认可,还希望他能够起到时刻警醒年羹尧的作用。

雍正让孙嘉诚在午门外求雨,可之后既没有处置年羹尧也没有处罚孙嘉诚,就说明雍正对于这样的结果是予以默认的,年羹尧应该对此产生警觉而有所收敛。

所以,雍正让孙嘉诚前往西北,在推行新政的同时,也是为了让年羹尧看到孙嘉诚就想到午门求雨之时,想想“天意”和“人心”,以此来匡正自己的行为得失,改正此前一系列错误的行为,这才是雍正想要看到的。

再次,雍正确实也不相信年羹尧会真的杀掉孙嘉诚。

尽管年羹尧此前也有擅杀朝臣的行为,可那是在平叛的特殊时期,属于“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可如今叛军已经被平定,局势已经趋于稳定,那么年羹尧本不应该再向此前一样杀人立威。

况且,此前斩杀的官员,多为地方官员,也与雍正的关联不大,而孙嘉诚是雍正亲自安排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钦差”的身份,冲这一点,年羹尧也应该有所禁忌。

而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孙嘉诚推行新政,无疑是极大的触动了年羹尧以及其整个政治集团的利益,再加上孙嘉诚一贯的胆大直言的性格,激怒年羹尧也就变得不可避免,最终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对于孙嘉诚而言,当他去西北的时候,他也必然不会料到自己会有这样的结局。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的职务和差事,是雍正安排的,他不认为也不会相信年羹尧会有如此大的胆量去真的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抵制雍正,这种完全超乎与“人臣之道”举动至少对于孙嘉诚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孙嘉诚当然会想到此去西北,改革必然是阻力重重,与年羹尧的交往也必然是矛盾、冲突不断,或许孙嘉诚也做过最坏的打算,但是以他不畏强权、不畏艰险,只想着一心为公这样的脾气与性格,也依然会欣然前往。

而这也让人对于孙嘉诚的品行更加是肃然起敬。

当年羹尧在杀掉孙嘉诚的时候,除了宣泄其本人对于孙嘉诚的不满外,或许也是对于雍正的一种危险试探,他也想看看此时的雍正对于他的态度究竟有没有改变。

可年羹尧这一次确实是玩火自焚了。

如果说面对年羹尧此前的居功自傲,雍正还可以看在其功勋上予以宽恕的话,那么这次,年羹尧用杀掉孙嘉诚的方式,表达的是对于雍正命令的抗拒,以及对于雍正所推行新政的公然抵制,这必然是不能为雍正所容忍。再加上此时朝堂上对于年羹尧近乎于一边倒的反对声音,也让雍正在百般思量后最终下定决心除掉年羹尧。

就这样,孙嘉诚的死成为了“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了年羹尧的覆亡。而在失去了孙嘉诚这样一位自己的忠臣、诤臣的同时,雍正也失去了年羹尧这样一位功臣和亲人,雍正心中的伤感与苦闷,也是可想而知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成都成为中国最强势的省会?

成都省名不虚传,这是网友最新测出四川各城市建成区面积,成都下属县级市都比很多川内地级市建成区面积大。

把后面25位数据加起来等于842.4平方公里,还不如成都的950。再扣掉成都下面几个大型县级市,扣掉都江堰53,崇州47,彭州33,邛崃25,简阳20,大约再被扣掉180,川内其他地级市加大型县级市总面积差不多只有662平方公里。总数据还远不如成都主城区,这也是极大的讽刺。四川这下满意了吧,一城独大,成都上半年实际gdp增长不到5%,四川实际增长也不到5%,成都一旦萎缩,四川经济就完了。这就是四川搞垮十几年前一个gdp超过合肥的绵阳和一个超过南宁的德阳和几个超过贵阳的城市的代价。今年合肥gdp冲击6000亿,南宁冲击4000亿,贵阳稳上3000亿。而现在所谓的设了科技城的绵阳今年估计1800亿都难,其他的城市就跟不用说了。现在的四川,好多地级市很多都赶不上沿海的县级市

刘邦为何宁死不接受诊治?

刘邦病重时,吕后请来了医生诊治,刘邦却没有让医生医治,这其中透露出刘邦的心机!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人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就是说刘邦讨伐英布时,被流箭所伤,病情加重回到京城医治,吕后找了一个医生过来,刘邦问医生能治好吗,医生说能治好,刘邦随之大骂道:我一个平民,手持三尺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就算扁鹊在世也没有用。刘邦就不让医生医治,还赏赐了这个医生50斤黄金!病重的刘邦居然不让医生医治,还给医生这么多黄金,这真的很反常啊,但凡人都是怕死的,得了病都要治病,哪怕这个医生行不行,求生是本能,可刘邦拒绝了,还把理由说到天命上去,可见刘邦没有病糊涂了,反而很清醒!

刘邦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根本无法治得好,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而医生还说能治好,这不就是欺骗嘛,既然治不好,还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刘邦大骂医生,说自己的命由上天决定,我夺得天下是天命所归,死也是由天决定,这就暗示汉朝是得到上天庇护的,是上天让汉朝统治百姓,强调了汉朝的神圣地位,那百姓不就服从汉朝统治了嘛,毕竟大家对上天敬畏的,那也顺便对汉朝敬畏啊,这对汉朝的统治很有作用!所以刘邦赏赐这个医生黄金,就是为了把天命在刘邦这个话传出去,大家知道了,多多少少对汉朝保持敬畏,刘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刘邦真是好算计,到死也不忘利用老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当然刘邦也不是说得没有道理,毕竟刘邦能从一个平民居然干翻了战神项羽当上了皇帝,多多少少都有点神奇的意味,大家一想也就信了刘邦所说了!

当然刘邦不让医生治病,因为这个医生说吕后请过来的,刘邦是信不过吕后啊,怕吕后让这个医生谋害自己!现实中也是有这个可能的,刘邦后期和吕后的关系已经闹得很不愉快了,刘邦在废太子的事情上惹恼了吕后,当然吕后的儿子刘盈还是继续当太子。刘邦最喜欢的女人戚夫人和吕后也是水火不容,毕竟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就是和刘盈争夺太子之位的,刘邦已经开始着手削弱吕后的势力了,让陈平和周勃去杀樊哙,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妹妹,当然陈平他们没有杀樊哙。刘邦不让医生治,吕后就知道刘邦猜忌自己,可不治病刘邦也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吕后就问皇上百年之后,萧相国也去了,谁可代替萧相国?刘邦知道这是吕后在试探自己,刘邦就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去了,谁也当丞相,刘邦就说王陵可以,当然陈平足智多谋可以一起辅助王陵,周勃可以作太尉,未来汉朝的安稳就看周勃的了!吕后又问再之后的事怎么安排,刘邦说那不是我能操心的事了,不久之后刘邦就死了!

刘邦对丞相的安排也是为了防止吕后专权,虽说刘邦死后吕后确实大权独揽,但没有做到女皇那个地步,之后吕氏势力也是周勃和陈平两人联手铲除的,汉朝的大权终于又回到刘氏手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