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经略相公,鲁达众目睽睽打死郑屠
小种经略相公,鲁达众目睽睽打死郑屠?
几乎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毕竟这个故事早就被写进了初中生课本。因此这一段故事也是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难怪鲁智深在读者中的名气这么大呢!
鲁提辖本名鲁达,但是他最出名的名字是他出嫁后的鲁智深。鲁提辖是渭州城的名人,人人皆知,越是出名的人其实犯了事越不好逃,都认识啊,而且那个社会捉人还有赏银,可谓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但是鲁达还真是成为了特例,打死人之后不但没有立即逃走,还回了趟家,收拾了些东西,然后才大摇大摆的出了城。难道他有主角光环?其实他们顺利出逃还是完全符合道理的。
鲁达不是一个普通的市井人员,他可是军中的军官,身为提辖兼任五路廉访使,这样的人犯了案子,渭州城的府尹都为难了,这人该怎么抓啊?于是府尹就去了经略府,老小种经略可不是一般人,边关守将可不是好惹的。王进得罪了太尉高俅都要去投靠边关的将领,因为即使身为殿帅府的殿帅在边关守将眼里也是不直一文的,只要愿意收,犯过法又如何?太尉想搞死的人,到了边关只要守将一句话不但死不了还能成为一员武将。因此,鲁达打死了人,府尹不是立即升堂审案,而是跑到了经略府向小种经略汇报。府尹说,大人啊,你手下的提辖官打死了屠户镇关西,虽然这个郑屠为非作歹,但是鲁达在闹市中明目张胆的把他打死,触犯了王法,众目睽睽啊!您说下官该怎么做呢?
小种经略一听,你来问我啊,我能怎么说?于是小种经略说,犯了法就抓起来吧,他如果是招供了,你就依法办事。不过呢,这鲁达也不是我的手下,我是缺少人手,老种经略把他调拨到我这帮忙的。要是哪天找我要人,我可就不好办了,因此,当大人您想定他罪的时候,你要先去通报给老钟经略。其实小种经略这番言语就是将定罪权转到了老钟经略那里,实际上就是保住了鲁达的性命,府尹再傻也不会傻到去老种经略那里去说要秋后问斩他的手下战将啊!
府尹听到小种经略同意他先抓人之后,才赶回到知府衙门升堂办案,派遣人员捉拿鲁达归案,这一来回折腾,鲁达是有足够的时间走出渭州城的。其实小种经略和府尹都明白,府尹去经略府请问其实就是留了足够的时间让鲁达逃走。府尹多聪明,捉住了边关战将,就是烫手山芋啊,不判重刑难以服众,众目睽睽杀人没有开脱罪责的借口啊!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让他逃走,自己省了后顾之忧,不但省了大麻烦,还搞好了和经略府的关系。
除了官府故意给出鲁达出逃的时间以外,鲁达的霸气也是他能逃脱的重要原因,鲁达在渭州城横行霸道惯了,人人见到他都是害怕,都看着他杀了人,却没有人敢上去拦截他,都知道上去了就等于送死,他都杀了一个人了,不会在乎再继续杀。试想,如果这是一个老实人杀了人,为了赏金,即使当时没有下发赏金告示,但是当时的行情可是三千贯啊。面对这么多的赏银,估计人们在就蜂拥而至层层包围了。比如,宋江那么有名望,偷偷杀了自己的女人,要不是有唐牛的帮忙,都逃不出小小的郓城县。但是面对鲁达没人敢造次,所以鲁达也是没有遇到任何阻拦。
为民除害,人们都希望鲁达逃出渭州城。其实渭州城有两个祸害,一个是郑屠,另一个就是鲁提辖。郑屠坏事做尽,人人都希望他死,鲁提辖打死了他就是为民除害,人人拍手称快。而鲁提辖在渭州城那是吃喝到处赊账不给钱,白吃饭不说,不高兴了还砸人家的碗碟,人们也希望这个祸害被除掉。但是如果他被抓住,因为要是军方将官很可能不会判重刑,关个三五年出来还是一个祸害,真不如让他逃走,永远不敢回来,这就等于去除了两个祸害。
什么动物临死前苟延残喘?
镇关西的家犬临死前苟延残喘。
郑屠(约1078~1113),绰号镇关西,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是一个地主,因欺压金老汉父女,鲁达为此打抱不平,三拳被鲁达打死。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投托着鲁智深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
水浒传里的小种经略老种经略有什么区别?
经略府,是北宋时期对掌管各地的部队官员的统称。不光管兵,而且还管民,是北宋时期对军队实行“经略安抚置使”的简称。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但是是只管军队,没有权利动用军队。
《水浒传》里出现的鲁达原在老种略相公府当差,后来又到了小种略相公府做了提辖。这位老种略相公,正是宋朝“种家军”之一的种鄂。当时镇守延州,与西夏交战,取得“米脂大捷”,深得当地民众赞扬,说有“老种略相公在,我等无忧”。
《水浒传》里不光鲁达种鄂手下过,王进,历史有其人,在种鄂手下与西夏交战时战死,这也就是史进后来没有找到师傅的缘故。还有就是青面兽杨志,也曾在种鄂手下当兵。
公元1083年,种鄂病死,时年五十六岁。
小种略相公,指的是种鄂的儿子种师道。种鄂去世后,他的儿子和侄儿种师道,种师中,种朴也一直在军中,领并抗击西夏和辽。
后来金兵卷土而来,包围了开封,宋徽宗又召回种师道。这一年,宋徽宗让位给了儿子宋钦宗。种师道在回开封的路上,受了风寒,到了开封不久就病死了。次年的1126年,享年七十六岁,也是这一年,北宋被攻破首都开封,发生了著名“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据记载,开封被金军攻破后,金军首领一心要见种师道,当听说种师道已经去世时,不禁感叹,曾在前线见过这位老将军的风采。见到种师到的侄儿,让其将种师道的灵柩送回延州。
世人知道杨家将满门忠烈,却不知种家军更是北宋中流砥柱。老种略相公与小种略相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父子关系。
鲁智深人物情节概括50字?
鲁智深绰号花和尚,原名鲁达,是老种经略相公拨在小种经略相公处帮忙的提辖官,智深是出家后的法名。是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步军头领第一名。义救金翠莲,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郑屠后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醉打山门,不见容于清凉寺众,转投大相国寺,路途中还假扮新娘打了小霸王周通,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众无赖闲汉,倒拔垂杨柳,与豹子头林冲相交,野猪林救林冲得罪了太尉高俅,占据了二龙山,集结了青面兽杨志、行者武松、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青眼彪施恩、操刀鬼曹正,后来三山聚义加入梁山,又引荐了少华山九纹龙史进,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是梁山各山头中实力最强的,直到杭州六和塔听潮信而圆寂,结局最神奇的。
为什么水浒中鲁智深可以成佛?
文羌.人山里汉
鲁智深,本名鲁达,曾用名鲁提辖,绰号花和尚,星座天孤星,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梁山聚义后,光荣的成为了一百单八将之一,排位第十三名,任步军头领,江湖人称“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花和尚鲁智深,原本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出家做了和尚,因搭救豹子头林冲,落草二龙山,后与各路好汉齐聚梁山泊,树替天行道大旗,惩奸杨善罚恶,在招安路上,南征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后在杭州六合寺留下临终遗言,听潮圆寂,后朝廷追赠鲁智深为“义烈昭暨禅师”荣誉称号。
列为看官不禁要问,一个吃肉喝酒,杀人放火者,哪有一点和尚的样子?他的善在何处?他的义又在何方?怎可坐化成佛?还能得到政府嘉奖呢?
众多疑问,不足为奇,待山民为你解惑答疑。
所谓“花和尚”,并不寻花问柳,更不好吃懒惰,得名绰号“花和尚”,不单单是因为喝酒吃肉,而是因他上身满是纹身。
所谓“杀人放火”,且处处在救人:
如最早在老种经略相公麾下为官,保家卫国,救百姓,是在救人;在渭州城拳打镇关西,义救金翠莲父女,是在救人;在野猪林里救林冲,桃花山下救刘太公女,也是在救人;后来受招安后,为朝廷出力,南征北战,更是在救人……
纵观花鲁智深一生,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豁达明理,行事洒脱,生性纯厚,爱憎分明的一生。他虽为出家人,且未曾早晚三炷香,坐蒲修禅,但他每一次行侠仗义其实都是在修行,他一生杀人无数,但他却没有一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人放火。
鲁智深一生都在践行铁肩担道义,热血铸忠诚的誓言,一生都在用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来体现人生价值和责任担当。
他一路南征北战 ,本可加官进爵,但他却看清了世态炎凉,尝尽了人间冷暖,不想再添杀戮,毅然决然放下禅杖,在杭州六和寺再度出家。
那年中秋夜,钱塘江潮声大作,如雷鸣战鼓,智深探得这声响原是钱塘江潮信。智深忽拍脑门,他终于明白了师父智真说的那句:“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闻信而寂”之意了。于是,他沐浴更衣,焚好炉香,写下遗言:“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盘腿打坐,圆寂涅槃。
鲁智深用“侠”解救世人,用“义”汇聚梁山,用“善”普度众生。正因他在坐化前,悟出了这些道理,明白了人生价值和目标。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听潮圆寂,坐化成佛,修成正果。
我是羌人山里汉,感谢您的阅评[玫瑰][玫瑰][玫瑰]图片来自《新水浒传》剧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