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礼仪,为什么有人说送人情不能送茶叶
茶道的礼仪,为什么有人说送人情不能送茶叶?
送人情,不能送茶叶?这纯粹是一种误解啊!同时,也与地方文化有关,了解详情后不能不令人感叹,中国文化内涵简直太丰富了,有的丰富得有点“过头”了!
兄弟单位是做贸易的,要去办一件很重要的事,去邻居拜访一位已经合作十多年的重要厂家老板。这是好事,但因送礼不当而造成了误解加深,双方合作终止。
事情是这样的:兄弟较忙,让办公室秘书帮忙购买贵重礼品。秘书家是茶叶生产基地的,对茶叶比较熟悉,于是未经老板同意而选择了老茶树的上等好茶。
懂茶的人都知道,这是上品中的上品,是该类茶叶中珍品,市场售价每斤超过3万以上。好事成双,秘书买了两斤。
送礼那天,兄弟在外工地考察,秘书开车前往工地接老板。双方汇合,兄弟才知道秘书买的茶叶。兄弟一看,老茶树上的上等好茶。兄弟倍感欣喜,觉得不错!
可是没想到,客户接到礼物时,脸色稍为阴沉了一下,茶叶,茶依?客户掩饰得很好,兄弟与秘书未能觉察出什么,但客户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原本计划的考察新品取消了,中午接待餐前,客户老板说有重要客人临时来访,他要去接待一下,让他的秘书陪着兄弟与秘书吃了饭。
而这客户老板并没有接待什么重要客户,而是直接开车回了家。他回到家里并没闲着,心里总在盘算着,自己供应的产品哪里出了什么问题?
茶叶,茶依?如果自己供应的产品没有问题,那他们送茶叶按示什么呢?贵州话,茶依是冒牌货、仿制品、劣质品等,虽然双方合作了十多年,他指的啥意思?
客户老板一直揣摩不透什么意思,于是心里闷闷不乐,产生了断供的念头。有什么事情就明说,为什么要以送茶叶的方式来讥讽产品呢?
客观讲,虽然自己厂生产的产品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也中上游水平,因为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嘛,对方出的价钱,这样的水平就是最好的啦!他们还想怎样?
兄弟与秘书人未走,茶已凉了。下午,客户老板没有现身,兄弟与秘书等了等,没有等到,就告辞返程了。没想到这一程辛苦下来,好心起了反作用,兄弟很郁闷。
直到客户老板断供了,兄弟也没想明白到底怎么回事。秘书花了六万多送礼品,反而换来了客户的断供,这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他们每次都是现款,没欠对方款啊!
我得知情况后,问兄弟,是不是你们的礼品问题?他说,秘书花了六万多,买了两斤上等好茶,完全拿得出手了。我一下子明白过来,真是礼品送错了!
兄弟疑惑,为什么?我跟他解释道,客户老板那里有个说法,茶依,就是仿制品、冒牌货、伪劣品等意思,你们送茶叶,不是暗讽他们产品质量不好吗?
兄弟与秘书是长年在外上学的,返乡创业后中途接手的企业,对贵州民俗风情、语言特点特别是地方语言风格不是很熟悉,没想到送茶叶送出了这么大的麻烦!
兄弟听我解释后,赶紧与秘书重返客户老板的厂,赔礼道歉,并解释一番,才化解了供货危机。这一惊一乍,着实让兄弟增长了见识,看来地方文化需要多了解啊!
通过这个案例,是不是就说明送人情不能送茶叶呢?我想这个结论是不对的。因为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对茶叶概念是不同的。
像贵州一些地方对茶叶的理解,是茶叶等于茶依,而茶依是仿制品、伪劣品、冒牌货的意思,这对于产品制造者、生产者,可能比较介意,但对一般人不会太介意。
还有就是一些对茶无感者,对茶没有多大兴趣,也许送他们茶叶真没用处。本身不喝茶,对茶叶优劣也分辨不出来。送茶叶给这样的人,等于白送。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爱茶者、懂茶者、嗜茶者来说,像3万多一斤的老茶树上品茶,送他们,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不是吗?因此,我认为,不是茶叶不能送人情,而是要送对人。投其所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茶艺文案包括哪几个模块?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四,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要敲三下桌面?
广东人走到哪吃到哪
每位广东人都深有体会有人斟茶时,被斟茶那个人还会敲敲桌面有些还会点头,仿佛进行啥交易。。。对于老广来讲这个动作简直同"饭前用茶水洗碗筷"一样紧要!但好多广东人只是看着父辈这样做也跟着照做,并不知其所以然各种饭局不能不懂啊这些规矩当然赶紧学起来什么是叩指礼?
可能很多广东人都问过父母为什么要在桌子上敲几下?然后父辈就会跟我们讲一个故事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他带了几个大臣微服在茶馆歇脚乾隆在茶馆内为下属斟茶下属想三跪九叩谢恩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不便以宫廷之礼相回便想出一计,用"叩手"代替"叩首"因为"手"和"首"两字同音"叩首"改用"叩手"指代三个弯曲的指头表示"三跪"轻叩九下就是“九叩首”叩指礼的三种方式后来几经流传就演变成了爱喝茶的广东人的饮茶礼仪也即广东人餐桌上的叩指礼叩指礼的讲究
虽然知道了敲桌子典故总算不是什么奇怪的咒术但如果你还是"半桶水",那还是别乱敲因为叩指礼不是随便叩两下桌子怎么敲,敲几下可是相当有讲究! / 长辈向晚辈 / 在广东,晚辈会自觉地给长辈们斟茶出于礼貌,长辈们会用食指或中指敲击一下桌面,相当于"点头"示意遇到欣赏的后辈,则会敲三下 / 平辈之间 / 朋友之间小聚饮茶自然也不能失了礼仪食指和中指并拢,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相当于三作揖你平时有敲错了吗? / 晚辈向长辈 / 那么,如果长辈为你倒茶你除了受宠若惊又该如何回礼呢?五指并拳,拳心向下一路敲击桌面,叩手指关节意为五体投地,行"膜拜礼"敲桌面一般敲三下遇到特别尊敬的人可以敲九下,意为三拜九叩看到这里,大家都弄清楚了吗?需要补充的是叩指礼在现在不只局限于喝茶别人给你倒茶、舀汤、倒酒你都可以敲一敲下次出去饮茶,看到人家敲桌子知道个中秘密的你就可以吹水啦下次跟家人朋友出去吃饭饮茶就不要敲错桌子啦,当然除了这些广东还有很多饭桌礼仪需要注意饭桌上长辈动筷前不能动
广东家庭在乎长幼有序一般是坐席首位的一家之主先动筷子然后其他人才能起筷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但吃饭的时候会让爷爷辈先动筷子还是一种基本的礼貌睇菜吃饭,夹菜要夹眼前
在广东吃饭的时候要先吃眼前的不要过界更不能用筷子去撩,挑三拣四会让人觉得不礼貌不能用筷子指人
在广东用筷子指人有骂人的意思所以平时吃饭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随便用筷子指人筷子不能直接插在饭碗里
在广东如果你吃饭的时候把筷子插在饭上面一定会被家长训斥这种习俗在潮汕地区也有因为筷子插碗跟祭祀上香一样所以很不吉利倒茶水时壶嘴不能对着人
因为倒茶的动作与小孩子撒尿类似所以在广东一般不会对着客人倒茶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在意这个礼仪但在老广看来这个动作还是很不礼貌的茶不能倒太满
这是一条规矩广东人喜欢以茶待客但从小时候爸妈就教我们给客人倒茶不能倒太满因为茶斟满就有逐客的意思不能反手给人倒酒
在广东,你倒酒的时候可以斟满但是如果你反手会给人一种低看跟不礼貌的感觉所以要尽量避免虽然一些老广的规矩因为陈旧过时而被抛弃但正所谓:“礼多人不怪”小时候,长辈们教育我们的礼数和规矩时至今日还是需要谨记于心~现在的茶道表演和所谓的茶文化是不是矫作?
这些年里看多了茶艺表演,多数是乌龙茶,紫砂壶,扭捏的女子,刻意的动作,千篇一律的解说词,拿个闻香杯,不停的翻来翻去,让人审美疲劳,看烦了也看腻了。
某次茶博会上举办茶艺大赛,连续上台表演的九位茶艺师,都穿着相同的衣服,表演相同的茶艺,上来就是孔雀开屏,每个人都慢声细语地介绍了5分钟泡茶器具的名称及功能,完全相同,一个字都不改,看的人心里都是揪着,这绝对是一件磨人心性的事。
到后来我看几个评委都看不下眼儿了,愁眉苦脸的想要离开。
也许是一个茶楼送来的选手,才出了这样典型的事件吧,如果不是苦练钓鱼的高手,或者常年打坐念经,耐得住性子的人,是坚决受不了这个的。
前几年,国内各种茶艺比赛上都发生过这样类似的事儿,循规蹈矩,实在是世间最无聊的一种存在形态,那么茶艺为何要不断重复这种悲哀呢?
艺术就不可以雷同照搬,艺术本身就是美学上的升华,再好的表现形式,一旦重复多次,也会引起审美疲劳,许多早期的茶艺解说词,牵强附会,甚至词不达意,不知道是什么人编的,总之流传很广。
有的女孩子,照着学会了,就说自己会茶艺了,是茶艺师了,真是让人无语至极;还有的女孩子,明明长得威武雄壮,偏要掐着胡萝卜粗的兰花指,露出血盆大口和甜美的微笑,配上硬塞进旗袍里的水桶般粗的腰身,扭捏着,一点也不顾及观众的感受,这样的茶艺表演是越发的看不下去了。
近几年情况好转,选手们都开始注重创新和表演中的流畅及神韵和谐统一,从形式上的单一到繁复,从简单的茶器到插花,挂画,焚香的展示,从单人到多人,从自说自演到有古筝古琴伴奏,有人朗诵台词,增加了副泡,礼仪,舞蹈等形式的衬托,背景的布置在形式上是日益丰富。
2013年的有一次茶艺比赛中,数十位参赛者将歌舞,武术,宗教,历史穿越众多的元素穿进茶艺表演中,无一重复,活色生香,令人记忆深刻,堪称国内领先。只可惜这一次的舞台太小,传播有限。
截至2016年,国内各地纷纷雄起,有些茶艺表演俨然成了一台歌舞晚会,古筝古琴伴奏,花道,乡道书画道齐备,舞台声效背景受到高度重视,经常是一个茶艺就出动若干人,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但只怕是以后穷一点的茶艺师,买不起好茶器,道具少的一上台就会被比下去。
那另一个问题就是,随着表演的内容过多,茶的主角地位被顶下去了,有的茶艺表演成了才艺大杂烩,茶反倒成了附庸,一旦偏于布景或者载歌载舞,看得多了,经常忘了茶艺的价值体现在何处,许多学茶艺的人,只关心肢体语言动作方面,对茶和器物,风格,色彩,氛围,时空感扩展认识不够,不去关心美学,哲学,艺术的融入,多半会走向歧途的。
还有些是我不好理解的,某次亲身感受到宗教味道浓厚的茶艺演出,主泡师用了个壶,一滴滴的往公道杯里注入茶汤,半天不动,这茶汤都滴到手指头上去了,也强作镇定,一脸茫然,而其他人也虔诚望着,我不知道这样的茶汤还能不能喝,是不是太凉了,这可能表现的不是茶艺,而是禅机吧……
最基本的要点是什么?
以前在徽州有一种茶叶泡法叫三雅茶,三雅就是,茶叶之香雅,环境之静雅,动作之优雅。
泡茶第一是选择好茶,我是信不过普洱鼓吹那些越陈越好以及那些大叶子老梗子那些茶叶,选择新鲜的幼嫩芽尖芽孢嫩叶加工的茶叶,而且是高温炒制烘烤出来的茶叶,对低温尤其是晒干的茶叶嗤之以鼻,既然晒茶这么好,古人还挖空心思研究炒作工序手法做什么?几千年以前古人就会晒东西了。绿茶为主,红茶为辅 ,龙井碧螺春烘青等名优茶叶 泡开以后在杯里面完整成朵亭亭玉立,红茶呢选择发酵工艺通透的,茶汤透亮不浑浊。其实好茶简单的几样条件,茶香,味甘而不苦,茶叶完整,碎芽单叶断张比较少,茶汤清澈不浑浊,无杂味(烟味青味泔水味等),茶叶新鲜最好当年新茶等等。
第二是选择合格的水,有好水更好。水质不好的泡的茶,容易出茶釉,苦涩提现不出茶香,没有那种舒心的清冽感觉,尤其是涩味,俗话叫麻口大舌头,这点可能和北方如山东那些朋友不同,我们讨论过,江浙喜欢清冽甘润,他们管麻口叫茶叶有煞味,这也和北方地区的水质不如江南有关吧,大家都知道的茉莉花茶在北方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掩盖水中的苦涩味。
第三是找一个好地方喝茶,同样的茶同样的水,在繁吵忙碌的农贸市场与安安静静的书房庭园喝茶,心情都会不同,最好是清幽的树影下,那连身上的毛孔都会感到舒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