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道,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2023-02-22 121阅读 0评论

煎茶道,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我是敏儿好学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各大平台、书店、高校都在开展读书节活动,知识分享、图书促销、读书打卡、经典诵读等等,一打开手机似乎全世界都在告诉我们该读书了!但是,书海茫茫,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即便我们感觉到自己知识匮乏,也不能“饥不择食”似的读书,而是要有所取舍,读适合自己的书。最近因为开始了头条创作,所以也在读书,下面为大家分享几本我正在读且认为好的书。

煎茶道,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一、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不学格律,不足以欣赏诗词的艺术美;不懂平仄,不足以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这是我在看《诗词格律》这本书时的感想。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喜欢诗词,现在才发现,那种喜欢只尝到了诗词这片广阔海域中的一滴水,而这一滴水背后还有浩瀚无穷的海洋!

知道许多朋友不喜欢格律,觉得诗词的格律就是条条框框、束缚创作者的枷锁,但是,我想说,如果你喜欢诗词,想要去领会诗词的独特魅力,想要走近作者,感受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你就必须懂点格律。王力先生的这本《诗词格律(插图版)》,非常基础,对格律一窍不通的朋友也可以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用简明扼要的叙述给读者讲一些格律的基本知识,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看不懂。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意外的惊喜收获。比如,看到书中举的一个毛泽东《长征》中第五、六句的例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书中分析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对应得非常的好。但是我看了好久都觉得不对,“水拍”的“拍”不是念pᾱi吗,按照一声和二声属于平声的说法,“拍”字应该是平声才对啊,怎么是仄呢?去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按古韵这个字属于仄声,而且念pò,真的是涨知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书写错了呢(当然这也是对我这种格律小白来说才会有的惊喜收获)!了解了平仄,才发现小到一个成语、一个书名,大到一首诗词,古人都是有讲究的。

二、《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我国有名的古文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称为“学界泰斗”。

我是看的电子书,去读这本书是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读了才发现,其中内容丰富,每一句话都能引人深思,启发心智,真的让我有相见恨晚之感。书中不仅仅只是谈写作,还涉及读书、语言、文字以及对散文的一些看法,季老先生的智慧在书中随处可见。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每一篇散文都不太长,但短小精悍,内涵丰富。也是读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相比经典小说,读名家散文更加能扩宽我们的思维,增长我们的见识。

我最喜欢书中谈到的“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在季羡林先生看来,所有看似信手拈来的妙文都是长期惨淡经营基础之上的神来之笔,如果没有一番苦功夫,浮躁浅薄,急于求成的文章只能是鬼画符。我便不禁想到,曾多次见到一些类似于“如何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总想着寻一条这样的捷径,看了季羡林老先生的论述,瞬间觉得羞愧难当。写作没有捷径,只有惨淡经营。

三、《黑天鹅》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只知道有许多专家都在推荐,所以打算去看看。黑天鹅事件是指及其罕见,但是一旦发生就会产生巨大影响、完全颠覆长期历史经验但是事前却根本无法预测的重大事件。称这样的事件为黑天鹅事件来源于一个典故:欧洲人观察了上千年,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此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后来,欧洲人来到了澳洲,看到了一只黑天鹅,而这一只黑天鹅就足以推翻他们千万次观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本书的目的是揭示我们对随机事件的无视,打破我们一贯的传统认知,提醒我们谨慎预防灾难,懂得危中取机,对百年一遇甚至是万年一遇的黑天鹅事件留有余地,保留足够的安全性冗余。这本书的作者塔勒布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辣的思想家”,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让我们深受启发。

关于读书,敏儿想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现象真的非常普遍,包括我自己也曾一次买了四本书,读完却花了两年。前几天看到有人说:“书非写不能读也”,我还是很赞同的,正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想要真正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有读也有写。

普洱茶有茶梗是好事还是坏事?

普洱茶有茶梗是好还是坏?

首先我们要明白,茶梗是什么?有什么含量,评判普洱茶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标准我们才知道普洱茶中有茶梗到底好不好。

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从树上采摘下来,经过摊凉、杀青、揉、太阳晒干的工艺制作而成。茶梗的形成,很大的原因是采摘标准: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以绿茶、红茶为标准的,芽头多少、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这样的茶制作出绿茶、红茶鲜爽度高,也漂亮有卖相,所以级别就高,卖得起价。所以茶农也会按级别高的茶标准来采摘。这也是在2008年以前,生态茶园,坝子茶比较流行,反而山头上的大树茶、古树茶无人关注,你要是采得太老,梗太长卖不上价。

2008年之后,普洱茶的标准在转变,古树茶兴起,品鉴的标准向口感韵味回归,一杯绿色环保无农残的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而古树茶因为生长在深山老林,人为干预较少,没有刹过头,自然生长,发芽长叶时间上也不统一,茶农在采摘时不可能做到采芽头,一叶二叶,有可能会采到一芽三、四叶,顺带就有了许多老梗。也就是接古树茶来说,适当的老梗长允许的,但不能太多,多了就过尤不极了。

老梗的糖类物质较多,在普洱茶中,一直是以粗技大叶示人的,在普洱茶中,全芽头,芽尖反而资味寡淡,不耐泡,在后发酵过程中,适当的茶梗混在里面,反而增加了茶叶的层次感,耐泡度。

所以个人认为,评判普洱茶,就应该按普洱茶标准来说话,适当茶梗是正常的,但如果是以增加重量而刻意采摘长梗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是#鸿蒙普洱茶#,每日直播讲解普洱茶知识,欢迎喜欢普洱茶的新老茶友一齐交流

茶道有几种表现形式?

您好~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如何才能把茶文化圈子扩大呢?

茶,让人排毒,静心,观想人生。围绕着茶,更能衍生出独具一格的生活趣味。

现代的茶文化圈扩散,也要结合当下的社会人群需求而开展。越来越好的经济条件让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打造有品位&充满趣味体验的茶文化,会收到一群人的喜爱。

图片是在杭州西湖龙井产区天竺。带着朋友们在我自己家的茶园体会摘茶的乐趣,感受茶山宁静的气场;然后去小公馆自己动手做一顿饶有茶趣的午餐,下午品最正宗的西湖龙井。小公馆是一位爱好中医与茶道的好友牵头,我们一干人等众筹的释心度假地。有客房可以住宿,还有茶亭、茶厅、瑜伽冥想空间……以茶会友😄络绎不绝。

茶相聚有缘之人,好茶也需会欣赏的人。全国有各种各样的茶,不乏茶气足、有疗愈功能的好茶。昨晚嗓子疼,感觉像感冒,好害怕。因为在喂奶娃子,不能吃药。凌晨2点起来用滚水泡了一杯茶,一边喝一边运气调息,吐浊气与寒气。今天早上起来,嗓子好很多了,不疼了。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能。比如红茶就比较适合秋天喝,滋润养胃;老白茶冬天补气足;绿茶春天喝,喝的就是春天的能量,排毒养颜;高山乌龙茶去油脂效果好,减肥补气;

这些只是我自己喝茶总结的体感,每个人体感不同。

疫情之后,相信大家对健康会越来越重视。而食补与喝茶是相对天然容易的两种方式。不妨以健康饮茶为主题,调动大家喝茶的积极性,然后更多人知道喝茶的好处与重要性。

神农尝百草,就是靠茶解毒的。让更多人学会根据自己的体质与需求选择合适的茶,让大家的身体通透健康。

希望这样的思路对大家有点启发,若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为什么茶促进了中韩两国的友好?

中华五千年上下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全球化,中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融的境遇下,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走出国门,登上世界的舞台,中国的茶叶改变了许多国家原来的引用习惯,其中尤韩国为甚,在中韩两国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研究中国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无疑为中韩两国提供了一条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韩国社会;影响

1.茶文化的穿入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韵味浓厚。韩国与中国地域上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在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喝茶,对于韩国人而言,是一天忙碌中最珍贵的时光,尽管在韩国咖啡文化盛行已久,但历经几个世纪的沉淀,茶文化已与韩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茶文化。喝茶对于韩国人来说已越来越流行。

2.中韩两国茶文化交流

早期茶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而佛教最初传入高句丽为公元372年,因此可推测茶传入朝鲜半岛时间大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后。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中国茶文化,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二‘卜七十弋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已属三国时代末期,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三国时期,是韩国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用茶祭祀、礼佛。

3.中韩两国茶文化异同

由于韩国的茶文化是从中国从中国传入,因此两国茶文化具有一定共同之处。例如,朝鲜半岛在三国时代以饮用饼茶为主;高丽时代以饮用碾茶为主;朝鲜时代以叶茶为主要饮用茶。在我国宋元时期,韩国普遍流行宋的“点茶”;在元代后期,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一步加深,“茶房”、“茶店”等等逐渐兴起;80年代,韩国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学院”教授茶文化,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后,不断与韩国茶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渗透。韩国茶礼的精神“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主旨,中国人心地善良、以礼待人、简朴廉政、以诚相待的特点,也深深的影响到韩国。

与中国叶茶不同,韩国本地传统茶在韩国也非常流行。“传统茶”不使用茶叶,可以放几百种材料,大多数会加入蜂蜜。“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是一种天然与健康的饮品。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包括药丸和膏熬成的汤,都被称为“茶”,这便是“传统茶”的前身。现在,韩国“传统茶”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

韩国的茶文化深受中国的茶文化的影响。传统的韩国茶礼,与日本茶道有些相似。而高丽五行茶礼突破了这种模式,人数较多、内涵有所丰富,是韩国层次较高的茶礼。

4.中韩两国茶道的比较

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罗统一初期的高僧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为源头,中经高丽时期的文人李行、权近、郑梦周、李崇仁之发展,尤其以李奎报集大成。最后在朝鲜李朝时期高僧西山大师、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禅师那里得到完整的体现。元晓的和静思想是韩国茶道精神的根源,李奎报把高丽时期的茶道精神归结为清和、清虚和禅茶一味。最后由草衣禅师集韩国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导“中正”精神。总的来说,韩国的茶道精神即敬、礼、和、静、清、玄、禅、中正,其中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而敬、礼、和、清、中正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陆羽《茶经》“俭”的思想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中经裴汶、赵佶,至朱权而集大成。中国茶道精神可概括为清、和、静、真、俭、淡,老庄道家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韩国茶道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故重敬、礼、和、中正;中国茶道受道家影响最大,故重清、真,返朴归真,任运自然。

5.结语

中华茶艺在当代是清一色的泡茶茶艺。韩国茶礼则以泡茶为主,点茶为次。中华茶艺重茶的品饮、冲泡艺术,韩国重礼仪形式,“工夫在茶外”。韩国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限制不适于种茶,故无论是茶的产量还是质量韩国茶都无法与中国茶相比,他们不能象中国人那样可以品尝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茶叶,故只能在茶道器具,茶道的程序和礼仪上花样翻新,日趣繁复。中国茶道重茶、重艺,韩国茶道重礼、重仪,两国彼此取长补短,又兼具独特性,韩国茶文化体现当地文化特性的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一种文化体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