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碧螺春的产地,雀舌茶与碧螺春哪个甜
名茶碧螺春的产地,雀舌茶与碧螺春哪个甜?
雀舌甜,回甘好。
碧螺春和雀舌茶的品种不同,雀舌茶有好几个品种,但是碧螺春是单一品种。
雀舌市价格比较高。是绿茶类中风味独特,昂贵的稀有品种之一。比较有名的有林湖雀舌、贵州雀舌、金坛雀舌、浙江雀舌。
宜宾雀舌
干茶扁平整齐,嫩绿、润泽,微微清香;冲泡时,用玻璃杯是最好的,雀舌在水的作用下,在杯中旋转,慢慢舒展,一颗颗芽头如刀剑林立,美不胜收;茶香清香,香高持久,茶汤黄绿明亮,茶毫漂浮茶汤之中;品味雀舌,鲜爽、回甘,轻滑滋润,满口生津,吞下之后,齿颊留香,余韵悠长。叶底黄绿明亮、整齐匀称,肥嫩成朵,柔软厚实。可见品质上乘。
蒲江雀舌
“蒲江雀舌”系产自四川蒲江县境内,采摘早春鲜嫩茶芽为原料,茶区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天然马尾松林,还享有“早市名茶”的称号。蒲江雀舌秉承千年独特工艺精制加工而成,茶叶扁平挺直,形似鸟雀之舌,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独特品质特征。
武夷雀舌
外形巧若鹊舌,色泽褐绿接近黑色,果香味浓厚,汤色橙黄澈亮,茶汤入口顺滑,随着冲泡的次数的不同茶汤各有不同的层次,回喉岩韵浓厚。
贵州雀舌(湄潭翠芽)
湄潭翠芽,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金坛雀舌
金坛雀舌成品有着明显的特征:其外形扁平挺秀、状如雀舌;茶条匀整、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高、栗香明显持久、汤色明亮、滋味鲜爽、叶底嫩匀;并且在质量品质上也有着优于一般茶叶的理化指标。内含成份丰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维生素含量较高。
浙江雀舌
产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龙井茶区境内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试验场。1980年开始研制1984年正式投产。鲜叶选用优良品种龙井43号,采摘标准为单芽,其每个芽长短、轻重、大小要求均匀一致。经摊放杀青抖筛风选等工序加工而成。成品形似雀舌,扁平挺直微毫,色泽绿润;香高鲜爽,汤色嫩汤清澈,滋味醇和;叶底成朵、嫩绿明亮。
碧螺春没有品种,但是按照茶叶形态可以分为外形紧结重实的茶和条索松展的茶。
一、外形紧结重实的茶
1、烫杯之后,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不加盖。
2、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叶评审中,以5分钟为标准,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55℃若高于60℃则烫嘴也烫鼻;低于40℃香气较低沉,味较涩。这个时间不易掌握。如用玻璃杯,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适合即饮;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
3、第一泡的茶汤,尚余三分之一,则可续水。此乃二泡。如若茶叶瘦弱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量。饮至三泡,则一般茶味已淡。
二、条索松展的茶
1、烫杯后,取茶入杯。此时较高的杯温已隐隐烘出茶香。
2、冲入适温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盖茶叶)。这种茶本身比较舒展,无需使用水的冲力,反而易烫伤嫩叶。采取的办法是如用玻璃杯,则沿杯边注水,盖碗则将盖子反过来贴在茶杯的一边,将水注入盖子,使其沿杯边而下。然后悄悄摇晃茶杯,使茶叶充分浸润。
3、稍停约两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再冲水至满。冲水方法如前。此时茶叶或徘徊飘舞,或游移于沉浮之间,别具茶趣。
碧螺春的原产地是哪里?
1、碧螺春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因此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产地,天气暖和,雨量充沛。并且多是果木与茶树间作,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孕育着碧螺春茶花香果味的自然品格。
2、碧螺春是绿茶的一种,中国十大名茶,未经发酵,含有较多的营养因素,发展在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太湖内的一个岛屿,洞庭西山。
3、洞庭西山是碧螺春的原产地,洞庭西山发脉于浙江天目山。属于此刻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洞庭东山也是碧螺春的原产地。由于产自洞庭西山也有人称为洞庭碧螺春,并不是产地洞庭湖,以是必然要区分隔来。
为什么说只有苏州洞庭碧螺春才是最正宗的碧螺春?
只要按照碧螺春的制作方法进行炒制的茶都可以叫碧螺春,目前很多省份地区都出产碧螺春,如江苏的溧阳、贵州、江西、四川、福建等省,有些品质叶很好,外形和洞庭碧螺春非常相似,只是品饮起来,其香气、滋味区别很大。
坦率地说,外地商家引进碧螺春茶种,并以碧螺春工艺仿制,只要商标上不标明“洞庭碧螺春”的“洞庭”二字,就很难去下定义是伪茶还是劣茶。他们打的就是“擦边球”,这种状况在龙井等春茶上也有出现。
但是,只有苏州洞庭的碧螺春才有那种“吓煞人香”,香气、味道是不能替代的。
苏州人的春天,离不开一杯碧螺春。它来自苏州太湖的东、西洞庭山,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又叫洞庭碧螺春,也许有人会误以为它的产地是洞庭湖。其实,这个洞庭指的是苏州太湖的东洞庭山与西洞庭山。
明前碧螺春,比较推崇的是东山。它位于苏州城外40多公里,是一座三面环水,狭长的半岛。这里水气升腾,氤氲湿润,极其适合茶树生长。
东山碧螺春是传统的核心产区,东山人更是一年四季喝要碧螺春。当地人喝茶,并不讲究名贵,雨前茶也爱喝,外形大,滋味浓厚。碧螺春是东山人一年四季的饮品,融入了每一代东山人的血脉里。
追溯碧螺春的历史,宋代时已为“吴人所贵”。“吓煞人香”的故事,则被清朝的王应奎写进《柳南随笔》。茶叶丰收的康熙年间,当地采茶少女入山采茶叶,茶筐满了,便将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内,茶得到体温,突发袭人香气,采茶女惊呼“吓煞人香”,称茶为“吓煞人”。
到后来,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太湖洞庭山,喝了当地产的茶,喜欢得不行,又因为它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就将碧螺春的名字赐予它。此后地方官,年年需要采办碧螺春进贡。
碧螺春的传奇,一直没有落幕。这种世代流传的风味,更承载着一座江南小镇和茶的亲密回忆,以及人们对江南生活的想象。
采摘也是和大自然抢时间。特一级碧螺春,必须赶在清明前采摘第一波嫩芽,时间很短,不足一个月。四月中旬后,只能算作“炒青”。
上山的采茶人,一般下午2点左右下山,摘回来的茶叶还需要一根根地挑拣,只留下优质的一芽一叶,稍微有所破损或者残缺的茶芽都需要舍弃。当天采摘的茶叶,必须当天炒完。
杀青、炒揉、搓团、培干,这些工序,都得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可以总结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老道的师傅往往都是一边搁置在肘垫上,一手用力揉压,随着身体的节奏,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了那双手中的茶叶团上,大约要6-8万个鲜叶才能揉制出一整锅,仅仅一斤多的干茶。
每到春茶上市的日子,邱晓庭也会和老师傅们一起添柴生火、学习茶叶炒制的手工工艺,在他眼里,这些忙了半辈子的手艺,都是东山人的骄傲,他说,我们这一代选择坚守的人,已经愈来愈少了。
炒制过程中,低沸点的青草气挥发掉了,锅中新的物质反应不断发生,带领着香气和滋味登上新一个台阶。炒茶用的柴火,正是当地的果木。柴火在锅灶里发出哔剥的声响,伴随着充满力量感的揉搓,火焰带着果木香缓缓渗透和茶香相互混合,营造出一种令人心醉的奇妙氛围。
春茶上市的时候,几乎每个炒茶师傅,都要在自家的灶台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映着火光,他们的脸上,是幸福的奔头。
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手工茶,是他们守护心灵的一种方式。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泡起来水怎么总是浑浊的?
碧螺春,产自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
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 改定名为“碧螺春”。碧螺春采初春的嫩芽精心制作,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因此,冲泡碧螺春应采用上投法。即先在杯中注水,再投入茶叶,才能避免茶毫因水的冲击而使茶汤变混浊。冲泡这一类细嫩的绿茶,水温应在75-85度,避免将茶叶烫熟,而降低鲜爽度。四川碧螺春怎么样?
碧螺春不产自于四川,而是产自于江苏苏州吴县太湖的东、西洞庭山一带,所以又称为"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唐朝就被列为贡品,以供皇家享用。古人们又称其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6一7万个细嫩的茶芽组成。炒干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因产于春季,故名螺螺春。此茶冲泡后,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口味甘凉,鲜爽生津,为中国的名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