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乾隆誉为御茶的是什么茶,什么绿茶微苦微涩
被乾隆誉为御茶的是什么茶,什么绿茶微苦微涩?
茶叶为什么会苦会涩,我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茶叶原料
粗的茶叶更容易苦涩,因为粗的茶叶叶片中含有更多的茶多酚、咖啡碱,因而同样的冲泡情况下会比细嫩的茶叶显得苦涩感重。注意,这只是个相对的说法。
二、泡茶用水
如果泡茶用的水硬度过大,碱性过高,那么泡出来的茶汤就容易苦,因为硬水中的钙、钠等物质是微苦的,与茶汤结合一样是苦的。泡茶,要用软水,酸性的水,而不能用碱性水。
三、茶叶用量
这个就容易理解了,水少茶多,那么茶汤就“浓”了。浓了,自然就苦涩了。因此,泡茶的时候要控制茶叶的用量。一般情况下,对于绿茶来说,茶水的比例是1:30,即5克茶放150毫升水。
四、冲泡时间
这个道理也容易理解,茶叶在开水中泡得时间久了,茶叶中所含的溶于水的物质就更多更丰富了,形成所谓浓茶,也就变苦涩了。但是,对于原料嫩的茶叶来说,可能酸的感觉更大一些,而苦涩的感觉少些。
五、茶叶工艺
由于绿茶用的是不发酵工艺,茶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叶的原始味道,尤其是茶多酚含量非常高,而茶多酚是引起苦涩的成分之一。不像半发酵茶和发酵茶,在发酵的过程中把茶多酚等引起苦涩的物质给降低了,因而我们喝乌龙茶和红茶、黑茶之类的就不容易喝到苦涩味,除非是茶有问题、水有问题、冲泡过程中问题。
了解了以上的几个因素,相信能够让您避免泡出苦涩的茶汤。当然,如果您想要喝口感较重的所谓浓茶,也可以根据上面说的进行逆向操作,就可以得到所谓的浓茶了。
我是茶小侠,分享茶道修行上的美好事情,欢迎一起交流。
西湖龙井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来到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胡公庙老和尚陪着乾隆皇帝游山观景时,忽见几个村女喜洋洋地正从庙前十八棵茶树上采摘新芽,不觉心中一乐,快步走入茶园中,也学着采起茶来。
刚采了一会,忽然太监来报:“皇上,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太后有病,不觉心里发急,随即将手中茶芽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返京,回到宫中向太后请安。其实,太后并无大病,只是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中不适。忽见皇儿到来,心情好转,又觉一股清香扑面而至,忙问道:“皇儿从杭州回来,带来了什么好东西,这样清香?”乾隆皇帝也觉得奇怪,匆忙而回,未带东西,哪来的清香?仔细闻闻,确有一股馥郁清香,而且来自袋中。他随手一摸,原来是在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来的一把茶叶,几天后已经干燥,并发出浓郁的香气。
太后想品尝一下这种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扑鼻,饮后满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气爽。3杯之后,眼肿消散,肠胃舒适。当时太后可乐了,称杭州龙井茶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自己也乐得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自己亲手采摘过茶叶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专门采制,进贡太后。从此,龙井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十八棵御茶虽经多次换种改植,但这块“御茶园”却一直保留至今,而且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龙井简称?
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 。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
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西湖龙井茶与西湖一样,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翁家山、虎跑、梅家坞、云栖、灵隐一带的群山之中。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漫射。土壤微酸,土层深厚,排水性好。林木茂盛,溪润常流。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茶芽不停萌发,采摘时间长,全年可采30批左右,几乎是茶叶中采摘次数最多的。
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
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青绿→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味;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青绿→黄褐。 夏秋龙井茶,色泽暗绿或深绿,茶身较大,体表无茸毛,汤色黄亮,有清香但较粗糙,滋味浓略涩,叶底黄亮,总体品质比同级春茶差。
雍正微服回来路上喝完一杯茶后?
在清朝有一个特殊的机构叫内务府。它就好像是皇帝的大管家,替皇帝管着小家,从钱银进项、吃喝穿用、甚至连宫女安排、后妃选择都从内务府出。皇帝的一应开销都无国库无碍,单独成为一个体系。
而且内务府还借着采办的名义垄断着海外贸易、川泽矿产、茶盐丝瓷,等等。就连溥仪逊位了之后,这个内务府仍然存在,直到把皇宫里那些值钱的玩意霍霍光了,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于内务府,炒米在其他文章里有过具体描述,这里就不展开描述了。
由于内务府权力的或许庞大,清朝的皇帝也时有被欺负而张不开口的时候。康熙好面子,一个江南的织造在任上,不断贪腐亏空,洞是越来越大,康熙就让他的亲戚代偿,总之主仆情深也好,特殊关系也罢,一直到了第三代仍然不断被挖出亏空。已经发现到了连康熙也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按理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也不过是内务府的一个小小的派出机构而已。
后来发展到了清朝最节俭的皇帝道光那里,干脆躲着内务府,一个补丁内务府报价60两,自己嫌贵,找了个小太监拿出宫,花了5两银子补好,开心得不得了。结果补丁是补好了,小太监没了,道光也只能忍气吞声。
实际上内务府这种贪腐,虚报物价这类事情,有清不绝。但是内务府之所以敢虚报,实际上也是一环套一环不怕被揭穿的。很多皇帝本身也知道这个内情,但是没办法内务府是靠着皇帝吃饭的,皇帝也是靠着内务府这帮人给自己打理事情的。
内务府这事情只有雍正成功掰回一局。说河南暴雨,黄河决堤,雍正微服去河南探查灾情,炒米深刻怀疑是不是就是《雍正王朝》里,在大堤上见田文镜的那次。
结果回程的时候,路过山西,在一个晋商的茶庄上,晋商依靠京城来的口音,而且身边壮汉相随,便料到此人非富即贵,所以决计不敢怠慢。
这户晋商更是拿出了今年新上的安徽毛峰来招待雍正。而雍正一尝,果然极品。问了价格后,晋商说今年黄泛,茶路不畅,故有些贵了,需得60个大钱一两茶叶。
雍正听此一愣,因为早先宫里用茶,内务府采购的毛峰报价可是3两一两啊,整整50倍的差价啊。雍正不动声色,让随从买了些带走。
回到宫后,雍正立刻召见了内务府总管和两个盐茶司的詹事。具体一核项目,才发现原来3两银子一两的茶叶在宫中也只是供“冲龙沟”用的。
什么是冲龙沟?就是早晨起来簌口总的茶汤。正儿八经喝的茶叶几十两一两的都不能算好的。
雍正暴怒,天下民艰如此,尔等竟然如此中饱私囊,虚报物价,都拖出去砍了吧。
故事的确很符合雍正铁血真汉子的形象,但可惜这事未见正史。而且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就是,和康熙乾隆这爷孙俩不一样得地方,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里从未微服私访过。此事应该是出自于类似《李卫当官》这类的小说故事里。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十大名茶对比?
西湖龙井,属于绿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
碧螺春,属于绿茶,产于江苏苏州的洞庭山,所以又叫“洞庭碧螺春”。以“芽多、嫩香、汤清、味醇”著称。碧螺春茶具有特殊的花果香味,饮用后回味无穷。
信阳毛尖,属于绿茶,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地区,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特点。
都匀毛尖,属于绿茶,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都匀毛尖具有外形白毫显露、条索紧细、卷曲似鱼钩,内质香醇持久、汤色清澈明亮。口味鲜香回甘,令人回味无穷。
君山银针,属于黄茶,产于湖南岳阳君山,芽头肥壮体质,匀齐,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新。泡好的茶水,在杯中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如银刀直立。
六安瓜片,属于绿茶,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优质的六安瓜片,不带芽,不带梗,外形直顺完整,叶边背卷平坦,色泽翠绿。
黄山毛峰,属于绿茶,产生于安徽黄山一带。极品的黄山毛峰,具有色,香,味,韵,让人十分着迷,品尝过后便会欲罢不能。
祁门红茶,属于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祁门红茶又称“祁红”,祁门红茶冲泡以后,香气馥郁,回味绵长。
安溪铁观音,属于青茶,产于福建安溪县,在当地有“茶王”的称谓。优质的铁观音,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冲泡后的铁观音,汤色清澈金黄,味道醇厚甜美,耐泡。
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产于福建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据茶客说到,正宗的武夷岩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属于乌龙茶中的极品,耐冲泡也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