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回族不能鞠躬,都说九大碗比山珍海味还好吃是不是这样的呢

2023-06-22 102阅读 0评论

为什么回族不能鞠躬,都说九大碗比山珍海味还好吃是不是这样的呢?

感谢邀请,难得在2018年国庆旅游的时候在四川尝过“九大碗”,至今也是回味无穷,每每想起当时自己的吃相,不由的脸上会微微一红(主要是太好吃了,原谅我是一枚小吃货)······吃着手中的九大碗,听着当地老人说着关于它的历史,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古时候:

1.农村的九大碗:

其实,我听到四川当地的老人说过,九大碗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是7碗或者是11碗,但是绝不能是8碗或者是10碗,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回族不能鞠躬,都说九大碗比山珍海味还好吃是不是这样的呢

原来这里有些当地的讲究——老人和我们这些异乡来客解释道:本地的家畜,比如说家猪,在喂养的时候是使用的石槽,10碗和石槽同音,让人看见“食10(石)碗”是暗指骂人的意思哦;

2.九大碗的别称:

很多四川当地的人会称“坝坝宴、九斗碗、流水席”等,蒸菜为主,比如我最爱吃的蒸甲鱼、蒸混鸭、蒸混鸡、清蒸排骨等。这里突然让我想起来相声演员岳云鹏和孙越一起说的相声中,就有一个节目是报菜名,就有九大碗的很多菜(流口水);

3.九大碗的现状:

我们在旅游的时候,发现现状很多的四川地区的本地人,在置办“九大碗”时候,都已经不是几种菜品了,有的是7碗、11碗,有的人家都是20多碗,让我们大开眼界;

最后,祝愿大家一日三餐都是“九大碗”,幸福美满过大年!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仅供大家做出参考哦,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得胜回来后再和老头下棋却连输三局?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岁月,然而就是这段屈辱岁月中也曾出现过一抹亮色: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当时已70岁高龄的老将左宗棠毅然抬棺出征,从而成功保住了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左宗棠的功绩与才能不仅得到了国人的认可,也同样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在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年内40位智慧名人中左宗棠就榜上有名。

话说晚清时期的中国可谓是多事之秋: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偌大的清帝国竟败给了不到2万人的英国远征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843年清政府又和英国方面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和细则。英国通过这些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等诸多特权。

其他列强见到英国攫取了这么多好处也纷纷效仿:1844年7月3日美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中国由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更加紧搜刮人民。随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诱发了太平天国起义: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了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

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江宁(今南京)后将其改称天京并定都于此。至此太平天国成为占据南方半壁江山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就是在这种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横空出世的。左宗棠早年读书期间就已意识到八股文章无法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他很早就开始广泛涉猎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各种知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知识对左宗棠建功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早在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年仅15岁的左宗棠就以长沙府试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举人。可就是这位小小年纪就中举的神童后来连续参加三次会试都没能考取进士功名。其实左宗棠在会试中的屡屡落败并不令人意外:左宗棠确实是才华横溢之人,然而他的才能更多集中于历史、地理、军事、经济等实干事务方面,至于科举所考的八股文章反而并不见得是他的强项。屡屡落榜的左宗棠索性就放弃了科举之路,不过他的抱负并没随着科举的失利而丧失。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湖南巡抚张亮基迫切需要启用人才抵抗太平军。在这种形势下左宗棠以师爷的身份出山辅佐张亮基。正是在这段时间左宗棠真正学会了如何打仗。张亮基在左宗棠的辅佐下连打了好几个漂亮的胜仗。咸丰四年四月骆秉章接替张亮基担任湖南巡抚以后对左宗棠这个幕僚依然颇为倚重。才华横溢的左宗棠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所以骆秉章对这位幕僚很是信任。到后来骆秉章甚至直接把衙门的很多公文直接就交给左宗棠处理。

左宗棠实际上是以幕僚身份参与了很多军政事务的决策。恰逢当时湖南永州的总兵樊燮被人举报。骆秉章就把樊燮传唤到巡抚衙门问讯。这天樊燮来面见巡抚骆秉章,骆秉章却让他直接去左宗棠的公馆听候发落。樊燮见了左宗棠作揖行礼,谁知左宗棠竟要他下跪请安。樊燮好歹是个三品武官,所以觉得自己怎么也不能跪一个幕僚师爷吧?樊燮的想法如果从朝廷体制来看也没错,然而当时长沙官府的大小官员见了左宗棠确实是要请安的。

这一是看在巡抚大人的面子上,二是大家对左宗棠的才能也是由衷佩服的。在永州为官的樊燮不知道长沙官场还有这样的惯例,所以他当然不肯向左宗棠这个幕僚师爷下跪请安。正当两人争执不下时左宗棠骂了一句“滚出去”,然后直接把樊燮给轰出去了。对此怀恨在心的樊燮直接向咸丰皇帝写信指控左宗棠把持政务、欺凌官员。可想而知一个幕僚师爷居然能架空衙门政务、公然凌驾于朝廷命官之上这种事传到咸丰皇帝耳朵中时会是何等反应。

接到指控的咸丰皇帝立即下旨要求湖广总督官文彻查此事。咸丰皇帝表示:如果一旦查明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以立即就地正法。身为湖广总督的官文当时正与湖南巡抚骆秉章政见不和,所以左宗棠此时的处境可谓是危险万分。事发后骆秉章以及左宗棠的好友郭嵩焘、潘祖荫等人立即设法展开了营救左宗棠的行动。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用在左宗棠身上还是比较贴切的:左宗棠在经过一番折腾之后成功吸引了咸丰皇帝的注意。

左宗棠这样一个并无正式官职的幕僚师爷却能令当时已是朝廷大员的曾国藩、骆秉章、郭嵩焘、潘祖荫、胡林翼等人共同出面担保。当时潘祖荫甚至上奏声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对左宗棠产生兴趣的咸丰皇帝特意向参与营救左宗棠行动的郭嵩焘询问过左宗棠的详细情况,而郭嵩焘则趁机大力向皇帝推荐左宗棠。在当时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的客观形势下左宗棠被破格提拔。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国藩举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1864年3月左宗棠率部攻陷杭州后控制了浙江全境。左宗棠凭借这样的战功受封一等恪靖伯、官至闽浙总督。在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地区回民叛乱的影响下新疆各地豪强趁机割据一方、各自为王。当时围绕喀什噶尔展开争夺的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马木提艾和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相继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争取外援。1865年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入侵新疆。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

1867年5月阿古柏改“哲德沙尔汗国”为“洪福汗国”(又称“毕杜勒特汗国”)。1870年阿古柏又越过天山攻陷北疆的乌鲁木齐以及吐鲁番盆地等地。到1871年底为止迪化、玛纳斯、鄯善先后被阿古柏攻克。趁火打劫的沙皇俄国在1871年7月4日占领了伊犁地区,就在清政府准备出兵收复新疆之际日本政府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3000人进犯了台湾。一时间中国的东南海疆和西北边防同时告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次塞防和海防大讨论。

左宗棠在这场大讨论中一针见血指出了新疆作为国家西部屏藩的战略意义:“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话说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还曾发生过一件趣闻轶事。这件事其实并不见于正史记载,而是民间流传的一个关于左宗棠的故事。

左宗棠在出征新疆前就开始紧锣密鼓为西征大军筹措军饷粮草、制定战略规划。就在他成行前在街上偶然见到一个老头在摆棋。老头挂出了一块幡写着两行大字:“一角揪枰,布局自有其中乐;双奁黑白,收官领会神仙机”和横批“天下第一棋手”。连日操劳的左宗棠有心想在战前舒缓一下心情就坐下来和老头对弈。双方摆下阵势你来我往连续厮杀了三盘。一开始左宗棠还对老人家心存几分忌惮,可没想到老人家真下起棋来却是昏招迭出。老棋手这边连连犯下低级失误,最终三盘棋全让左宗棠给赢了。

左宗棠哈哈大笑道:“什么天下第一啊?你的布幡可以撤下来了”。老头却说:“我最近得了一本上古孤本正在研究。日后若有机会再与阁下切磋”。左宗棠嘴上答应了,可实际上没当回事。很快左宗棠就全身心投入到收复新疆的紧张运作当中了。当时朝廷为筹措西征大军的军需粮饷让恭亲王向洋人举债都被拒绝。左宗棠让早就和自己有合作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军饷问题后左宗棠率军队出征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1881年2月24日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因此得以成功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左宗棠对这一条约评价道:“中俄和议,伊犁全还、界务无损。领事只设嘉峪关、吐鲁番两处,此外均作罢论,商务亦尚相安。吉林俄船撤还,松花江不许俄船来往”。同时左宗棠对赴俄谈判签约的曾纪泽评价道:“劼刚(曾纪泽的字)此行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

从“差强人意”这一评价可以看出左宗棠的态度:首先他对《伊犁条约》成功索还伊犁地区持赞扬肯定的态度,但对没能完全收复国土还是不能感到完全满意,所以左宗棠给出了“差强人意”这样的评价——大体上还能接受,但仍不是完全满意。尽管左宗棠并不能对这样的结果完全满意,可这时清政府已打定主意收复新疆的行动就此结束。清政府不愿也不敢过分得罪沙俄,所以在收复新疆大部分地区后决定就此打住。无论左宗棠有多么热血,可他一个人终究还是无力回天。

左宗棠只好带着他招募来的西征大军启程东归。左宗棠在回去的路上又碰到了那个当初和自己对弈的老人家。本来左宗棠早就把这件事给忘了,可现在见到老人后就决定再切磋一次。左宗棠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对手攻势凌厉、防守严密。从头到尾左宗棠竟找不到一点点的机会。连连大败之后左宗棠已被老棋手的技艺折服了。这也令左宗棠不禁疑惑起来:莫非此人真是在我出征期间参悟了什么古本。对方似乎也看出了左宗棠心中的疑惑,所以就耐心为左宗棠解释起来。

原来这位老棋手早就认出了和自己对弈的人正是左宗棠。当初左宗棠奉命于危难之际可谓是前途莫测。在局势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身为主帅必须时刻保持冷静才能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棋手才故意输给左宗棠,从而让他带着一份好心情上战场。如今棋手见左宗棠已得胜凯旋而归,所以就放开手脚拿出真本事较量。尽管这个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记载,但这并不影响故事本身的启发意义:做人要心怀谦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正是这个道理。

陕西还有哪些值得去逛的城市或者景点?

陕西黄帝陵

刚到黄帝陵,我就被桥山的风水宝地招引住了。映入我视线的是突如其来的绿色海洋、满山古柏、生气勃勃。据导游小姐说此山上成长着八万多株古柏,其间,千岁以上的占五分之一。黄帝陵古柏是我国成长最早、面积最大、环保最好的天然人造林之一。

历经前史沧桑数千年的黄帝陵座落在陕西黄陵县的桥山。桥山因山像桥而得名,桥山风光秀丽,古柏参天,山水吸人,风光诱人,世人均称桥山为风水宝地。听说黄帝陵就是从汉代开端建筑的。前史上各朝帝王对黄陵帝都进行过扩建与重修,来黄帝陵祭祀的帝王也不少,表现着前史后人对人文鼻祖的敬重。面积333公顷的桥山,让中华民族的鼻祖黄帝静静地躺在了这儿,陪伴着他的就是6万多株参天古柏,绿树常青,标志着黄帝永存的精力。

总算穿过厚厚的柏林,走进轩辕庙山门,一棵粗大健壮的柏树猛然扑进眼皮,好多人都在那里摆姿照相,有人惊呼这就是华夏榜首柏了。我注意到那株从地上伸向天空的树干,粗粗的,壮壮的,布满了鱼鳞样的长条皱折,七人扑上去想合抱,却添了一人才握手合围。那树冠伸出的枝叶与周围的枝叶在极力相接,一条条粗粗细细的枝杈像一条条虬龙回旋扭转着,恰如一条巨龙携着很多小龙欲拔地而起,简直把所有人都震慑了。相传这是黄帝亲为的“手植柏”,是黄帝在桥山种下的榜首棵柏木。周围还有一棵“挂甲柏”,传为帝王挂甲之处,树干上布满密密的针眼,数千年而不愈,透露着帝王力气的奇特,想想竟然能有四千多年的树木存于世上,难免让人啧啧惊诧。

跟着导游的点拨,从盘龙庙往南瞭望,见桥山主脊与对面的印台山之间构成一条“风水”轴线。黄帝陵坐桥山之巅,负阴抱阳,沮水如带,三面盘绕,四周众山肃立,左右护卫,那些庙台楼阁和各种建筑物都在风水线上。盘龙岗是龙头,两头空位似龙睛,龙口大张,龙舌弯曲,我们拜谒的黄帝陵巧处在舌中心方位,如龙口所含珍珠。而桥山两头的龙湾,风岭构成龙的前爪向东西扩展。最奇特的是,在“龙头”两头对称的方位上,也就是陵的前面左右方,矗立着两棵无叶古柏,右边一棵高约7米,左面一棵高约9米,其纹络呈麻花状旋至末梢,虽历千年而永存,用手接触,感觉冰凉。人们说这是一对“龙角柏”。

手植柏后边是一片碑林,皇宗好汉达官骚人都在此留有墨迹,当然都是赞颂黄帝为中华民族带来的恩惠,连绵数千年呈现出大一统的国度。 出那轩辕庙不久,就会见到山背上冒出一座突兀的山峁,竟是汉武帝当年祭拜的遗址。其时汉武帝北巡朔方之后率十八万戎马赶到这儿,仰视桥山,心潮澎湃,命令在黄帝陵对面建起一座高达五十米的“祈仙台”,要举办大张旗鼓的祭陵活动。 沿中轴线,有诚意亭、碑亭。诚意亭是供前来祭祀的人们在此都要收拾衣冠,安静心静,深怀诚恳,缓步前行,直至“人文初祖”祭祀大殿前。祭祀大殿建于方形渠道之上,大殿中心上悬匾额“人文初祖”四个大字, 此殿尽管狭小,但从屋檐下的斗拱和斑斓的漆皮能够断定是清代的遗存,几百年来人们就是在这儿祭祀黄帝的。

沿着祭祀大路往上走,心境益发静穆,当来到黄帝陵祭祀广场看到黄帝的封土,就有想跪下的冲动了,崇高两字也在头上环绕起来。那拱起的冢丘有四五米高,方圆三四十步,上面长有稀少的青草。记住有一年,我曾见一位领导人在这儿焚香一炷,然后鞠躬问候,绕陵一周,局面庄严,今后再到黄帝陵祭祀总会叠印出那一幕来。 若我们走进周围的碑林里徜徉,就会容易发现,形制各异的石刻记载了旧日年月的祭典印迹,有唐代宗把祭祀黄帝陵列为国典的昭告,有宋太祖三年一祭的碑记,有元泰定帝维护黄帝陵的圣旨,有明太祖遣官拜祀黄帝陵的祭文,有清康熙亲撰的满汉碑碣。那近代以来的首领来陵上祭拜的记载就更是不乏其人了,由此可知祭祀黄帝陵早已成为中国历代的规则了。

马季评价马三立大师?

马三立被称为相声泰斗,不管是生前还是身后,都是受到尊重的相声艺术家。2001年从艺八十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当中,相声界众星云集,共同庆贺这一盛事。

马季作为相声界代表上台对马三立表示祝贺,并送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作品,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这里有两个小疑问:第一,马季作为马三立的晚辈,对马三立手书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合适?第二,马三立当不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马季作为晚辈送评价是否合适?

首先来看身份问题。

相声讲究师承和辈分,马三立的辈分是相当大的,他是寿字辈的相声演员,和张寿臣等人是一辈,比2001年当时早已作古多年的侯宝林还要大一辈。而马季是侯宝林的徒弟,属于宝字辈下面的文字辈,因此就属于马三立的徒孙辈分。

按理说由徒孙辈的人来对自己做出评价,尤其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具有一定居高临下感觉的内容,多少让人感觉有些不太舒服。

然而既然安排由马季呈上这样的祝福,组织者大概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当时尽管马季并非宝字辈演员,论辈分不如当时还在世的常宝华等人,当他无疑是当时最为知名的相声演员,可以说是相声界的旗手。如果说他不适合送出作品,别人恐怕更没有资格。

另一方面,马季的书法水平,在相声界是有口皆碑的,他的字拿出去尽管比不上著名书法家,但也绝不丢人。

马三立算是“后无来者”吗?

再来看,马三立是否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前无古人”这样的话,应该是可以说的。与很多相声前辈相比,马三立的表演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几乎不用加“之一”二字。寿字辈之前的相声演员,大部分我们都听不到录音,因此受欢迎程度和水平几乎无可知晓,而从寿字辈来说,马三立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且艺术生命还非常长,从年轻到年老都一直有新作品奉献出来,从对口到单口。

反之,“后无来者”这样的评价,似乎有些有待商榷。从知名度来看,马三立与侯宝林相比,名气就似乎差着一些,马季的知名度也一度非常之大,再后来又有郭德纲等人,今后还不一定出现谁异军突起,因此在他身后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当然人们也可以说,不管知名度如何,马三立表演带来的那种市井相声味道,别人是表现不出来的。这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个人能力和追求也好,还是时代特征也好,马三立相声带来的亲切感和市井气,恐怕今后多少年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可能呈现出来。从这一点上说,“后无来者”也可以成立。

马三立,听不腻

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很多相声演员的相声有可能会听腻,而马三立那种絮絮叨叨的唠家常式表演,反而永远听不腻。

《逗你玩儿》、《买猴儿》、《开会迷》、《十点钟开始》、《吃元宵》、《开粥厂》、《查卫生》……马三立马老一辈子说过那么多相声,你最喜欢他哪一段儿?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从历史功绩看?

左宗棠60岁抬棺出塞,岳武穆40岁含恨而终。这两位都是我们民族非常优秀的英雄,前者收复失地,保住了华夏三分之一的领土。后者抗金有功,成为了抵抗大金的标杆。

那么具体比较这两个人的功绩,当然是左宗棠更胜一筹。如果当代评定武圣人的话,那么关羽和岳飞都要靠边站了,左宗棠当仁不让,要做这个武圣人。

不过很可惜的是,左宗棠是个文官,他没有哪天是舞刀弄枪的。因此评定武圣人还真没他的份,反倒是岳飞是个智勇双全之人,不光能运筹帷幄,而且能决胜千里。

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是华夏之幸事。

现在很多人常常拿慈禧调侃,说慈禧应该感到自豪,为什么?因为她在千年不遇之大变的情况下,居然还保住了我中华如此大的国土面积,这难道不应该自豪吗?

的确如此,在领土问题上,慈禧的确对中华是有功劳的,最明显的一件事,那就是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说老实话,那个时候清政府已经是危如累卵了,一边是各民族起义,什么太平天国、捻军、陕甘各民族起义等等,搅和得慈禧吃不好饭,看着眼前一百多道菜,她都没胃口。

还有一边是外国的列强,总是来欺负咱们,今天要通商口岸,明天要割地赔款,一言不合就要动刀动枪。

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还是愿意拨款给左宗棠收复新疆,这就很让人觉得了不起了。毕竟当时海防和塞防之争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最关键的是,新疆之地,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因为清政府自身难保,他们连基本的统治权都出了问题,又谈什么收复新疆呢?

其中反对收复新疆的领袖就是李鸿章,他认为有这钱,去买几艘轮船他不香吗?新疆那地方地广人稀,要不要无所谓。

而支持收复新疆的领袖,自然是左宗棠。他认为丢了新疆,那么我华夏在西北就没了屏障,外国随时可以从陆地上打进来,我们一点防备都没有。

八月,锦棠会师曲会,遂由大道向开都河为正兵,余虎恩等奇兵出库尔。白彦虎走库车,趋阿克苏,锦棠遮击之,转遁喀什噶尔。大军还定乌什,遂收南疆东四城,何步云以喀什汉城降。伯克胡里既纳白彦虎,乃效力攻汉城。大军至,复遁走俄。西四城相继下,宗棠露布以闻,诏晋二等侯。布鲁特十四部争内附。---《清史稿》

最终左宗棠以60多岁高龄,抬着棺材出塞,指挥刘锦棠等人击败了侵略者阿古柏,收复了新疆失地。同时和沙俄签订条约,夺回了伊犁的部分领土。

可以说这在中华历史上,是永远都无法抹杀的一笔贡献。如果当初没有左宗棠,那中国就要少三分之一的领土,资源将少得不计其数。

岳飞抗金,那是一个民族奋斗的表现。

相对来说,岳飞就显得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不能说岳飞这个人比不上左宗棠,他们俩都是非常出色的大英雄。个人的修为是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靖康之难发生以后,北宋被金人给灭了。当时岳飞还是一个小兵,刚刚投笔从戎,想要恢复河山。等到南宋建立起来以后,岳飞凭借自己的战功,逐步成为了带兵数万的元帅。

可见岳飞的个人军事能力,那是相当强悍的。他和左宗棠不同的是,他不仅可以指挥数万人马杀敌,他自己也能亲自上战场冲锋陷阵,这就是岳飞让人感佩的地方。

一个人脑子好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他不光脑子好,而且四肢也很发达,你说气不气人?岳飞逐渐成为了当时南宋臣民心目中的抗金英雄。

他亲自带兵收复了荆襄之地,后期长期驻扎在荆襄,大有要北伐的势头。从他孙子岳珂的记载来看,金人碰到他都要绕道走,毕竟不是岳飞的对手。

可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却因为宋高宗赵构一心求和的心态,最终被杀,含冤而死。这是我民族的莫大悲哀。

从宋高宗的个人角度来说,岳飞该杀,因为岳飞功高盖主。可是从我民族数以万计百姓的角度来说,岳飞的死,实在是太可惜了。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士兵很好培养,只要每天训练就行。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是真的很难培养出来,显然岳飞的死,对南宋来说,是莫大的损失。

众人闻说,罗振并御史中丞万俟卨等曰:“相公既不反,记得游天竺日,壁上留题曰‘寒门何载富贵’乎?”众人曰:“既出此题,岂不是要反也!”侯知众人皆是秦桧门下,既见不容理诉,长吁一声,云:“吾方知既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休!”道罢,合眼,任其拷掠。---《宋史》

后世将岳飞追封为武圣人,让他在岳王庙里享受万世香火,这本身就是对他的死抱有遗憾的一种表现。无论民族关系如何变化,岳飞的忠义形象都不可以被抹杀,那是民族之魂。

左宗棠略胜于岳飞,主要是民族关系变了。

绝大多数人支持左宗棠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左宗棠是对外作战,他对付的是外来户阿古柏集团,而岳飞是对内作战,他对付的是大金国。

因为民族融合的问题,所以大金国不再是外敌,而是我们自己人,这也是很可笑的一种解释。岳飞打了自己人,所以岳飞就要比左宗棠低一等。

说老实话,我很难理解,用现在的标准去约束古人的那种行为。就好像用现在一夫一妻制,去约束三妻四妾时代的古人一样,这么说古人没一个好东西,都违背了婚姻法。

民族融合是现代的事情,我们现代56民族,55个VIP已经算是很对得起同胞兄弟们了。就不要再拿历史来开涮了。

从南宋那个时候的角度来说,金人那就是外敌入侵,岳飞打的也是外族。非要把岳飞钉在民族分裂的耻辱柱上吗?这未免太不厚道了。

因此我们只能说,左宗棠收复了华夏失地,所以他略胜岳飞一筹,而岳飞尽管再努力,却没有北伐成功,因此稍逊一筹。

总结:评价历史人物,最好别用现代人的标准。

从现代人的标准来说,这世上的好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明朝的明孝宗朱佑樘,为什么?因为这哥们标准执行了一夫一妻无妾制度。

其他所有皇帝,哪个不是三宫六院呢?因此现代道德标准,很难说清楚一个古人的行为是否合理。正如左宗棠是不是真的比岳飞出色一样,如果从抵御外敌的角度来说,其实他们是平分秋色的。只不过一个有了成绩,一个功败垂成。

参考资料:《清史稿》、《宋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