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和她身边的男人们,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住了多少年

2023-06-21 113阅读 0评论

慈禧太后和她身边的男人们,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住了多少年?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从光绪十七年(1891)慈禧太后驻跸颐和园开始,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几乎每年在颐和园要住五至十个月,有时候正月即来园,断断续续住到九月;如果赶上中秋节驻跸颐和园,则会在德和园颐乐殿听戏。清宫中秋节令戏称“天香庆节”,一般上演承应戏三天,即农历八月的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

李莲英为什么可以得到慈禧的欢心长达几十年?

李莲英是清朝最有权势的宦官,侍奉了慈禧几十年,慈禧身边的太监换了一茬又一茬,而李莲英却始终陪伴在慈禧左右。对慈禧来说,其他人都是她生命中的过客,只有李莲英走进了她的心里。随着慈禧独揽大权,李莲英身价亦水涨船高,备受恩宠几十年。李莲英仅仅是一个卑贱的太监,他凭什么让慈禧宠信了几十年?

慈禧太后和她身边的男人们,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住了多少年

一.生平简介

李莲英原来叫李进喜,李莲英是后来慈禧太后给他改的名字,后来就一直用下去了。

1848年出生在顺天府大城县,兄弟四人排行老二,后随父母迁居北京,由于家境贫寒,为了寻条生路,就去当了当时社会上最卑贱的太监。

去宫里当太监可不是那么好进的,门槛高,要求多,必须先在宫外净身,接受基础的培训,才能进。

于是李莲英先去郑亲王端华府当了太监,第二年八岁的李莲英才被送进了宫。

李莲英在宫里摸爬滚打几年下来,看透了后宫的勾心斗角、起起落落,深刻意识到:在皇宫里,主子和仆人都是荣辱与共的,因此选对主子很重要,要想爬的高坐得稳,就得找一个后宫不倒翁做自己的主子。

而谁才是后宫主宰沉浮,独掌乾坤的人呢?答案是慈禧皇太后。

于是李莲英整天挖空心思想承宠于慈禧麾下,但是苦于没有门路。

关于李莲英是怎么来到慈禧身边伺候的,民间有种传说,说是慈禧特别注重仪表,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梳妆打扮上,而伺候的太监宫女笨手笨脚,总是不能让自己满意,而李莲英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一套新式发型的技术,托人介绍,给慈禧梳了一次头,慈禧很是喜欢,就这样李莲英成为了慈禧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开启了受宠之路。

尤其在安德海被杀以后,李莲英成为了慈禧的独宠,从此一路高升,走上人生巅峰。

二.恩宠之至

李莲英到底多受慈禧宠爱呢?我们先从李莲英获得的殊荣说起。

同治十三年的时候,李莲英被慈禧任命为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在太监圈里,这可是个很大的官,很多人熬了一辈子都当不上。

起码得有30年工作经验,才有资格提名,而李莲英才26岁,入宫更是才满17年,这属于大大的破格录用。

然而李莲英升职记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在光绪五年的时候,年仅31岁的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由于慈禧的恩宠,李莲英已经可以与太监的总老大平起平坐了。

按照雍正皇帝的规定,太监最高就能获得四品品级,也就是说31岁的李莲英这个时候已经到头了。

然而慈禧为了李莲英竟然违背祖训,光绪二十年的时候,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这虽然不是什么职位,但是足见慈禧对李莲英是多么宠爱,并且最后还让李莲英当上了敬事房大总管。

多年的朝夕相处,在孤独的慈禧心里,李莲英早就不是一个奴才,而是自己的一个“伴”。

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刘兴桥说:"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在封建社会,被实际掌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认同为“伴”,这是多高的殊荣。

三.成功秘诀

李莲英从一个基层太监,到最后的敬事房大总管,从梳头太监到慈禧的“伴”,他一个卑贱的太监,凭什么让慈禧宠信了几十年?

第一.拍马屁

谁都喜欢被人奉承,被人称赞,李莲英那是深谙此道,为了讨好慈禧,李莲英那是挖空心思。

有一次,慈禧过大寿,他给慈禧安排了一个节目,叫放生鸟鱼。

他先把鸟、鱼饿了好几天,然后把它们放生,同时在鸟笼鱼篓里面投入大量的食物,很快,饿的发晕的鸟、鱼就又被食物引回来了。

这时李莲英趁机大肆吹捧慈禧说:“老佛爷洪福齐天,连鸟、鱼都舍不得走呢。” 老佛爷听后开心不已,大大的奖赏了李莲英。

第二.机灵

慈禧特别爱看戏,而且常常喜欢打赏演员。

有一次,一个叫杨小楼的演员,请慈禧赐字。

慈禧就顺手写了一个福字,谁知道,慈禧把“示”字旁写成“衣”字旁。

这杨小楼一看,急的是满身大汗,不知道如何是好。

慈禧也觉得不好意思,要回来吧,那就是自己打脸,不要回来吧,宣扬出去,那还不被人说自己没文化。

就在这个尴尬的时候,李莲英灵机一动,笑着说:“老佛爷之福,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

那杨小楼是见过世面的,立马附和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

慈禧正愁没法下台呢,这一个小台阶送的太是时候了,立马走着台阶就下去了,说:“既然如此,那回头再赐一个给你吧。”

正是由于李莲英的这份机灵,一次又一次的维护了慈禧的脸面和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的威严,这样的员工,谁能不爱呢!

第三.不干政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历朝历代的祖训,然而慈禧却不甘寂寞,走到了政治的前台。

权欲熏心的慈禧在手握大权之后,她最忌讳的就是别人干预她的朝政。

知道了主子的禁忌,是明哲保身也好,没有政治智慧也罢,反正李莲英对朝政那是敬而远之。

戊戌变法后,尽管慈禧已经胜券在握了,李莲英出言都很谨慎,没有明确表态站在慈禧这一边。

第四.处事圆滑

李莲英广种善因,多方讨好,八面玲珑,从不得罪人。

《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说的就是他对上恭敬,对下宽厚。

身为慈禧身边的红人,面对妃嫔、宫人犯的错误,能美言两句的他从不嫌麻烦,尽量帮忙。

因此他的人缘很好,作为礼尚往来,在慈禧面前为他说好话的人自然也不会少,说得多了,慈禧也就信了。

第五.谨慎小心

前任老大安德海,由于恃宠生娇,过分张扬,最终命丧黄泉。

李莲英深以为戒,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绝不给人留下话柄。

有一次,慈禧派李莲英和醇亲王去检阅北洋海军,李莲英并没有摆着钦差大臣的高姿态,反而在醇亲王面前表现的恭恭敬敬,而且穿着朴素,点头哈腰的伺候着醇亲王抽烟,回到住处也是闭门谢客,生怕落人口舌。

尽管如此,还是受到了朝臣的抨击,没办法,人红是非多。

有人说他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有人说他干预朝政,还有人说他收受贿赂,但是没人能拿出证据。 最终,上奏的人还被慈禧处罚了,你污蔑人家小甜甜,能不处罚你嘛。

(参考资料:《李莲英》、《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宫女谈往录》)

慈禧太后后来是不是杀了恭亲王?

慈禧太后后来没有杀了恭亲王,只是将他的权力剥夺,罢免了摄政王。

慈禧,出生于北京,咸丰帝妃嫔,同治帝生母,晚清实际统治者。1861年,咸丰帝驾崩,慈禧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1900年,实行清末新政。

慈禧垂帘听政是和谁?

慈安太后。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名义是当时的皇帝年纪太小,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慈安慈禧两人一起来辅佐同治皇帝,恭亲王为摄政王总理朝政。后来慈安因病去世,手握大权的只有慈禧一人,慈禧就开始了她的霸权主义。

当时慈禧干涉朝政,朝廷一片混乱,并不是没人阻止过这一局面,当时的八位大臣极力反对慈禧的这一做法,也就是历史上的辛西政变,不过阻止并没有什么用,这次事变以慈禧太后的胜利结束,这件事发生之后,就再也没人敢阻止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垂帘听政期间,皇帝的位置就形同虚设,她的听政地方虽然不在朝堂之上,但是有什么决定还是要从冬暖阁中决定而出,皇帝只不过是个身份,而并没有真实的权利,当时的清朝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其实是慈禧,当时和列强谈判的也是慈禧,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干涉朝政这种局面一直到光绪帝驾崩之后才结束。

有人认为崇厚一直误国但慈禧总是重用他?

说崇厚误国,应该是指1870年天津教案和1878年出使俄国签订《里瓦几亚条约》这两件事。

天津教案中崇厚负有领导责任,但后来被曾国藩承担,只是降了一级。赴俄签约这事比较大,回国后被下狱,判斩监侯,引起中俄两国外交风波,后来甚至惊动了英女王维多利亚,写信向慈禧太后求情,慈禧给维多利亚面子,没有杀他,监禁了事。

慈禧在崇厚的问题上并没有姑息纵容,相反,自光绪四年监禁崇厚以后就再也没有启用他,所以说慈禧总是重用他是不确切的。

不过崇厚的确是个人物,不完全是传说中的草包。

崇厚字地山,晚清官场上许多人称他为崇地山,以至于坊间都以为他姓崇。其实崇厚姓完颜,是金世宗完颜雍的第二十五世孙。他的父亲是河道总督麟庆,他的哥哥是当过驻藏大臣,署理过四川总督的盛京将军完颜崇实。完颜崇实在咸同年与胜保、多隆阿、都兴阿齐名,是满洲亲贵中最后能上战场的武将。

崇厚家教好,他的父亲麟庆是个读书人,也是著名的水利专家,有多种著作传世。所以他和哥哥两人都是从小读书。崇厚本人是举人出身,而他的哥哥完颜崇实是八旗中著名的才子。现在成都武侯祠昭烈庙里有名的楹联“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就是他的手笔。

所以,这样一个人,这样的家世,放在整个满洲亲贵里也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王公贵族子弟多是提笼架鸟的纨绔,所以朝廷重用崇厚是十分正常的事。

崇厚入仕的第一个台阶是长芦盐运史。长芦盐运史从康熙年间就驻天津,同治九年总督衙门迁来之前,是天津品级最高的长官,连天津道都要卖几分面子。

公平地说,崇厚这个长芦盐运史当得相当不错。在他任内,他把塘沽和汉沽的大片荒滩辟为盐场,既为朝廷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当地百姓的就业。

所以到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军北京前后,崇厚是守土有责的。他协助僧格林沁部署天津海防,协助桂良和华沙纳在天津与洋人周旋,显示了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洋务人才,因而引起了留守北京负责和谈的恭亲王奕訢的注意。同时奕訢的老丈人、直隶总督桂良也向奕訢推荐崇厚。

于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崇厚顺理成章升任兵部右侍郎,三口通商大臣,成了与直隶总督平起平坐的朝中大佬了。说崇厚是洋务前辈就是这么来的。

三口通商大臣的职责是管理天津、牛庄、登州三处口岸的通商和外交事务,同时由于地处京畿,也受总理衙门委托,代表朝廷就通商和外交事务与各国谈判定约。

崇厚很能干,他在短短的几年中与普鲁士、葡萄牙、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签署了通商和外交条约,接受他们的使臣递交国书。当时的清廷奉行唯我独尊的天下观,没有学会平等待人,要求使臣必须双膝下跪才能见皇帝,而各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因此接受国书一事是总理衙门最头疼的事。

崇厚在协助僧格林沁守大沽炮台时亲眼目睹了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深有感触,所以他奏请朝廷,在天津开办机器制造局,成为继上海机器制造局之后的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尝试。

就像马云说的那样,情商高的人智商都有点问题。崇厚办事与他哥哥完颜崇实的稳重风格完全不同,他身上的旗下大爷习气很浓,喜欢摆谱,浮躁而轻佻。

崇厚的长处就是搞关系。他的夫人是他得力助手,在奕劻女儿四格格长大之前,崇厚夫人是慈禧身边的第一红人。崇厚家资巨富,他后来出使欧洲各国,带回来的珠宝、西洋化妆品和奇巧玩意被他夫人源源不断地送入宫中,成为慈禧太后的挚爱。

崇厚办洋务热衷于迎来送往,拉拉扯扯。他与当时驻北京和天津的外交官、传教士和洋人将领的私交都不错。他骨子里崇洋媚外,认为中国无论怎样都不能与洋人开战。这个观念贯穿崇厚办洋务的始终,也耽误了朝廷的大事。

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时,崇厚本来是有机会将事件消弭于无形的。那时直隶总督驻保定,他是天津最高官员,也是朝廷洋务重臣,本来就是他分内之事。但他畏惧洋人,在事件初起时,过于纵容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不支持天津知府张光藻和知县刘杰,引起天津百姓不满,造成了激烈冲突。后来在与法国公使罗兴亚的交涉中,没有立场,一味迁就,使得清廷失去先机。

当曾国藩抵达天津后,他又故意夸大后果,误导曾国藩对局势的判断,造成清廷对法交涉过于软弱,使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事后,崇厚奉命出使法国谢罪,反而使崇厚因祸得福。当时法国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引发了巴黎公社起义,刚刚当上总统的悌也尔正焦头烂额,无暇理会万里之外的中国,因此没有深究此事,崇厚圆满完成了使命。国内的人不明内情,觉得崇厚不愧是洋务英才,那么难的事都能搞定。

回国以后,恰逢他的哥哥完颜崇实病逝,崇厚接替他担任奉天将军,这一步台阶迈得很大,崇厚成为一品大员,俨然封疆了。

1871年7月,沙俄趁阿古柏叛乱,悍然出兵占领伊犁。沙俄的借口是新疆动乱,俄国帮助中国收复伊犁,待中国有能力管理时再奉还。其后,清政府多次交涉无果,沙俄找各种理由拖延。直到1877年12月,左宗棠取得了对新疆回乱的全部胜利,沙俄才答应启动归还伊犁的谈判。

1878年6月22日,朝命盛京将军、吏部左侍郎崇厚为钦差大臣出使俄国。第二天又下旨升格为“特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

崇厚接旨后,并没有仔细研究他此行的任务,也没有做任何案头工作,而是连日忙着饯行、辞行的应酬。“酬酢之多,苦无暇晷”。更重要的是他本来应该走陆路,这样既能考察实地,又能就近向在新疆前线的左宗棠了解最新战况和俄国的动向。

可崇厚是旗下大爷做派,他嫌陆路太艰苦,不如坐船来的舒服。于是乘海船出发,绕路欧洲到圣彼得堡。他对新疆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也不向朝廷询问。

崇厚于1878年12月31日抵达圣彼得堡,1879年1月20日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递交了国书。3月15日崇厚才给总理衙门发回第一个电报。沙俄方面高规格接待崇厚,崇厚洋洋得意。

三月初,崇厚开始与俄方谈判。俄方从通商、分界、补偿俄民三个方面向中国提出要求,狮子大开口。俄方欺负崇厚无知,将本已明确的两国边界涂改,侵吞大片中国领土。愚蠢的崇厚把俄方提供的地图寄给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意识到问题非常严重,立即飞章新疆征求左宗棠意见,左宗棠据理力陈,指出要害所在,总理衙门电报一一提醒崇厚要特别注意。但崇厚不以为然,该争的不争,该坚持的不坚持。而不该让步的轻率让步。当时他的夫人病重,崇厚急着回国,就贸然签约,然后不待总理衙门批准,径自回国。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里瓦几亚条约》。该条约共十八条,主要内容是俄归还伊犁,但中国要划大片领土给俄国,并允许俄国在新疆、内蒙免税通商,赔偿俄国巨额军费。当时左宗棠在新疆取得了重大军事成果,形势对中国非常有利,中国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委屈求全。但这些情况崇厚没有与左宗棠沟通,完全不了解。

崇厚是非常孟浪的。作为一个外交官,他是不合格的,也不能独当一面。清廷失察,被他在法国的表现给蒙蔽了。对国人他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对洋人又胆小如鼠,畏首畏尾;对朝廷他目无国法,自行其是。他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不仅丧权辱国,也对不起浴血奋战的西征将士。

如果没有后来的曾纪泽重开谈判和左宗棠的临之以威,中国要多损失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

所以,朝廷治崇厚的罪,判他斩监侯一点也没有冤枉他。不过,因为崇厚是特命全权大使,他在俄国的所有谈判和签约行为都来自于朝廷的授权,条约不合意朝廷可以不批准,但治他的罪就等于侵犯了外交官的合法权益。因此,崇厚被治罪的消息一经传出,国际舆论大哗,纷纷指责清政府违法。尤其是俄国,要挟中国说,如果不赦免崇厚,就拒绝重开谈判。崇厚的家人也抓住机会,大肆活动。

最后是英国公使威妥玛向伊丽莎白女王报告,伊丽莎白女王亲自给慈禧太后写信,清廷不能不买英国女王的面子,所以无奈赦免了崇厚。

崇厚出狱后一直想东山再起,他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到处钻营也没有什么结果。光绪十年,他捐资三十万两银子助军饷,但朝廷不为所动,根本没有理他。

他死后几十年,溥仪小朝廷终于给他平反了。但那不是为了他受冤枉,而是给毓朗贝勒的面子。毓朗是宣统小朝廷的军机大臣,是崇厚的孙子完颜立贤的老丈人。完颜立贤娶了毓朗的二女儿恒慧,生下的女儿就是民国名媛王敏彤,也叫完颜立童记,号称满洲最美格格,京剧名伶孟小冬的闺蜜,那时完颜家都改汉姓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