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对农事的好处,24节气对应的农事

2023-06-21 101阅读 0评论

下雪对农事的好处,24节气对应的农事?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24节气对应的农事如下:

下雪对农事的好处,24节气对应的农事

立春-开始预备春耕

雨水-天气变暖,春回大地

惊蛰-打雷的话预示风调雨顺

春分-越冬作物,比如冬小麦开始生长,昼夜等长

清明-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谷雨-雨生百谷

立夏,作物生长繁茂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有芒作物开始播种

夏至-白昼最长,光合作用最长的时候

小暑-天气更热,雨水增加

大暑-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雨涝灾害最频繁

立秋-秋天到了

处暑-夏天过去了

白露-草木上开始有露珠,天气真正转凉

秋分-昼夜等长

寒露-比白露更冷的露水

霜降-开始下霜了,这时候柿子才好吃

立冬-冬天到了

小雪-开始下雪了,但是不大

大雪-瑞雪兆丰年

冬至-白昼最短

小寒-开始进入最冷的时候,要防止农作物冻害

大寒-天寒地冻但是开始有转暖迹象

二九日头照?

今日交二九,今年“午破二九头,来年添fen头”,是什么意思?春节期间冷吗?

“夏至三庚数头伏,冬至逢壬数九”,我们现在数九不是从冬至逢“壬日”开始数,而是从冬至当天开始数的。比如,今年冬至的交节时间是公历12月22日,“数九”就是这天开始,也就是“一九”的第一天,九天为“一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就到了春暖花开了。

“二九”是指冬至进九后的第二个九天。即冬至日起的第十天至第十八天,有“一九、二九不出手。”的农谚。翻看日历,我们能够看到“二九”的头一天是12月31日,也就是腊月初九。腊月初九是壬子月的戊午日,老人说,“午破二九头,来年添fen头”,是什么意思呢?“二九”下雪和刮风有什么说法?

一、午破二九头,来年添fen头

今天是壬寅年 壬子月 戊午日,戊午对应纳音五行是天上火。因为,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子午相对,水火相对。水见午火,火见子水就为“天火”。另外,戊日又是土地之日,戊不受田,因此今天二九就是天仓破耗之日,容易损耗。

按古人的说法,午火破子水,意味着温度容易升高,今天是二九头一天,按古人总结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规律,到了二九天气应该较为寒冷了,温度不降反升,就不容易下雪。

二九要是暖和不下雪,说明空气来的晚,明年走得也会晚,容易发生倒春寒的天气。例如,民间有“二九暖,春后寒;二九寒,春后暖”,“二九寒得透,过年暖洋洋”,“二九房挂帘,来年笑开颜”,“二九天暖,来年春短”等农谚。

现在咱们防范冻害的手段要比过去高明的多,但对古代来说,冬天不冷就容易造成病虫害越冬滋生,来年病虫害就多,形成灾年。

二、二九降雨雪,腊月都不缺

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如果二九期间雨雪较多的话,说明冷空气正常到来了,整个腊月雨雪也会比较多。

三、二九雨雪连,春来好耕田

这里的“雨雪连”指的是降水比较多,“春来”指的是来年春天,“好耕田”指的是春天不干旱,适合春春种。

这句农谚的大意是说,“二九”期间雨雪天气较多,说明冷天正常到来,来年不容易发生倒春寒的天气。并且,冬天雪多能够缓解春季旱情,适合春播春种。

老话说“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春季田间不干旱,有利于小麦返青的早春种植作物发芽生长。

四、二九日头照,春节雨雪多

从字面上理解,大意是说,如果,二九天气晴朗不下雪,说明天气比较暖和,冷空气推迟到来了,延后到春节期间了,导致春节期间降水比较多。

类似的农谚还有“二九不见雪,正月雪堵门”表达的意思一样,都是说二九天气暖和,春节的时候就会比较冷,雨雪天气多。

五、二九穿单衣,过年要烤火

“穿单衣”说明天气比较暖和,“要烤火”说明天气比较寒冷。意思是说,如果二九期间天气比较暖和,那么到了过年的那段时间天气会比较冷。

六、二九一场风,来年收成空

民间有“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的谚语,今年小寒是2023年1月5日交节,是在“二九”的第五天,到了一年当中该冷的时候了。

“二九”的时候一般刮西北风,冷空气不断南下,寒冷刺骨并且十分干燥。这种风对冬小麦来说是有一定危害的,即便能够熬过寒冷的冬天,到了来年春天田间也会比较干旱,对小麦返青不利,容易造成减产。因此,还是希望冬天能够多下几场雪,缓解春季旱情。

类似的农谚还有“二九风徐徐,卖牛去买米”,“二九暖风吹,来年无麦穗”,“二九刮南风,来年倒春寒”等等。

写到最后:

农谚是古人长期劳作中总结出来的,虽然,现在气候与过去不相同了,也有了更科学的天气预报和防灾手段。但是,农谚能够流传这么久,还没被抛弃,说明还是有一定道理在里面的,简单作为参考,还是可以的。

到了二九离最冷的三九也就不远了注意保暖,别感冒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农民下雨天除睡觉休息外?

真正的农民下雨天是不睡觉的,睡觉打牌的不是真农民。

小雨天,农忙时照样干活,一般不休息。大雨时,不能干外面的农活,但缺肥的农田还要去撒化肥,有的还去浇地。女人每天喂鸡喂猪,男人也要喂牛喂羊,还要及时去看庄外的水路,不然大雨会冲坏自已的房子。

真正的农民,农村人下雨天用的心思还比不下雨时的多。山区农民不雨天特别担心,象雷暴雨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谁还去睡觉?只有二百五才去睡觉,那不叫农民。

我是六零后,也在农村滚打了多半辈子,也知道,农民下雨天是不会睡觉的。

还是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到底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是“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有冲突吗?清明时节的下一个节气就是谷雨,而这两个节气都是在晚春季节里的,气候相对春分时更暖了,而且也是雨水比较多的时节,适合耕种,但不同地方气候不同,是在清明还是谷雨时节种瓜点豆也是因地制宜,看地方气候来决定种植的,这两个民间谚语并没有冲突。

一年有24个节气,而在春天就有几个节气,不同的节气,气温、降雨湿度也是不一样的,适合种的农作物也不同,当然了因为地域差别的关系,天南地北,同一个节气,气候差别也是很大的,所以某些地方适合种植某种农作物的时候,另外的地方却还没有到适合种植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

就像很多人熟知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跟“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虽说两个时节就差2周的时间,但天气变化还是停大的,像南方很多地方清明时节,天气都非常的暖和了,种瓜点豆是适合的,而像比较寒冷的北方,清明时节还是比较凉的,还有倒春寒的可能,所以就等到谷雨时节,气温更暖和稳定了,雨水也比较合适再种,这不是绝对的。

就拿乡居小菜这边的来说吧,我们这边是广西靠海的,就算是寒冷的冬天,出太阳很暖和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穿短袖都不奇怪,所以春天的天气也是比较暖和的,我们这边2月初立春后下雨湿润了就开始有人耕种了,并没有遵循一些民间谚语来耕种。

很多地方种瓜点豆是在清明前后或者是谷雨前后进行,而我们这边露天种的立春后就有人种了,前两天经过隔壁村的一个菜园,人家春节后露天种的豆角准备可以摘来吃了;而我自己小菜园里2月份种的一棵南瓜都长得好长了,超过2米长了呢,前些天都开几朵花了呢,今早也开了一朵。

一些关于播种农作物的谚语是过去当地的人们在耕种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现在全球气候变暖,不同地方气候不同,一些民间谚语也不是那么准确的,还是要因地制宜来播种的,这样更好;还有几天就是谷雨时节了,雨水也是比较多的,像我们这边前几天就开始下雨了昨天也还下,到晚上就停雨了,今天天气还可以,若是要种瓜点豆的也是适合的。

2023年是兔年?

2023年是癸卯水兔年,农村80岁的老人说 “兔年大晚春,白衣赶青年”,有啥寓意,这种说法靠谱吗?

冬季连着春季,一年一圈,往复循环,很快就会迎来2023癸卯年,根据天干地支和五行来算,明年是癸卯兔年。众所周知,每个年份除了公历年的记法以外,农历会有对应的生肖,也有一些民俗谚语流传下来。

2023年是大晚春

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排序来看,正月应该对应“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古代历法有一定的关系。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古人创造出《皇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简称上古六历,每个历法的纪年方式不同,切换时就会产生差异。

《夏历》、《殷历》和《周历》,在春秋战国时期混用,对正月的定义也不大相同,三种历法分别以“寅、丑,子”定为正月。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每个国家采用不同的历法来纪年。

这么定义就有点意思,春节这天落在不同的月份,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位谋略家,游走于六国之间,相当于一年就可以过三个春节。

《颛顼历》将地支的“子”定为正月,为当时秦国所用,到了西汉时期,在《颛顼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历法名称改为《太阳历》,其中最大的改动,就是将正月由“子”改为“寅”,这种记法更符合天象变化,便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最初根据“斗转星移”来制定,斗柄旋转时停在哪个方位,就有对应的节气,也可以用太阳黄经度数来表示。

干支纪年,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这也符合《周易》的辩证法思。寅月是“泰卦”,位于东北艮卦,八卦始于艮,艮纳生门,说明“寅”处于水木之间,天地交泰,故立春乃万物起始,新的轮回已经开始。

寅月有立春和雨水这两个节气,但朔望月只有29.5天,而两个节气之间相差30天,长时间累积,中气和节气的天数产生差异,只能往后推迟,并用置闰月的方法,让二十四节气能对应当时的气候。

立春交节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会以寅时作为判断标准,在寅时之前是早立春,若是在寅时之后,就是晚立春。

2023年正月十四晚十点五十八分三十九秒,斗柄停在寅位,太阳黄经315°时,正式进入立春节气。这个交节时间点在寅时之后,所以2023的寅月就是晚立春,刚好是十二生肖的兔年,人们就有了兔年大晚春的说法。

白衣赶青牛出自春牛图

在传统观念中,立春代表着岁序之首,万物开始复杂,进入生长旺盛期,农民迎来春耕时节。古时农事会用牛来耕作,下田之前还会举行简单的仪式,希望收获的季节能五谷丰登。

《清嘉录》中就有记载: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意思是将土牛鞭笞成碎片,众人上前分抢,寓为闹春牛。在仪式上,还有男男女女用手摸春牛,借此沾上新春的福气,好运伴随自己。民间就有这样一句谚语: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牛图,上面印着“五谷丰登”或“一本万利”的字样,旁边有十二地支可供参考,下面就有一头春牛,牧童拿着鞭子在后面追赶。

一、芒神

白衣赶青牛这句话,出自春牛图,赶牛的牧童,头上梳着两根辫子,穿着长衣,也就代表白衣。

民间传说,太岁值年更换,于是在立春之前,会将太岁像修饰一番。春牛图中的牧童,头上的两个辫子在古代称簪,手里拿着柳枝鞭赶牛,于是把他当作芒神,别名也叫句芒。

《礼记·月令》中记载:“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句芒传说是一种鸟,属于木神或东方之神,主管植物的发芽和生长,太阳从扶桑上升起,扶桑也归它管。

关于句芒,在春秋时期还流传着一段神话故事。

秦穆公是一个聪明人,想方设法用五张羊皮,将百里奚从楚国人手中赎回,羊皮在他手里不值钱,但是楚国人却视为珍宝。

百里奚回到秦国后,被委以重任,他也尽自己的能力辅佐君王,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秦穆公得此重臣,便大赦天下,放了牢中300名岐下野人,后来这些人感念他的恩德,曾帮助他打败了晋国。

有一次秦穆公在庙里,见到一只神鸟,正准备逃跑,神鸟却突然说话“不要怕,以你的善行,我再给你十年阳寿,你要爱戴百姓。”

秦穆公赶紧拜谢,问道:“您的尊姓大名?”

神鸟回答:“我是句芒。”

这个神话故事,描述了芒神的形象,但后来更加拟人化,以牧童的外貌出现在春牛图中。

芒神的位置,以及装扮,有着很多的讲究。

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面相为青壮年,象征年支是癸卯兩髻在耳前,象征癸卯年的五行属金手握柳枝二尺四寸,象征二十四节气衣服和腰带视为立春日支,青衣白腰帶象征辰戌丑未日

每幅春牛图的画法不一样,最主要看牧童和站立的位置,若牧童在牛背上,说明可以省下力气,农民种地也没那么辛苦,若牧童在后面拿着鞭子追打,表示要费尽周折,牛才会耕地。

二、青牛

早在立春之前,人们便要制作“春牛”,以前受到条件限制,只能用土制作,颜色和形状过于单一,没办法体现牛的特点。

后来在材料上改进,用桑木和纸作为材料,由传统手艺人手工打造,花费大量时间,赶在打春牛习俗之前做出来。

农耕社会,农民主要靠牛来耕地,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吃的是草,耕种出来的是五谷杂粮,节省劳动力,与其它牲口相比,牛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种地的主要劳力。

制作“春牛”的过程十分复杂,先用桑木固定,形成骨架,之后再用各种颜色的纸糊上去。

春牛的尺寸严谨,身长为三尺六寸五,代表一年有365天;牛尾巴长一尺二寸,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牛的四个蹄子,代表一年四季。

古文中关于春牛颜色的定义。

头部的颜色代表年干:青色为甲乙年,红色为丙丁年,黄色为戊己年,白色为庚辛年,黑色为壬癸年。牛身颜色代表年支:黑色为亥子年,青色为寅卯年,紅色为巳午年,白色为申酉年,黃色为辰戌丑未年。牛腹颜色代表年纳音:白色为金,青色为木,黑色为水,红色为火,黄色为土。

由此可见,2023年是大晚春,癸卯为阴,牛为青牛,青壮年的牧童穿着黑色长衣,系黄色腰带,鞋裤俱全,双脚穿着草鞋,站在青牛的后面。

写在最后

春牛图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它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的规律,表现了古人心中对丰收的渴望。如今科技发达,判断天气变化,还是要以天气预报为准,提前做好防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