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简介,世界各国出现过哪些优秀的政治家
博古简介,世界各国出现过哪些优秀的政治家?
在世界历史上,各国出现的政治家太多,但我最崇拜最出色最优秀的政治家还是我们中国的毛主席。
毛主席从小生长在农村,深知基层人民疾苦,怀惴救国救民之心,胸怀大志 :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为寻求革命真理,去长沙上北京,博览群书,晓古通今。研究马恩列斯思想论著。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共产主义小组。后与北京的李大钊,上海的陈独秀联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他深人城市、工厂、农村基层进行调查考察,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单枪匹马只身前往农村,亲自领导了“秋收起义”。
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簿弱的农村井岗山,建立人民军队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以武装为主的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道路。
指点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在以井岗山为根据地推进革命向前发展,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政府。
红军经过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毛泽东的人民军队思想基本形成。确立了军队的性质、宗旨及任务等根本性问题。它的内容即是 :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军队与党的政治任务相统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与人民利益相联系。军队担负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三大任务。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建立自觉和严格的纪律。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重回中央领导岗位,批判了陈独秀、王明、博古、李德,左、右倾机会主义,给我党我军两次险遭灭项之灾的错误路线。
他超常的军事智慧指挥才能,使红军创造了世界人类军事史上最经典的教科书式的“四渡赤水“战例。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从此中国革命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开始了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他和共产党人的努力下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面对拥有精良装备武器的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大逃亡,他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不退反进,与反动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衣不遮体,穿着草鞋,扛着大刀长矛,冒着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迎着日本侵略者的坦克大炮的狂轰乱炸,冲入日本侵略者的大本营,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随着战局越来越限辛,国内早先出现的速胜论也转变为悲观论,甚至投降论调的抗日严竣民族形势。他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民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宏篇巨著,为全国军民指明了抗战的方向及斗争的方式方法,提高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道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抗战胜利后,46年将介石单方撕毁“双十协定“,在美帝国i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对抗战边区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毛主席共产党人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及抗日胜利果实,不得不被动采取防御的斗争形式道路。
毛主席分析了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调整部署采取失地存人的战略方针,战略上貌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灵活机动,在运动中抓位战机,大量歼灭蒋介石的有生力量。
毛主席从战略高度出发,决定把战争引向蒋介石的统治区,47年7月派陈粟、刘邓、陈谢三路大军南下,成品字形,互为犄角,相互配合,形成足鼎之势经略中原,如三把尖刀一把插入敌人胸膛,两把各插入敌人左右肋骨。从此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从内线到外线,从防御到战略反攻的转变。
毛主席采取军事打击为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手笔地策划部署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用140天消灭154万敌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无以类比的战略战术伟大胜利的辉煌。加速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动腐朽统治土崩瓦解已指日可待。
这一切战略战术都是他政治思想的反映体现,是他政治思想的结晶。
49年3月,他主持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指重要报告,确立了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各项基本政策。6月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了建国的大政方针,并字斟句酌、亲自撰写了《共同绸领》国家结构的性质、核心根本定性。筛造审核确立了国微,国旗,国歌,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他极富开拓性、前瞻性的完美政治思想更多体现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掌控处理国际事务中,待续……
毛主席是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为目标的人民政治家,他的思想是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腾飞的法宝。现在世界的毛泽东热风起云诵,他的人格思想令人折服,深入人心,并深深地影响着世界。
宁波有哪些老手艺?
宁波传统工艺,在深厚的积淀中孕育而成的。诸如骨木嵌镶、金银彩绣、泥金彩漆、朱金木雕、甬式家具等,选用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
骨木嵌镶其历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明代骨木嵌镶主要用于家具的雕饰。清乾隆年间,宁波的骨木嵌镶工艺以其特有的地方风格和精致的技艺名闻遐迩,被列为“贡品”。在制作方法上分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高嵌采用象牙、黄杨木、竹黄、腊石等作为图面纹饰的原料,锯成形后,嵌在木坯上。平嵌采用象牙、骨片、螺甸、木片等,依图面纹饰平嵌入木坯后用刻刀勾线而成。嵌镶的构图有“丹青图”和“古体”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间的风俗画,后者形同汉画,其内容以表示吉祥、长寿、富贵为主题,以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产品有床、几、椅、厨等。
朱金木雕又称漆金木雕。在明清时期,工艺制作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它是在木雕制品的基础上以朱砂色为底,贴金饰彩而成,显得金碧辉煌。木雕以樟木、椴木、银杏等优质木材为原料,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根据不同对象雕刻而成,题材多取于戏剧故事,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深厚。有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有的比较粗犷。朱金木雕主要用于寺、庙、祠堂等建筑及木床、花轿等大型家具和神像等。[28]
泥金彩漆宁波漆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称始于商周。其做法是将金箔研成粉状,与大漆调合后或涂或填。漆器以木胎为主,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以朱红和黑色为漆器的基本色调。传统的制作方法有纹饰在透明的漆膜里面的沉花,纹饰在漆膜表面的平花,用堆塑、镶嵌等手法使纹饰出于漆膜表面的浮花等三大类,而浮花工艺为宁波漆器传统工艺中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装饰以金为主,有描金、贴金、堆金、追金、开金、平金等手法,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图案等。
金银彩绣又称"仿古彩",为传统甬绣中的精品。甬绣与湘绣、苏绣、京绣、粤绣、蜀绣被誉为中国六大名绣。金银彩绣采用各色真丝织品为原料,在彩绣、平绣图案周围盘绣以金线和银线而成。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底色以深色为主,主要有深红、深蓝、墨绿、黛色、铁锈红、咖啡色等,制作工艺可分为网绣、包金绣、垫金绣三大类。题材有龙凤、花卉、佳禽等。主要用于绣衣、靠垫、台布、床罩、软包等生活用品。
草席古称明席,也称甬席,俗称"席子"。以盛产于宁波西乡黄古林一带的席草,用白麻筋或绿麻作经线编织而成。宁波草席质地精密,厚实挺括,刚劲有弹性,柔软光滑,能散热降温,收藏方便,经久耐用,铺垫、打包、挂门窗均可使用。
草帽本地区一带善编草帽,以草编之乡慈溪长河乡编织的金丝草帽最优,轻若云,亮似雪,美观实用,经漂白染色、绣画、装饰,可与时装配套,既是遮阳实用品,又是装饰性工艺品。草帽按原料分,有金丝、麦秆、维特克、咸草、席草、龙须草、黄草、鸡冠草、纸草、黄花菜叶、勒菲草等10余种,年总产2000余万顶,除席草帽500余万顶内销外,多以半成品出口,由国外根据流行服装设计帽型,配装饰后投入市场。
宁波竹编宁波是竹编之乡,四明山盛产毛竹,历史上就用竹编制各种简朴实用的篮、箩、簟、筐、笼等。明、清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食篮皆竹编,现鄞州、奉化、余姚有数十家乡村办竹编厂,工人善用篾丝、篾片,巧妙地编制成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花盆套、花瓶、废纸篓等,既实用,又可观赏,畅销海外。
为何如此称呼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最原始的根本找起,因为知其源方能里其流嘛。
公、候、伯、子、男,上面一级是王。
王:《尔雅·释亲》曰:"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疏曰:"王父,祖父也……王母,祖母也。"
《礼记·杂记上》:"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又云:"大夫附于士,士不附于大夫,附于大夫之昆弟。无昆弟,则从其昭穆。虽王父母在,亦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王最早的意思是祖父、祖母,后来延伸为君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它为什么造字的时候会写成甲骨文这个样子呢?
石器时代制作的石斧用来切割动物的尸体,也就是说王就是那个部族里面带领大家出去狩猎,然后切割分肉给大家吃的那个长者。我们不说人类,动物里面的狮子、狼这些,出去狩猎也是先由那个领头的有地位的优先享用食物,然后分配给其它同类食用,所以说狮王、狼王,那个领头的比较厉害的,有权分优先食用的那个就是王。
我们再开看看金文里的王是什么?
商王武丁之妻妇好手持的斧钺的形状。
这个时候的石斧就是钺了,已经作为一个权利象征的怎么一个东西的存在,也就是说领导军队打仗的怎么一个首领拿的东西,从原来的狩猎动物,到现在吃饱没事干为了利益开始打人了怎么个东西。
然后演变到小篆里的王,那个王不是今天怎么写的,上面两横要高一些,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这里要说一下,我们现在说的文字、文字,实际上文是文,字是字,所以董仲舒说造文者,他不说造文字者。因为文是单一的象形符号,字是文加《六书》的形式然后创造的字,所以字是一个语音符号,词是一个语音单位。
到这个时候已经说成了参通天地人三才的那个人才是王了,也就是给王赋予了一种神权化。这样我们就只知道了王最初的带领大家出来找吃的,然后吃饱了带领大家去打仗的,后来被神权化象征有无上权利的那个就是王。
公:为什么紧跟着是公呢?不是其它呢?
公,就是上面一个八,就是分,下面一个厶读[sī],厶就是私,韩非曰:“仓颉作字,自营为厶。” 我上面说过了,文字的区别,所以韩非子说仓颉作字,字是两个部分或更多,组成的。“背私为公”相背,“公”就是把肉、食物分给大家的那个人就是公,有权做分配的人,爷爷也叫啊公,不是这样的吗?在家里有权分配家产的那个,把东西公平的分配给自己的子女,不是这样的吗?大公无私。看看这些词,现在理解了吧?分,就是一个东西切开两半,就是分,下面是个刀,切东西的物,那么公就是分东西的人。
至于后来把这个公作为爵位名称给某人,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候:《释名》候,护也,可护诸事也。又候人,道路迎送宾客之官。
可护就是呵护。
《诗经·曹风》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又斥候。
祋:悬挂羊皮的竿子。古代用羊皮挂在竿子上,置放城门口,用以惊吓不当入城而入城的牛马:“关门夜开,不下羊皮之祋。”
这样我们就知道候,最早的已经就是呵护部族生命财产的那个人,在部落门口守护者大家的那个人。汉代的西域都护候,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又有姓侯的,侯姓应该就是古代呵护部落的那个人的后代,比如张姓是拿弓箭,游戏里面的远程攻击手,下路的ADC,UZI这种就是。郭姓就是住在城边东郭、南郭这类的后人,城郭的郭。所以有东郭先生、南郭先生。后来候作为一个爵位的名称赐予某人那都是很后来的事情了。
伯:我们已经知道王,是首领,是带领狩猎的,是切割肉的。公是分配肉的,候是守护、呵护生命和财产的。伯,为什么次一点职位呢?为什么排在他们之后呢?
伯,就是人字旁加一个白,白是什么?我们看甲骨文和鼎上面的文白,就很清楚了,白就是白色的白色米粒,古人认为那个是白。
我们国家种植稻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伯,就是掌管、分配白米粒的那个人,后来说伯是父亲的兄长,为什么是?因为父亲的兄长是家里的长男,古人说长兄如父,所以他有掌管和分配米的权利,我们知道父是切割肉的,公是分配肉的,那么候是呵护生命财产的,那么伯就分配米的,肯定是肉珍贵,生命珍贵,次一点的没有肉吃,有饭吃也不错对吧?所以他要次一点。还有上面这些人都是首领、长者、武艺高强一点的人,伯是下一代,所以他就又次一点。这种关系我们是可以看得出来的。接着我们往下讲就很好理解了。
子:小篆的子,这个一看就很清楚了,是个小孩子,我们说弟子、弟子就是师父的孩子,这些关系很清楚的,子后来又有美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美不一定是美丽的意思,也有美德的意思,所以说杜甫是美男子不一定正确,应该说是有美德的美男子,杜甫不是这样的吗?整天忧国忧民。还有我们的先秦诸子,那个不是有美德的?所以子,就是部落里面有美德的那个人,或者说是有美德的帅哥。
男:有人说这个男,很难,解释,男人嘛总是很难的。但是真的男吗?其实一点都不男。
甲骨文的男。
小篆的男。
许慎《说文解字》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用力于田也。这解释得很清楚。
看看我们的大禹手上拿的是什么?甲骨文下面那个就是怎么一个工具,用来铲泥土的,耕种时候用来翻土的工具,我们可以看看后来演变出来的耕田牛拉着的那个梨。男就是出力气活的那个人,就是男。所以男人比女人有力气,我们一般这样认为。
所以我们现在清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王,就是首领,带领大家去狩猎,切割肉的那个人,公,就是分配肉的那个人,候,就是守护、呵护生命、财产的那个人,伯,就是掌管、分配米的那个人,子,就是那个有美德长得帅的那个人,男,就是那个可能不是那么帅,但是有力气的人,做苦力的人,所以他的等级最末。从辈分来看也是这样的,不是吗?王、公、候是长辈,伯、子、男是晚辈,男子、男子也是子这一辈。至于后来都成了爵位的名称来代表身份象征是后来的事情了,但是这之间的关系我们是看得出来的。
你能用一个字证明你是哪个省的人吗?
您好,我是“皖”。
我来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黄山。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在这里炼丹,故改名“黄山”。它有72峰,主峰莲花峰高1864米,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等景观。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除了奇山我还有名水:巢湖。
巢湖,古称南巢。地处皖中,襟湖带水,素有“东方日内瓦”之誉。湖中央有姑山,姥山两个岛屿,被誉为“两个宝石”。
皖山皖水还有皖人:有明太祖朱元璋、包拯。
明太祖朱元璋,凤阳人,汉族,明朝开国皇帝。
包拯,庐州人,北宋名臣,一身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说完名人古迹,在说说“皖食”。
徽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古徽州菜肴为代表。徽菜以成鲜为主,突出本味;特点:重本味、重火功、重文化、讲食补。
其代表菜肴有:腌鲜鳜鱼(又称臭桂鱼)、胡适一品锅、无为熏鸭、符离集烧鸡、李鸿章杂烩、朱洪武豆腐、奶汁淮王鱼、问政山笋、八公山豆腐、中和汤、毛豆腐等太多美食。
题主知道我是那个省会了吗?欢迎题主来我这里游山玩水吃美食。
我是大鳄,欢迎点评加关注。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
血战湘江主要内容50个字?
血战湘江 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行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