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心水,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词如何
扬子江心水,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词如何?
传世诗作四千多首,皇帝亲自赐名,连陆游都自叹不如,一生写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有首短诗人人会背。
陆游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中写到:“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诗中的 “诚斋”,就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能诗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 传世的诗文,数量可观,有案可稽的有:《成斋易传》、《淳熙荐士录》、《俊婢传(辑)》、《天问天对解》、《诚斋集》、《杨文节公诗集》、《诚斋策问》、《诚斋江湖集钞》、《荆溪集钞》、《西归集钞》、《南海集钞》、《朝天集钞》、《江西道院集钞》、《朝天续集钞》、《江东集钞》、《退休集钞》、《诚斋集补钞》、《诚斋诗选》、《诚斋诗话》、《诚斋乐府》。
杨万里的诗,最初学习江西诗派,五十岁以后诗风大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别转一路,自成一家,被称“诚斋体”。
他的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比如他那首大家都熟能称诵的七言绝句《小池》,就能代表他的诗风: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小池》诗着眼细处,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诗歌画面感强,语言流畅,犹如一缕清风,吹拂过人们的心灵。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尤其是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早已成为人们心中对早春的共同认识。
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那样:“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杨万里的《小池》的题材虽小,但作者却能写出别样的幽情逸趣,这就是大手笔。
蒙山顶上茶怎么写帮我写哈谢?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是咏茶诗文中最为著名的一对茶联。
泡茶时茶汤上面起一层膜是什么原因?
不仅普洱茶,所有茶都会出现茶汤漂油现象,据我平时观察,主要有三种“茶汤油”,分叙如下:
这样的结膜是水质造成的,结的膜跟铁锈一样,也有铁腥味,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七色彩光,信阳光山把它叫做“茶锈”。
第一种,金属与茶多酚氧化合物。这个问题困惑我很长时间,百思不得其解,无论什么茶,信阳毛尖,普洱,乌龙,只要泡了,不大会儿汤面就结层油面,放着不动,越来越厚,换着光照角度还闪耀着七彩的金属光泽。这层油膜粘黏性很强,倒掉茶水,油膜附在茶壶茶杯壁,不多久茶垢会结到看不见茶具真面目,要经常清洗才行。
可是在光山就不会出现这情况,很便宜的大路茶,就是茶农自己采做自己喝的大碗茶,泡出来比郑州这里几千元的精品毛尖味道还要好,那叫一个香。当然怎么泡也没有“茶油膜”,还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吗?想着不是,起码泡茶不是这意思。
在光山生活时还真遇到这样的事,不然不会有“茶锈”只说。那是自来水没有接通的时候,都很羡慕大城市的自来水,多方便,不用去水井打水挑水,拧开就是,还那么干净。于是就想办法,先找来直径10几厘米的钢筒,约40厘米长。再找来建筑工地脚手架的钢管。去机械厂找熟人电焊个井头,能把地下水吸压上来的玩意儿,看那农民歌唱家大衣哥朱之文家的就是。在院子里自己打水井,脚手架钢管就是井管。我们院里地下水位不到10米深,而且没有地表水污染,很干净也很容易打出水。
就这样,很快的家家户户都跟着打了井,我们叫压水井,用起水来方便了许多。特别是烧水泡茶,那个味道真叫一个水美茶香。
可是好景不长,不多几天,兴奋头一过,就发现茶水出现异常。泡好放一会,茶汤上面出现一层油膜,像极了铁锈水,跟工厂翻砂车间旁边消防池的水面一样样,水面结一层铁锈膜,闻着也带铁腥味。这茶再放一会,茶水开始变色,没有了诱人的茶青,先变黄,再褐黄,喝着有了药味,不能喝了。
原因很快找到。压水井的井头和井管,都是原铁暴露,没有防锈处理,也没条件处理,铁锈就溶解在打上来的水里。换句话说,井水含铁量高,还不是一般的高。白天老是用着还强一些,第二天早起就含量多了,一晚上不动,都是铁锈。尽管肉眼看不见,一泡茶叶就立马显现。后来实在受不了,换了镀锌管才解决问题。
住到郑州这里,茶水生茶锈,肯定是这问题啊,水质不过关,毕竟经历过。又不像光山的水。那里没有工业和化学污染,地表水都是一级水平。如今又吃上水库的水,更是一级饮用水了。深山泉水一样的品质,自然泡茶好喝。可是郑州这里不一样,挨着老黄泛区,地表水盐碱重,自来水又是黄河水,现在用上丹江水,也是一兑一半,半数还是黄河水或地表水,顶多也是二级水的水平,这茶怎么泡?
于是装上净水器,买了最好的德国牌子,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再泡就没了茶锈,于是有了茶香,喝着舒坦。
可是好事不久长,不到一个月,又是出油起膜,越来越重。想着这么贵的净水器不会坏掉吧?就等等看看。直到烧水壶结满水垢,才明白过来还是净水器的问题,找来售后,又花几刀加装一道过滤。好了,没油膜。结果保持了一个月,依然复始,一层茶锈。
就这样反反复复,买瓶装水泡茶解决。用了多少捆瓶装水,市场才有了最新过滤技术的净水器,叫做“反渗透膜”,终于知道原来的净水器过滤技术达不到级别,滤不干净。于是赶紧的买个装上,彻底解决了茶锈问题。
这个油膜的原理是水里的金属离子,主要是铁元素,促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加速氧化而成,不仅成油膜,茶色加重变黄,味道苦涩,没了香味。
这是茶韵,氤氲的意思。
第二种,茶韵。这个现象用大气原理好解释,泡茶小环境的气温与茶水温度相差很大,热茶骤然降温,会在表面形成雾霭,保护水温过度散热。没有化学原因,不影响茶水味道。这样的结膜是茶叶问题,变质茶。
第三种,茶油。个别的茶叶,譬如放置不当,受潮发霉,或者很长时间的保存,都有有茶油分子析出,热水一泡,容易形成油膜,但是和第一种不同。这样的茶叶一般都是变质,味道也不敢恭维。后记:古人有关茶叶与水的逸闻趣事。茶叶和水质的关系,很像鱼和水那样的共生,历来被喝茶人重视。好水泡好茶,好茶必须好水泡,不好的水就是糟蹋茶叶。古代有名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传说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说的就是最好的茶叶和最适合泡茶的水。只有如此搭档,茶水才能达到顶级味道,所以这句诗成了历史名对联,被很多茶叶店悬挂,就是告诉买茶人,本店的茶叶最好,泡茶的水也最好。更有那些只卖茶叶的店家进一步引申,改为“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以此招徕顾客。
皇家茶园蒙山茶就是这样子,所以唐代叫它仙茶园,仙气十足。
其实这句诗不是白居易的,但是跟他有一定的关系。
不是他的诗还安在他头上,古时候茶界都是文雅之士,现在看来好像是不是雅士所为,干的不是文化人的事,就像关公战秦琼一样的笑话。但是不是那意思,这里面有个比较曲折的故事,各位不妨当做就茶的茶点看下去。
这句诗距离蒙山茶和扬子江水的故事有三个朝代,蒙山茶兴盛于唐代,选取扬子江水泡蒙山茶也是在唐代,把两者用文字连在一起,或者说用文字的形式让这个茶与水最佳搭档流传于世的诗句,却发生在后面的元代,是元代的一个人写的诗。不过按着古文化定位,元代的诗不叫诗,叫“曲”,散曲,边唱边舞的形式。文化划分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文章。
当然是受了前朝典故的启发,元代有个叫李德载的写了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第一句是“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看这遣词造句,就是用来唱的,不是用来吟的,所以叫曲不叫诗。
这还离白居易十万八千里。我们一层一层的往上追索。
李德载这首诗的素材,来源于他的上个朝代,宋代的一个举世皆知的逸闻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蒙山茶和扬子江水的绝配发生在唐代,最好玩的故事却发生在宋代,才被李德载拿来作素材。
那时候交通不发达,知道这两样搭配才是最好喝的茶,但不是谁人都有条件做到,绝大多数喝不到,再就是凑不齐,有茶没水,有水没茶。非王公贵冑,皇亲国戚,真的难以凑齐。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节点。还是名人,当朝宰相王安石和他的学生苏东坡身上。他俩并不是师生,王安石比苏东坡大15岁,官也大好多级,按官场惯例,私下的以师生相称,执师生之礼,就像现在见人叫老师一个性质。
王安石当时在东京汴梁,一日里因公务要调来杭州的苏东坡述职,就公函里夹带几句家常话,说是你从那里来京,顺便给我带些扬子江中水,皇上赐我的蒙山茶等着这水泡啊。言辞切切。苏东坡也不敢怠慢,再说又是顺便的事。谁知在取水途中,苏东坡玩性大给忘了,过江下了船方才想起来。想着总不能再拐回去江中间打水吧?反正都是这里的水,就让人在江边装了水,运到了东京城,想着能糊弄过去。量他也想不到的,水运到府上,老王都顾不上酒饭招待,先让烧水泡茶。结果刚尝一口,就把小苏骂个狗血喷头,你这是江边的水,拿来糊弄老夫,白糟蹋了皇上恩赐的蒙山茶。
这一对活宝相生相杀的故事有很多,都很精彩,这里按下不表,接着主题。再往上追索,蒙山茶是怎么来的。
最早的说法,西汉时期就有了蒙山种植茶叶,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到了唐代已成相当规模。都知道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鼎盛时期,那时的大宗出口商品最多的就是茶叶和纺织品,丝绸之路的创建开通就是证明。所以,国家大力支持这些能够出口创汇的产品生产。在茶叶上,先把蒙山茶纳入贡品,由朝廷直辖,史称贡茶院,又叫仙茶园。皇家加持力自然非常,这里本来是茶文化发祥地,如此一来更是不得了,有身份的人都以得到喝这个茶的机会为荣耀,也引得一帮文人骚客恭逢吟唱,这才找到白居易和蒙山茶的关联。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在晚年的《琴茶》这首诗里,写到了蒙山茶。
至于蒙山茶与扬子江水如何发生的交集,也是在唐代。一个真正的茶人,可以说是茶祖宗,陆羽,和他的著作《茶经》一起名垂千古。这本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贵财富。里面就有详细的茶与水的关系讲解,但是还没有明确到扬子江水。
陆羽之后又过了百年,出了个茶痴,比陆羽更痴迷于茶与水的研究。他不辞万千辛苦,跑遍了祖国江河大川,发誓要找到最好的水,来配这最好的茶。最终让他找到了,认定扬子江里的一汪泉水泡蒙山茶最好。这个人叫张又新,把他的煎茶体验写成文字《煎茶水记》。
看过《白蛇传》都知道有个金山,水漫金山。长江流过的那一段就叫扬子江,江中心一溜三个泉眼,中间一个的水才是“扬子江中水”。这个泉眼叫做“中泠泉”,取水要乘着大船到江中,专用的工具沉到江底泉眼中才可得到泉水,可见这个水多不容易取,要从江水中取得泉水,想想就头皮发紧。
如今没这复杂了,现代净化技术彻底解决了泡茶水质问题。那个泉眼也早被淤的找不着了。但是古人对泡茶的讲究精神依然流传,在祖国建设各个行业发扬光大。
一年级到五年级有关杨万里的诗?
1.小池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宿新市徐公店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舟过安仁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5.闲居初夏午睡起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6.过扬子江二首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其一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其二
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崤函百二关。
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
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
7.夏日绝句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
鹿葱解插纤长柄,金凤仍开最小花。
8.桑茶坑道中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9.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10.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名山大地指纹介绍?
站在高处向下俯瞰,茶树规律地密布在浅丘之上,沿着等高线一圈一圈,仿佛一个个印迹清晰的“大地指纹”。
古语云:“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说的是扬子江心的水是好水,蒙顶山上的茶是好茶。蒙顶山,又称为蒙山,白居易曾有“茶中故旧是蒙山”一诗,形象地将蒙山茶比作一位老相识。无论是蒙山还是蒙顶山,皆指四川雅安的名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