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有哪些,山歌的歌名里有人的山歌
山歌有哪些,山歌的歌名里有人的山歌?
陕北民歌《兰花花》
《兰花花》是刘燕平演唱的陕北民歌,由周家洛采集和再创造而成,并由党音之改编,后由朱逢博、郭兰英、王昆、李波、阿宝等多人传唱,该曲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插曲和电视剧《爱在战火中》的主题曲。
《兰花花》是中国陕北地区的地方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
却很少听到客家话流行歌曲?
我看了前面几位老师的回答,很有意思,我想说两句。
问者所说的流行歌曲,问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正确的问题,因为之所以称为流行,那对比一下刘若英的歌曲后来,这才叫真正的流行,前面几位老师有点自嗨的感觉,你们就那几个人知道,叫做小众音乐,不叫流行,所以我认为,提问题的老师,问题方式,是对的。
作为一个客家人,我认为,客家歌曲之所以还没有流行起来,或少有流行歌曲的出现,一个,是和语言有关系,因为客家话唱歌,不像粤语歌那么容易传播,二,和受众太小有关系,毕竟,粤语当年可是强势语种,香港和广东的经济在支撑着,三,为什么潮汕话歌曲,能火起来?那是闽南歌早在7080年代就开始火遍全球了,这是有台湾当年的经济在支撑的,如粤语歌的流行,是有当年香港的繁荣和发展有关系的。
综上所述,经济实力的体现,往往是一个地区语言和文化能否流行起来的主要原因,所以,咱们客家人不要纠结是否有客家歌曲流行与否,而是应该大家团结起来,把客家文化和经济发展繁荣起来,自然而然,有些事情就会水到渠成的,大家加油吧。
是那首山歌里面的?
歌词“什么开花节节高哦 芝麻开花节节高”不是刘三姐的歌,是出自亳州民歌《考情哥》。歌曲:考情哥类型:亳州民歌歌词:问:俺说个一,你给俺对个一,什么开花在水里?
答:你说那个一,俺给你对个一,莲蓬开花在水里。
问:什么开花节节长?
答:芝麻开花节节长. 问:什么开花一身刺?
答.花椒开花一身刺。
问:什么开花一嘟噜?
答:葡萄开花一嘟噜。
问:什么开花一块肉?
答:鸡冠开花一块肉。
问:什么开花叶儿稀?
答:腊梅开花叶儿稀。
问:什么开花不见花?
答:苍子开花不见花。
问:什么开花手扯手?
答:梅豆开花手扯手。
问:什么开花长胡子?
答:玉米开花长胡子。
民歌的基本形式?
民歌按形式分为高原山歌、劳动号子、稻区“田歌”、城镇“小调”、云岭“双声”。民歌是指每个民族的劳动人民传统歌曲,是每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
一、高原山歌
1、山歌产生在幅员辽阔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
2、中国的山歌流传很广,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区的广大地带。每一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山歌歌调、歌风和衬字衬腔的习惯用法。
3、山歌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节奏自由,旋律悠长,情感质朴,唱腔充满自由、奔放、舒展、悠长的特色。
4、山歌主要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三类。一般山歌在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等。田秧山歌主要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
二、劳动号子
1、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生产劳动的民歌,可以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以及劳动者的精神面貌。
2、劳动号子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为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情绪。
3、劳动号子的歌唱形式基本以“一领众和”为主,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众合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音调粗犷有力,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
4、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号子大体可以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和船渔号子。因各地区生产特点不同,号子可分为开山号子、爬坡号子、插秧号子、榔头号子、入囤号子、夯号、打桩歌、辘轳歌等多种形式。
三、稻区“田歌”
1、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一种介乎劳动号子与山歌之间的一种民歌题材。
2、田歌主要指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薅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传统民歌。在这些地区,劳动人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人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
3、田歌基本保留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一般采用“领”、“合”形式、“领”与轮流接唱形式和分组对歌形式。但田歌在节奏、节拍方面相对自由,速度舒缓,随兴而歌。其题材与山歌比较接近。
4、田歌种类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苏中南部的“格冬代”、“锣鼓车”;上海青浦的“田山歌”、“田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锄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长阳薅草锣鼓”、“畈腔”、“薅草歌”、“远安花锣鼓”;湖南的“踩田歌”、“打锣锣咚”等等。
四、城镇“小调”
1、小调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是人们在劳动之余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2、小调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大多数地区。其中,又以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长江下游的江苏等地在数量和品类上更具有代表性。
3、小调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表现感情细腻曲折,表现手法多样,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
3、近代小调的曲目,大致可分以为三类:一类是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一类是地方性小调;第三类是歌舞性小调。
五、云岭“双声”
1、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的民歌一律是单声形态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中国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出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这就是“双声”民歌。
2、已知道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僳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中。
3、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这些和声的出现和运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
民歌三大体裁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按照民歌的体裁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小曲)。
号子特点
1、音调粗犷有力,嘹亮;
2、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
3、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众合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
山歌特点
1、节拍、节奏较自由。
2、旋律进行起伏较大。
3、上下句结构的较多。
4、歌词往往只有一两段,并多用对偶句子。
小调特点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