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90后到底是怎样的一群孩子
谢有顺,90后到底是怎样的一群孩子?
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于新一代,似乎都有人来褒贬一番,或者忧心忡忡,或者赞扬嘉许。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我们可以记起的词语有过去的“ 迷惘的一代”、 “愤青”、“垮掉的一代”,到现在的“新新人类”。但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 90后终将有一天成为中国的主人翁。同样是独生子女,但90后和70后、80后一代却显出非常的不同。关于90后,有的开始关注他们这个群体,有的可能还没有注意到,他们已经开始展露出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行为方式。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某个角度说,虽然90后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这一代孩子,由于整个变革中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普遍地早熟,他们从一开始,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
2000年以来建筑成就的书?
建筑学必读的十本书籍推荐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1、《作文本》
作者:张永和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中国先锋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说是文学的也好建筑的也好,阐述了张20年的建筑思考,看贯了建筑学著作的陈词滥调,看看张永和的建筑世界吧。
2、《现代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
作者: 曼弗雷多 塔夫里 / 谢有顺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描述了近百年来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内的沧桑变化。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建筑领域内所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快和如此复杂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这些变化、试验与融合都是在这卷丰富的著作中所要讨论的内容。
3、《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逻辑》
作者: 丁沃沃等编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意义》
作者: 丁沃沃等编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在投影之外\: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
作者: 吴葱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建筑图是建筑形式信息交换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也是建筑师的内部思维工具,这是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大家族,各个具体、丰富、生动的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目的和意义。
6、《设计的开始》
作者: 王澍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
7、《平常建筑》
作者: 张永和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不多说
8、《文学将杀死建筑:建筑、装置、文学、电影》
作者:董豫赣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该书由作者历年来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过的40余篇论文里挑选出的17篇组成,所有文章均以建筑学为核心,广泛地牵涉到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相关学科,合适拓宽视野。
9、《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作者: (美)文丘里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是文丘里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的和复杂的,而不是非彼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名名言“少就是多”,文丘里却认为“多并不是少”。
10、《不只中国木建筑》
作者: 赵广超 编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作者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关于建筑与科技进步的书?
1、《作文本》
作者:张永和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中国先锋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说是文学的也好建筑的也好,阐述了张20年的建筑思考,看贯了建筑学著作的陈词滥调,看看张永和的建筑世界吧。
2、《现代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
作者: 曼弗雷多 塔夫里 / 谢有顺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描述了近百年来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内的沧桑变化。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建筑领域内所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快和如此复杂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这些变化、试验与融合都是在这卷丰富的著作中所要讨论的内容。
身为90后的我们是否还会背负着各种负面评价?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以偏概全。最早出现对90后的社会印象是非主流,其实那也只是少数,并不能解释所有。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一定的特点,虽然某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背负了负面评价,但是社会正气能量还是更多,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群体共同努力去纠正这种偏见!
90后是怎样的一代?
90后
90后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与80后相同,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目前多数尚未成年。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也是90后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原因之一。
在信息方面,1999年,中国只有四百万互联网使用者,而到2007年,有了一亿三千七百万。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7岁到15岁之间的中国儿童中,超过七成至少上过一次网。如今超过一半的城镇儿童家中有互联网连接。
在教育方面,由于从1997年依赖的一系列改革已经让中国教育体系慢慢脱离死记硬背,迈向注重独立思考的西式方法,90后也与前一代中国人的学习方法大为不同。
虽然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但90后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90后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公众视野内是由于脑残体(火星文)在网络上的泛滥。
编辑本段社会背景
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比前几代人来说,更显得有些孤僻。今日中国的信息发展迅速,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原因,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而90后相对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
90后以及80后的个人素质与中国老一辈公民相比有明显提高。其生活习惯、价值观、世界观与国际主流接轨。另外,由于中国成长中的社会结构的激烈变动,90后和80后的分化现象较前面几代人要更显著,因此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也都更加多元化。
编辑本段评价
“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
——(哈罗德·罗森堡《荒漠之死》)
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于新一代,似乎都有人来褒贬一番,或者忧心忡忡,或者赞扬嘉许。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我们可以记起的词语有过去的“迷惘的一代”、“愤青”、“垮掉的一代”,到现在的“新新人类”。但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
90后终将有一天成为中国的主人翁。同样是独生子女,但90后和70后、80后一代却显出非常的不同。关于90后,有的开始关注他们这个群体,有的可能还没有注意到,他们已经开始展露出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行为方式。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某个角度说,虽然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这一代孩子,由于整个变革中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普遍地早熟,他们从一开始,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