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道,中国茶文化是从哪里发源的

2023-02-22 142阅读 0评论

唐代茶道,中国茶文化是从哪里发源的?

茶,科学定义为植物。

但人有恋物情结,对喜欢的物会倾注太多的情怀。有人对茶倾注了文化,叫茶文化。有人对茶注入灵魂,叫茶修。有人给茶修了条路,叫茶道。

唐代茶道,中国茶文化是从哪里发源的

茶本身不具文化,但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目前己整理出版古茶书有114种,古茶画350幅,古茶诗一万五千余首。如此巨大的承载量,是”中国茶”的核心内涵,也是当今茶行业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

茶。陪伴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进了文明世界。文明把茶变得可以人类共享,文明只有创造,文化可以创作(允许你编故事)。显然用文化来解读茶是有缺陷的。

穿絲绸,捧瓷器,坐下来品茶叙美好。这是人类通过“一带一路”传播的文明景象。“文明”二字始见于《周易》乾卦:“子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皆行”。

中国茶史五千年。“茶文化”三个字问世三十年。于一九八九年首次见于出版物,地点:杭州市。

中国茶道最早复兴之地?

自20世纪80年代起,沉寂了200多年的中华茶道开始复兴。首先从台湾,继之是大陆和港澳地区。茶艺、茶道、茶文化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计有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澳门中华茶道会、香港茶艺中心等,为普及中华茶艺,弘扬中华茶道,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动频繁,经常举办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赛、茶席设计赛等。

理论研究也异常活跃,近20年出版的有关茶艺、茶道、茶文化著作的数量,超过中国历史上茶书数量的总和。

并且,现代中华茶艺已走出国门,不仅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还远传欧美。

有什么推荐读物吗?

首先我对一个如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高中生点赞。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朝历代有关茶道的书很多,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应当首先认认真真读通陆羽的《茶经》,它是中国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有关茶道精神的最有权威的论述。

古往今来,凡是研究茶道的人,几乎没有不读《茶经》的。如果以你小小年纪,就把中国茶道最精髓的东西学到手,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品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想中国茶道的精髓也会自然而然地悟透。

另外,本人也是一位茶道爱好者,并考取了茶道资格师证书,对于中国茶道,还是略知一二,并撰写了很对有关喝茶体会的文章,有的已陆续发表在头条作品里,你不妨看一下。

此外,中国茶道的精髓,就是讲究“禅茶一味”,也就说借茶参禅悟道,茶是参悟的媒介,从宋代的圆悟克勤大师提出这一著名的论断,延续了一千多年,近年来,在山东博山正觉寺又对中国传统茶道进行了挖掘与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表演艺术,将中国茶道上升为一种集禅修,养生,表演,诗词,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禅修茶道,你可以了解一下。

另外,如果喜欢茶道的文学读物,我可以推荐你读读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作家车前子的《茶墨相》,青年作家胡竹峰的《闲饮茶》等,皆可开阔视野,同时对你的高中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也大有帮助。

总之,中国茶道因有你这样的年轻人会越来越普及,也因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弘扬传统文化,中国茶道更会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茶道有进,将来能成为一名有着专业水准的中国茶师。

陆羽是唐代茶圣么?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而近年来探索茶文化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中国的茶文化是在饮茶的活动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人喜欢将道放在嘴边,认为道蕴含世间万物,乃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而茶在这千百年来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程序将其与道家无为文化,儒家中庸文化,佛家禅机文化等思想糅合渗透其中形成茶道,意图通过茶来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而一个人的精神素养离不开一个“礼”字,于是茶道又成为一种调剂品来协调人际关系,以此沟通彼此的情感交流,这便为什么会有以茶会友,以茶雅志等人际活动。长久以往,这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精神。而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的就是唐代“茶圣”陆羽。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这一说法出自于唐朝陆羽所著作的《茶经-六之饮》。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在唐代陆羽之前并没有“茶”字,而是以“荼”【tu】来称呼。可是因为“荼”字并不是单一的代表“茶”,还有别的意思。于是陆羽为了一个专门单指茶叶的词语,便在“荼”字减掉了一横,创造了“茶”字。当然茶不仅仅只有茶这么一个单一的名字,在陆羽的《茶经》一之源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这皆因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否则秦始皇也不会废弃六国文字,统一文字。到了唐代时,陆羽将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著作了《茶经》,将茶发扬光大,使茶的音、形、义趋于统一,令“茶”的字形得于确立,一直到今天。

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世人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文学方面

说到《茶经》世人皆以为陆羽的标签名词就是“茶圣、茶仙、茶神”等称号。其实陆羽被尊为“茶圣”,基本是在他逝世以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对茶的贡献。

陆羽在茶学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虽然他生前著作了《茶经》,或许大家会形成一种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以“茶学”而闻名。但其实不是的,陆羽在当时更多的是以文人的身份为大众所得知。可以说陆羽是先以文人出现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之后才著作了《茶经》一书。

在陆羽自己写的自传中记载: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

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谈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两人分别时,崔国辅特地将自己爱惜的白驴与乌犎牛各一头,以及一枚文槐书套赠送给陆羽作为坐骑与收藏。

崔国辅其人据载,在贬竟陵前一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显然进一步学到了不少学问。

陆羽为了创作《茶经》,曾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遍游了江苏苏州、无锡、南京、丹阳、宜兴和浙江的长兴、杭州和绍兴嵊县等地实地考察,以后又到江西上饶。对茶叶采制、饮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实践,因而积累了丰富的茶事知识与资料充实对《茶经》的著作。

唐肃宗至德初年,当时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吴兴皎然和尚,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二人相识之后,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

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陆羽能与名满天下的诗人崔国辅、诗僧皎然结交,可见在文坛上是有地位的。

在文学上,陆羽编著过《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志》三卷和《湖州刺史记》一卷等一些史学著作。

在地理方面,陆羽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这说明他对地方史志的学问也是极有研究的。

在诗词方面,陆羽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只有两首。

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会稽东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在自传中,陆羽还提及他在安史之乱时,眼见国家陷入战争中,百姓流离失所,感到悲伤写了一首《四悲诗》;之后刘展割江淮地区造反,陆羽又痛心疾首作了一首《天之未明赋》。

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

而且据权德舆所记,陆羽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陆羽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也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在文学上的地位使然。

我们可以从以上陆羽的经历来看,陆羽生前与死后是两种不同的形象,在他生前,比起他的茶学成就,他更以文学而出彩。而在他去世后,他的文学方面反而被《茶经》的成就所掩盖。

陆羽将茶道文化传播到各个阶层,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们用陆羽《茶经》中的理念结合当地的习俗创造了各个地区的风俗茶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

西安「大唐芙蓉园」是一个什么景点?

大唐芙蓉园是一个人造景点,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开发区,大雁塔东南侧。是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的。虽然是现在重建的,但看上去很大气,数次上过央视晚会,而且也被被为5A景区。

大唐芙蓉园园内主要景点有:紫云楼、凤鸣九天剧院、御宴宫、唐市、芳林苑、仕女馆、彩霞亭、陆羽茶社、长安码头、杏园、诗魂(唐诗峡)、曲江流饮、旗亭、丽人行、桃花坞、茱萸台等。

这些景点虽然各有千秋,我个人则更喜欢唐诗峡和杏园。

大唐芙蓉园的诗魂——唐诗峡景点,它位于大唐芙蓉园西门进去向东南走不远的的茱萸台上,是一个文化气息浓郁,老少咸宜的去处。

谷底溪水潺潺,两侧岩壁上雕刻着众多人像和唐代著名诗人的词句,参差罗列又浑然一体。 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由著名书法大家书写镌刻于诗峡的摩崖之上,又辅之以大唐榜书、中国印瓦当图案等多种文化元素补白,和诗峡的山势完美结合。虽然是人工造就的峡谷,却巧夺天工华彩纷呈,形成人文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独特景观。

唐朝诗人刘沧在他的《及第后宴曲江》中写道:“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诗中提到的杏园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著名景区大唐芙蓉园里,紧邻园区北门。杏园,是除园内其他景点外的又一重要文化区——科举文化区,区内主要以展示唐代进士文化、仕途文化为主的一处景点。

可能与我曾经从事的编辑职业有关吧,这两个地方都是和文化更贴近的地方,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这里好玩的地方多,有空可以亲自来体验下。

毕竟梨子的滋味如何,要亲自品尝才知道,不是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