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龙有悔什么生肖,为何还会被勾刀穿进琵琶骨
亢龙有悔什么生肖,为何还会被勾刀穿进琵琶骨?
这问题够无聊的,还好我更无聊。
不能不说这是个很好的技术性细节型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有几个关键词。
1.天灵
天灵是个经外奇穴,小编完全不懂中医,所以不知道具体在人体的什么部位,网上查看似乎不在头部,但书中却说“着猴王头上一下”。
西游记的作者是位知识超级渊博的学者,西游记80万字,涉及大量的儒释道经典,各种景观建筑,动物植物,甚至连中医也不放过。全面解读西游记难度之高,在于必须熟悉众多经典,比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等。这个天灵穴居然还是经外奇穴。细节处可知作者的知识何等渊博,堪称一部活人版的明朝百科全书。还好现在有网络有百度有网友。
先看原文:
猴王只顧苦戰七聖,卻不知天上墜下這兵器,打中了天靈,立不穩腳,跌了一跤,爬將起來就跑,被二郎爺爺的細犬趕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罵道:“這個亡人!你不去妨家長,卻來咬老孫!”急翻身爬不起來,被七聖一擁按住,即將繩索捆綁,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變化。关于天灵穴这个冷门的知识,以下是网上能查到的信息:
天灵:经外奇穴名。主治:狂躁不安、伤人自伤、口中唱骂不休者,即癫狂症,痴呆症等。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肩关节痛等。大闹天宫状态下的孙悟空对天庭各路神仙而言无疑就是一个狂躁症或精神分裂患者。
第36回 过了金角银角这一关后继续前行,准备进入乌鸡国时,唐僧埋怨了西行之路难行,感叹了几句,原文如下: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数一数,里面有八种中药名称。分别是: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竹沥,茴香。
小编不懂中医,大概研究了一下,这个方子大致上是给产妇服用的,大概是治流产用的。作者不会无端端卖弄,其后实有隐喻,金角银角就是太上老君守丹炉的童子,关键字是“子”,子是阴中阳,就是孕妇肚子里的胎儿。提到这些只是为了告诉读者,读西游记须多研究国学包括中医,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孙悟空的眼睛常常出问题,如后面提到的他对应周易的鼎卦,鼎字里有个目。第21回 孙悟空被黄风怪的三昧风吹坏了眼睛就是黎山老母用三花九子膏治好的。
2.穿进琵琶骨
各位看官,很抱歉的通知您,题主的问题很难答,还得继续说八卦。
孙悟空本卦是离卦,变卦是巽卦。
巽卦=甲+酉。酉是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对应十二生肖的鸡。也就是和鸟相关的。
琵琶骨就是肩胛骨,锁住琵琶骨就是绑住鸟的两只翅膀,就不能飞了,因此也就不能变化了。
为什么穿琵琶骨呢?
穿琵琶骨有两层意思,表面的意思就是锁住翅膀不能变化。
隐喻的意思就是将离卦上下两爻切断变成坤卦。
可是为什么要安排离卦变坤卦这样的情节?关坤卦啥事?
说说孙悟空的看家本领七十二变
西游记中有三个角色会七十二变,他们分别是孙悟空二郎神和牛魔王。
有人怀疑哥三个跟了相同的师父或门派。其实这三个人都对应巽卦。
孙悟空是上离下巽,即周易的鼎卦。
牛魔王是上坤下巽,即周易的升卦。
二郎神是上巽下坤,即周易的观卦。观繁体字觀,所以他住灌江口,所以他是觀音请来的。
坤卦=己+丑。丑是十二地支的第二位,所以叫二郎神。郎有个良,对应狼,注意狼不是对十二生肖的犬狗,而是对应丑牛,即狼是对应坤卦的,除了牛和狼,还有象和鹿都是对应坤卦。因为这些动物都有个共同点,角或牙。注意牙和齿不同,牙往上长。
坤是地,是大哥。孙悟空称牛魔王为大哥,后来也叫二郎神哥,还拜把子叫镇元子地仙为哥,孙悟空之所以都叫这几位哥就是因为这几位都对应坤卦。坤字里有个申,十二地支的申就是猴。
牛魔王是大圣,也是七兄弟之首。
二郎神是小圣,也是七兄弟之首。
为什么是七兄弟?
因为八卦中巽卦之外有七个卦,巽卦和另外的七个卦结合,所以是七兄弟。
巽在下是大圣,巽在上是小圣。
明明是观音提出要偷袭孙悟空的,为什么太上老君抢着出手?
至少这里有两个原因。
其一,身份问题。
孙悟空和二郎神一个大圣,一个小圣。
圣其实是儒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仙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佛是释家修炼的最高境界。
释对应天,道对应地,圣对应人。
玉帝是统领,圣仙佛都在天上。仙家在天上的代表是太上老君,佛家在天上的代表是如来,儒家在天上的代表似乎没明说,但隐约可以认为是太白金星。
孙悟空代表儒家,猪八戒代表道家,沙僧代表释家。
这也是孙悟空和太白金星比较亲的原因。
西游记中作者提倡三教合一,从孙悟空的经历而言就有道出。孙悟空领群猴跳入水帘洞后称千岁大王,王就是儒家,然后跟菩提祖师学艺修成太乙真仙,仙就是道家,最后保护唐僧到达雷音寺修成斗战胜佛,佛就是释家。
道家重命,求长生不老,取阴补阳,这也是为什么猪八戒擅长傲战之法。
沙僧诨名沙和尚,本身就是释家。
孙悟空和二郎神之所以都是圣,因为他们都对应巽卦。
前面说到穿琵琶骨就是把孙悟空的离卦变成坤卦,
前面说到坤对应地,所以对应仙家,所以太上老君出手名正言顺,而观音是如来派来的佛家代表,实际上不宜出手。
其二,武器问题。
原文就有提到,观音提出偷袭,太上老君问,你有啥武器?观音说我有净瓶。老君说你那武器不行,打中他的头还好,打到他的棍子搞不好就碎了。观音反问,那你有啥武器。于是老君吹牛b,说他的金刚琢是当年化胡为佛的随身法宝。作者以观音和太上老君斗嘴的几句话点出了历时几个世纪的佛道之争。
西游记中有个迷,观音有个净瓶,其实太上老君也有一个净瓶,究竟是同一个武器,还是大家都有。按太上老君的意思,观音的武器不好,兴许是仿造的,因为道家坚持佛是由道家化胡而来。
太上老君有八个法宝。咱来八卦一下。
为什么八个呢?因为每个法宝对应八卦的一卦。
艮 (思:癸戌)玉净瓶
震(念:壬辰)红葫芦
兑 (感:乙未)紫金铃
巽(觉:甲酉)芭蕉扇
坤(理:己丑)金刚琢
离(想:庚申)金箍棒
坎(识:辛亥)七星剑
乾(知:戊午)幌金绳
金刚琢也叫金刚套,这个法宝最大的功能就是套东西,关于金刚套的厉害可以参考第50-52回青牛精的故事,那头青牛其实就是老子当年化胡骑的牛,是太上老君的坐骑。注意牛对应坤,金刚琢也对应坤。
为什么太上老君偏用金刚琢来偷袭呢?
说来说去还是和坤卦有关。坤是地,天覆地载的地,地势坤,可以容纳万物,所以金刚琢可以套东西。
金刚琢为什么是一个圈子?
其实金刚琢就是道。
道是什么?简单理解道就是直线,直线不是线段,线段有长短,有两个端点,而直线没有端点,直线在空间中不存在,直线只是参考系,只是坐标轴。我们常常以直线段来理解直线,因为我们难以理解没有大小的东西。直线有多长?直线根本没有长短,但凡说出一个长短来,那便是线段了。形象起见,我们可以把直线理解等效于线段的两个端点朝相反方向无限延伸,自觉告诉我们,这两个端点将越来越远,可实际上,这两个端点一旦无限,注意是无限,延伸,最终居然相会一处。也就是说直线实际上是一个半径无穷大的圆周。
所以说金刚琢就是道。就是道家的代表符号。
净瓶对应艮卦。
观音的净瓶则是佛教的代表符号。关于净字可以提两个人,一个是沙僧,前面提到他三个徒弟中的是佛家代表,因此他叫沙悟净。另一个人是如来的父亲,叫做净饭王。净字有两解,纯净的净,佛教认为,人吃谷会变俗,俗就是人+谷,嫌少不够吃就有欲,欲就是欠谷。佛教斋戒,吃纯净的谷。净字还有一解,表示剩下的,“剩下”粤语说“净低”,所以和尚化斋,说不好听就是讨饭,吃别人吃剩的。取经团队最后上缴紫金钵盂就是说成佛了,变成一副雕像从此呆在庙里不用外出讨饭了,也叫不需要讨饭碗了。
太上老君的法宝为何与八卦对应?是不是瞎编的?
前面说了金刚琢和玉净瓶。咱说说其他的六个。
1.巽卦对应琵琶扇。
扇字里有个羽,什么有羽,鸟呀,鸟对应酉鸡,前面说了很多次了,就是巽卦。
羽就是大鹏的翅膀或者孔雀的屏。巽卦对应凤,西游记中,如来说凤生了孔雀和大鹏,如来是孔雀生的,其实孔雀代表佛,大鹏代表道。为什么大鹏代表道?庄子的逍遥游。
为什么是琵琶扇?和琵琶骨一样,有两侧。扇字有个户,户和门不同,户是单扇,门是双扇。两户为门。啥门?通圣之门呀,前面不说过了吗? 巽卦对应觉,对应慈,对应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是通圣的门道。
2.坎卦对应七星剑。
关于七星剑得分两部分说,一个为什么是剑,另一个为什么叫七星剑。
其一,关于剑,咱得提起一位公主,牛魔王的老婆,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为什么是牛魔王的老婆,又为什么和孙悟空做了假夫妻?
原因就是巽卦,牛魔王是坤和巽,铁扇公主是坎和巽,(红孩儿是离和艮,离为火,用红缨枪,红孩儿和牛魔王一点也不像,为什么,八卦对不上呀;黑熊怪是坎和艮,坎对水,水对黑,所以用黑缨枪)孙悟空是离和巽,坤和坎都是阴卦是一家子,离是阳卦不是一家子,所以只能做哎呀夫妻。
铁扇公主的兵器就是剑,而且是双剑,作者为什么这样设定呢?
西游记一开篇就说易经,回答这个问题,咱还得回到易经。
《易经》:習坎、重險也。
险和剑都有个僉字,这个部首带出很多字。
险,剑,检,验,脸,敛...
周易的坎卦是八卦的坎叠加,重险就是双剑,铁扇公主使用的武器就是双剑。
乾卦对应知,坎卦对应识,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靠学习获取的,学则知,习则识。知和识都是know,知相当于knowing that, 识相当于knowing how。知是意的本事,识是己的本事。意和己相当于意识和潜意识,意相当于大脑中枢神经,己相当于肢体驱动神经。学游泳,理论知识是“知”,通过反复练习学会技能就是“识”。
知识就是knowledge,普拉图认为knowledge就是Justified true belief。 justified就是检验。反复练习就是为了检验。习字的繁体是習,小篆中上面是羽,下面是白。小鸟学飞,就是反复扇动双翼直到明白怎么回事。
其二,关于七星。关键字是北。
七星其实就是北斗,古代用来定方向,辨四时。夜空中的星星除了日月金木水火土,其他可目视的星体都围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旋转,北极星在哪?通过北斗七星就很容易找到。
北对应水,对应坎卦。
猪八戒也对应坎卦,所以他是天河水神。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猪八戒会三十六变,为什么?
孙悟空对应离和巽,就是火和风。火炎上,火总在地上,火焰总是往上烧。
猪八戒对应坎和兑,就是水和泽。水润下,水来自天上的雨,水总是往下流动。
孙悟空的本事对应地煞,猪八戒的本事对应天罡。
罡就是四正,那四正,东南西北,春夏秋冬。
3. 离卦对应金箍棒
这个最简单了,离卦=庚+申。
申字的古文。
两只手拿着一个根子。金箍棒也叫如意金箍棒,可变长变短。
离卦对应想。
想是指中枢神经发指令给肢体驱动神经,就是心向身发起一个活动请求。但请求了不一定执行,最好当然是一请求就立刻执行,这便是随心所欲,就是如意。
4. 兑卦对应三个铃铛
这个也不太难解。关键字是灵。
兑卦对应感,巽卦对应觉,感和觉是仁的两端。
感是指肢体运动神经获取外部信号,仁是通道,觉是外部刺激信号到达中枢神经。
兑字=召+儿。
光字=火+儿。
兒=囟+儿。
见=目+儿。
儿就是两条腿,兒就是囟门未合的小屁孩。
兑就是“动”,粤语“兑”读若“旭”,表示动的意思。
召就是宣,巨灵神的兵器叫做宣花斧。宣字就对应兑卦。那为什么叫宣花?因为花信风呀,风一吹花就开了,不同时节的风吹过来就有不同的花开,所以有二十番花信风之说。
你试试叫石头动一下,看他会不会动?当然不会,因为石头没有灵性,有灵才会动。群生有灵,生物会动。动物会走来走去,植物会长会攀。
有灵才能动,能动才能感。感对应兑卦。
为什么说解开这个法宝的关键字是灵字,因为灵字的繁体靈里面有三颗口字。这便是三个金铃。
大家不妨关联一下道家法师一边摇铃一边念天灵灵地灵灵这个场景。
5.乾卦对应幌金绳
太上老君的幌金绳被甲骨文大师郭沫若称为御马索。何解,关键字是午。
乾卦=戊+午
午对应十二生肖的马。
震卦是龙,乾卦是马,龙和马对应白龙马。
白马过隙,白马其实是指光阴。正南朝向的墙上有条缝,中午太阳到达最高点时一缕阳光透过缝隙投影在室内,很快又消失,这便是庄子所谓的白马过隙。
午字的三个要素,金文中上面的一道弧线表示太阳每天从东往西划出一道弧线;中间一竖表示到达最高点的位置处于南北正向,夏至最高,冬至最低;中间的一点表示当天到达最高点的时刻。这便是午字的本义。
自从发明刻漏之后,古人发现每天到达最高点位置都在不同时刻,刻漏纪录的时间比较平均,因为水滴周期比较稳定,可是日规纪录的时间时快时慢,两种时间计量工具之间的差异按一定的规律变化,在近代天文学中,这个规律用一个叫做均时差的曲线表示。
这条曲线就是幌金绳。注意幌字里有个晃,晃就是日光。
郭沫若则比喻为御马索。
6. 震卦对应红葫芦。
解开这个法宝的关键字是玄字。
前面提到的午字是个指事字,而玄字则是个形象字。
阿拉伯数字虽然是外来的,但中国人真心喜欢数字8,因为数字8和玄字的古文一样,有两个圈圈,而且上面小,下面大。
实际上玄字是古人对一个天文学现象的形象描画。这个现象叫做日行迹。即每天同一时刻画下太阳位置,在一年中所画出来所有点将形成一个数字8的形状。
这是实拍的,来个手绘的。
其实和午字中间的那到竖线一样,午字研究的是时刻,即每天太阳到达最高点的时刻偏差;玄字研究的是角度,即每天在相同时刻开太阳离角度偏差。
周易乾卦中有潜龙勿用,亢龙有悔,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关于龙的描述,其实这四个龙的画面对应四正,潜龙勿用对应冬至,亢龙有悔对应夏至,飞龙在天对应秋分,见龙在田对应春分。
龙对应十二地支的辰,
乾卦=壬+辰。壬是9,辰是5,所以说九五之尊。乾卦对应龙。
巽卦=甲+酉。甲是1,进位为10,酉是10,所以说十全十美。巽卦对应凤。
为什么要进位?因为太阳下山后第二天又出来了,太阳跑了一圈,甲至癸再回到甲,天干行了一周。
民间收藏葫芦以带龙头为上品,正是这个玄字使葫芦和龙头产生了关联。
写累了,休息....
天机不可泄露太多...哈哈哈哈
希望大家对题主这个无聊的提问能得到一个更无聊的解答。
喜欢的点个赞...谢谢!!!
古代中国真的存在过龙这种生物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龙、凤、麒麟常见于春秋时期的古籍。北方地区以龙为图腾,南方楚人以凤为图腾,这在考古学上也极为常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且以龙为声部的字也蔚蔚大观。
看来,古人对龙的认识可谓渊源流长。有文字以来,关于龙的形象(有鳞长蛇)、习性(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神通(变化莫测)已经定型了。有人说龙的原型是蜥蜴或鳄鱼;有人说龙既然是图腾,肯定是古人艺术想象的。嘉会认为,无风不起浪,龙在上古肯定是有的。至于是否如今天绘画、雕塑的样子,是否具有神灵变化特性,那我就不知道了。
有朋友会笑了:化石都木有,不符合生物科学嘛。这嘉会也会笑答:并非所有生物都会留下化石,尤其水生生物;即使有化石,您也不认识是龙的。很多物种已经灭绝了,现在没有的不代表几千年以前没存在过。举个例子,嘉会长在汉江边,小时候大人老是恐吓我们调皮蛋:再下河游泳,小心江猪把你们吃了!我爷爷亲口讲述,有一年涨水,他买了只猪仔,过渡船时掉河里了,亲眼看见江猪把猪仔给吞了。现在汉江连鱼都快没了,哪还有人信有什么江猪呢?嘉会认为,老家人说的江猪,其实就是江豚或中华鲟,那个样子确实有点像猪。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先秦古籍关于龙的记载那么多,不可能没有龙。当然,嘉会不可能弄些老祖宗来详加请教,再说百闻不如一见,若能穿越几千年,即使没带现在的相机,依嘉会的写生功底,一定弄个龙的大作让那些质疑龙真实性的朋友大开眼界!
鲁昭公二十九年《左传》,晋太史蔡墨与魏献子关于龙的对话,可以专治疑龙症。这年的秋天,龙现于晋都绛之郊。
魏献子问于太史:“我听说,蛇智不如龙,因为龙不能生得,说龙智,可信吗?”
蔡墨答道:“人实不智,而非龙智。古代养龙,所以有豢龙氏、御龙氏。”
献子说:“这二氏,我也听说过,却不知其详情。有什么说道吗?”
答道:“过去有飂叔安,有后裔叫董父,他实在是很喜欢龙,能求得年老之龙悉心喂养,龙多归服他。于是专门养龙,服待帝舜。帝赐其姓董,氏为豢龙。封之于鬷川,鬷夷氏是其后代。所以帝舜之世有养龙之官。到了夏孔甲时,能顺从于上天。上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雄雌,孔甲不能喂养,而豢龙氏已灭。陶唐氏已经衰落,其后有刘累,曾学养龙于豢龙氏,来奉事孔甲,能喂养龙。夏后嘉奖他,赐氏御龙,以代替豕韦之后。一条雌龙死了,刘累暗地做成肉酱,以免其它龙发觉。孔甲吃了很满意,不久派人用龙。刘累恐惧,自贬于鲁阳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尤其蔡墨以《周易》爻辞为证,形象揭示龙其实是古人常见之物:
(史墨)答道:龙,水生之物。水官废弃久了,所以龙不生得。若非如此,《周易》怎么会有那么多关于龙的爻辞呢?《姤》辞“潜龙勿用”,《同人》辞“见龙在田”,《大有》辞“飞龙在天”,《夬》辞“亢龙有悔”,《坤》辞“见群龙无首,吉”,《剥》辞“龙战于野”。如果不是朝夕可见,谁能描述得那么清楚呢?
昭二十九年《传》,可以说是专门论述龙的篇章。不知各位还怀疑古代有龙否,反正嘉会是相信的:虞舜之时,祝融八姓之董氏,为豢龙之官,于夏而灭;至夏孔甲,祝融八姓之彭姓豕韦也曾养龙,后为唐尧之后、晋范氏之先刘累所代替。至周,祝融之后仅芈姓兴于江汉,此为楚国(参见《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古人养龙、乘龙渡水,今人不相信有龙,很简单,肯定是龙已经灭绝了呀,既然它们的肉也香,哈哈。即使江豚、中华鲟已经灭绝,嘉会从江猪的故事中,仍然会相信它们曾经存在过。
哈哈!
十二生肖语言能力怎么样?
鼠鼠:“ 明知你要来问我,左右逢源不怕多。是非曲直终有道,来个诓骗又如何?”
牛牛:“向来知我嘴巴笨,粗词淡理没几升。何必出此莲花道,难我倔牛智不高!”
虎虎:“人人说我爱威风,谁知苦胆真英雄。一声长啸扬天下,独占山头为我家。”
兔兔:“收藏论短我有道,高调低调乐逍遥。要比银铃清音语,赛过金笛吹云天。”
龙龙:“各尽诗台豪言展,亢龙有悔入九渊。宝墨金笺不在话,一笑山河画我家。”
蛇蛇:“看来都是金笔少,妙语珠言爱缠腰。唯吾不下朱唇玉,未金银拼美曲。”
马马:“诺唱啸西看长远,锋火连云向九天。始终当头驱巧舌,金书玉帛画晴川。”
羊羊:“粗词贱理不入家,寒贫未置笔难下。俗语羞言唯不作,一声冷吭又算啥”
猴猴:“金笺玉帛不缺我,横曲竖弯未错过。有言自对归中立,无词亦话向中坚。”
鸡鸡:“至理名言不用说,生活少来大话篇。人间处处风光好,何处不来笑从前。”
狗狗:“满嘴之乎我不惯,尽得一忠事等闲。保本安良方正道,闷声不响财运高。”
猪猪“巧舌如簧非本性,吃喝人间最有情。安逸闲守坦然对,乐心健体好温馨。”
狼性文化会让世界变的更好吗?
那个好那个不好,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龙什么是狼就明白了。
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望。这句话是我们道家的四象,用在风水上的,为什么龙可以高万丈,因为我们中国的龙是善良的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龙、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龙,就算再高也不会伤人。
日本崇拜的是黑龙,西方是恐龙而且是霸王龙,是代表邪恶,恰恰这两种龙我们不要。
什么是狼性文化,其实就是我们以前有过的法家人性本恶的文化,也是现在西方满口自由民主一肚侵占掠夺的不择手段所谓的先进文化。狼性文化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有道德前提,用起来一样成贤成圣,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你看小日本不管它是不是徐福的后代,最少用的是我们的文化,连字都是我们的偏旁部首,但是它一用就变成邪恶的了。可能是学了自强不息但是不知道什么是厚德载物,学习了知行合一但是不知道什么是良知吧。
狼性文化历史上我们也有人用过,以德报怨就是狼用的,它断章取义了孔子的原话,我想把这个披着人皮的狼揪出来,没有找着第一个是谁。狼性文化【人性本恶】李斯赵高秦桧和珅等都用过,现在美国日本韩国小越南也在用,是不是像《灭蛮经》一样又倒传回来了。
易经真的不是迷信?
前两天在下写了篇文章,感兴趣您可以看看。
《易经》不是迷信!读懂《易经》,也就读懂了人生……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作者和出处。其实易学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反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是中国人就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早已根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
——有孚君
笔者和一些90后、95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聊天时,问过他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易经》吗?大部分人脱口而出:算命(算卦)的吧?
无可奈何之余也感到痛心疾首。诚然《易经》可用于占卜,但“它”的功用却远不止如此。《易经》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智慧。毫不夸张的说,读懂《易经》,就读懂了人生。
因此笔者想尽自己的努力,尽可能的传播易学文化,让更多的人接触《易经》,正视《易经》。若有缘,亦想结识更多同道。
另一方面。笔者学易经年,每每回想起入门时的艰辛,仍深感苦恼。若不是恩师当初的指引,或许早已放弃。所以提起了做【易学入门杂说】,这个专栏的念头。主要想介绍易学的基础知识,给想入门的人一个参考。也带着想玩卦的人把卦玩起来。
此文算是这个系列的开篇。
01 先对《易经》做个简单的介绍写之前先说说《易经》大致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古时期,伏羲氏一画开天,始定八卦,到中古时期文王演六十四卦(就是《封神榜》里“钓”姜子牙的那个“老头”),与他的儿子周公写就《周易》,再到近古时期孔子为《周易》作《传》(又称《十翼》)。
伏羲一画开天,创先天八卦
即《汉书 文艺志》所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可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其实就是《周易》+《十翼》。(注:关于易学的发展和《易经》全貌,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
《十翼》可以理解成对《周易》这本书的全方位解说,让人们更明白的读懂《周易》。孔子他老人家写的很“嗨”,就是太高估后人的知识水平了,所以这个“人们”只限于他那个时代的人……
02 言归正传,来说说何为“易”?学一门学问之前,总要弄明白“它”是什么?别人问起时才总好说出个条条道道。尤其是学易。一提起《易经》,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算卦”。实际上算卦的分两种,一种确实有真才实学,另一种是则是江湖骗子。这也是为何《易经》总被误解为封建迷信。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和一个没接触过《易经》的人介绍“它”呢?
说什么“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说“易为弥纶天地之学”?高大是高大,但是太虚无缥缈了。高处不胜寒,也就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了。其实易学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反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是中国人就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早已深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
阴阳、五行、八卦之类的概念,哪怕没学过易的人也多少会有了解。我们都知道一天12个时辰,一年四季365天。也知道十二生肖,谁还没有个属相?还有二十四节气,直到现在还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再有像元亨利贞、自强不息、九五之尊、虎视眈眈、云行雨施、谦谦君子、正大光明、物极必反、匪夷所思、殊途同归、否极泰来、革故鼎新、文过饰非、防微杜渐、天地玄黄……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
包括乔峰他老人家的降龙十八掌,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嘴上总念叨的那几招。
皆是源于《易经》!
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子说的)
正所谓“道不远人”。(《中庸》说的)
亦所谓“道在屎尿”。(庄子说的)
我们平时接触的大事小事,或多或少都与《易经》有些渊源。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
那什么是“易”呢?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类似莎士比亚那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曾仕强老先生说:“《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笔者认为《易经》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构建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的理论框架。无论是五千年还是五万年,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易道皆可以将其囊括。听说就连二进制的发明和海王星也都有运用到了易学的思维。《易经》的广大精微,无所不包。正在于此。
《易经》绝不是迷信。占卜只是“易”的功用之一。
所以,如果非要给“易”下个能理解的定义,笔者认为“它”是门艺术,是自然科学,也是门哲学。
03 为什么学易,学易有什么好处?最重要的还是兴趣。如果你喜欢中国的历史文化,无论是儒释道,还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很难不对《易经》产生兴趣。除此之外呢,我为什么学易?
可以学会占卜预测,成为别人眼中的大师?可以时不时给自己占上一卦看看吉凶祸福?可以结识一群别人看起来神神叨叨的易友,还可以在和别人聊天时显得自己很有学识?最不济,遇到个算卦的骗子,也能怼他两句!
其实这些都是学易的附加属性。真正学了,你会发现生活中能用到地方很多。孔子说:“如果再给我几年的时间,让我50岁的时候学易,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注:孔子第一次接触易学是五十岁以后,可惜因为公务繁忙错过了。第二次是晚年68岁以后,孔子利用这最后一次机会倾其全部心血写就了《十翼》。】
笔者想说,无论什么年纪学点易总是没坏处的。占卜预测也好,读易正心也罢。易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却可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18岁学易。别的不说,至少看个手相面相,撩起妹来事半功倍……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生撩汉……【注:我有个小师弟,现在是我的“铁杆粉”。学易的时候还没成年,四五年过去都快生娃了。】
话虽玩笑,但若在年轻时懂易,这个人的人生高度或许都会变得不一样。
如果30岁学易也不晚。下了班,泡壶茶,窝在沙发里捧着本书读读。总比玩游戏或者刷抖音要好的。
退一步讲,读什么无所谓,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
40岁学易更不晚。拉着孩子一起学,总比小孩子也玩游戏或者刷抖音要好……就算孩子学不下去,总还能在他(她)心里种下了颗种子,早晚有破土而出的那天。
即便如孔子50岁读也不晚。在知天命的年纪知天命,最合适不过。
无论男人女人,什么年纪学都不晚,学成如何也不必太在意。
读易,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学着你会发现原先很看重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在意了;原先很讨厌的人也没有那么讨厌了;原先觉得有些索然无味的生活也慢慢有了寄托。
因为学易会让你接触到中医,多少了解些养生的知识;会让你喜欢上烹饪,做一餐属于家的美味;会让你发现诗词中的无限美好;更会让你的心变得平静。
……
学得久了,心性会更通达,会觉得这个世界都变的更美好了。阳光更明媚了,树叶更绿了,东风中飘逸的花香都更浓郁了……
说的比较玄,但确实有这样的感觉,品尝到一丝“复得返自然”的意味。
有些事情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是不传,是说不清楚。
所以学一些,体会一下,总没有坏处。
04 说了半天,怎么学习《易经》呢?笔者当初和老师学六爻时,记得《增删卜易》的序,极具煽动力。整篇序文都在叙述占卜的神奇与简易。好像只要浅学粗通就可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摘录一段:卜易之道,乃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圣人之心法也。得其精者可以参天量地;粗知其理亦可趋吉避凶。凡学卜者可以深求,亦可浅学。浅学者只要先学装卦,知道动变及卦之六冲,卦变六冲看熟用神章中占何人占何事以何爻为用神;再看何为旬空、月破及春夏秋冬四时衰旺、生克冲刑即知决断祸福。】
没入门的人看到这么多名词肯定蒙圈。简单翻译下就是:我教你,很简单!虽然难免有些夸大和做广告的嫌疑,但《增删卜易》这本书还真算“入门经典读物”。野鹤老人(《增删卜易》的作者)无疑是一名智者。
因为与其长篇大论说道理,不如让人感兴趣来的直接。
所以我推荐入门时可以适当的多玩玩卦。学进去了之后,自然会接触和感受到易道的神奇与伟大。然而无论怎样都要以端正的态度去学。不要连上个电梯都起一卦问中途会不会停,上来几个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就学偏了。
怎么学?无外乎三种方法:
(1)自学。
(2)找个靠谱老师教。
(3)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易路相孚”,跟着我们一起学!
05 和我们来一场民族文化的“寻根”之旅!我们的本土文化,无论儒家、道家,抑或兵家、医家都脱离不开《易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都是由“易”孕育出的。
道家、中医与易学一脉相承,自不必多言。孔子写《十翼》,传承易学,从此儒家与《易经》剪不断理还乱。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指出:“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其理一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至繁。
所以说《易经》是群经之首,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
作为中国人都应该或多或少的接触易学,也应继承和发扬易学。
正所谓,知其来自知有所往。学易,即是这样一场“寻根”之旅。而这条路我们会一直陪你走下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果喜欢请关注公众号<易路相孚>,让我带你领略《易经》的神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