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历史,名茶变迁的历史是怎样的

2023-02-22 136阅读 0评论

茶道的历史,名茶变迁的历史是怎样的?

茶叶的饮用和食用大概经历了五次历史变迁

一煎,神农尝百草时遇毒,得茶解之,当时的茶是当药煎后服用茶汁的。《茶经》中也有"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症状,均可饮茶治之。

茶道的历史,名茶变迁的历史是怎样的

二煮,两汉之后,茶叶由药发展成了普通饮品。晋代郭濮的《尔雅注》中著"可煮作羮饮"。羮为茶粥。唐代后煮茶中加盐等类似奶茶和酥油茶。

三淹,将茶捣成茶末,撤上佐料后,再用沸水冲泡。唐宋时期一般用此法。

四泡,明代时才汲泉置鼐,一泡便啜。即取茶芽制作,不加其它,用沸水冲泡,开始了饮茶。

五烹,现代不仅饮用茶叶,还将茶叶烹调入馔,如龍井蝦仁,茶葉蛋等,使茶叶的饮用又有了新的变革。

名茶的历史发展是在茶叶的历史发展基础上,又依各自的特点得以延续。

如西湖龙井茶始产于宋代,明代的冲泡方式更适用于龙井,杯中芽叶直立,汤色清冽,幽香四溢,有了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特点。

碧螺春茶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朝作为贡品。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后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色泽碧,卷曲成螺。冲泡后杯中茶翻滚,清香袭人。

祁门红茶则另有渊源,由于清光绪年间绿茶销量不旺,祁门人考察制造红茶之法,并提高制作技术,用祁门茶叶制出香气独特的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条形细紧,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味道鲜醇酣厚,香气清鲜持久,似花、似果、似蜜,称为“祁门香”,喝后有回甘,叶㡳呈紫铜色,匀嫩。

祁门红茶还走出国门取得了1915年国际博览会的特等奖和金牌。

历史上有哪些偶然事件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有一个皇帝,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说了四个字。

结果,这四个字,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喝茶方式,也让全世界人民爱上了喝茶,捎带手让中国赚了几亿两白银,也帮英国成为了世界霸主,更为中英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这个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1、劳模皇帝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正式建立了汉人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明朝!

元末时期,军阀混战,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明朝建立之初,百废俱兴,百姓贫苦。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是一个布衣皇帝,深知民间疾苦,更加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励精图治,与民休息,严惩贪官污吏,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可天下纷乱已久,民间疾贫太甚,明朝百废俱兴,恢复国力,改善民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朱元璋处理政事,争分夺秒,宵衣旰食,勤政为民,化身为天字第一号劳模。

朱元璋对自己有多狠?

朱元璋全年只有三天假,冬至,春节和自己生日(农历九月十八日)。

除了这三天,朱元璋全年无休,每天必须上朝3次(早朝,午朝和晚朝)。

鸡一叫,他就开始上班,狗都睡了,他还没睡。

他写过一首打油诗: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这是他真实工作日常写照。

临终前,朱元璋曾说: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以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天时间为例。

朱元璋批阅了1660道折子,处理3391件国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这只是朱元璋皇帝生涯的一个真实缩影。

毫不夸张地说,朱元璋是最勤奋的皇帝,没有之一。

这样一个老板,不仅自己不偷懒,也不能容许地下人偷懒!

2、朱元璋喝茶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正在批折子。

此时,他已经当了23年皇帝,23年如一日,从来都没有劳动节放假的概念,每天都忙个不停,累成了狗。

不过,毕竟年龄上来了,人到老年,有些犯困(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此时他已经63岁)。

可活还没忙完呢,他怎么能休息,去打瞌睡?

于是,朱元璋命人泡杯茶,提提神,继续拼命工作。

当时,朱元璋喝的茶是龙凤团茶。

龙凤团茶产自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又称建安茶。

这茶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就成为北宋皇家贡茶,是一款精品良茶。

宋太宗赵光义剧照

龙凤团茶不仅深受宋朝皇家喜爱,王公大臣更是趋之如骛,王禹偁、欧阳修、苏轼、蔡京等众多名臣都视若珍宝。

自北宋开始,此茶就是皇家贡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故名“龙凤团茶”。

朱元璋身为大明皇帝,喝茶就得喝龙凤团茶,这样才够高档大气上档次。

可朱元璋等了一个多小时,茶都还没送上来。

朱元璋憋了一肚子火,好不容易才喝上一口。

发现茶没茶味,一嘴的添加剂,啥味都有。

朱元璋勃然大怒,你们糊弄谁呢?

3、中国茶历史

其实,底下人没糊弄他,当时喝口茶,真不是容易的事。

中国是世界上喝茶历史最早的国家。

神话时代,神农尝百草,他最喜欢的就是茶,可解百毒。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

一直到先秦时期,中国并没有茶叶种植迹象,甚至不知道有茶这么个东西。

只有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会咀嚼茶叶,或者是将茶叶剁碎,与葱、姜、山茱萸等混合,做成药饮。因此东汉时期编纂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茶的意思是‘苦茶’。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逐渐兴起,制茶技术开始发展,茶叶成为士大夫招待客人的极品。

一开始,古人喝茶方式是直接将新鲜茶叶用开水煮沸为茶。

晚唐《宫乐图》中的茶宴

到了唐朝时期,嗜茶如命,精于茶道的茶圣陆羽(约733年—约804年)横空出世。

陆羽在唐肃宗上元初年(760年)编写了《茶经》,这标志着在中国喝茶、制茶技术已经成熟。

当时唐朝喝茶方式主要是煎茶法,就是喝茶时从茶砖上切下一小块,磨成粉末,加入各种调料,然后煮沸。

宋代品茗图

宋朝时期,喝茶的主流方式依然是将茶饼或者散茶磨成粉末,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竹签调制茶汤,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和煎茶法都是碾末而饮,差别并不大,这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抹茶)

也就是在宋朝时期,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了巅峰,上到皇帝大臣,下到贩夫走卒,有事没事,都要来一口。

宋徽宗《文会图》,宋朝士大夫品茶

(正因为制茶技术的成熟,茶叶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战略物资,因为少数民族很少吃谷类和蔬菜,通常都是喝奶酒,吃羊肉,因此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他们需要通过喝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热,让人身体更加健康。因此,茶叶成为中原王朝输入给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物品,比如宋朝在和辽国、西夏、吐蕃等政权的贸易往来中,茶叶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4、废团兴散

基本上来说,当时茶叶有两种。

一种是老百姓喝的散茶,弄点茶叶,拿开水一泡,就能喝,简单、方便、快捷。

一种是贵族老爷们喝的团茶,这玩意儿就太麻烦了。

要喝上一口团茶,得经过这些步骤。

首先制茶,种茶——采茶——蒸茶——捣烂——压饼——烘干——穿串——包装。

一通操作,茶饼出现了。

想喝茶的时候就拿出茶饼,开始泡茶。

泡茶又有几个步骤:碎茶——草茶——萝茶——茶末置盒——撮盏——点茶——搅拌茶末——置茶托——拉花!

经过这几个步骤,才能喝到茶!

茶具

因为当时的贵族老爷们觉得喝茶是个文雅的事,制茶越复杂,越显得有档次有文化,至于散茶那都是草民喝的,咱文化人能干这事?

因此,朱元璋喝一口团茶,要花费几百个人工。

朱元璋怒了,大明王朝,百废俱兴,百姓嗷嗷待哺,你们这些官老爷喝口茶就这么浪费时间,简直就是在犯罪。

朱元璋对费时费力费成本、劳民伤财的团茶深恶痛绝。

团茶不好,喝什么?散茶!

和团茶相比,散茶多好,制作简单,方便快捷,而且功效一模一样。

为此,朱元璋决定从改变喝茶方式开始,扭转社会奢靡风气。

朱元璋下令,“废团兴散”,严厉禁止喝团茶,一律喝散茶!

“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

后来,在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的改进,明朝喝茶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

唐朝煎茶法和宋朝点饮法,被明朝瀹饮法(即用开水冲泡茶叶)所取代,明朝散茶开始蓬勃发展。

明朝初期,散茶品种只有三四种,后来出现了96种,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开始兴起、流行。

如此一来,喝茶成本大大降低,老百姓也能喝到便宜好茶。

从此中国人喝的基本都是散茶(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基本喝茶方式)。

古画中,普通老百姓喝茶

而且,朱元璋废团兴散四个字,不仅改变了中国人喝茶方式,更让中国散茶走向世界。

5、中英大战

155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知道了“茶”的存在。

由于欧洲人通常都是吃面包、奶酪、牛肉等油腻食品,非常需要通过喝茶解腻、降脂肪,因此茶叶成为欧洲人梦寐以求的高档品。

18世纪,欧洲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人群体开始兴起。

当时欧洲人提神醒脑抗疲劳的饮料有两种,咖啡和红茶。

与咖啡相比,红茶又便宜又方便还能解腻助消化,因此欧洲普通百姓毫不犹豫地选择的红茶。

而且对于英国政府来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欧洲茶叶市场,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咖啡市场。

为了打败荷兰,赚更多的钱,英国政府也大力提倡喝红茶。

问题在于,几千年来,独家制茶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中国手里。

欧洲人一没茶种子,二没制茶技术。

他们要想喝茶只有向中国买。

于是仅从1700年到1823年,欧美向中国输出了1.7亿两白银,大部分都是用来买茶叶(茶叶占当时中国出口的80%以上),中国人赚得盆满钵满。

以英国为例,英国人为了购买茶叶,每年向中国支付白银达到五百万两,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高达35%-40%。

清朝外贸港口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了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向中国输出鸦片。

当时,清政府为了继续赚取外贸收入,抵消鸦片带来的巨大白银输出,开始加大茶叶对欧洲的出口,提出了“茶叶制夷”的口号。

不过,“茶叶制夷”最终失败了。

1838年,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去广东销毁鸦片,并下令全国禁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进行了著名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鸦片哪来的?有很多是林则徐用茶叶换的。

林则徐以1箱鸦片换5斤茶叶的价格,从英国鸦片商换取了大量鸦片。

清政府的禁烟政策,让英国人恼羞成怒。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国人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惨败,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由此而始。

然而,英国人还不满足于此,他们很快就来了招釜底抽薪。

英国人想出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偷学中国制茶技术。

英国派出一个叫罗伯特·福钧的间谍,先偷了上万株茶树和种子到印度种植园,然后又将中国制茶核心技术设备和工人带到印度茶园区。

最后成功培育出英国上等茶——大吉岭茶。

1888年,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首次超过了中国。

从此,印度取代中国成为欧洲最大的茶茶区,英国彻底取代中国成为了世界茶贸易霸主!

结语、

历史就是这么无奈,朱元璋无心之举,让中国茶叶制霸天下;

道光皇帝画像

而英国人的无耻和清朝道光皇帝的不作为,让中国开始沉沦。

历史车轮无情碾过,弱肉强食,道光皇帝可以痛骂英国人无耻,却改变不了,中国被英国人任意欺辱的现实。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文化,这个问题很好,又可以给大家科普爱国精神了。

中国历史文化

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延续的,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上下五千年,诞生了无数的文化,这些文化好的流传下来的,都是一项项瑰宝,我们应该怀着非常尊敬自豪的心情去看待我们中国人的文化。

有哪些闻名世界的文化

不光我们中国人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看看还有哪些文化是享誉世界,收到外国人追捧的的文化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中餐文化

中国输出国外最成功最出名的文化估计就是中餐文化了,在美国大大小小的街上都有中餐厅,加起来比麦当劳、肯德基要多得多,这些餐厅可不仅仅是服务中国人的,在中餐厅外国人数不胜数,老美更是对我们的中餐赞不绝口,经常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最出名的中餐厅就要数熊猫餐厅了,在美国开了2000多家,而熊猫餐厅最著名也是老美最喜欢吃的菜就要数‘左宗棠鸡’了,当然输出到国外的饮食都是经过改良了的,大部分偏甜酸口味,老美尤其喜欢。不得不赞叹我们国家的饮食文化,沉淀了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是国外的汉堡炸鸡所不能比的。而且现在每年的圣诞节,老美过新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中餐来作为新年的大餐。所以我们应该为我们的中餐文化感到自豪。

网络小说文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美喜欢看我们的网络小说,可以说在欧美是爆红。当年我们读书追捧的《斗破苍穹》现在老美也在疯狂追更中,它在国外有个洋气的名字《Battle Through The Heavens》直译过来就是天堂大战,更是有人悬赏上万美元,求翻译人员加更,可见中国网络小说文化在国外是多么的受到喜爱,更是有老美看小说上瘾从而戒掉了毒瘾。看到老美这么喜欢我们的小说文化,心中更是对我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由衷的自豪与敬佩。

冥币文化

给祖先烧钱一直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文化,不知何时传到了欧美。在亚马逊上中国的冥币销量都是非常的好。很多欧美人评论说,自从给自己的祖先烧了纸钱以后,感觉自己的生活确实好了很多,中国的文化真的是太神奇了。看到这样的评论,你心中是不是产生了无限的自豪感。

总结

除了这些最近大热的文化,我们还有很多传统文化其实早就已经走进了美国中,比如说我们的汉字,我们的麻将文化,我们的丝绸文化,瓷器文化,茶文化等等,早就已经文明了世界,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对待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都应该敬佩与自豪。

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从人类从认识事物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在隐隐约约的记录并传承文化,文化可以说是人类进化的方式,也可以说文化是催生人类向前发展的工具。人类正因为有了文化,在思想意识等方面才有改造和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文化向各个领域发展完善,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粮食和生活世界的产物,在发展和传承上呈主导作用。今天的人类站在动物世界的顶级,并不是人类有多么的厉害,而是人类以文化为工具,一代人一代人的发展和传承,积累起来的智慧财富,才创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文明世界。

在人类这一路走来,人类通过文化的方式,在不断认识自己,创造自己,改造自己,也是在探索大自然的发展的规律,认识大自然进化过程的一种符号,人类通过这样一种符号,记录了历史上发展中优秀的瞬间,为人类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于说文化的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过于广泛。人类发展到今天,在各个领域都有了伟大的创新,并作出很多傲人的成绩,人类在认识太空方面,已建立了太空空间站,曾有几个国家登上月球进行科考研究;人类为了方便生活,发明了计算机及互联网,改变生活的方式,减轻人类创造过程中无法单独完成的事情,在信息共享方面变得越来越便捷;人类在医学方面进行探索,发现发展和进化的密码钥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在等等的方面,都说明了文化的实质所在。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有不到之处,留言讨论。

湖北天门出过多少名人?

湖北天门出过很多名人,这里介绍4位天门走出的开国少将。

王绍南(1906—1979),湖北省天门市段家场人。1931年入党,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方面军师司令部参谋,红二方面军司令部作战股股长,教导团队长等职。参加过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参谋长、副团长、代团长、旅副参谋长,鄂豫皖湘赣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江汉军区参谋长,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副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参谋长,晋绥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一步兵学校校长,防化学兵部副主任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9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

范忠祥(1911—1993),湖北省天门市聂范村人。1934年入党,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3军、红2军团、红二方面军排长、干事、宣传队队长、营政委、团政委、团长、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等职。参加过长征。长征前在战斗中负过三次重伤。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政委,晋绥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北军区独5旅旅长、第一野战军7军21师师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炮兵第4训练基地司令员,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政委等职。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3月1日在北京逝世。

吴子杰(1913—2004),湖北省天门市人。1932年入党,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3军第3支队文书、分队长,红2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等职,参加了洪湖苏区的二、三、四次和湘鄂川黔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0师独1旅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358旅独4团参谋长,新四军第5师44团团长等职,参加过山西马鞍山、康家会、米峪镇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绥军区独4旅14团团长,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4旅副旅长,第一野战军2军4师师长等职。参加过蟠龙镇、三岔湾、运城、瓦子街、永丰镇、全渠镇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疆军区第4师师长,第1军1师师长、3师师长,志愿军第1军7师长,第1军副军长,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吉林省军区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11月24日在北京逝世。

杨虎臣(1914—2006),湖北省天门市人。1934年入党,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3军军部侦察排排长,红二方面军5师4团营长。参加过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0师司令部副官处副官,第3支队8团营长、晋西北军区卫生部卫生所所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绥军区第9军分区贸易公司经理,第11军分区贸易公司经理,甘肃省贸易公司副经理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北军区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处长,西北军区后勤部营房部部长,总后勤部军马场管理局局长,军马部部长,企业部副部长军需部副部长,军需部副部长等职。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6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