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眼的眷恋,嫦娥和后羿吴刚八戒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阴阳眼的眷恋,嫦娥和后羿吴刚八戒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嫦娥法力貌似与普通仙子差不多!但就这样的一位弱女子,不但执掌广寒宫,天蓬因对她几句戏言,被贬下凡间,这说明了嫦娥背景深厚,并不只是后羿前妻,吴刚红颜知己那么简单。
关于猪八戒条被贬下凡的原因,《西游记》有三处明确记载他企图调戏嫦娥,犯下天条。
1:《西游记》第8回:“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
2:《西游记》第19回: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
3:《西游记》第94回:只因蟠桃酒醉,戏弄嫦娥,谪官衔,遭贬临凡
以西游记所记载这三个处来看,猪八戒因冒犯嫦娥被贬,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读完《西游记》全篇后,许多人或许会有疑惑,按身份嫦娥不过是比仙女高一点,论法力嫦娥与众仙子没啥差别。
猪八戒当时身为天宫大帅,执掌十万天兵天将,真要娶嫦娥,估计并非什么难事,而且天宫虽然禁止仙人或者仙女与凡间往来,例如七仙女和董永,但并不禁止天宫众仙的私下交往。
在西游记中,记载了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和披香殿的仙女交往密切,两人还因此下凡成为了夫妻,不仅在凡间生儿育女,奎木狼为此还13天没去值班。(天宫一天,地上一年),奎木狼不但擅离职守、还私自下凡、与仙女有染,犯下的天条比猪八戒要严重的多,结果,他受到的惩罚很轻,就是给太上老君看炉7天。和奎木狼相比,天蓬只因为喝多了,误创广寒宫,调戏嫦娥未遂,就被贬下界,不觉得很奇怪吗?
猪八戒被贬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许多研究西游的学者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一点,肯定是因为嫦娥的身份非同一般,所以天宫和玉皇大帝才会如此重视,
玉帝对猪八戒出手也很重,不但命人打了猪八戒2000锤,还直接把他丢下凡间,不管他的投胎成什么,任其自生自灭。
这导致天蓬投错了猪胎,若果其中不是有啥差错,那很可能是故意为之,毕竟严谨著称的天庭,任何事情都要按流程来办理,出一丝差错都是不允许的,泾河龙王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对猪八戒惩罚如此之重,很明显是为了让众仙明白碰嫦娥的后果,以此重这来以儆效尤,杜绝此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玉帝通过这样的手段来给嫦娥一个交待。
细想一下,玉帝作为天庭至尊一言九鼎,为何要如此重视此事?还不是因为嫦娥来历非同一般,连玉帝都要忌惮三分。
嫦娥什么来历?首先看上去柔弱的嫦娥,可不是天宫的普通仙子,她其实是上古大神月宫之主常羲,根据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她是上古天帝俊的妻子,《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根据金文和甲骨文记载,古代“羲”和“娥”的发音相近,凭借这段记载,有专家认为常羲(嫦娥)是月亮的母亲。
帝俊是中国神话谱系中的上古一位天帝,山海经《大荒经》《海内经》中多次提到他,帝俊妻子有好几位,其中羲和生下了十日,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还有娥皇,生下三身之国。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如果我们把帝俊三位妻子串联起来看看,会发现羲和、常羲、娥皇,是不是和嫦娥很接近,根历史资料记载,汉代以前嫦娥被称为羲娥、姮娥,因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嫦娥。
既然是上古天帝的妻子,那么嫦娥论辈分比玉帝和一些仙人都要大,由此也能推断她在天宫的地位力非一般仙子能比。
为何嫦娥后来成为后羿妻子?汉朝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朝代,秦汉时期无论是天宫还是人间,都发生了不少的变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间,就是在西汉末年王莽时期,
而西汉初期的文献《淮南子》,也首次记载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传说上古人族大巫后羿,用神箭射下了9个太阳,还在西王母哪里求的长生不死之药,这药给了嫦娥保存。没想到嫦娥吞吃了仙药,飞升上了月亮,
《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经过专家考证,《淮南子》是现存文献最早记载嫦娥奔月的,有可能先秦时期,民间已经流传着嫦娥奔月故事,但是到了汉朝才被广为传颂,逐渐成为了定俗。
也由汉朝开始,上古帝俊的妻子嫦娥,成为了人族大巫后羿的妻子,并且还是因为偷吃了后羿的不死之药,才飞升到了广寒宫。这段记载和《山海经》有很大出入,但这个凄美的神话,去深入民心,由此人们忘却了那个高高在上的帝俊妻子,只是记得广寒宫那位仙子嫦娥。
并且在一段时期内,嫦娥的形象还不是后世那样的娇美仙女,而是以一只蟾蜍的形象出现,这在许多汉朝的墓砖,还有壁画上都有体现。例如《淮南子》提到“姮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的记载。
蟾蜍和嫦娥有什么关系?为何癞蛤蟆变成了大美女?本来嫦娥与蟾蜍没啥关联,古人在观察月亮的时候,发现月亮上的斑纹,外形很像一只大蟾蜍,在上古时期,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而月亮是天空最特别的天体,它和太阳星星不同,它存在着阴晴圆缺,特别月亮和黑夜才出现,因此古人认为月亮拥有一种死而复生的力量。
在屈原的《楚辞·天问》中,就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月亮有啥德行,拥有死而复生的能力?顾菟经常蹲在月亮里面,到位是为了什么?
许多人按字型来看,会认为屈原所说的“顾菟”是指月兔,但是通过专家考证,证明《楚辞·天问》中的“顾菟”指的就是月宫之主蟾蜍。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出土一件西汉帛画中,也证实了西汉初年,人们认为月亮住的不是嫦娥,是一只大蟾蜍。
由此可见蟾蜍和嫦娥本来没啥关系的,只是到了汉代,由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人们把她和蟾蜍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随着当时神话故事的人格化发展,还有就是天文学知识的提高,人们用嫦娥奔月的故事,一方面完美解释了月亮上蟾蜍怎么来的,又把月亮,嫦娥,羲和等联系在一起。
到了东汉时期,估计是民间的知识分子,觉得嫦娥这样的仙子,变成一只大蟾蜍有点 别扭,因此逐渐的把嫦娥抽出来,就此月宫就出现了嫦娥和蟾蜍共存的情况。
东汉末年,随着张道陵建立了道教,嫦娥逐渐成为了一位重要的道家仙子,并且成为了月宫唯一代言人,蟾蜍逐渐的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就是温顺可爱的月兔。
嫦娥和吴刚又是什么关系?东汉以后,广寒宫除了嫦娥和月兔没有其他仙人,嫦娥要想找个聊天的人都没有,而根据西游记的年代推算,天蓬被赶下凡间的时间,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后,也就是东汉初年到唐朝李世民,这500年的时间内,
纵观这段时期许多历史典籍,都没有记载吴刚这号人物,例如李白的《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吴刚首次登场,是在晚唐时期,他首次出现是在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中,书中记载当时有个人叫吴刚,因为在修仙的时候有过失,后被被罚到广寒宫去砍桂花树。
广寒宫这棵桂花树有自动愈合功能,吴刚怎么想办法,它都能瞬间愈合,吴刚为了脱身从不敢歇息,但差不多一千多年过去了,依然没听说他把树砍倒了。
关于吴刚被罚到月宫砍桂花树的神话传说版本很多,但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吴刚无法砍倒桂花树,成为了广寒宫的一份子,
有了猛男吴刚的加入,顿时让月宫热闹的不少,由此民间把吴刚和嫦娥想到了一块,毕竟两人在同一屋檐下,两个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当然有着说不完的话题,由此吴刚被人们认为是嫦娥的好邻居和蓝颜知己。
那么两人到底有没有在一块呢?南宋的著名词人辛弃疾曾经写道:“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专家从典籍中查找,没有发现吴刚和嫦娥是夫妻的相关神话,可见古人还是将两人定义在知己好友而已。
把吴刚和嫦娥当做夫妻,只是近代才出现,这和人们想突破传统,追求自由的爱情,对家庭团圆的向往有极大的关系,多少和人们心中希望嫦娥与吴刚能修成正果的心态有关。
按照西游记的分析,吴刚可能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纠察灵官,明面上他是被来罚砍树的,其实任务就是保护嫦娥,所以在西游记中,天蓬醉酒悄悄到月宫,正是被神秘的纠察灵官发现,并且立刻通风报信告诉了玉帝,
纠察灵官也就出现过一回,就再也没有被出现了。仔细思量一下,广寒宫可是天宫重地,寻常仙人特别是男的,都会避嫌远离此处,可纠察灵官却恰好的出现,及时把猪八戒和嫦娥的事告诉了玉帝,
导致猪八戒连个逃的机会的没有,直接被困在了广寒宫,面对确凿的事实,猪八戒完全无法推搪,试想一下,什么人会及时知道广寒宫内的动向,又是什么人能布下天罗地网,让天蓬无法脱身。
为何唐朝以后,吴刚会突然的出现在广寒宫内,完全可能他另外一个身份就纠察灵官,玉帝不想再有类似猪八戒闹广寒宫的事情发生,派出纠察灵官乔庄为吴刚,秘密的保护着嫦娥。
由此可见嫦娥的身份极为重要,背景也非常的深厚。1:嫦娥身份是上古天帝帝俊的妻子
2:嫦娥掌管的广寒宫,是天庭的一个重地,是天地运行法则之一,其地位仅此于金乌,但很奇怪这样的一个重地,竟然没天兵天将把守,而且距离天宫有很远,唯一能解释的,这里有大神在镇守,此大神的关系和嫦娥非同一般。
3:嫦娥是月宫之主,被古代认为是月亮精华的人格化身,因此她等同于太阴之气的化身,要知道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阴阳两气合成的,由此细想一下嫦娥,可不是天宫中跳跳舞,唱唱歌的仙子那么简单,她可是万物都尊重的大神。
4:在西游记和许多民间神话中,都会出现妖族和精怪修炼,都要敬拜月亮,并且在晚上向着月亮吸收日月精华和天地灵气,而大部分的妖族要修炼成功,都要借助月亮提供的能力,这些修炼成仙的妖族也不少,因此玉帝对嫦娥都要忌惮三分。
5:嫦娥掌握着长生不老的秘密,《西游记》孙悟空是为了长生不老才千里迢迢,去拜访名师得到菩提祖师的指点,长生不老又是人类数千年来一直的终极探索,特别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也是费尽了功夫。
嫦娥一直以来就和长生不老有关,首先是她最早长生不老药的体验者,其次她更掌握了长生不老的秘密,因此数千年来容颜不变,甚至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时尚和漂亮,
更重要的就是玉兔天天在捣药,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天宫太上老君的仙丹已经是出了名的,为何玉兔要天天捣药呢?她捣药何用,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为嫦娥的长生不老药配置材料。这个秘方,她也没有告诉玉兔,因此玉兔为了尽快成为太乙上仙,才想到了与唐僧成亲。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大概能推测出嫦娥的来历和背景,作为上古天帝的妻子之一,本身就拥有一定的神力,并且应该受到部分远古大神的拥戴,她作为月宫之主,不但掌握了万物所需的太阴之气,更重要掌握了月亮的精华,因此她也是万妖成仙重要一环。而更重要的她还掌握了一个天宫的秘密,长生不老药的制作方法,嫦娥在人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的象征,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相思的一个寄托。嫦娥和月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嫦娥不但是美的象征,更是民间对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也因此猪八戒闹出的幺蛾子后,玉帝不惜重罚猪八戒,为的就是给嫦娥和嫦娥背后的势力一个交待。
古代的铜镜都有哪些样式?
古代铜镜样式大全及分析
照容梳妆用具的古代铜镜与今天的玻璃镜使用方法大致相同。春秋战国之前,铜镜还是仅供王公贵族使用的奢侈品,普通百姓常以水中的倒影察照自己,好似以器皿盛水而人监于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鉴”是盛水或冰的金属容器,盛水后可以映照,因此也成为铜镜最常见的别称,《新唐书魏征传》 就有“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战国以后铜镜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或随身携带,或以镜架、镜台相辅陈设室内。镜背多有钮,用以穿绳系带,方便抓握,唐代开始出现带柄手镜,宋代以后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菱花铜镜(菱花型鸟兽纹铜镜)(唐代)
带柄铜镜(9.8×18.6) (明代)
插屏铜镜(11.5×16.5) (明代)朗耀千秋鉴历史
中国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史传说时代,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年代与传说的圣人铸镜时代大致相当。后经商周的酝酿,达到先秦——铜镜铸造第一个高峰时期。
西汉武帝时期国势强盛,社会安定,铜镜制作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汉代文化特色的铜镜装饰。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铸造随着社会动荡而减退。 唐代是我国农耕社会的鼎盛时期,铜镜铸造达到了顶峰。五代以降,北方战事频繁,民生困顿,铸镜中心都集中在经济相对富庶的南方地区。虽也有精品,多数都难脱离重实用、轻花纹的商业格调,最终被玻璃镜完全取代。
承安四兽铜镜(8.6) (金代)
航海铜镜(17.7) (宋代)
鸟兽葡萄纹铜镜(15.2) (唐代)
鸟兽山水纹铜镜(17.2) (唐代)
蟠螭菱纹铜镜 (12.4) (战国)
四乳四虺纹铜镜(17.8) (汉代)
连弧纹铜镜(9.4) (汉代)
八乳规矩铜镜(18.5) (汉代)
四乳草叶纹铜镜(18.3) (汉代) 妙极神工美造型
圆形一直是我国古代铜镜造型的主流。唐代铜镜追求镜型的新颖美观,菱花形、葵花形、六角形、八角形、亚字形都是首创,花型镜更成为后代效仿并改进的蓝本。宋代带柄镜,钟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鼎形镜也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铜镜的造型艺术。
镜钮和钮座装饰的细密变化成为历代铸镜追求精致的重要表现。我国除东北地区出土多钮镜外,其他地区多为单钮镜。早期镜钮小,大多不太讲究钮座装饰,汉代以后,镜钮造型日渐丰富,并达到了镜钮、钮座与铜镜整体装饰之间的完美结合。宋代以后随着人们对铜镜审美观念的改变,镜钮、钮座的装饰功能也淡化了。
葵花形双鸾纹铜镜(27.3) 唐代
连弧纹铜镜(22.3) 汉代
八卦纹铜镜(10.8) 唐代
菱花形铜镜(10.5) 唐代
吴牛喘月纹铜镜 (13.4) 宋代
方形海兽葡萄纹铜镜(10.4×10.2) 唐代
四花纹铜镜(19.7) 唐代
亚字形花草纹铜镜 (15.5) 宋代
菱花形人物故事纹铜镜(14.6) 宋代
星云纹铜镜 (17) 汉代
亚字形万字纹铜镜(14.5) 唐代 巧刻精雕修纹饰
铜镜的恒久艺术性则在于主题纹饰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虽有构图局限,却能融入历代工匠无限的遐想与社会文化风尚。
中国古代铜镜纹饰普遍采用线条式、浮雕式表现手法,规则布局。内容也大致经历了由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纹饰的发展之路,从抽象到形象,从拘谨呆板,到生动活泼。唐代铜镜达到了装饰艺术的顶峰,并形成了自由、写实无构图规则限制的新格局;宋代铜镜中一些流露精致纤细文人气质的缠枝花卉等图案,金元之际难以为继,而线条粗犷、生命力旺盛的民间艺术,则被后世广泛传承。从铜镜纹饰的演变不难领略中华民族工艺的审美历程。
瑞兽祥鱼纹铜镜
七乳瑞兽纹铜镜(18.7) 汉代
双狮纹铜镜(18.6) 唐代
瑞兽纹铜镜(13.9) 唐代
龙虎纹铜镜 (11) 汉代
鹦鹉狻猊纹铜镜(17.8) 唐代 狻猊:音酸泥,传说中的瑞兽二、星云纹 流行于西汉中期,因形状似天文星象,故有星云之名,也有学者称作“百乳铜镜”。对于纹饰是取法天象,还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成存在争议。长安地区是汉代星云纹铜镜主要流行区域。
星云纹铜镜(15.6) 汉代
星云纹铜镜(15.6) 汉代
星云纹铜镜(15.7) 汉 三、规矩纹 全国发现较多,多流行于新莽到东汉中期,亦被称作“博局铜镜”,“日晷铜镜”等,体现了研究者对这种纹饰的不同认识。TLV(规矩纹符号)与表示方位的四神、十二地支或体现升仙思想的铭文配合,可能与汉代盛行的谶纬学说、神仙思想、阴阳五行说有关。
鸟兽规矩纹铜镜(21.1)
尚方鸟兽规矩纹铜镜(19.5)
规矩涡铜镜(14)
尚方鸟兽规矩纹铜镜(17.4) 海兽葡萄纹铜镜
流行于唐高宗到武则天时期,认为是唐代流行的葡萄纹样和六朝以来盛行的瑞兽纹饰结合而成,也有人认为是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受西方纹饰影响而产生的。
海兽葡萄纹铜镜(21.4)
海兽葡萄纹铜镜(12)
海兽葡萄纹铜镜(18.7)
海兽葡萄纹铜镜(19.3)
海兽葡萄纹铜镜(12.5)五、十二生肖纹 流行于北朝到唐初,配有忍冬、四神、八卦等不同辅助装饰形式,可能有着深刻的祈求吉祥的含义。
四神十二生肖纹铜镜(24.7)
“正光四年”十二生肖纹铜镜(8.1)
四神十二生肖纹铜镜(13.5) 辞旨温雅铸镜铭
铜镜上铸铭文始自战国末期,此后就成为镜背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前后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主题的的铜镜装饰风格。
铜镜铭文大致经历四次重大变革阶段:战国至西汉中叶,西汉末至东汉,隋唐,两宋。镜铭书体从原来的篆体或隶中带篆,演变到成熟隶书,三国、两晋沿袭,隋和唐初普遍改为楷书,南宋开始多采用宋版书体。
历代铜镜铭文内容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情怀。汉代多见纪年、纪氏、宣传铜镜质量、祈求升官发财、反映升仙思想的内容。唐初镜铭常以富有韵味的五言诗、回文诗的形式咏镜颂人。宋代以后流行的商标字号铭则是铸镜行业品牌意识的流露。
“千秋”双鸾纹铜镜(22.4) 唐代 “千秋”是 “千秋节”铸镜的标志,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千秋节”这一天全国都铸造镜子,相互馈赠,祝福长寿
“祥云覆盖”钟形铜镜(14.5×11.3) 元代
四乳草叶纹铜镜(13.3) 汉代 “见日之光 长勿相忘”
龟钮篆文铜镜 (19.4) 元代
“家常富贵”铜镜 (17.9) 汉代 质明采丽见工艺
铜镜铸造首先需制范,以泥范最多,也有少量的石范。工序依次分为选料——配料——熔炼——铸造——热处理——刮削——研磨——开镜。为改善加工性能,延长使用时间,战国时期开始采用了淬火、回火的热处理技术,宋以后使用较少。历代铜镜因铸造技术的高低和合金成份的不同,其质地、铜色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制范时雕刻的镜背纹饰和铭文,需要操作者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和技术功底,铸造出来的铜镜纹饰多呈现幽雅的青铜本色。而唐代盛行的特种工艺镜则有着富丽夺目的装饰效果,更提高了铜镜的观赏价值。由于饰片容易剥落,流传至今尚能图案完整极为罕见。
折枝团花纹铜镜 (24.2) 唐代
连弧铭带铜镜(18.2) 汉代
万字铜镜(12.1×12.3) 唐代
仙人龟鹤铜镜 (15.7) 宋代
蟠虺草叶纹铜镜 (14.7) 汉代
素背铜镜 (12.8) 宋代
花乳纹铜镜(13.6) 汉代
你体会过想念和挂念一个人的感受吗?
想念和挂念一个人是非常难过的,会夜不能寐,会刻骨铭心,日夜思念,日夜想念,希望他马上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较劲,和自己快乐幸福啊!
月儿圆又亮,
两眼望天空,
希望两相聚,
永远俩相依。
乡愁如何用诗词表达?
无论何时何地乡愁都是人类常见的情感,全世界的文学作品中都不乏感人的精炼之作,但是中国人的乡情却尤为深厚积淀。纵览中国诗歌卷帙,乡愁诗歌数量繁多,思乡之情充溢历史长河。
翻开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我们会发现乡愁诗歌此时已兴。”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诗经·周南·卷耳),游子思归;”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诗经·王风·扬之水》),行役思归;”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诗经·国风·邶风·泉水》,女子思归,乡愁诗歌的多种模式已基本形成或见端倪。
以此为源头,乡愁诗歌自此连绵不绝,占据了中国半部古代诗歌史。先秦两汉时期,屈原《楚辞》情动于胸而发于声,高亢激昂而凄烈呼喊,由亲缘之恋至人生之义。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尽显帝王豪迈乡音。魏晋谢灵运、陶渊明寄乡愁于山水田园。唐代高适”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留下仗剑戍边豁达激昂的乡情,宋柳永”不忍登高f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点出语浅而情深的乡园之思。至元明清戏曲小说繁盛,乡愁主题也在其间。近代,中华民族民族危机严重,浴血抗争,几经分离.乡愁诗歌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余光中的《乡愁》,脍炙人口。
所有这些乡园之思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戍边行役思归,二是离乱思归,三是宦游失利,与《诗经》一脉相承。久戍思归的主题一般表现为征夫思妇的传统内容,从《诗经-小雅·采薇》开始,随着古代社会边关战事不绝而代代相继。”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这类诗歌往往以其缠绵而无望的爱情动人心弦,在古代爱情题材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
动乱流离的题材所倾吐的常常是混着骨肉之情的乡园之思。庾信《哀江南赋》满纸故国之思,乡关之情。杜甫历安史之乱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之句。古代社会动荡不断,离乱思归成为古代诗歌一大主题。
宦游失利,古代士大夫出仕不得志,往往心生壮志未酬之憾,在出世人世中左右为难。李白在《行路难》中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些思乡盼归之情透入诗歌中,构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主旋律,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乡愁诗歌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一腔乡愁弥漫中国文学发展各个阶段,或清淡、或浓郁、或激昂、或婉转,各具时代特色。这也形成中国独特的乡愁文化和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究其根源,这是由中华民族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文化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中华民族对土地的热爱更加深切,而安土重迁的念乡之情也就深植于血脉之中。
《诗经》中涉及乡愁的作品30余首,安土重迁的念乡意识在周代已打下深刻烙印。而其后统治封建王朝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建立在这种安土重迁思想之上。古之学者如此概括乡念之情”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元帝纪》。古代社会机构由最小的家庭,由家及家乡,由家乡及民族、国家,由内向外辐射,血缘亲情与家乡桑梓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纽带,思乡与思亲联系在一起难分彼此。这种感情的升华往往演化为强烈的爱国爱民族的情结,我们从中体会到的就是一种由血缘亲情推广于整个民族的深广的人道精神。由此思乡情结中就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表现出中华民族可贵的内在凝聚力。
在心理学方面。人具有社会性,他必须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并自然产生出对这一群体的亲密感和归属感。故乡总是和父母、亲属、朋友等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这个群体,就会产生孤独感、寻找认同感、安全感。乡愁便是这种念群思故,复归己属群体的心理追求。
因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情感之一,每个人对自己出生、长大、生活的家乡总是保留着一份不论是欢愉还是痛苦的珍贵感情。正源于这样的一种美,以乡念为主体乡愁诗歌占据了抒情诗歌的重要位置,得到各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故而每逢政局动荡,国家危亡,战乱频繁、颠沛流离的时代,乡愁诗数量更多,情感更加强烈。忧伤的魅力无法言说,无尽的愁与悲,凝聚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乡愁不仅是一个文学现象,更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心理、哲学现象。乡愁诗歌,以其真挚的感情,绵长的思念,令人徜徉心醉,它是对情感灵魂的深度追问,是对美好自由的追寻。有哪些古诗词让人读过后顿生豪气?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将进酒》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望岳》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清) 林则徐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过零丁洋》
5、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 《塞上曲》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从军行》
7、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万古愁。
——袁枚 《绝命诗》
8、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清) 秋瑾
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 《竹石》
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南园》
11、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王维 《老将行》
1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1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
14、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丈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候。
——李鸿章《赴试途中有感》
15、大漠孤烟直,长河夕照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1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1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