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道,为什么掐住猫脖子后面的肉

2023-02-21 144阅读 0评论

抹茶道,为什么掐住猫脖子后面的肉?

当母猫想要转移小猫时就会叼起小猫的脖颈,这时小猫若是闹腾就会掉下来,那麻烦就大了。所以猫的本能就是"脖颈被抓起来的时候是不能乱动的"

猫小的时候体重轻还好,长大体重增加了就最好不要用提猫颈的方式来抓猫了,这样会导致脖颈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猫咪就有些受不了了。关于猫咪还有哪些弱点,就是猫咪的死穴,这个我特意去铲屎官群转了一圈,答案千奇百怪匪夷所思,下面我们来看猫咪怕洗澡,不喜欢剪指甲这些大家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还有拥抱?不喜欢吹风机,应该是声音太大猫猫不喜欢。哦,那位要小猫咪学习的妈妈,你是要拿个猫咪诺贝尔回来吗?桔子皮柚子皮香蕉?这是拿你们的猫做实验吗?那位妈妈请问闻了香蕉睁不开眼是什么意思?怕水怕风油精?刺激!怕饿?好吧这个是弱点,你赢了,说的有道理。猫是铁粮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怕主人抛弃!这个绝对是弱点!死穴!怕别的猫?妈妈它打我!你的小猫咪向你告状了吗?

抹茶道,为什么掐住猫脖子后面的肉

寂寞疾病肥胖?猫咪也会怕自己胖吗?难道不是越肥越好吗?这说明伙食好啊!

变公公,哈哈蛋蛋的忧伤啊~怕狗?你家猫会怕狗吗?!来来,都来说说你家小猫咪的弱点是什么~

为什么却没有像日本那样的茶道呢?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茶道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是由宫廷文化到贵族文化再到民间文化的一个过程。有一种说法,早期的茶是用于祭祀与入药,因此像药一样加上花草等入味熬制。后来泡茶才逐渐成了人们日常的饮品并走进了千家万户。最有名的茶经是唐代的陆羽所著。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关于中国的茶道有多种说法,由于各地区的人饮食习惯的不同,产生的茶文化也有不同。有些茶文化因历史的演化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的茶道文化却传承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传承。而目前中国盛行的工夫茶文化是起源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潮汕工夫茶也就是中国的茶道文化的代表。它同样源于唐宋,在元明时兴于民间。潮汕工夫茶得到了苏轼、文天祥等名人雅士的高度赞誉,成了中国茶文化中保留完善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为主题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说到中日茶道可谓是师出同门,日本的茶文化仍保留了中国唐宋之风,其茶道的礼法来源於禅宗的"清规"。以煎茶、熬茶、抹茶为主,称之为“茶汤”。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这些在古代的中国都是上层社会一种接待尊贵客人的仪式,现代日本有煎茶道与抹茶道两大流派。不过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聚会。所有参加茶会的与会者通过茶通的途径,都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制约,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内心深处变得融洽起来。 那么中国的茶文化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其茶文化也呈多样化,中国的茶道文化渐渐地引入生活化。在唐代从贵族文化再到平民文化逐渐兴起,中国的茶道文化更多的体现了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的文化底蕴,注重一个“品”字。讲究尊老爱幼,以及“待君子,清心身"茶道文化。以泡茶的形式礼待宾客,并去繁入简,饮茶也逐渐地进入平民化与日常化。茶成了中国人日常必备的最佳饮品。潮汕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中国的茶道文化从唐宋的宫廷文化走到了民间文化,可以如此讲,日本的茶道文化传承是中国唐宋宫廷文化的内涵,而潮汕工夫茶却是中国茶道的民间艺术文化的代表。日本的茶道讲究的是一种人与人聚会中养成的修养的一种仪式,而潮汕工夫茶却是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体现了分享与和睦的气氛。其实两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潮汕工夫茶更加体现生活化与日常化。因此潮汕工夫茶文化在中国更加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后来潮汕工夫茶也逐渐经改良成了中国功夫茶(主要是器具的改良),因此“中国功夫茶”的名声大噪,这就是中国的茶道代表中的典型,而潮汕工夫茶文化也是中国现代茶道文化的鼻祖。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源于同脉,而日本茶道更加展示了宫廷文化与禅道文化的涵韵;中国茶道更贴近生活,更注重日常化。这就是两者文化上的区别(由于家庭式工夫茶都以实用性为主,因此工夫茶是去繁入简的。不过现代的许多商家过度宣扬功夫茶文化,却由简入繁,因此功夫茶也变了味,中国茶道文化有些也搬来日式和台式茶道的理念。因此正宗的中国茶道为潮汕工夫茶。一般认为,潮汕工夫茶具中是没有公道杯的,有公道杯就不是潮汕工夫茶,这是后来演化而来的,它简化了工夫茶洗杯、烫杯的程序,无法保持杯中的高温效果)。

茶叶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

谢谢。

其实远在郑和下西洋前的丝绸之路中,在与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中,中国的茶叶就是重要的输出物品。这个时间的跨度十多个世纪。请看当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海上路线基本重合。如下图:

1403年即永乐三年,作为郑和下西洋的预演习,明成祖朱棣派遣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且有卓越外交才能的郑和出使日本,旗舰犹如今日之航母,水师十万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东瀛。

立即向日本执政者源道义传达了明朝朱棣的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

“哈意"!源道义一个躹躬:"马上逮捕倭冦首领,保证不发生类似事件,我立即与贵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他的眼睛里始终注视着中国的商船,那里有日本文化所必需的中国茶叶,因为明朝是把茶叶作为管制商品实行国家专卖的,任何私人不允许经营。

日本的茶道来源于中国,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他们将茶道视为"日常茶饭亊",融合文化艺术于物质享受中,个人认为苏轼的饮茶和生活方式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历经风雨,终于自成体系一一茶道。

六月,奉命从苏州刘家河出海,经福建五虎门,扬帆起航直到印度南端的古里返航。

贸易,仍是七次远航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叶却是东南亚国家非州国家甚至欧洲国家最感兴趣的商品之一。

国际上对中国的红茶颇为青睐,由于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声名远播,尤以福建和云南的红茶出名,这种发酵茶的红色汤汁佐以奶块,糖,是欧美人必须要喝的标配,否则就浑身不舒服。

于是喝下午茶成为社会风尚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古人喝茶的方式和今天一样吗?

茶,这一片小小的叶子,一度成为古代中国的象征。直到今天,茶依然是我国一张亮丽的名片。那么,我国又是如何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茶在中国出现的较早,战国时期的《尔雅》中,便有关于茶的记载,其《释木》一篇,讲到“槚,苦荼”,“荼”古音正是cha,湖南古县荼陵(今茶林)正因产茶而得名。到了西汉,士人王褒在《僮约》中,写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可见其时饮茶之风已逐渐兴起。同时代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只竹笥在其标签牌上写有“槚笥”二字,正是一件盛茶叶的器具。

图1 古人煮茶

饮茶之风源远流长,各朝所饮之茶亦大相径庭,大致可分为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三个阶段。

一、粥茶法

西汉到六朝时期,国人大多采用此种颇具喜剧效果的方法饮茶。首先要将茶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一同滚煮,其间用勺舀出浮沫,然后再盛出饮用,所谓“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一顿操作猛如虎,和煮菜汤相仿,再加上各种调料,想必入口味道格外酸爽。唐代茶圣陆羽便吐槽这种粥茶“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也!”

六朝时期,这种粥茶在南方比较盛行,吴主孙皓常在宴会上以茶代酒,桓温也曾用茶宴客标榜自己节俭。北方人民表示压力山大,实在难以欣赏,普遍饮用牛乳类饮料,并嘲讽茶为“酪奴”。权贵宴饮时,仅有南方归降士人方才饮茶,归降北魏、官至尚书令的琅琊王肃酷爱饮茶,相传每次都要饮茶一斗,得了一个“漏斗”的绰号。茶在北方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

图2 唐朝的碾球和茶碾碗

二、末茶法

直到唐代,饮茶之风方才盛极大江南北,“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和米盐无异。

北方人逐渐放弃对茶的抵抗,一方面是因为盛唐开元年间,佛教禅宗一派于北方大行其道,学禅之人需要少睡参禅,古人又不吃晚饭,为了提神抗饿,北方人只好煮茶来喝,“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时出现了改变茶叶命运的划时代大师——茶圣陆羽。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陆羽著有《茶经》三卷,对茶道论述详尽。《茶经》中提倡饮用的茶已不再是粗放的粥茶,而是逐渐向精致的末茶转化。陆羽提倡饮用以茶饼碾碎而成的末茶,茶末以米粒大小为宜,先将水在茶釜中煮至冒小气泡,再投入茶末,用竹荚搅拌,等茶末铺满水面时,便可舀出饮用。《茶经》成书短短数十年后,陆羽便登上神坛,受到卖茶商人供奉。卖茶人将瓷质陆羽像供在茶灶旁,生意好赚钱时候用茶供奉,生意不好就上开水浇。

晚唐时,唐人又兴起一种“点茶法”,即将茶末放在茶盏中,再将开水注入冲饮。点茶法能发挥末茶特点,加上注水时对水流、水量、落水点有颇多讲究炫技之处,在两宋时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

图3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宋人多将茶制成茶饼饮用,味道上追求“香甘重滑”,不喜茶中苦涩原味,并以茶色“纯白为上真”。在这种独特的要求下,宋人茶饼制作工艺可谓另辟蹊径:首先精选原料,只取选中茶叶的茶心一处,用泉水浸渍,然后上锅蒸,再用小榨榨去水分、大榨榨去茶汁,以求色白味甘;榨过之后,将茶放在盆里研磨,好的茶饼一般要研磨一天以上,等到盆中膏状物匀滑细腻后,再加入龙脑等香料,和上香米熬成的薄粥,一并揉成茶饼。这样制成的茶饼因为有淀粉,样似牛乳;因掺有香料,口味甘香,与之前粥茶法下的咸汤茶味道大相径庭。

这样复杂工艺制成的茶饼往往价格不菲,出自名家之手的更是天价。宋仁宗时蔡襄制作的“小龙团”一斤售黄金二两,还极难买到,时人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徽宗时,郑可闻用“银丝水芽”制成“龙团胜雪”,每饼售价四万钱,备受推崇。

图4 宋代的文人雅士

宋人不仅茶饼制作繁复,点茶时也颇多讲究。首先要将茶饼烤干、锤碎,再用类似今天药碾的茶碾细细碾做茶末,茶碾越小越好,大了会被嗤笑为蠢物;随后将茶末倒入似今日筛子的茶罗中,筛取细碎茶末放在茶罐中,以备饮用。制好茶末后,为避免开水注入冷茶盏降温影响口感,要先将茶盏烤热,再用长柄小勺茶则从茶罐中舀茶末置于盏中,倒入一点开水将茶末调匀,再用长嘴茶壶注水,同时以筷子、长柄勺或是筅(圆形竹刷)搅匀。注入的水并不是“老不可食”的滚水,而是“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初沸之水;调茶手法要求更高,须得“先搅动茶膏,渐加击沸,手轻筅重,指绕腕悬”,达到“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茶面上银光翻涌,才算是点好了一盏茶。

点茶手法繁复,技术含量颇高,正适合比试,宋人常“斗茶”为乐。斗茶主要考量茶和水的融合程度,搅动茶水转动,先在茶盏上留下痕迹的算输。茶色纯白,比斗时盛在在黑盏中最为明显,位于今日福建建阳的建窑所出产的黑色茶盏因外形美观、颜色纯正、久热难冷等特点大受欢迎,名品“兔毫盏”、“一碗珠”“金油滴”售价颇高,“曜变天目”盏更是价值万金。然而茶盏精美的只是盏心,其外腹、足底因可以置于配套使用的漆制茶托中隐藏,往往做的颇为粗陋,漏胎、流釉比比皆是,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图5 宋代普通百姓斗茶

三、散茶法

元朝后期,随着饮茶群体扩大和胡风浸染,精细的末茶逐渐隐退,原汁原味的散茶大行其道。明代洪武帝提倡节俭,下令禁止制作高级茶饼,由此,散茶彻底取代了末茶的地位。

散茶饮用与今日饮茶相似,采茶后将茶叶焙干,直接在茶壶里沏茶喝,茶叶不再掺淀粉、香料,也不再制饼、碾末。随末茶一并消失的,还有用来制作末茶的一系列复杂茶具,只有装开水的长嘴茶瓶摇身变为茶壶,继续笑傲江湖。曾风靡一时的吉水窑黑色建盏在元末停止烧制,明代“建盏”一词转而专指德化窑的白瓷茶盏。

图6 唐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局部,画中之人正在煮茶

饮茶方式的改变,也使茶文化出现了转变,明清文人往往难以理解宋人对茶的论述。如蔡襄在《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元初依然以白色茶为贵,饮用本色散茶的明人则认为“茶色自宜带绿,岂有纯白者?”,并进一步认为试茶应该用白色茶盏,宋人用黑色茶盏乃是不知所云“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还把斗茶时先粘上水痕一方失败的评价标准改为“以水痕先没者为负”,闹了大乌龙。

由粥茶、末茶到散茶,小小饮茶方式的转变折射的正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转型。

一杯清茶,初品清甘,渐至佳境,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愿淡雅隽永的文人意趣能透过尘封的时光,带给忙碌的现代人一份清静,一丝慰藉。

文:清凉山居士

参考文献:《茶录》《茶经》《尔雅》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样的抹茶算得上打的好?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曾留下大量咏叹抹茶的诗篇,「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但抹茶在中国,工艺已经失传。如今,却在日本发扬光大。

严格来说,覆盖栽培茶叶鲜叶,未经揉捻而直接干燥制成茶叶,经石磨碾磨后制成极细粉末。只有这样的产品,才可被冠以「抹茶」的名字。其余的,只能叫做「粉末茶」。

抹茶道,亦叫做「茶之汤」,使用的是末茶。其饮法是由宋代点茶道演化而来。只是宋代采用团茶,还需罗碾烹炙,而日本采用末茶,直接以茶末加以煎煮。

目前颇有盛名的日本抹茶道,就是通过当年的遣唐使荣西在中国学成后带回日本,由村田珠光奠其基,经武野绍鸥发展,由千利休创立的。

抹茶道在日本得以保留、继承和发扬光大,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本期特别奉上,抹茶冷知识与图片集,欢迎收藏和转发,发扬遗失传统,人人有责。

最美不过抹茶绿

最香不过抹茶香

抹茶的品质

真正的抹茶一定要用石磨来碾磨。即使现代工艺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是用机器牵引着来石磨。石磨的优势是可以将粉末磨得足够细,同时在碾磨过程中,不会因发热影响到抹茶的色泽与风味。

因此,抹茶讲究慢工出细活。耗时用石磨来研磨的抹茶,注定不是很便宜的东西。一般市面上,我们所遇到的十几块钱一大包「抹茶粉」,或几块钱一杯的「抹茶饮品」,都不是正宗的抹茶产品。

抹茶的挑选

很可惜,目前优质的抹茶基本来源于日本。这里教授一些简单鉴别方式,帮助大家挑选抹茶产品:

➀ 看包装

➁ 看颜色

➂ 看细腻度

➃ 尝口感

关于包装,一般市面上大部分以次充好的产品都是绿茶粉。如果是日文包装,上面会写上「煎茶」的字样。只有写着「抹茶入り」字样但产品,才有抹茶成分。

日文包装上,如果只印了「煎茶」、「玉露」之类的,里面肯定没有抹茶成分。细心的还可以研究成分表,看看有没有其他绿茶粉末混参其中。

关于颜色,正宗的抹茶粉颜色非常鲜艳翠绿。而普通绿茶粉会带一点点暗黄,呈现出来的是墨绿色。

关于细腻程度,用石磨碾磨,腻度足够的抹茶粉,当你用手指轻轻沾一下,抹茶粉很容易粘腻到指腹上。这是普通的绿茶粉做不到的。

关于口感,纯抹茶入口顺滑,微甜清淡,没有苦涩味;绿茶粉颗粒感明显,会有茶的苦涩味道。这是因为茶粉刷泡后的茶汤,抹茶粉是可以完全溶入其中。而绿茶粉颗粒大,茶粉易沉淀。

抹茶的等级

抹茶与茶一样,也有等级之分。在抹茶道中,主要把抹茶粉用来刷泡。有两种方式:薄茶和浓茶,另外就是把抹茶粉用来制作烘焙。

对等级的需求排列是:浓茶> 薄茶> 烘焙。最低级别的抹茶只能用于烘焙,不能满足刷泡的需要。所以,选购抹茶可以参考用途需要来选择产品等级。

抹茶的用法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简单得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一套仪式过于复杂和讲究,一般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现代抹茶的冲泡也很简化:先将碗或玻璃杯洗净,再将一平匙抹茶倒入,冲进150毫升左右温水(60度即可),用茶筅将抹茶捣开后,即可品味原味的日本抹茶。

越高级的抹茶,色泽、气味和口感会越好。用量也要把握好,好的抹茶粉只需要一点点即可,多了反而会显得过犹不及。

冲泡抹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甜度倒入少许蜂蜜。搅拌一下,即成一杯茗香「蜂语抹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冰块,制成冷饮。

大部分人还是选择把抹茶作为烘培的调味。如用来烘培,则不需要选择太高等级的抹茶。因为抹茶的超细腻度,在吃点心的时候根本体现不出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