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茶叶,过年过节送礼

2023-06-11 117阅读 0评论

第一茶叶,过年过节送礼?

有人问:某领导帮助我一个大忙,我买了两盒好茶准备送给他,但是怎么说才能让领导知道这茶礼很贵呢?很多人都笑话这位题主“格局小了”。其实,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心态,送礼要让对方知道“分量”才觉得心里踏实。

别笑话别人,真的有人就是这么做的。小林为了拉近关系,给领导送了两盒茶叶,刻意说道:领导,我知道你爱喝茶,特意从某高档茶庄买的高级茶,一盒1200,两盒2400,这可是好茶,你自己留着喝。领导笑笑说:心意领了,茶叶坚决不能收。小林悻悻而归,转手把茶又送给另外一位领导,吸取教训,送完茶叶,给领导发短信:领导,这可是高档茶叶,一盒1200,自己留着喝。领导没有回短信,第二天让人把茶退还给了小林。

第一茶叶,过年过节送礼

小林犯了三个忌讳:一是送礼带价签;二是当面说价格;三是送完发短信。

送礼带价签,这是二十年前的愚蠢做法,那时候大家都穷,送点东西,故意打上价签,甚至请商家故意打一个高价格。现在生活好了,送礼打价签,既显得你小气,也贬损了对方,把人情变成了“交易”。当面说价格和事后发短信,还增加了风险,对方会担心你录音,预防人情“变质”。事后发短信,更是大忌,谨慎的人是不会留下文字证据的。

所以,不论是体系内,还是私企、民企、外企等体系外,都有职业规矩,不能收送影响履职的礼品礼金。所以,本文坚决反对送礼行为,以下文字是基于(体系外)生意场上的人情往来,比如,感谢某公司领导对自己的关照,某领导帮助自己办了事情,请某领导帮助解决难题,等等,不属于行贿受贿范畴。

第一,送茶叶的缺点。

一是,茶叶难以定价。你送茶叶,你不打价签,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心意“分量”;即使打上价签,人家也不相信,因为茶叶价格的水分太大。尤其是不懂茶的人,你送他单价万元的高档茶叶,他也不知道啊,你不是明珠暗投嘛。

二是,购买茶叶费心思。你去购买高档茶叶,如果你不是行家里手,容易上当受骗。高价茶的“水”太深,你可能高价买了劣质茶,甚至买了过期的茶叶。你花了大价钱,送了“水货”,可能得罪领导,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是,茶叶有时令期。喝茶,在中国是一种文化,茶叶有保质期,还有时令期,什么时节送什么茶都是有讲究的。你如果不懂行的话,送茶就失去了“说头”,花了钱还被领导嫌弃:你送给我过期的劣质茶,这是玩我呢?事情办不成,关系也崩了。

四是,茶叶存放期短。一般品牌的茶叶,领导不缺,甚至都喝不完。你割肉般买的茶叶,可能被领导随意一丢,你浓浓的“心意”也被闲置了。

五是,茶叶是消耗品。你送给领导茶叶,他当时记住你了,茶喝完了,茶叶盒扔掉了,也就把你忘掉了,时效比较短。

第二,送茶叶的优点。

送茶,是二十年前开始流行的送礼传统。比如,到了喝茶的时节,公司集中采购一批茶叶,分头走访、拜访上级、客户、甲方或关联方。好看、轻便、实用,还显得有点高雅。

关键是,茶叶可以送到办公室,也可以在饭局之后顺手放车上,即使被外人看见,也说得过去,毕竟茶叶属于食品、消耗品,甚至可以算是办公用品(谁的办公室里不放几盒茶叶呢),可以归属到礼尚往来的范畴,价格难以核定,也不宜变现,不会留下什么把柄。你送两条烟被别人看见,根据明码标价可能“送”你去某部门“喝茶”。送茶叶,没听说被请去“喝茶”的。

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送茶叶,优缺点,也有优点。比如,茶叶价格的不透明,客观上是缺点,主观上也能转化为优点。正因为价格不好界定,就容易让领导接受,心理没有负担。现在以及未来的职场生态,越来越去中心化,越来越契约化,当然也随着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上级犯不着为一点礼品把职场关系搞复杂了,从人性上讲,谁也不愿意欠人情,他们更愿意与下属保持简单的职场关系。领导不缺那点礼物,关键是知道你的心意,知道你有一颗感恩之心就够了,任何人都讨厌“白眼狼”,送礼不重要,表示心意最重要。

茶叶的价格弹性大,更能适应当下及未来的职场人际生态。礼物的价格,在领导眼里,肯定不是重要因素。你的心意,才是重要因素,哪怕是千里送鹅毛,只要心意到位,也能达到礼轻情意重的功效。

所以,送茶叶,不要关心领导知道不知道价格,千万不要当面说价格。如果领导懂茶,是品茶行家,你啥也别说,轻轻把茶叶随意一放,淡淡地说:领导,知道您爱喝茶,思考公司发展的时候更爱喝茶,茶就是你的提神剂。我今天给你拿两盒精神食粮。双方呵呵一笑,情谊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领导不懂茶,你更不能说这茶是多少钱买的,把感情沟通变成了“交易”。领导心想,你肯定有什么事情求我,难道求我办事就要“明码标价”吗?让领导自然而然产生心理负担,可能因为反感你而拒收。你可以暗示,决不能明说。你可以轻描淡写地说:领导,我听说这种茶特别好喝,提神醒脑,有益健康,你平时思考问题比较深,今天拿两盒请你品鉴。点到为止。上司不傻,他见识比你广,用手机搜索一下就知道了。

第三,送茶叶的技巧。

当下社会,送茶叶,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甚至在有些时候,送茶是唯一的选择。比如,你无法判断你与领导的关系,送别的东西不合适。比如,送钱、卡之类的,送昂贵的礼品,都有行贿之嫌,对方不敢收。再比如,你不知道领导家,只能去办公室拜访,送烟酒这类礼品,就比较忌讳,也有“风险”。领导不敢收,推推搡搡不好看。关键是,领导觉得你不懂事,没眼神,心里责怪你不是送礼而是惹事。面对这种情况,送茶叶,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可进可退。你往办公室随意放两盒茶,大家都可以理解,毕竟在办公室里大家都是要喝茶的。

那么,送茶,就要讲究实操技巧,送得好,领导开开心心收下,记住你的“心意”;送得不巧,事倍功半,很快就把你忘记了。

给领导送茶叶怎么让他知道价格?傻人发短信,高人却做这3件事。

【1】送茶,要真心实意。

你懂茶,就自己选;不懂茶,就请行家里手帮你挑。千万不要忽悠别人,花小钱买那种“三无”散茶,包装很精美,冒充高档货。你让对方“雾里看花”,别人也不傻,你想“瞒天过海”,别人就会让你扫地出门,当面不点破,心里也会拉黑你。

【2】送茶,要拿得出手。

你送一堆普通茶,领导随手一放,第二天就忘了。既然要送,就要拿得出手,比较高档的,耳熟能详、一目了然的统一价,做到“价值”显现化。要送就送大牌子,哪怕多花几百元,千万别送大路货,送了也白送,两者之间的性价比差距太大。

【3】送茶,要符合心意。

对方从来不喝绿茶,你偏偏送绿茶。领导不喜欢你的礼物是其次,关键是他认为“你不懂我啊”。有条件的,可以侧面打听领导喜欢喝什么茶?没有条件的,你到他办公室往茶几上瞄一眼就知道了。你可以这么说:领导,我亲戚想做这款红茶生意,我知道您对红茶造诣很深,特意从厂家捎了两盒正宗红茶,请您帮我品鉴一下,我把意见转达给亲戚。明明是你给他送礼,反而显得让领导在帮你的忙。如果领导有反馈,你下次再给他送两盒,感谢他的品鉴意见,一来二去,你就是他的人。

懂行人士可以给点建议吗?

我就是做批发的,但是我的批发与一般的批发不同,我们是单一产地批发,其实就是茶叶产地的一些潜规则,如在武夷岩茶中的那些极品的涧坑,那些茶农一年卖到头的茶叶哪里来?

你的这种批发方式是正常的异地茶叶批发,是最传统的茶叶销售方式。这种茶店就像古代的茶号茶庄一样,靠质量靠茶叶自己做口碑。开店的宗旨,我前段时间发过一段在清代新安茶商在外开店的店训“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

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

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

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

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

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

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

这一段前辈茶商总结起来的店训也许对开店有一些帮助。

批发的利润是不高的,尤其是现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我认识的一些在外地的批发商利润只有四五个点,三百多收购的茶叶赚十几二十块钱,和普洱茶几十的收购成本卖几千几百是不可同日而语。

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了解茶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茶给我们带来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学者、资深茶文化传播者、@茶叶地理 主笔地理君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有哪些名称?

在古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要了解茶在古汉语中的别称,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源头,从历史文献当中,对于茶的记载开始,探寻出茶文化的脉络。首先,我们需要知晓,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元代赵原画《陆羽烹茶图》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那么,《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以致于宋代梅尧臣写诗称赞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出自《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然而,在“茶”字出现之前,在历史文献当中,能够表示“茶”含义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统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现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

其实,这个问题,《茶经》里面也给到了我们答案,在《茶经》一之源当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百川学海本

连带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陆羽之前,茶字就有这七种写法,实际上,这不仅是茶字的七种写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对茶的称呼,接下来,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说说这些指代茶的字的来龙去脉。

最早出现的:荼

这七个字里面,最早出现的字是“荼”,字出《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但是,《神农本草经》是否是神农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但是荼作为指代茶的含义,在古书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在《茶经》七之事里有了多条引用: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欲煮茗饮……较早出现,作意义延伸或解释用的字:槚、茗

在上面的引用当中,我们发现,用来解释荼的意思时,用到了两个字:槚和茗,并且在相关的解释里面,“槚”字怀疑是不同地区方言的不同,作为发音与“茶”相近的说法而出现的异体字,当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异体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写法上槚不如茶更为简单;

而关于茗,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从现在的含义来讲,二者几乎是通用,含义一致,而在历史记载当中,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

《茶经》原文影印版关于茶的记载

曾经应用最广泛: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曾经应用最广泛的字不应该是茗吗?你看到现在都还在用,其实不是,在晋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达茶的含义的字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是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西晋时期,杜育(又作杜毓)写了一篇《荈赋》,全文仅有140余字,却写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陆羽《茶经》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这篇文章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写茶最经典、最精炼的文字,并且文章当中还出现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个第一,这个具体的内容,可以去学习@茶叶地理 的专栏《细说〈茶经〉:茶圣陆羽的品茶智慧》,在这里就不展开来叙述了。

并且,荈字也经常和“荼”、“茶”、“诧”连起来用,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就提到“荈诧”,而在晋代左思《娇女》诗中就有“心为茶荈剧”,孙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这些引用当中,陆羽把原文的“荼”统一改成了“茶”,所以,我们今天看《茶经》时会发现,全书“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经》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这显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异体字:诧、(木茶)

其实,茶经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字还有这两个:(木茶),这个是在区别茶是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字,现在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用括号来表示;

诧也是指代茶的一个异体字,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就将“荈诧”并列,一是为了解释清楚,二来也是因为“诧”有指代茶的含义。

那么,除了这些指代茶的含义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别称也是指代茶的含义呢?

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茶这一既是物质又是通灵之物的妙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茶友称颂的对象,而围绕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于是就有了这些琳琅满目的茶的代称:

甘露、酪奴、水厄、翘英、灵草、蓝英、绿华、流华、玉蕊、愁草、嘉草、叶嘉、清友、瑶草、仙掌、晚甘侯、王孙草、瑞草魁、涤烦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师、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离乡草、云雾草、玉川先生、龙芽凤草。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刘宋)《宋录》

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唐代茶宴盛况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灵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语不胜枚举,灵草之说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出自(唐)陆龟蒙《茶人》

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出自(唐)陆龟蒙《煮茶》

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

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

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

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

唐代的饮茶风俗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出自(唐)施肩吾

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标配。

嘉木英:草木精华。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观《咏茶》

紫云腴:陆放翁吃的这茶非同凡响,睡个午觉的工夫,就被这茶香给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

玉川先生:玉川子,卢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称。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龙芽凤草:茶自从成了贡品,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龙团凤饼的源头,自然是龙芽凤草了。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嘉草:甭管是何种草,写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词儿连在了一起。

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

传世名画中有很多饮茶图景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

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

仙掌:采摘的茶青标准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

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

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

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

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唐代宫廷茶宴图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说点儿题外话:

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着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不适合今天环境的说法和观点,我们需要秉持批判着继承的原则,让真正的文化发扬光大。关于茶,关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地理 愿在文化传播的层面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如果这篇答案你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们点个赞吧!想要学习更多茶文化知识,关注@茶叶地理,收获更多!

明朝第一功臣是谁?

你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说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往往我就会想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二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所谓的布衣皇帝。刘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克,他不如韩信;管理粮草,以报后方不乱,他不如萧何。”在这三位他最看重的就是萧何,因此他能得到善终。

1:萧何,韩信,张良对应李善长,徐达,刘伯温

细心一点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萧何和李善长的作用有点类似;韩信是大将军,徐达是扫北大元帅,武将里面的杠把子;张良是谋士,主要负责给刘邦提意见的。刘伯温也是,很多次筹划战争,都是刘伯温从中协助朱元璋,最后能奠定霸业。

2:明朝主要封公侯伯,开国后被封为韩国公,誉为开国功臣之首

熟读明史的人会知道明朝分封功臣主要就是三个等级,公爵,候爵,伯爵。其中公爵的影响力最大(功劳最大),1368年朱元璋扫荡了南方,北上攻取元大都彻底统一中原。洪武初年朱元璋搞分封,把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为开国功臣之首。

3:李善长很早跟随朱元璋,帮助他出谋划策,打了很多硬仗

和刘伯温不同,李善长这个人比较老辣善于揣测老朱心机。一看刘伯温很正直,所以朱元璋得到天下后安排他管理御史台,专门弹劾不法之徒。老朱很会用人,建国初年则让他担任中书省丞相,掌管一些繁琐事务;朱元璋攻打定远的时候,得到了李善长。后面攻打滁州,正是由于他的献计献策,使得他不怎么花费工夫拿下了滁州。

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陈友谅张士诚早就飞灰湮灭。长江流域基本上全部归到朱元璋的地盘,那时候就任命他为右相国,处理一些繁琐政务;李善长针对元朝制度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提出专门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等。百姓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从此不再贫苦。

4:不懂得功成身退,注定不能像萧何一样保全性命

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著名的胡惟庸案。李善长和胡惟庸来往密切,考虑到开国重臣的缘故,没有对他动手;他自己不安分,到了洪武23年,从汤和那里借来几百兵士修府邸;这一下子把他的老底彻底揭穿,有人举报胡惟庸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弟弟的儿子。因此双方来往更加密切,弟弟和胡惟庸意图勾结造反,想要伙同李善长,没想到他不同意;这么大的事情按理说应该报道给朱元璋,他也没报告,本来老朱就想杀你,这下子这么好的一个借口,全家满门抄斩;人家萧何帮助刘邦取得天下那么大的功劳,让别人举报他自己贪污,最后和平无事。

你最喜欢的茶叶是哪种呢?

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喝茶 开始喝猴王的茉莉花茶 后来喝信阳毛尖 中间接触过很多茶 直到前面开始喝了福鼎白茶够 一直到现在 就喜欢上福鼎白茶了 去年还去了趟福鼎 管阳 潘溪 去茶山感受 到现在一直喜欢白茶的香甜 白茶 真的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