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作者,谷雨与茶的作者
茶的作者,谷雨与茶的作者?
作者:北陕
其实对于红尘。我毫无办法人生淡如茶原文?
人生如茶的优美散文
也许是因为生在深夜零点的缘故,生来便对黑夜有一种本质的温暖感,对这寂静的黑夜,有着一份忘情的喜欢,喜欢在黑夜里,一个人与灵魂对话。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深夜,外面细雨纷纷,屋内孤灯独影,没有一丝睡意,于是泡上一杯绿茶置于桌上,看茶叶在杯中翻滚浮腾,浮浮沉沉。
杯中,飘出的淡淡的茶香,沁人肺腹,喝一口品味着茶味的苦涩、甘甜与香醇。忽然间就对这投身红尘的悲美,有了一种灵魂的感悟。……。
于是在这寂寥的深夜,听着窗外不微不怒,如歌如诉,如行板似的细雨声,忽然就沉溺于这“夜凉有微雨,庵静若无僧”的意境之中不能自拔。
忽然间,就生出了一份深深地苍茫和伤感。人生,不就像这一杯茶吗?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人生如茶,第一道茶,就苦如初生。我们为品味人生的苦,争抢着,哭着来到人世间。那真是年少的我们人生不知愁滋味,懵懵懂懂地就开始了一生的航程。
人生如茶,第二道茶,却香如爱情。那甘醇清洌的滋味,没有了第一道茶的苦,却多了香醇甘烈。就如我们难忘的.初恋,那是人生中最美的经历,因此也点燃了我们整个火热的青春,伴随着我们的青年、壮年,是我们人生中最美,也是最长的一段。
人生如茶,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人生苦短,不觉间时光流逝,年华不再。我们尽管不情愿,可该来的总是会来,拦也拦不住。我们已步入老年,人生的许多东西已经看淡了,得失荣辱,都已成过往云烟。此时,人生这杯茶,也泡得没有多少滋味了,渐渐清淡如水……。
一杯茶囊括了“三味”人生。或清新,或浓烈,或清淡,但都要去细细的品味,年轻时,好胜喜功,凡事,总想争个高低贵贱,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段历程,也就是人生中的一种滋味。俗话说得好“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浮浮沉沉”。
人到老年,见过的,经历的多了,也看开了,许多东西已经看淡了。追求的也就是最为简单的的了,有一个好身体比有什么都强。
夜已深,闻着淡淡地茶香,此时的自己竟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
然而,在这个功利的世界,还有多少人正在为生存而奔波,或许此刻正在为实现梦想和希望而不惜手段……。
人们,渴望那份轻松的心情,却又不自然的制造了一份份沉重,祈盼远离尘嚣,又不自然的闯入滚滚红尘。蓦然回首,方才认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
喝茶是一种情调,更是一种感悟。人生在世,归根到底追求的也是一种情调。人生在世,最难得的就是追求一种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这也许才是一种人生的大彻、大悟……。
作者:张照准,青年作家。笔名:紫荆藤、紫金藤等,已发表作品20万字,供职于临商银行。
关于茶文化?
茶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拿来当药用。
4、汉代: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2.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3. 饮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4. 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中国茶文化
茶叶的种类
茶(发酵度0%)
眉茶: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等
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等
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苏烘青等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华顶去雾等
滇青、川青、陕青等
煎茶、玉露等(我国不多,日本比较流行)
2. 黄茶(发酵度10~20%)
君山银叶(湖南岳阳)
蒙顶黄芽(四川雅安)
霍山黄芽 (安徽)
北港毛尖(湖南岳阳)
沩山毛尖(湖南宁乡)
平阳黄汤(浙江温州)
远安鹿苑(湖北远安)
皖西黄小茶
霍山黄大茶(安徽)
皖西黄大茶(安徽)
广东大叶青
3. 白茶(发酵度20~30%)
白毫银针
白牡丹(大白叶茶、水仙种)
贡眉(小白叶茶)
4. 青茶(乌龙茶)(发酵度30~60%)
武夷岩茶: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
水仙
肉桂
铁观音
奇兰
水仙
黄金桂
凤凰单枞
凤凰水仙
岭头单枞
冻顶乌龙
包种
5. 红茶(发酵度80~90%)
正山小种
烟小种
滇红
祁红
川红
闽红
宁红
越红
叶茶
碎茶
片茶
末茶
6. 黑茶(发酵度100%)
安化黑茶
蒲圻老青茶
湖北佬扁茶
南路边茶
西路边茶
六堡茶(广西)
普洱茶(云南)
7. 再加工茶
加工茶就是在基本茶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花茶:用茶叶盒花进行拼和熏制,使茶叶中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茉莉花茶)
紧压茶:有各种散茶经过再加工蒸成一定形状而制成的茶叶。(如:黑茶紧压茶)
萃取茶:速溶茶
果味茶:柠檬红茶
药用保健品:绞股蓝茶,菊花茶,减肥茶
含茶饮料:茶可乐、绿茶冰淇淋、牛奶红茶
有哪些经典书籍推荐阅读?
《理想国》
作者:[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重要对话录、一部典型的大综合的著作,涉及到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而且语言颇富文学色彩,充满了思辨哲理,细细品味,余香四溢。《理想国》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震古铄今。我们要认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文化,就需要追本溯源,了解西方古代的政治文化思想,而《理想国》正是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源头,是留存下来的第一部反映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专著。
《围城》作者:钱钟书。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围城》是钱钟书撰写的一部“新《儒林外史》”。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伊丽莎白、简和莉迪亚是贝内特家五个女儿中的三个姐妹,而夏洛蒂则是她们的邻居,也是伊丽莎白的朋友。男主人公达西与宾利是好友,且与威克姆一起长大,而柯林斯则是贝内特家的远房亲戚。
《老人与海》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
《追风筝的人》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
《挪威的森林》作者:[日]村上春树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情人》作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天天之乎者也还是有其他表达方式呢?
其实,天天“之乎者也”的多为类似孔乙己般的酸秀才,真正的古代语言听起来也是不乏“妙趣横生,简洁凝练”的。
由于年代久远,唐宋时古人说什么话,持何种腔调,早已是无法再现,我们不妨从被专家学者誉为“古代汉语活标本”的潮州话来领略一下别具魅力的古人语言风采。
据研究考证,潮州话又称潮汕话,是国内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因为潮州话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成分,能流传千年至今,堪称弥足珍贵,颇具学术价值。
央视大国人文纪录片曾不吝赞美她:“潮州话是唐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之一,是秦统一之后不断被改造被吞噬的语言正宗” 。
霍小姐在潮汕地区生活过,对潮州话的兴趣来自当地一个老姿娘(老婆婆)教育她上小学的孙子,这位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居然用秦汉时的古语“翘楚”形容小孩“有出息”、抑或是“才华出众”,问她谁教的,她说一辈辈的先人都是这样言传身教的。
原来,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唐末动荡、“宋室南迁”时期,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加之古代交通不发达,潮州北方是层峦叠嶂、曾令潮州刺史韩愈“哀叹踟躇”的岭南大山,东南是汪洋大海。地理环境相对闭塞,造成当地语言极少与外部交流、融汇、改变,也无意间完整保留了千年以前古代语言的鲜明、生动之特点。
一潮州话里管吃饭叫“驾崩”(音译)。为此还流传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太监(潮州人)某天轮到他在御膳房值日当差,喊皇帝吃饭,然后就被拖出去杀头了……
呵呵,你想啊,“皇上~~驾崩了”!能不死吗?据说为此皇宫里的太监再没有潮州人。
二古汉语活标本的潮州话里,不乏幽默浅显的成分在。尤其是凝练概括、通俗易懂,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俚语、歇后语,在交际语言中的广泛应用,让吃瓜群众一扫对古代语言“之乎者也”繁文缛节的陈旧印象。
1.青夜学手电——各人各人善(各有所好)
2.六月大菜——假有心(虚情假意)
3.刀截蕹菜——二头空(两头都落空)
4.秀才读弦诗——渌渌淖(境况糟透了)
5.鸭仔跳东司——赶伙(喻盲目跟别人做)
6.竹叶包沙母——假壮(粽)(指天很冷还不穿冬服,硬充身体健壮)
7.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指食物要亲自尝学,才知道滋味如何)
8.东司头老石部——愈老愈臭(愈老愈坏)
9.兴衰饭——散捞(碰碰运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