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罐,中国有哪些顶级公共博物馆
唐代陶罐,中国有哪些顶级公共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应该是无可争议的第一。
个人去过的我觉得算顶级博物馆的还有陕西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
陕西省博物馆有一些唐代壁画,大多比较残缺,但也有保存比较好的作品,有些甚至可以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作,非常值得一看。然后有大量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而且很多带铭文的,非常震撼。还有汉朝的展区,尤其是汉宫殿的瓦当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带花纹的,带字的,很有趣。还有唐朝的铺天盖地的唐三彩也给我震撼,可以从造型各异的人物形象中看到唐朝的开放和自信。还有何家村遗宝,大量的金银器皿美轮美奂。
甘肃省博物馆出乎了我的意料,尤其是马家窑的陶罐,陶罐上的几何、漩涡等各种图案太惊艳了,而且数量众多。里面还有汉朝墓砖上绘画也吸引了我。
湖南省博物馆我去了三次,感觉非常好。里面最好看的是辛追夫人的展厅,有两幅精美的飞衣图,还有大量的生活用漆器,大量的生活用品很形象生动的呈现了汉朝贵族的日常生活。还有出土的古籍,我对其中一本星宿方面的书很感兴趣。另外,博物馆还有大量的青铜器也很值得一看。
分别生产于哪个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酒,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种文化。
茅台
茅台MOUTAI:国家名酒,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上市公司,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
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 茅台酒系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 茅台酒是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是酱香型白酒鼻祖, 茅台在白酒界享有世界之最的美誉。
五粮液
五粮液:已有3000多年的酿制历史,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行业领导品牌,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五粮液是中国最著名的白酒之一,是中国驰名商标。五粮液酒的故乡是享有“名酒之乡”美称的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酒的前身是“荔枝绿”,御用“杂粮酒”,它是由晚清举人杨慧泉所命名,而此前,它被老百姓中叫做“杂粮酒”,在文人雅士中被称为“姚子雪曲”,五粮液为大曲浓香型白酒。
国窖1573
国窖1573:源于公元157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名酒,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四川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浓香鼻祖,酒中泰斗",其1573国宝窖池群1996年成为行业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酿制技艺2006年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称"双国宝单位",旗下产品国窖1573被誉为"活文物酿造"、"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
洋河大曲
洋河大曲: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中国名酒,中国驰名商标,参与国家浓香型白酒新标准制定,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洋河大曲,产于江苏省泗阳县洋河镇,因地故名。 洋河大曲古语云:“水为酒之血,曲为酒之骨”。故“名酒产地必有佳泉”的论断是有科学根据的。名酒“洋河大曲”产于江苏省泗阳县,就是用当地“美人泉”的水酿制而成的。诗人称赞,又称“国公酒”。
郎酒
郎酒:始于1898年,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四川名牌,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郎酒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白酒知名品牌,是我国名酒园中的一株新秀。1979年评为全国优质酒;1984年在第四届全国名酒评比中,郎酒以"酱香浓郁,醇厚净爽,优雅细腻,回甜味长"的独特香型和风味而闻名全国,首次荣获全国名酒的桂冠,并获金奖;1985年参
要比法国和英国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早多少个世纪?
其实在西汉时期中国就能生产葡萄酒的。
《史记·大宛列传》: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随后,“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浇地……”可知西汉中期,中原地区的农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酿酒,并将欧亚种葡萄引进中原了。他们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自西汉始,中国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人。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说过:“且说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辞,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糜,善醉而易醒……”。
关于唐代葡萄酒的记载是唐朝破了高昌国后,收集到马乳葡萄放到院中,并且得到了酿酒的技术,唐太宗把技术资料作了修改后酿出了芳香酷烈的葡萄酒,和大臣们共同品尝,这是史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传来的方法酿造葡萄酒的档案。
法国酿造葡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腓尼基人和克尔特人首先将葡萄种植和酿造业传入现今法国南部的马赛地区,葡萄酒成为人们佐餐的奢侈品。经过几个世纪的辛勤劳作与耕耘,终于成为世界葡萄酒舞台的主角。到公元前1世纪,在罗马人的大力推动下,葡萄种植业很快在法国的地中海沿岸盛行,饮酒成为时尚。
所以这两者都不是葡萄酒的起源地。据外媒报道,科学家在对一批年代久远的陶罐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这比原先已知的最早开始酿造葡萄酒的时间还要早好几百年。
报道称,科学家表示,他们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以南的两个遗址中,发现了残留葡萄酒化合物的陶罐,这些8000年前的陶罐成为人类酿造葡萄酒的“最早”证据。四川大竹县神仙罐石塔?
神仙罐石塔存在于四川大竹县。这座石塔高约10米,是明代时期的建筑,由青石砌成,外观雕刻着人物、花卉等图案,是中国古代工匠的杰作之一。据传说,当地百姓在建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神奇的陶罐,被称为“神仙罐”,因此这座石塔也被称为“神仙罐石塔”。该塔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神仙罐石塔虽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仍然保存完好,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发明盐的人是谁?
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夙沙氏煮海为盐,把简单的餐饭点缀得有滋有味。从那以后,人们就一直在寻找盐。然而,盐是如此行踪莫测,它藏在海水里、躲在土壤里,有时候又钻入地球深处、与岩石相伴。为了找到盐,人们费尽心思;找到以后,如何把它从藏身之地“请”出来,再次成了一个难题。当然,这难不倒聪明的人,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征服这种调皮的晶体的。
第一个发现盐的人是谁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盐,一日三餐将多么乏味。然而,恐怕就连最优秀的厨师也很少认真考虑——是谁“发明”了盐?
在江苏邻省山东的寿光市沿海地区,一些老盐工口中,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远古时期,在山东半岛南岸的胶州湾一带,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是个聪明能干的人。有一天,夙沙和往常一样,用陶罐打了半罐海水,放在火上烧,想煮鱼吃。突然,一头野猪从夙沙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野猪回来,陶罐里的海水已经烧干,只在罐底留下一层白色的细末。夙沙好奇地用手指蘸起白色粉末,放进嘴里尝了尝,又咸又鲜,好吃极了。等野猪肉烤熟后,夙沙抹上白色粉末,美美地吃了起来。那白色的粉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传说起于什么时候,老盐工们不知道。不过,他们的说法,和史书记载的基本吻合。寿光盐务局的刘书正告诉记者,战国时期的史书《世本》中,就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记载。据考证,在距今大概5000年前,古老的夙沙氏部落居住在山东沿海地区,他们首创了煮海为盐。
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神奇物质,因此,确切地说,并不是人类发明了盐,而是发现了盐。”
古人制盐都要经过哪些生产流程
与山东相邻的江苏,海岸线较长,濒临黄海的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盐场分布在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周围及其以南的沿海地区。远在商周之前,江苏已有盐业生产,有文字记载的产盐史迄今也有2400多年。
自古以来,就有“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清朝嘉庆年间《两淮盐法志》)的说法;唐代大诗人李白更盛赞“吴盐如花皎白雪”;北宋词人周邦彦则写下了“并如水、吴盐胜雪。”的佳句。这里所说的“两淮”和“吴”,就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内。在李白生活的唐代,还出现了规模化生产的大型盐场。有了大型盐场,老祖宗的“陶罐煎盐法”当然就行不通了,人们会想出什么法子呢?
关于这个新式产盐法,明朝嘉靖年间,两淮巡盐御史雷应龙曾有一段简明扼要的论述,制盐的设备包括:“以卤池为本,以草荡为资,以铁盘为器,以灶房为所,有一未备,煎盐有妨。”具体的工艺流程是:“刈草于荡,烧灰于场,晒灰淋卤,归卤于池,煎盐于鐅。”
首先,人们选择靠近海边的滩涂,翻耕、夯实碾平,四周开沟、筑好土埂,建成平整干净的亭场。在潮汐期间,亭场浸满潮水,提高了土壤含盐量,为制卤打下基础。早晨,工人把灰坑和煎灶里的灰挑到亭场,摊平晒均。到了下午两点,灰闪闪发亮,此时,含有丰富盐分的卤气上升,灰变得越来越咸。工人把晒好的灰挑进灰坑,卤水流入灰坑内的卤井中。第二天,工人继续将灰坑内的灰挑到亭场晒,如此反复。等到卤井一满,就把卤水转移到卤池里。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试卤。工人取10粒石莲子(注:指晒干的莲子)扔进卤水,如果10粒都浮起来,说明浓度高,可以制盐了;如果只有5粒浮起来,说明浓度只有一半,盐的产量也只有一半;如果只有三粒或者不够三粒浮起,那就得重新晒灰淋卤。
有了卤水,就该煎盐了,前面提到,古人“煎盐于鐅”,鐅是什么东西呢?
巨型“七巧板”和煮盐有什么关系
原盐城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俞洪顺告诉记者,在江苏盐城的运河边上,曾经先后发掘出二十几块大铁块。示意图画出来以后显示,这些不规则的大铁块拼凑在一起,是一块几千甚至近万公斤的庞大铁盘。人们一度猜测,这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后来,有的考古人员结合明朝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记载推测:这个铁盘可能就是用来煎盐的。
一般说来,卤水制好后,就可以煎盐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煎盐普遍使用铁盘。通常,几户人家结成一个生产小组,每户人家掌握一块铁,煎盐时,大家将各自家中的铁块拿出,放置到已经砌好的墩子或者铁柱上,拼凑出一个巨型“七巧板”铁盘。然后,备足草料,把卤水引入铁盘,开始煮盐。盐水在沸腾,有经验的工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出盐水是否将要达到结晶的浓度,他飞快投入几根皂角,皂角的功效就是点卤成盐,刹那间蒸汽腾起,白花花的海盐出炉了。每盘出盐达上百斤,而一昼夜能烧五到六盘盐。
至于巨大的铁盘为什么要被分成几份?原因很简单,官府通过对生产工具的控制,轻松完成了对盐民的控制,才能限制私盐。
除了在铁盘上煎盐,还有用锅熬或者煎盐,熬盐用深锅,煎盐用的平底锅,则被称为鐅。
然而,随着大海东迁,土壤淡化,产量降低,煎盐的方法显然越来越不划算。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更经济的制盐方法。
把盐田建成八卦形状又是为啥
从明朝后期开始,沿海一带开始直接引海水晒盐,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借用风力和阳光制盐,既保持了环境清洁、又节约了能源。
值得称道的是,聪明的盐工们开辟出了神秘的“八卦式盐田”。至今,在响水灌东盐场陈北工区遗存的、江苏唯一的“八卦滩”就是典型之一。
据中国海盐博物馆的黄明慧介绍,所谓八卦盐田,是指按照道家的八卦、九宫、八门等形制,把晒盐场设计成一个“八卦”场区。场区周围用纳潮沟围圈,在道路出口的选择上,依据奇门遁甲中的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只在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留有两个出口,这便是开门和生门,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出口。
至于前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奇特的图案,黄明慧说,一则图个吉利,二则看上去美观,实际上,整个生产流程和其他盐田是一样的。但也有的盐史学者认为,八卦滩取易经的“生生不息”之意,在设计上贯穿了一条比过去产量高数倍的产盐技术思路,确实要比其他滩池产盐提高产量约15%-20%。
与海无关的湖盐和井盐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除了海盐的制作生产,在中国内陆,还有湖盐和井矿盐。前者的生产与海盐类似,而井矿盐则要麻烦得多。
四川自贡被誉为“井盐之乡”,这里制作井盐的技术,早在宋代就已经相当发达了。制作井盐,先要通过打井采汲深藏在地下的盐卤。盐卤采到之后,就要输送到制盐的场所。输送盐卤的管道是用竹筒制作的,称为笕。盐卤通过笕输送到制盐场所后,通过熬煮等工序被制成盐。北宋庆历年间,四川人发明了绳索冲击式凿井技术,凿出数以千计的井眼如碗口大的盐井,到了清道光年间,自贡已经开凿了世界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
自贡井盐的制作,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熬煮,分工很细,工序复杂,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
的确,在与盐玩捉迷藏的过程中,我们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为了生产盐,人们别无选择地要“择盐而居”,生活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过,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使在远离盐资源的地方,白花花的盐照样生产出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