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明前茶,网上买还是一定要去杭州买呢
西湖龙井明前茶,网上买还是一定要去杭州买呢?
谢邀请回答!
"龙井茶″是浙江省的特有名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大佛龙井、越州龙井四种。其中尤以西湖龙井的品质最优,最为有名,以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这四大特点,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而西湖之外的其它龙井则统称为"浙江龙井"。提问者问的想必是西湖龙井吧?的确,要想买到正宗的西湖明前龙井,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说有钱就行,基本是有价无市。
要知道,目前,整个西湖龙井采茶区的年产量还不到20万斤,却大多数都打上了"特供″标签,进入市面的少之又少,就更不要说头春采摘的品质最佳的明前龙井了。据说,一公斤极品西湖明前龙井,需要采摘至少八万个细嫩芽叶,而且还是完整的一芽一叶,芽叶还不得超过1.2厘米,再加上制茶过程十分的繁琐,全凭手工炒制,要经过采摘、摊放、杀青、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等多道工序,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制茶师,才能生产出好的西湖龙井,足见它的名贵。所以,可以说,很多人在市面上、尤其网上购买的所谓的西湖龙井,十有八九都不是正宗的。如果运气好,买到的是正宗的"浙江龙井″,那也是很不错的了。至于真正的西湖明前龙井,你想在网上买到,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跑到杭州的一些实体专营店去买,要不是十分懂的西湖龙井茶,买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因为产量太稀少,价格贵如金,不是所有店都有能奈拿到正品货的,基本都特供去了,哪轮得到他们?除非一些直采专供的老字号茶庄,或许还有可能买到,但价格基本会是上万元一斤,不是一般人能消费起的。这里,我提个建议,如果你确实喜欢西湖龙井,却又不能那么精细地去品茶的味道,那买雨前茶是相当不错的选择。跟清明只差了一个节气,但价格只有明前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而且还耐泡,相对也容易买到。不过,即使买雨前茶,也还是不要在网上买,去当地的老字号茶庄,或者直奔产地茶园,或者托懂茶的朋友帮你挑选。毕竟,全国市面上"西湖龙井"一年的销量有上千万斤,而正宗的西湖龙井年产量还不到20万斤,凭运气就买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还是不太现实。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
什么叫明前茶?
明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主要的品类是绿茶及少量的红茶,而像大红袍、普洱等不存在“明前茶”一称。
我国产茶区域的分布,根据气候差异可分为:
西南茶区——贵州、云南、四川等
华南茶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
江北茶区——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
江南茶区——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
其中江南茶区为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一些中国传统名茶都产自这个区域。
根据茶叶产地对应的产区,我们可以很容易辨别明前茶,明前茶主要产区是江南茶区。而来自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区的春茶虽然是清明节前采制,也不能称之为明前茶。因为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大部分区域地处中国南部,开春气温回升早,每年往往是在中国传统春节时就已经开始采茶,待到清明时,采摘茶叶已近两个月。而江北茶区由于气候原因如河南、山东等地往往在清明节后才开始采制,因此也无所谓明前茶。
明前龙井可以泡几次?
龙井茶可以泡三次,三次也是最佳的次数。很多人会喝茶,但对于泡茶的一些小问题不太清楚,像龙井茶的泡茶次数的话,一般是三次为佳。那么从其营养成分看,第一次冲泡就有80%的量被浸出,第二次冲泡时约15%,第三次冲泡后,基本全部浸出。对于茶香气和滋味,一泡茶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二泡茶鲜爽不如前;三泡茶香气和滋味已淡乏。所以,龙井茶泡三次就可以的了。
和雨前龙井怎么区别?
一、采摘时间和上市时间
西湖龙井明前新茶的采摘时间当然是在清明之前,而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西湖龙井明前新茶的上市时间越来越早,基本上3月份就已经有西湖龙井明前新茶上市了。西湖龙井雨前茶也叫二春茶,采摘时间一般都是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上市时间一般是在4、5月份。
二、外部特征不同
西湖龙井明前新茶的茶叶壮、短、嫩,而且明前新茶的嫩芽像莲子的心,所以有时也将这种茶成为莲心。而西湖龙井雨前茶的茶叶则是叶细、长、老,这种茶除了有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叶的旗枪的或者一芽两嫩叶的雀舌。
三、营养物质含量不同
前面我们所过这两种茶的采摘时间不同,所以这两种茶所含的营养物质含量也不相同。与西湖龙井明前新茶相比,西湖龙井雨前茶的营养含量较多。主要是因为清明之后,气温升高较快,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西湖龙井雨前茶比较耐泡。
明前西湖龙井果真的是越早越好吗?
这个问题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了。
龙井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名茶。她的成名在明朝。
许多明代著名文人如许次纾、屠隆、高濂等逐渐发现龙井的魅力。高濂的评价很有意思:“近有山僧焙者亦炒,但出龙井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附近假充,犹之可也。”
从唐代就知名的阳羡茶可能就是明代的“岕茶”,在当时有第一茶的名声(后来此茶工艺失传)。茶叶行家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若歙之松罗,吴之虎邱,钱唐之龙井,香气秾郁,并可雁行,与岕颉颃。”
其实也就是说,龙井已经并列世界冠军了。并列,这一思路很稳。仔细琢磨,他的意思是松罗、虎邱、龙井三者一起与岕茶抗衡,这几乎是无法反驳的。但流传开来,给人的感觉是四个冠军并列。
这种说法得到了屠本畯的赞同,他在自己的文章《茗笈》中援引了这一说法。
但是,岕茶的爱好者对此不太高兴,明末兵部尚书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冷冷地说:“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松罗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罗同。天池亦有草莱气,龙井如之。至云雾则色重而味浓矣。尝啜虎丘茶,色白而香似婴儿肉,真精绝。”“草莱”即“杂草”。请留意,熊明遇熊尚书不说岕茶不可超越,而说龙井不如虎丘,暗暗将龙井降到第三,可见直到明末,龙井的地位并不稳固。
不仅是口感,工艺也出现了不同的方向。
在许次纾看来,采茶的最佳时机应该是“雨前”(谷雨前后),而不是我们今天崇尚的“明前”(清明前后)。“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他发现“吴淞人极贵吾乡龙井,肯以重价购雨前细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他推荐的采摘时间应该类似“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
其实,一味追求嫩芽,一味追求明前,无非是谨守“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的戒条。两种茶的美学在此有了分野。一种是欣赏“气力完足,香烈尤倍”,一种是害怕“色重、味重、香重”。今天,你说你欣赏龙井清雅淡泊香气悠远,听众会徐徐点头;你说你最爱龙井“气力完足,香烈尤倍”,别人会摸你的额头。
乾隆朝著名文人袁枚(1716—1798)在《随园食单》中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
可想而知,所有人都追求越来越淡的口感,能鉴赏妙处的人就越来越少。一国人谈论虚无缥缈的茶美学,简直就如同《皇帝的新装》里的荒诞情景。袁枚大声说“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可见其诚恳、勇猛,这才是真正的茶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